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草稿》(doc 8页).doc_第1页
《人生没有草稿》(doc 8页).doc_第2页
《人生没有草稿》(doc 8页).doc_第3页
《人生没有草稿》(doc 8页).doc_第4页
《人生没有草稿》(doc 8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直播有一位书法家,回忆成长的经历,讲了一件事。 小时候,他父亲让他跟一位老先生学书法,用旧报纸练字多年,却始终没有多大长进。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此后,他父亲就按照先生说的去做了。果然,他的字大有长进。追问原因,先生说:“因为你用旧报纸写字的时候,总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再不好也无所谓,换张纸可以重写,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倘若用最好的纸,你就会珍惜,用很正式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这位书法家说:多年后,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程,确实时有草稿纸上练字的那种心态,以至于许多愿望没能实现。总以为来日方长,还会有很多机会,老是以一种非介入的心态做事,把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当成演习,当成准备,未能全身心参与,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结果就放走了许多难得的机遇,白白浪费了许多人生的 “好纸”。以至于要拿出结果的时候,却没有“好字”。 同学们到高中来,要考个好大学,这本身没有错,然而错误却在于,高考是高三以后的事,高一高二,只不过是在打草稿的这么一种心态。 十六七岁,是最为美好的人生花季,什么最可怕?光阴无限、机遇长在的思想最可怕;什么最可悲?打草稿、错了可以重来的心态最可悲。字写错了,不是有一种叫橡皮的东西吗?今天没有做好,不是还有明天吗?过去了高一,不是还有高三吗? 读书为了考学,但更为了丰富精神与智慧,从文化积淀中汲取给养,涵养人格。一个学生最大的愚昧,不是智商低,而是对前人的人生阅历,缺乏应有的敬畏与聆听。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公平的、残酷的。它的公平与残酷之处就在于:你年轻时,不懂得珍惜,“少年不识愁滋味”,等你懂得珍惜、懂得了愁的滋味,却少年不再。人们为了排谴这种境遇的尴尬,发明了一个词,叫后悔。成为平庸人生的根本性构成。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化身。一次,他的几个学生请教人生的真谛,被他带到果林边。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回答。“怎么了,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恰好相反,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多得是。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幸福的,在他们人生开始的时候,老师给他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我们的同学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老师也曾给大家揭示过同样的真理,只不过,表述的方式各有不同。问题在于,我们认识到真理的价值了吗? 许多时候,我们老是在犯这样的错误: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对时间就像摘果子一样,以为可以往返,机会还有第二次。事实是,现实生活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我们所认为的人生草稿,其实就已经是人生的答卷既无法更改,也无法重绘。人生如此,短暂的高中生活更是如此。 200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第5版报道了一个女孩,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郭晖,河北省邯郸人。读五年级时,不小心崴了脚,医院误诊,导致高位截瘫。以臂为半径,她的世界只有两平方米。仰躺在床上,不能侧身,不能翻身,更不能坐起来然而,无腿的她开始了一场令世人匪夷所思的攀登,在病床上用三年时间自学了全部初、高中课程。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物理、化学等需要做实验才能弄通的原理和公式,全部靠想像揣摩透彻。然后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她坐不稳,父母就用四个课桌把她紧紧地挤在中间。为了避免上厕所,她不吃饭,不喝水。上课的时候,健全人大都轻轻松松,甚至心不在焉。只有她认认真真,字斟句酌,反复领悟。毕业考试的时候,全班多名同学,只有她一次性全部过关。年,山东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硕士论文答辩,被教授誉为:十年来听到的最好答辩。年底,考取北大攻读博士。成绩仍是第一。导师在她的录取函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本人敬佩你,北大敬佩你,欢迎你来北大读书!”进入北大第二天,她发现,她将经常出入的房间、楼道、厕所、教室等地方的台阶被全部铲平,代之以适合轮椅行走的平缓通道。她以她为儿时梦想而永不言弃的顽强感动了北大。 再往前,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感动了世界。那些双耳失聪的年轻人,只是凭着对音乐节拍的震动感觉,只是凭着四个指导的手势,就把一支舞蹈演绎得美仑美奂,大气磅溥,典雅高贵。