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1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2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3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4页
道堪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1汽车行驶轨迹有哪些特征?道路平面线形有哪些要素组成?解答:1.轨迹是连续的,即轨道上任一点不出现折转和错位;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3.轨迹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意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值。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2-2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解答:1.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2.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3.所以在定线中直线的运用、长度的确定,应当慎重考虑,不宜采用过长的直线。2-3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情况下使用?解答:三种: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使用的情况为:1.极限最小半径:是路线设计中的极限值,是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 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 2.一般最小半径:是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 摩阻力可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可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2-4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确定其长度应考虑哪些因素?解答:作用: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3.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因素:1.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2-5参照课本p105-108 2-6参照课本p135-1362-7参照课本p135-136注:2-7的所给的图形有问题29303254430JD1JD2JD33-9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答: (1)i2-i15-0.84.2,凹曲线(2)竖曲线要素 LR50004.2210.00 m TL/2105.00 mE=T2/2R1.10 m (3)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 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 横距:x(K25+400)-(K25+355.00)45m 竖距:hx2/2R0.20 m 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 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 K25+460: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 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65)-(K25+500)65m 竖距:hx2/2R0.42 m 切线高程 (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3-10 某城市I级主干道,其纵坡分别为i1-2.5、i2+1.5,变坡点桩号为K1+520.00,标高为429.00m,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500.00、K1+520.00、K1+515.00点的设计标高。 解答: i2-i11.5-(-2.5)4, 0,故为凹曲线 由二次抛物线型竖曲线特性知: 切线长T:T=L/2R/2 外 距E:E=T2/2RR2/8 竖曲线中点处的设计高程为变坡点高程加外距,则外距的取值范围为E=(429.30-429,429.40-429)(0.30,0.40) 所以:ER2/8(0.30,0.40), 半径的取值范围:R=(1500,2000) 以R=1800.00为例: LR1800472.00 m TL/236.00 m ER2/81800(4)2/80.36 m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1+520.00-TK1+520.00-36.00K1+484.00 竖曲线起点高程:429.00+362.5429.90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1+520.00+TK1+520.00+36.00K1+556.00 竖曲线终点高程:429.00+361.5429.54 m K1+500.00处: 横距x1(K1+500.00)-(K1+484.00)16.00m 竖距h1x12/2R162/(21800)0.07 m切线高程429.90-2.516429.50 m 设计高程429.50+0.07429.57 m K1+520.00处: 设计高程429.00+0.36429.36m K1+515.00处: 横距x3(K1+515.00)-(K1+484.00)31.00m 竖距 h3x32/2R312/(21800)0.27 m 切线高程429.902.531429.125 m 设计高程429.125+0.27429.39 m 3-11 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有一处平曲线半径为250m,该段纵坡初定为5%,超高横坡为8%,请检查合成坡度,若不满足要求时,该曲线上允许的最大纵坡度为多少? 解答: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最大合成坡度值应取9.0%I max这是不满足要求的。4.1解析:已知:JDK7+086.42,a345008,R=150 m,Ls40 m平曲线要素计算:主点桩号计算:ZHK7+019.23HYK7+059.23QZ= K7+074.83YHK7+110.43HZK7+150.43对于三级公路超高过渡方式一般采用绕内边线旋转,加宽设为线性过渡,路基边缘为设计高程查最大超高渐变率设计速度为30km/h时,p取1/75有公式可知又知P1/330固有K7+030(处在第一段缓和曲线上):=K7+030-K7+019.234=10.766m(处在双坡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