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基本概况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1.1.1地理位置李俊镇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北、东与灵武市隔河相望,南于青铜峡市瞿靖镇、邵刚镇相邻,西与贺兰山内蒙阿左旗相接,北与本县望洪镇(宋登、西玉)接壤,航测面积115平方公里,距首府银川市45公里,永宁县城2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国道109线,姚叶高速公路南北穿过,西大路(李俊银川),李小(李俊小坝)穿境而过。1.1.2地形地貌李俊镇处于新陷山河沉积平原及宁夏七十二连湖湖积平原,贺兰山褶皱带鄂尔多斯断层台间拗陷区即银川地堑,此拗区系古老陕北盆地之一。直至二世纪早期,才由海陆交替变化以陆地为主结束了海洋的历史,第三世纪至第四世纪初期,即喜马拉雅山运动期。由于贺兰山,牛 首山剧烈上升的影响,使鄂尔多斯地台缓缓上升,银川平原处于上升之间,成为相对下陷区域,李俊镇也就处于平原沉降的转折端,同与黄河带来大量碎屑及周围风光物堆积拗陷地带,逐渐形成了今日之银川平原的李俊镇。地势,全镇地势平坦,沟渠路林配套,地势南高北低,处于自然倾状态,境内南部,东西以150米至200米左右高低落着东西伸展,地势自然的形成为农作物灌溉提供有力保障。1.1.3气候特征气候属大陆,过渡性差异性、差异性明显,具有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风大沙多和气象灾害较的特点。 雨量、降水,是气候特点之一干旱少雨,农作物靠引黄灌溉,由于地处季风区的西北边缘,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干寒季风的强烈影响,从海岸吹来的温湿东南风季风相当微弱,造成雨量稀少。温度,李俊气温时空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8度,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过程短而快。湿度,地平面湿度年平均为11.5度,最冷的月平均为-8度,最热月平均为25度,历年平均为10度,地下20厘米处,最冷月平均为-3.4度,最热月平均为24.5度,历年平均为10.8度。风向、速度,李俊镇气候是冬春风较大,多偏西北风,风力较小,多偏西南风,每年春夏之交时常有几天的风暴雪,正当草不复生期和枯死期交替17米/秒的瞬间风速在风力18级的阵风年平均有5.2天,以1月和4月最多。沙尘暴在几年明显增加,3至6月份能见度小于500米1000米的灾害性气候多发生在春天,每年大小沙尘暴天气达5至7次之多。1.1.4水资源地下水,李俊镇处于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西干渠的宁夏四大干渠之间,地下水受水貌,地质的影响,储量差异较大,湖泊,沼泽地,平均平方公里储11.7万立方米,而灌淤土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储8.763立方米。 河流、水库、湖泊、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经青铜峡市叶盛镇至原仁存渡,由南向北流经望洪南方边界,境内全长约5.7公里在李俊镇流经,河南宽5001500米不等,原仁存乡雷台9队,渡口农场在黄河堤灌种植农作物。湖泊,李俊镇是属宁夏七十二连湖区域,解放前湖泊面积约占80%,解放后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有西长湖,大庙湖,宁化湖,魏家湖杨家湖、减湖等,从1975年农业学大案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改造农田的湖泊进行开发,大部湖泊经过平整变成了良田,目前有湖泊水面14处,面积最大的30亩,最小的3-5亩,这些湖泊且都进行养渔。 1.1.5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一览表 单位:亩全镇区域总面积79591湖泊面积785其中:耕地面积65254山地面积1193人均耕地1.96道路面积853林地面积2564居民点住宅面积5247水域面积1167公共设施用地面积674沙漠面积18541.1.6旅游资源李俊镇是个古老文明的小城镇,镇区内有生长300多年的四棵树和独具特色的金塔(又称多宝塔),吸引区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四棵树在宁夏永宁县李俊镇郭家湾子村北,有四棵粗细基本相同的古老银白杨,树高约21米,直径为1米,四棵树呈正方形布局,树与树之间相距8米,树冠遮地面积约1亩左右。按古树的年轮推算,约有320年或370年历史。四棵树虽经风雨300余年,仍然苍劲挺拔,古树新枝,繁茂异常,枝头上栖息着已经少见的珍禽苍鹭,其鸣声闻于数里之外,当地流传着种种关于四棵树的传说,更使古树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1.2历史沿革李俊镇是明代设置的屯田边戍边堡寨之一,以明代弘治四年(1492年)镇守指挥李俊之名命名。1960年8月22日由原宁朔县划归永宁县,设置李俊镇人民公社,1983年9月有区人民政府批准改称李俊乡,1984年6月14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设为李俊镇。2003年8月宁夏县乡体制改革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原仁存乡撤销,整体合并李俊镇,成立李俊镇人民政府。2011年镇区辖15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居民委员会、,142个村民小组,全镇8561户,人口33243人,其中回族5670人,占总人口 17 %,金塔村是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李俊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1.3.1行政区划与人口全镇幅员面积105平方公里,辖15行政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数量,截止2011年全镇人口为31805人,其中农业人口31562人,非农业人口243人(城镇人口)人口变动:全镇出生161人,人口出生率为5.06,死亡175人,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0.44。流动人口为709人,其中流入人口205人,流出人口为504人,流入人口大部分是流出宁夏在外省区以经商,农民工为主,少量的是投亲靠友。劳动力结构一览表全镇劳动力人口20238第二产业6382劳动力中.男性10536女性9762从业人数194318862男性108599877女性8884农林牧副渔(第一产业)9350第二产业40111.3.2农业耕地6.8万亩 ,集市贸易带动了拱棚瓜菜、鲜食葡萄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建成李俊、金塔蔬菜产业区3000亩,金塔鲜食葡萄产业区1500亩。1.3.3乡镇企业目前,全镇乡镇企业主要服务于第一产业,以种植农产品为主为主,并有少量从事第三产业的蔬菜贮运。