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申报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 案建设顾问组:周 胜 扬州职业大学校长、博士、教授 林道立 扬州职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褚 结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周骥平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扬州市工程学会 理事长 建设组负责人:组 长 游文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副组长 姚海滨(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潘红卫(江苏金方圆集团总经理 总工程师) 建设组成员:游文明 姚海滨 潘红卫 宋晓英 周益军 周 军 冯晓九 张 平 宋正强 王家禾 胡林岚 周德卿 王 东(江苏牧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仲太生(扬州扬力集团技术副总经理)协议共建单位: 扬州市维扬区科技局、 扬州市机械工程学会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 扬州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秋源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目 录一、建设基础4(一)社会需求41行业背景42区域背景4(二)专业定位4(三)岗位需求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51岗位需求分析52岗位能力调查分析6(四)专业现状6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72课程改革和建设卓有成效83教学团队建设层次高94实验实习资源丰富9二、建设目标13(一)总体建设目标13(二)具体建设目标131人才培养目标132专业建设目标133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144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进一步拓展145区域经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156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15三、建设内容16(一)“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61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162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173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18(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91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192核心课程建设24(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建设291专业带头人培养292专业骨干教师培养293兼职教师聘用304“双师”素质教师培养30(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30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30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32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3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及经费预算33(五)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4(六)区域服务能力建设34四、项目资金预算、建设进度表 及绩效考核指标36五、预期效果50(一)“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度高,实现校企深度对接50(二)实现“引企入校”,创新校企组合新模式50(三)以机械加工过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50(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50(五)校内外实训条件进一步改善51(六)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51六、保障措施52(一)组织保障52(二)人员保障52(三)经费保障52(四)政策保障52一、建设基础(一)社会需求1行业背景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速度的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十一五”期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1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8%。2011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由大到强”,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全行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这为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高效快速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2区域背景(1)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江苏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目标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这一过程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制造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对近三年扬州市春季、冬季人才招聘会的数据分析表明,机械制造类岗位需求增长率分别为: 2008年为54%、2009年为63%、2010年为69%,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扬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制造业发展重点依次是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推进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部分产品努力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将达到4300亿元。根据扬州市“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到2015年,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将达10万人以上,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其中技师1.5万名,高级技师2000名。因此,未来510年内,本地域和机械制造行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量会保持旺盛的需求,为以培养机械制造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扬州职业大学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的重点建设,培养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正好适应了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专业定位面向扬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精操作、知工艺、会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三)岗位需求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1岗位需求分析图1 机械制造类企业岗位分布图据对扬州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扬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机床操作、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2岗位能力调查分析据对扬州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上,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精操作、知工艺、会管理”高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机械制造类企业对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参见图2。1. 工艺编制与实施能力 2.CAD/CAM软件应用能力 3. 团结协作精神4. 设备操作能力5.数控编程能力 6. 产品检测能力 7.敬岗爱业、职业修养 8.产品开发设计能力 9.外协件的结构设计与检测能力 10.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 图2 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统计 综上所述,为适应本地区机械制造业企业对工艺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专业应以中小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设备操作、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满足企业创新、技术进步的要求。(四)专业现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我校开办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成立于1984年,是我校1997年起重点建设的专业和2003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特色专业之一,拥有省级数控实训基地和校级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数为1001人,自2007年以来,招生一直保持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超过750%,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为龙头,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为骨干,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零部件模具设计与制造)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本专业依托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单位的教学资源,将专业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实验实习相融合、理论课堂与工作现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如车工操作、钳工操作、产品的装配等实训环节安排在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室训基地中的生产岗位上,由生产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组织制图、测绘、工艺编制等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推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组织学生、教师参加各种竞赛,屡获大奖。