这几分钟,怎么来的?邰丽华,两岁发高烧失去听力。学习舞蹈,是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她爬在地板上用耳朵感觉震动和节奏。几百个节拍,硬是凭着感觉、记忆、重复、再记忆,舞得与音乐丝丝入扣。老师下班,她独自练,每天十几个小时,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怕母亲看见了心疼,夏天捂一条长裤子。一次,她妈妈趁她午睡,悄悄卷起她的长裤,震惊地发现女儿伤痕累累的腿,泣不成声。倒是她安慰母亲:“我喜欢跳舞,一点儿也不疼。” 这样的材料不胜枚举。当我把这三个报道放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大家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我们在座的,有的家庭贫困,却也还没有真正达到要社会资助才可以完成学业的程度;有的身体有病,但也远远好于邰丽华与郭晖。那么,对一部分得过且过、学无动力的同学而言,是因为我们没有贫穷到必须别人资助,才上得起学,所以就不知道珍惜求学机会的珍贵?是因为我们身体在父母的精心养育下没有残疾,所以就激发不出他们那种奋斗的精神与力量?是这样吗?应该承认,在许多同学身上,最缺乏的就是责任。虽然,这并不全怪同学们。但是,读书已经寒暑十年的你们,不能不有个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责任的缺失是因为对快乐与舒适的追逐和安于。你们这一代的父母,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急剧变革,于是在你们身上投入得太多,“再穷不能穷孩子”,是每一个父母不谋而合的心态;缺乏应有的理智和管教,是你们成长的环境。与此同时,美日欧的家长们所遵循的理念则是,“再富不能富孩子”。 在英国,中小学分两类,一类叫公学,一类叫私学。公学收费昂贵,一般平民子弟上不起。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师资最好的、管理最严的、贵族子女无一例外地要在这里求学的公学,却是生活设施与条件最差的,远远不及收费低廉的私学。英国人有钱,贵族人家更是有钱,他们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受罪的公学,傻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英国现在不行了,日本都比它强。不错,然而,这种家庭教育上的远见以及中小学生自己对艰苦环境的主动选择与适应,决定了我们,过去若干年没赶上英国,再有若干年,赶上的可能性依然极小。 美国在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除了吸引优秀人才外,确实有着这个民族特殊的品格与精神。我们无权指责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应该懂得,在学生时代,培养出一种主动寻求艰苦与磨难、适应恶劣与竞争、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才是成人成才的根本,这样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青少年在夏令营中有过一次较量,中日孩子在意志品性上的巨大反差,让国人感到震惊。日本孩子来到中国,那种顽强的生存与适应恶劣环境、自我挑战、坚忍不拔的表现,让世界敬畏。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每年,都有青年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报道。在日本人的理念中,没有下一次。这,其实才是日本这个民族真正的可敬可怕之处。 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说:“人要达成目标,人性中有两大原始动力:第一、追求快乐;第二、逃离痛苦”。高中三年,总是要达成某个目标的。动力会不会产生,则要看一个人的人性中责任感存不存在。或者说,你天性中的责任感消磨掉了没有。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在个人情感中,越是缺乏对责任的担承,越是让岁月无所依附。因此,眼光散漫,内心迷茫,精神萎缩,生活空虚,繁衍出不尽的烦恼与痛苦,即使是抽烟、打架、早恋,以至于看上去的貌似洒脱,实质掩饰的是一颗愚昧、无助、丑陋的灵魂。相反,在情感中有了责任这根主心骨,时时刻刻就会感到充实与丰富。因此,目光坚定,追求执著,精力充沛,心灵坦荡。虽然也可能有奋斗中的挫折和苦涩,但是,上不愧于天地,下不愧于自我,痛苦与挫折沉淀下的是财富和智慧,成功与进步滋生出的是成长和快乐。完整意义上的人,首先是有责任感的人。 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溺爱,身上滋生出许多的“疯枝”,应有的责任没有培养起来,更可怕的是,自己还浑然不觉。高二马上就结束了,如果没有眼光看到稍远一些的未来,不以更强大的自我克制,逼迫自我矫枉过正,自己把自己身上的疯枝砍下去,在痛苦的蜕变中得到精神的重生,未来的高考与高考后的人生,只能充塞痛苦和追悔。2006年2月13日,有中国当代毕升之称的王选院士逝世。他生前有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然后才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李宇春, 2005年夏天的“超级女声”,被誉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超级偶像”。李宇春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她妈妈回忆说:“宇春从小到大就特别懂事。大学住校后,我每星期给她100元,她会把花钱情况记录下来:吃饭多少钱,坐车多少钱,打电话多少钱,买杂物多少钱回家后,她会把小纸条交给我。”这就是电视外的“超级女声”。无论哪个行业,一个人成名,都必然有优秀的品质为支撑。相比之下,大家的每月消费多少?