1.3.4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李俊镇原有二所初级中学(含仁存中学)、小学17所,校舍面积197753平方米,其中中学5859平方米,小学13916平方米,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投资450万元,并为二所中学、5所小学新建校舍1472平方米,2008年小学在校学生290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90人,共计在校生449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2%升学率96%毕业率95%,教师总数241人,中等大专教师占93%。从2010年中、小学进行体制改革,中、小学生源严重缺少,布局相对不合理,资金短缺,开始撤校合并,2011年李俊中学撤办,全镇15所小学只保留3所,其余合并为中心学校(即仁存,李俊小学)目前在校学生 2875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李俊镇文艺表演队、老年秧歌队、农民运动会、 青年篮球赛等一批群众表演团体和体育活动项目,丰富着全镇人民的农闲生活。1997年,李俊镇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 1.3.5总体评价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高。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33元。 实现工业总产值6.22亿元,实现利润4255万元。 1.4区位李俊镇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北、东与灵武市隔河相望,南于青铜峡市瞿靖镇、邵刚镇相邻,西与贺兰山内蒙阿左旗相接,北与本县望洪镇(宋登、西玉)接壤,航测面积115平方公里,距首府银川市45公里,永宁县城23公里,国道109线,姚叶高速公路南北穿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1.5镇区现状现状人口:全镇8561户,人口33243人,其中农业人口31562人,非农业人口243人(城镇人口),其中回族5670人,占总人口 17 %,流动人口为709人,其中流入人口205人,流出人口为504人,流入人口大部分是流出宁夏在外省区以经商,农民工为主。现状用地:李俊镇集镇街面占地面积在20至80平方米,流动小摊商贩在街面占位面积3-5平方米。银行、金融、保险,李俊农业银行办事处,占地面积2.54亩,建筑面积484平方米,李俊农村信用社: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275平方米,中国永宁人寿保险公司李俊办事处占地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旅社一所,在李俊汽车站西侧,占地面积237平方米,宣传文化中心,位置在南北大街北侧,占地面积15亩,李俊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80平方米,零售医药店2所,占地面积120平方米。 第二章 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2.1规划背景2.1.1村镇建设的新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村镇建设的战略性决策,是保障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规划必须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村镇建设的实际,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探索新时期本地区村镇社会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2.1.2经济发展思路的变化: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正在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追求目标。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贯彻,有利于改善李俊镇相对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同时,为李俊镇纳入未来永宁县的长远构想留出足够的余地。2.1.3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在西部总体条件相对弱势基础上的开发,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领域扶贫攻坚任务。开发的体制是以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为导向,开发的前提是观念和体制的创新,开发的长期战略支撑点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李俊镇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力争把靠近永宁县和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抓住西部大开发中物资需求的商机,结合本地实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在与“引进来,走出去”的合作中谋求双赢。2.1.4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城镇化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城镇化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李俊镇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镇区和重点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2.1.5新的规划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强调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共同问题和全新的规划理念。