表1为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师生参加国内有影响大赛的获奖一览表。表1 师生参加国内各种有影响大赛的获奖一览表获奖年份(年)获奖名称获奖等次及数量(个)备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06第一届江苏省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122长庆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1专利2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1设计团队1个第三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讲课竞赛112007华东高校“沈阳机床杯”数控铣教学比赛1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1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42008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3第四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讲课竞赛1材料力学2009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211大学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设计团队1个2010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1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11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第十届高等数学竞赛211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132011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12011“苏大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121第五届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创新设计竞赛211第一届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333(2)政府主导,校企对接宽度广学校与扬州市科技局、邗江区政府、广陵产业园区、维扬区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签订为地方和企业服务协议,为本专业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咨询提供平台。本专业与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集团有限公司、扬州玛切嘉利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协议,将本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合二为一,企业承担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生产工艺、安全管理制度及设备操作技能培训工作。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毕业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试用合一,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深度融合。2课程改革和建设卓有成效(1)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紧扣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推进专业核心课程“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改革,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强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占总教学时间517 %)。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多证融通(工具钳工+CAD/CAM+数控车或数控铣或加工中心职业资格中级以上证书+专科毕业证);每年举办机械制图竞赛、机械零件测绘比赛、数控设备操作比赛、维修钳工技能大赛等活动,采用“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等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推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2)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结合本校现有教学资源,与相关企业合作,大力建设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现已完成并出版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机械制图、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机械CAD/CAM、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系列化的教材。建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7门,其中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机床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三门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3)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方面积极汲取当前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成果,通过市场调研、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讨论、“技术型专家、技能型专家、行业专家、政府管理人员座谈会”等方式,分析并建立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描述,分析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今后本专业建立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奠定了基础。3教学团队建设层次高本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组成。现有专、兼职教师共52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外聘教师25人。基本组成如表2 专业教学团队构成情况表。 类 别在 编聘 用合计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双师素质合计职称结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博士硕士学士总工高工技师27314826111023252167占专任教师的比率(%)33115230723403785 教 师 获 得 的 相 关 荣 誉国务院特贴专家11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江苏省“333”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1111高职高专汽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312扬州市安全生产专家21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162113校级教学名师11表2 专业教学团队构成情况表近五年,本教学团队先后获得2007年、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等奖各1次,其它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5项;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类课题5项,各级各类科研17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30篇,SCI、EI、ISTP收录近10篇。4实验实习资源丰富(1)校内实验、实训资源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完备,实力雄厚,建有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扬州市职工机械工程技术交流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资源,设备总值1638万余元,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 建筑面1625平方米,分为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数控网络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区。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 分为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和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两个部分。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建筑面积4213平方米,设备215台套,分为模具制造实训区、钻铣刨磨实训区、普通车床实训区、钳工实训区、铸造实训区、锻造实训区、焊接实训区。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 建筑面积2563平方米,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有仪器148台套,建有21个实验室,分别是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制图实验室、零件测绘实验室、减速器拆装实验室、机床拆装实验室、教学模型实验室、技术测量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数控编程实验室、数控伺服实验室、机液电实验室、塑料模具拆装实验室、冲压模具拆装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MPS实验室、数控设备维修技术实验室、江苏明珠实验室、金属材料服役与安全分析实验室。