真的要想一下,和那些受资助的孩子们相比,和郭晖相比,甚至和李宇春这样的“偶像”相比,我们缺失的是什么?当对物质条件追逐日多的时候,享受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什么东西正在萎缩? 和大家在一起,不能不谈高考。高考是什么?高考的价值不在于通过竞争最后终于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从独木桥上挤过去,而在于通过竞争的过程,培养自己以后面对人生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日本人有句话:“把青春燃烧于高考的能量就是用于今后推动人生的力量”,是一句至理名言。你可以没有结果,但不能失去过程。失去了过程的人生,才真的是失败的人生。高考的目的不是那张通知书,因为,它只是走向社会的一扇门,而自立于社会、为社会承认和尊敬,更在于一个人的信念、毅力、合作精神、吃苦能力、创新意识等,这些素质,恰恰是挑战高考的过程才能铸就的。你可以考不上学,这不意味着你不能成功,但你身上没有培养出这些素质,不论你是不是有一张大学文凭,都不会为社会所尊重。既然如此,我们何必非要在乎现在成绩好不好、将来能不能考上呢?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高考这个契机,好好磨练自己的耐力和恒心,提高自己的情商呢? 比尔盖茨在一家墨西哥周刊上,对学生写了11条忠告,其中一条是:“学校可以不再划分优等生和劣等生,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这位世界首富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告诫那些远远没有自己富裕而在学生期间没有自己努力的学子:在走入社会之前,一定要赢得实力,这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做人谋事的品格。 好的品格离不开诚信。在德国,一个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去大公司找工作,一连找了20多家,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成绩,找一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没料到,小公司也拒绝了他。中国留学生愤怒了,质问公司的老板,老板说:“先生,我们从网上查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感到很吃惊,不以为然:自己的博士文凭难道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老板郑重的说:“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使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令人汗颜。这个学生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也不缺文凭,缺少的是诚信的品格。 高中三年,要把诚信的品格植入你的习惯。 好品格离不开细节。北京电影学院的张颂文告诉考生:表演系的面试经常是一群不相识的考生一起完成一个小品,有时是一个人在台上表演,其他人在台下坐着。如果你在台下,你会做什么?嘲笑台上的表演?漫不经心,东张西望?你不会想到,老师此时也正在观察、判断你:是否礼貌、有序?是否尊重他人?电影是一门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艺术,这些为人的修养细节,理所当然地成为考查的内容。从你进入考场那一刻起,就在考试了。有一个考生叫沈莹,面试迟到一个多小时,但凭着进门向老师问好、道歉,结束时,向教师鞠躬,道谢,对耽误老师吃饭表示歉意,给老师们留下极好印象。她坦承: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极大地帮助了我。 高中三年,要在细节处涵养自己的人品。小处不可随便。 好品格离不开顽强。“童话大王”郑渊洁,一人独立支撑一本童话刊物长达二十年。1976年从部队复员,选择写作,当作家。他列了一个现有文学题材的目录,从写诗开始,一种一种地试。写了一段以后,发现写不过别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换下一种,不行,再换。试到排在倒数第二的时候,他发现,写童话,“他们写不过我。”于是,写童话成为谋生手段,也造就了他三十年后的中国童话第一人。成年累月,能够一种种文体试下来,并最终成功,靠的是顽强。他有一句话,告诫学生们,“许多人真以为考个好分数,就有好前途,不过是个童话。” 高中三年,要打磨一种顽强、不服输的精神。 养成好品格要学会选择。结果的不同,往往取决于选择的不同。有个画家,某一天发现,自己得了一种怪病,嘴歪眼斜,面带邪气。请了许多医生,用了许多药,都没有效果。烦闷之际,外出游览,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述说了他的烦恼。方丈微微一笑,说,我可以医好你的病,但有个条件:寺内需要九十九幅不同姿态的菩萨画像,你要先给我画好。画家一听,大喜过望,于是,一头扎进寺院,精心揣摹、临摹菩萨的画像。完成了方丈交给的任务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当他让方丈治病时,方丈拿出一面镜子,说,不是治好了吗?果然,镜中的画家神清气闲,气度华贵。老和尚何以妙法治病?原来他了解了画家来寺院之前,是接连给别人画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魔鬼,近赤者朱,近墨者黑。选择向善,还是选择向恶,潜移默化之中,导致的是不同的人生结果。 高中三年,要学会让选择服从理智。 养成好品格要善于竞争。上一个周末,我在汤河公园散步。从桥向西,有一片密密的柳树林,每颗树都细高细高,紧紧挨在一起。我发现,树林四周的树苗普遍较低,而中间的树苗则普遍较高。后来,有意观察了几片树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