在绿色(环境)、效率(经济)、公平(社会)之间寻求其相互协调的平衡点,切实维护城镇的全局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是新世纪规划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2规划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3)镇规划标准(4)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银川市总体规划(6)永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永宁县县城总体规划(8)李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国家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的其它有关条例、规范2.3规划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李俊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做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把握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显著增强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2.4规划原则2.4.1坚持系统开放和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按照城镇规模,李俊镇是银川市城镇体系中的第3级子系统,就李俊镇而言,应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放在大系统之中,则应有其合理性。因此,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城镇产业与基础设施布局,都必须坚持系统开放的原则,一方面将李俊置身于银川的大环境中加以研究和讨论,准确把握好李俊在银川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根据资源、市场、交通、人才和环境等因素,优选镇域内产业布局的主导行政村,带动一般区位和一般村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2.4.2坚持产业支撑的原则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产业支撑的原则,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和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包括产业园区的建设,市场体系的完善,服务业的配套,形成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品牌的一条龙发展模式。2.4.3坚持整体优先、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李俊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然、社会环境。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4.4坚持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是对未来城镇发展的一种预测和安排,具有突出的预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城镇用地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安排上,既要考虑长远的合理性和超前性,又要考虑近期建设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规划在建设发展中的控制和引导作用。2.4.5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城镇的发展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建设用地,合理发展新区,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合理预测李俊作为永宁蔬菜集散中心之一的人口增长趋势,妥善安排城镇各类用地。2.5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近期:2013-2018年;远期:2019-2030年;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3.1优势和机遇3.1.1区位分析李俊镇位与银川市东北、东与灵武市隔河相望,南于青铜峡市瞿靖镇、邵刚镇相邻,是永宁县一个重要的交通连接点之一,也是公路交通通往其他市区的重要门户,独特的位置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1.2重要的交通地位李俊镇交通四通八达,在境内的过境公路有石中高速公路109国道(北京至拉萨)、县道、许黄公路(许家桥至黄羊滩)李小公路(李俊至青铜峡市小坝)李邵(李俊至邵岗)李银公路(李俊至银川),镇区内集镇街道“三纵三横”,“三纵”即石正街、李俊大街、西环路三条主干道路2公里,“三横”即许黄公路、民生街、育才路三条主要街道2.5公里;交通便利,具备物资集散、运输、交易和中转的重要条件。3.1.3相对资源优势跟其他乡镇相比,李俊镇具备部分相对资源优势。其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极其适合种植农产品。3.1.4产业特色优势其葡萄产业与蔬菜产业均占有明显优势。3.1.5外部环境和政策机遇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和银川市加快远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启动,李俊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由于具备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自身的产业特色优势,根据永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李俊被准确定位为永宁县蔬菜集散中心之一,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为永宁经济的起飞插上了翅膀。3.2劣势和制约因素3.2.1城镇化水平较低,投资环境急需改善李俊虽然位于银川远郊,但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城镇人口比重占33.8 %,略高于28.61%的永宁县城镇化水平,低于41.8%的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远低于56.0%的银川市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城镇发展建设相对滞后,遗留问题较多,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较弱,环境形象欠佳,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的基本功能不完备,难以对乡村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缺乏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功能和条件,也制约了开放开发的进程。