(2) 校外实习资源本专业校企合作密切,与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集团有限公司、玛切嘉利(扬州)有限公司、扬州亚普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丹阳德全汽配有限公司等18家江苏地区的大中型机械制造类企业合作,签订专业共建协议,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10扬州职业大学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申报方案 图3 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结构图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资源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区钻铣刨磨实训区钳工实训区铸造实训区锻造实训区焊接实训区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制图实验室零件测绘实验室机床拆装实验室教学模型实验室江苏明珠实验室校外实习资源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集团有限公司玛切嘉利扬州有限公司扬州亚普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丹阳德全汽配有限公司扬州市职工机械工程技术交流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区数控网络中心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565社会服务反响好图4 近三年本专业招生数、毕业生数情况近年来,本专业为地方提供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实用人才,赢得了企业赞誉,毕业生供不应求。最近三年本专业招生计划数、实际招生数、毕业生人数参见图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相当影响,连续多年保持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790%,录取新生报到率95%以上。本专业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实训基地已承接了大量社会人员的多项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2005年至今进行专业技术培训4000余人次,其中为兄弟院校学生专业实训360余人次;为江苏水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扬州暻泰车材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职工在职技术培训540余人,企业下岗职工转岗培训300余人次,绝大部分学员培训后操作技能均达到合格水平,并取得相应的中、高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产品检测、技术讲座等活动,为镇江CCVI轴承(中国)有限公司、江阴鑫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制造有限公司、扬州水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扬州市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扬州力创机床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完成服务项目26项;为仪征、邗江等中小企业开展技术讲座20多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和为企业技术服务做出了贡献,走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共赢之路,形成了立足扬州,辐射长三角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教育理念。二、建设目标(一)总体建设目标围绕江苏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专业课程“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机械加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具有本地区产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将本专业建成立足扬州、辐射长三角地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品牌。(二)具体建设目标1人才培养目标至2013年,本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人左右,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至少占10%;为扬州及周边地区培养本专业毕业生1000人左右,本专业群毕业生1600人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2专业建设目标(1)校企合作“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明显成效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以校企对接为基础,加强与扬州市维扬区科技局、扬州市机械工程学会、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扬州秋源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本专业的力度,有效地深化“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专业课“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模式;以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2)课程体系改革有明显突破研究和制定“识岗学习贴岗实训顶岗实习”三层次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并以此为主线,开发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协议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开展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完成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完成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其中1-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3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3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1)专业带头人培养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选拔高水平、高素质和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多能型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建立和落实相应的培养、考核制度,保障培养时间和经费,保证培养质量。其中一名专业带头人侧重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和教学科研项目实施;另一名专业带头人侧重于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协助企业完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途径、方式,成为学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引导者。(2)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培养6名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积极参加实训室建设和企业锻炼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其中至少1名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进行对口专业进修、企业顶岗实践、技术兼职等途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甄选、聘用等管理制度。建立40-50名以上兼职教师的数据库,在机械制造企业中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从生产一线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学方法培训成为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阶段,聘用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作校外实习指导兼职教师。学院与兼职教师所在单位及其本人签订相应协议,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及优惠政策,以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4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进一步拓展逐步将我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其技术水平、运行机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整合校内外实训、实习资源,增加设备的数量,提升设备技术档次,提高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性实训能力;对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机床网络化建设,实现现有数控机床、CAD/CAM机房和新增设备的网络连接与管理,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网络数控加工技术水平。启动并完成5个实训室等建设任务;同时,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多层次、广泛合作原则,在已建立26家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新建12家理念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可提供充足实习岗位的校外实习基地,使长期紧密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稳定在38家左右,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总量300人。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严格实训教学考核。5区域经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立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等活动,每年承接2-4项横向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江苏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服务与辐射能力的建设,深入开展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以及职教师资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构建适应学历教育、终身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并重的教学体系,主动开展继续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向社会培训各类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6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全面推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过程管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建立起有关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继续实施有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建立起适应学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以ISO全面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内审),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校企共同每年对不少于15%的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进行定期采集,建立社会和企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三、建设内容立足扬州,面向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一)“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依托制造业“江苏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根据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项目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邀请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机制,提高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机械制造业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1)建立“校中厂”课堂工场化,吸引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多家等企业将产品向我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转移,结合企业产品开发机制工艺及夹具实训项目,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2)在顶岗实习单位设立“厂中校”工场课堂化,在企业设立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进一步拓展在生产岗位上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广度与深度,拓展专业课程与工作现场相结合的宽度,进一步深化“课堂工场化与工厂课堂化”的双化教学改革。2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1) 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岗位化根据本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和形成规律,围绕“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就业岗位能力”的能力递进路线,构建图5所示的“识岗学习贴岗实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思路,并以此为主线,将专业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贴岗实训企业和顶岗实习企业的相结合,让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均与真实生产结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化、职业技能训练渐进化、职业能力培养岗位化、职业素质培养全面化的人才培养特色。识 岗贴 岗顶 岗图5 “识岗学习贴岗实训顶岗实习”思路 识岗学习是让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岗位上模拟生产要求,通过参与测绘、加工、装配真实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实现车工、铣工、机械装配、工艺工装设计等职业专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了解本专业所面向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实现岗位体验。贴岗实训是指学生在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贴岗实训基地中,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参与,将各项职业专项能力进行综合运用,并了解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学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本专业岗位群的多个岗位要求,培养职业迁移能力,实现岗位理解。顶岗实习是指结合订单培养要求,通过在预就业企业中的顶岗实习,使其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达到本专业培养“好用、顶用、耐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岗位融入。 (2)工学结合实施全程化 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进程见表3。人才培养阶段企业融入度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学 期/周18181818108152课程体系(三年不断线)必修型理论课职业技术型基础课职业技术核心课程技术核心课程创新拓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技能提升)课程实践层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层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层三个层次认识岗位制图测绘竞赛钳工技能比赛贴近岗位数控技能竞赛虚拟工艺方案设计竞赛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参与产品设计毕业答辩企业兼职教师融入度校内专兼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校内专兼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兼职教师共同参教学与管理表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表第一阶段:识岗学习 第1-2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现场或车间教室完成主要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课程教学;第二阶段:贴岗实训 第3-4学期,学生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贴岗实训,见习产品的整套生产流程生产与管理,提高职业综合能力;第三阶段:顶岗实习 第5学期的后8周和第6学期,学生在顶岗实习企业中按照准员工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3)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化在工学结合的各个阶段,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识岗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责任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贴岗实训主要引导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学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顶岗实习是对学生职业素质检验与提高。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学结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3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针对机械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开发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以企业产品加工、生产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训、实习任务,形成教学项目。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教师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对接教学项目,实现课堂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在项目教学中通过建立与企业尽量相同的实训环境,实训车间推行5S管理、制订企业化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校内也体验到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体如图6所示。课程体系按机械加工工作过程分成六大模块: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每一教学模块中,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制定有相应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实践训练项目。在专业中全面推行职业能力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模式,通过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全面梳理,在保证高职教育必要的文化思想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前提下,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中,从教学整体设计上来保证毕业生工艺实施能力的提高和职业任职资格的落实。合作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企业结合的相关部分培养任务。分析图纸阶段分析工艺阶段工艺方案制订阶段工装设计制作阶段生产组织阶段产品质量检验、分析处理阶段能力要求:识图、制图能力,机械制造基本能力,机械机构分析、设计能力相应课程:机械制图、机械CAD/CAM、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实践环节:测绘、机械CAD/CAM综合实训、机械基础综合实训、机械制造实训能力要求: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能力,应用加工设备的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分析能力相应课程:机械加工工艺与实施、现代加工设备、金属切削原理实践环节: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实训、能力要求:专用工装、机械CAD设计及制作能力,机械装置拆装能力相应课程:机制工艺与工装设计、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加工设备控制实践环节:机械加工工艺及实施综合实训、机械装置拆装实训能力要求:工艺方案制定与实施能力,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能力,夹具设计与应用能力 相应课程:机械加工工艺与家具设计、数控加工及编程、机械加工方法与通用设备、特种加工、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制订等实践环节:制定典型零件工艺实训、组合夹具的组装实训,数控加工及编程实训能力要求:生产计划、调度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相应课程: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实践环节:生产组织与调度实训能力要求: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机械设备与工装调试能力相应课程: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机械加工方法与通用设备、特种加工、机械加工工艺及实施实践环节:产品质量检测实训机械加工工作过程核心能力加工设备操作能力机械CAD/CAM应用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及实施能力专用工装设计能力产品质量检验能力。