3.2.2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农业产业化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过高;工业经济规模太小,层次低,缺少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突出,但总量依然偏小,非公经济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3.2.3人才资源短缺,劳动力素质较低教育文化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人才紧缺,影响着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同时也制约着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3.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3.1战略目标经济目标:发展成为永宁县重要的辐射县域,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经济中心;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结构进一步优化,商贸流通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并成为县域经济强有力的引擎之一。人均收入处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以上。社会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商贸物流、文化生活等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如农贸交易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民间工艺品、综合商贸、传统粮油制品)等,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城市就业岗位;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率2030年大于50,2030年大于70%;加强科、教、文、卫、体设施建设。建立县、镇、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改善科研、教育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资源环境目标:加大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建城市外围以经果林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设施体系,在城市西区打造具有防洪、排水、景观等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设施景观区;逐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废水处理率、废渣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8年达到9平方米以上,2030年达到12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2018年达到35,2030年达到40%以上。3.3.2战略措施(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李俊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才能突破增长的瓶颈,实现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二)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途径,根据城镇性质和功能,使多种生产要素向中心集聚,壮大经济实力,扩大人口规模,提升科技水平,快速扩大中心城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三)提高市场化水平统一市场与各种专门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统一市场内不断自由活动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各种资源,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加快李俊发展的前提条件。规划期间,要依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发挥李俊现有商贸流通方面的优势,突出抓好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准确定位市场,满足李俊作为蔬菜集散在中心的需求。 第四章 镇域总体规划 4.1. 镇域人口规模4.1.1镇域人口预测2009年底,李俊镇共辖15个行政村,46个社,15个行政村分别是李俊村、雷台村、东方村、许桥村、丰登村、侯寨村、友爱村、王团村、团结村、魏团村、金塔村、古光村、李庄村、宁化村、西邵村,其中金塔村为镇政府所在地。全镇总人口共22084人。截止2011年全镇人口为31805人,其中农业人口31562人,非农业人口243人(城镇人口)。人口规模分布如下:镇(乡)行政村现状村庄总居住人口户数回族人口劳动力人口李俊镇 雷台村25005721000东方村25004951000许桥村25005491000丰登村25004581000侯寨村25004201000友爱村2000470900王团村18004701800800团结村18004001800720魏团村25007001600李俊村20005101200金塔村20577101000600古光村25007801001600李庄村29007303501800宁化村41006901800西邵村25006701501200合计366578624520017220根据近十年人口统计资料,将李俊镇自然增长率确定为远期10.0。流动人口近期按照400人考虑,基本人口36000人计算,采用综合平衡法预测全镇总人口如下:远期2030年43000人。 4.1.2. 城镇化水平预测2005年李俊镇城镇化水平为33.8%。联合国法是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时常用的方法。即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调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城乡人口的年平均 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差在预期内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城镇人口比重。式中:URGD城乡人口增长率差PU(1),PU(2)两次已知的人口比重N两次间的年数求得城镇化水平,2018年为52.1%,2030年为77.0%4.2镇域用地规模全镇面积105平方公里,用地性质多以耕地为主。