核心课程机械基础与综合实训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制订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机械CAD/CAM综合实训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工艺员或准工艺师任职资格图6 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链(2)推行“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围绕岗位技能培养开展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设计教学组织体系,以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过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把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实训室与专业教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此,建设兼具示范现场教学和课堂功能的实训室,将工艺实施类核心课程的教学放在组合夹具与虚拟设计、工艺装备展示室等实训室进行;将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机械制图等部分课程教学下移到实训室和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训室进行,为“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提供硬件基础。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教师要能带着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胜任“教、学、做”一体化训练的组织实施与科学评价工作。建设以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单元划分的项目课程,为“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提供软件支撑。 (3)职业岗位分析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实践专家的研讨,进一步对本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如表4所示:表4 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职业岗位主要工作内容职业资格证书设备操作熟悉图纸;读懂工艺文件;装夹工件;安装刀具;机床基本操作;使用量具对加工产品进行检测;机床设备日常保养;并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提出改进意见车工(或数控车)铣工(或数控铣)产品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熟悉图纸;依据加工要求,对加工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并安排工艺路线;合理选用材料、刀具、量具、机床、加工参数;编制工艺文件;产品质量控制制图员工艺员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熟悉图纸;对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进行设计;依据工序要求和生产条件,设计专用机床夹具等工艺装备的机械结构;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工艺装备建模与制造;工具钳工、三维CAD或Pro-E应用工程师生产现场管理与服务机械加工车间作业环境设计;机械加工车间的生产任务计划制定与现场作业管理;机械产品营销商务合同、标书编写与项目管理(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图6所示的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根据BAG法,召开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会议,组织企业行业的实践专家进行研讨,确定从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到生产实施的机械加工工作过程中,本专业四个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5所示:表5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T1:机械图样绘制A1-1:熟悉机械产品零件图样和装配图样的国家标准A1-2:能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产品的结构尺寸A1-3:能使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零件图样和装配图样T2:产品机械加工工艺编制A2-1:能够选用常用工程材料的牌号A2-2:能够选择所加工零件的热处理方法A2-3:能够根据所加工产品图纸,分析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性A2-4:会制订中等复杂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A2-5:能够绘制加工工序图A2-6:能够查阅手册备齐各工序的刀具、量具、机床设备、机床夹具A2-7:能够选择工序加工尺寸测量的工具A2-8:会确定切削用量参数等A2-9:能够了解市场加工各种报价信息并初步估算生产成本A2-10:会编写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等工艺文件A2-11:具有质量意识A2-12:具有成本意识A2-13:具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A2-14:具有环保意识T3: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A3-1:能够识读工序卡片等工艺文件A3-2:会根据工序要求选用专用机床夹具、检具A3-3:能够根据工序加工要求,设计机床专用夹具结构方案A3-4:能够使用三维软件建立机床夹具的三维模型和虚拟装配,并对加工部件进行计算辅助编程A3-5:能够备齐夹具标准元件(标准紧固件、定位元件、夹紧元件) A3-6:能够选用机床夹具元件的材料A3-7:能够完成机床夹具非标准元件的结构设计A3-8:能够装配中等复杂程度机床专用夹具并进行安装调试A3-9:具有质量意识A3-10:具有成本意识T4:机床设备操作A4-1: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和产品的零件图A4-2:准备毛坯、刀具、量具、夹具A4-3:会安装工件、刀具,并会刃磨与调整刀具A4-4:会操作车床(含数控车)、铣床(含数控铣)、磨床、电加工线切割机床、电加工电火花机床A4-5:能够编写数控车或数控铣的加工程序A4-6:能够使用一种3维CAM软件进行数控镗铣的辅助编程A4-7:能够使用量具对加工零件进行精度测量A4-8:能够对机床进行维护、保养、调整A4-9:会对本工序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提出改进意见A4-10:具有质量意识A4-11:具有安全意识 A4-12:具有成本意识T5:产品质量检测A5-1: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和产品的零件图A5-2:会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硬度计、三座标测量机等测量工具A5-3:能够使用尺寸分布直方图等工具进行产品加工质量分析A5-4:会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提出改进意见A5-5:具有质量意识A5-6:具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T6:机械加工设备维护A6-1:熟悉车床、铣床、磨床等机床类型的结构组成,并能够对机床进行日常保养和调试A6-2:能够判断机床的机械故障和液压(含气压)系统故障A6-3:能够判断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故障A6-4:具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A6-5:具备信息获取能力T7:生产现场管理A7-1:能够对生产现场环境进行设计A7-2:能够在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指导下制作、实施和维护生产看板A7-3:能够读懂企业生产计划并进行分解与评估,并制作班组生产作业计划A7-4:会编写标准作业文件A7-5:具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A7-6:具备信息获取能力T8:机械产品营销商务与技术支持A8-1:会计算与估算机械产品生产报价A8-2:能够操作计算机并能上网查询市场动态和相关营销消息A8-3:能够快速、准确地口头表达相关机械产品的性能、加工要求 A8-4:能够利用办公软件进行营销购、销、存合同、标书等文件的制作、整理A8-5:具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A8-6:具备信息获取能力A8-7:具备遵守法规,讲诚信的职业素质(4) 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根据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并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相应的学习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经济岗位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维生素A醋酸酯行业发展模式及应用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堤灌维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造林管护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葡萄牙波特酒产区特色与品牌国际化发展前景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房管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热力运行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2030中国竹藤家具行业销售状况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水利机械运行维护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中式烹调师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化工设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产科危急重症早期识别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 福建福州工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笔试真题2024
- 医疗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化学品使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中国丝绸课件
- 2024年安徽省泗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GB/T 45355-2025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
- JJF 1076-2020-数字式温湿度计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泵车操作手册
- NBT47018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