各村用地规模如下: 镇(乡)行政村现状村庄总居住人口 户数宅基地面积(亩)耕地面积 (亩)李俊镇雷台村25005727204000东方村25004955603200许桥村25005495603600丰登村25004584203200侯寨村25004204203600友爱村20004705004000王团村18004703502100团结村18004003502400魏团村25007008005700李俊村20005106003300金塔村20577103503600古光村25007808005300李庄村290073010006300宁化村410069010005600西邵村25006707005600合计366578624913061500 4.3镇域规模等级及主要职能规划现状部分行政村人口、经济规模较小,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统一规划和发展。由于地形、交通便及其它历史原因形成了现状行政村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村镇合并成为必然。李俊镇根据人口用地规模以及其主要职能可将李俊村和金塔村,丰登村与许桥村合并,王团村与团结村合并成为一个行政村。根据村镇合并指导思想,各村镇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潜力,自然资源条件,将李俊镇各村镇的等级、职能及规模划分如下:村镇等级规模职能规划一览表序号名称等级职能耕地面积(亩)1李俊镇区 中心区供港蔬菜集散中心之一,并以综合性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同时也是李俊镇行政办公中心。 8452金塔村行政村 农贸型 66003雷台村 林果、养殖林贸型40004东方村林果、养殖林贸型32005许桥村农贸型68006侯寨村农贸型36007友爱村农贸型40008团结村养殖农贸型55009魏团村养殖农贸型570010古光村林果农贸型530011李庄村林果、养殖林贸型630012宁化村林果农贸型560013西邵村林果农贸型5600合 计62500 4.4镇域空间布局李俊镇村镇空间开发模式采用点轴开发,以点为主的模式。强化镇域中心区以及中心村的发展,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连点成线,以线促面,最终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村镇体系,带动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规划期末形成“一核两轴”的空间结构形式。一核指李俊镇区,是全镇经济政治发展的核心区域,是许黄公路和李银公路的交汇点。两轴分别指以中心区为中心辐射点,主轴线沿东临黄河的汉延渠,及小李公路发展,次轴线沿许黄公路发展。 第五章 镇区总体规划5.1. 城区性质城镇性质的确定是根据城镇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功能、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和规划期内职能变化、发展等因素决定的,它将对城镇经济的发展与规划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以上因素,规划期内李俊镇镇区性质确定为:供港蔬菜集散中心,远郊商贸物流行政中心,综合发展的区域中心小城区。5.2. 镇区规模 5.2.1. 人口规模5.2.1.1. 镇区现状人口根据资料,截止2009年底,城镇总人口21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00人。此外,5到10月份为定远镇蔬菜贮运旺季,考虑到季节性特点,流动人口按500人计。 5.2.1.2. 人口规模预测根据近十年人口统计资料,将李俊镇自然增长率确定为远期10.0。机械增长人口近期按照438人考虑,现2013年,按基本人口3600人计算,采用综合平衡法预测全镇总人口如下: 镇区内:基本人口:36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机械增长人口:438人人均占地面积120人/平方米17年后人口数:3600*(1+10)17+438=4700人综上预测结果: 确定镇区总人口远期2030年约为4700人。5.2.2. 用地规模根据李俊镇现状建设条件和未来用地发展趋势等因素分析,确定规划采用镇规划标准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的标准,即120.0140.0平方米/人,按照上述标准测算,远期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845亩,人均建设用地119.8平方米。5.3. 规划范围北到新材北路,东以青植路外围为界,西至西环路,南边以许黄公路为界,其中本次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563280平方米。5.4. 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期内城镇发展目标和要求,城镇建设规划结构确定为产城一体化,充分满足城区居民生活的同时注重商贸物流的发展。其主要功能分区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贸物流等。5.5. 城镇各项用地规划根据村镇规划用地标准,本次规划主要用地分布如下: 用地平衡表 序 号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现状规划面积(平方米)占规划用地(%)面积(平方米)占规划用地(%) 1 R居住用地3050635715771828R2二类居住用地305063150727R22服务设施用地(幼托)6991 2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505799.57607113.5A1行政办公用地552422525A3教育科研用地3555340365A5医疗卫生用地950213181 3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45676.611908821.1B11零售商业用地30729B12农贸市场用地2813534432B13餐饮业用地6501B14旅馆用地21689B21金融保险业用地2209B31娱乐用地7188 4 G绿地306685.7464338.2G1公园绿地3066818937G2防护绿地7296G3广场用地20200 5 S交通设施用地5816110.910804019S1城市道路用地4740592257S4交通场站用地1075615783 6 W物流仓储用地200213.8255404.5 7 U公用设施用地2198 8 M工业用地345246.5 9其它用地281925总计533583100563280100 5.5.1居住建筑用地将居住建筑用地按村民住宅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两类进行规划,村民住宅用地基本布置在现状城镇中心靠东已形成的和新规划的农户宅基地用地上。个别在城镇中心的搬迁至外围靠近农田的地块上,方便耕作。居民住宅用地以组团式集中布置在镇区东、西两面,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规划居住用地共157718平方米,占镇区建设总用地的28%,人均33.56平方米。5.5.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总用地76071平方米,占建设用地13.5%,人均16.18平方米。5.5.1.1行政办公用地保留现状镇区中心的政府办公用地,并在原来基础上扩增了行政办公用地,使原来相对分散的行政办公用地集中位于镇中心。规划行政办公用地22525平方米,人均4.79平方米。5.5.1.2教育科研用地以中小学为主,保留了原李俊中学的建设用地,由于教学问题,现高中已不开办,因此用地性质主要定位小学用地,规划用地40365平方米,人均8.59平方米。5.5.1.3医疗卫生用地考虑到服务半径及服务的便捷性,将医疗卫生用地设与主干道中心街一侧,且位于东西两个方向居住区的中间位置,方便居民使用,规划用地13181平方米,人均2.8平方米。5.5.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总用地119088平方米,占建设用地21.1%,人均25.34平方米。5.5.2.1零售商业用地原零售商业用地多位于居住区外围以小店铺的形式存在,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功能不齐全,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不能满足城镇将来发展后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需求。规划零售商业用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学校,居住区附近,可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商业服务用地。另一类是可建设大型综合性商场,以供将来发展后的居民的生活需求及流动人口的消费需求。其规划用地47079平方米,人均10.02平方米。5.5.2.2农贸市场用地李俊镇现在主要的商业活动是集市贸易,因此农贸市场的建设有大的必要性,规划用地34432平方米,人均7.32平方米。5.5.2.3餐饮、旅馆、娱乐用地李俊镇交通发达,在其公共汽车站旁规划了餐饮,旅馆及娱乐,既可以满本区及足流动人口的需求,又可以带动镇区的经济的发展。规划用地35378平方米,人均7.5平方米。5.5.2.4金融保险业用地在主要商业街附近设银行、信用社等基本服务设施来满足居民及流动人口的需求。规划用地2209平方米,人均0.47平方米。5.5.3物流仓储用地李俊镇作为供港蔬菜集散中心之一,要发挥蔬菜贮存、交易、运输等特色产业优势,物流仓储用地必须在规划中得以加强,其用地主要规划与许黄公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交通便捷,方便运输,且其西边既为种植原产地,方便贮存。规划用地25540平方米,占建设用地4.5%。5.5.4公用设施用地为了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如消防安全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规划了公用设施用地。规划用地2198平方米。5.6绿地系统规划5.6.1现状及存在问题李俊镇区现有绿地面积3066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7%,人均绿地6.5平方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绿地广场建设未完善,广场面积较大,绿地较少,街头绿地、广场绿地缺乏。5.6.2规划原则与目标规划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李俊镇自然条件及布局特点,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城镇对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注重开敞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以2个小型城镇公园为主体,以街头绿地为补充的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期末,人均绿地提高到26.1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由现状的6.5平方米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5.6.3规划布局规划公共绿地总用地46433平方米,占建设用地8.2%,人均10.04平方米。5.6.3.1公园绿地规划结合镇区总体用地布局,主要建设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小型城镇公园。镇区南部的绿地公园主要定向为绿地生态公园,园内有文物古迹多宝塔,此公园既可供居民休闲,也可保护文物。镇区北部生活性休闲娱乐小公园位于医疗卫生用地,学校,居住区附近,可方便人们休闲娱乐,亲近绿色。5.6.3.1广场绿地广场绿地位于中心街与民生街交叉口处,适合集散人群,位于行政办公用地南侧,生态公园北侧,既可观景,又可疏散人群,也方便政府举办民众活动。5.6.3.1防护绿地出于卫生、隔离、安全要求,在镇区西环路与青植路旁的居住用地等设有防护绿地。 5.7 镇区道路系统规划5.7.1现状镇区现状主要道路有7条,分别为许黄路,民生街,育才路,新材北路,西环路,中心街,青植路。道路宽度714米不等,横断面形式为单幅路。5.7.2规划措施(1)道路类别:规划分为镇区主干道,镇区环路,镇区次干道和镇区支路。(2)红线宽度分别为镇区主干道22米,镇区环路20米,镇区次干道14米和镇区支路10米。(3)道路结构:规划道路呈外环内方格网状道路格局。(4)具体规划:民生街与中心街为镇区主干道,路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大型活动策划设计聘请专项合同
- 诸暨珍珠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装载机的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双边房屋租赁转让合同范本
- 红色景点培训课件教学
- 红细胞增多性疾病
- 诗经采薇节课件
- 红楼梦课件教学课件
- 商品车运输协议
- 诗经故国之思课件
- 《耳念珠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2025)》解读 2
- 2026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8月市调研摸底) 语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5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篇)
- 2025-2026学年湘科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微量物证检验技术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中西医结合医师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专家共识】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
- 农业机械化应用培训课件
- DB62∕T 4727-2023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 数智化保障核燃料供应-2025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