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初稿环氧聚氨酯合订版.doc_第1页
整体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初稿环氧聚氨酯合订版.doc_第2页
整体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初稿环氧聚氨酯合订版.doc_第3页
整体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初稿环氧聚氨酯合订版.doc_第4页
整体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初稿环氧聚氨酯合订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体地面工程技术规程初稿环氧聚氨酯合订版 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建筑室内、外整体地面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及验收。 1.0.3整体地面工程应根据材料性能、使用功能、地面结构类型、环境条件、施工工艺和工程特点进行构造设计。 当局部地段受到较严重的物理或化学作用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0.4整体地面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并应按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1.0.5工程所用材料应检验,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和有效的检验报告,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材料不得混合使用。 1.0.6有机类材料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远离火和热源的场所,不得露天存放和曝晒,贮存温度应为535。 无机类材料应贮存在干燥、通风、不受潮湿雨淋的场所。 1.0.7隐蔽工程必须有现场施工记录或相关资料(如测试数据、照片、录像等),并由业主代表验收签字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施工单位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制度,并应有完整的施工检查记录。 1.0.8基层应为混凝土层或水泥砂浆层,并应坚固、密实。 当基层为混凝土时,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0MPa;当基层为水泥砂浆时,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5MPa。 1.0.9整体地面工程设计、施工及质量检验与验收,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0工程施工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及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进行基层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1.0.11基层混凝土伸缩缝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建筑地面施工技术规程GB50037的规定,按纵横轴线分仓分格缝,面层分格缝应与基层的伸缩缝保持一致。 2术语2.0.1整体地面flooring面层的分格缝少于基层伸缩缝,且面层材料需要进行现场施工,与基层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满足特定功能的地面。 2.0.2液体硬化剂地面Liquid floorhardener在水泥基地面上均匀喷洒液体硬化剂后,在地面表层35mm范围内,液体硬化剂与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坚硬、无尘、耐磨、抗油污面层的地面。 2.0.3渗透性密封硬化剂concrete sealer无色液体,能渗入混凝土面层,与混凝土中的化学媒介发生化学反应,起到密封增强混凝土地面作用。 2.0.4混凝土原浆地面concrete floor在水泥基混凝土浇注后,直接提浆、收光而形成的地面。 2.0.5水泥基耐磨地面Wear resistant混凝土初凝前撒入混凝土地面用水泥基耐磨材料,采用抹光机进行提浆、抹平、抹光,使得耐磨材料深入混凝土内,形成的坚硬面层。 (由混凝土基层与水泥基耐磨材料面层构成的地面。 )2.0.6水泥基耐磨地面砂浆型施工将水泥基耐磨材料加水配制成砂浆,铺设在基层混凝土表面制作水泥基耐磨地面的施工方法。 2.0.7新混凝土New concreteor freshlyplaced concrete2.0.8旧混凝土Existing concrete2.0.9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材料(PMMA)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成分,混入蜡、助剂等组成的丙烯酸树脂液,用以地面工程的施工。 2.0.10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PMMA)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材料辅以硬化剂、着色剂、促进剂等的功能性材料,摊铺而成的地面。 2.0.11乙烯基酯树脂地面材料以双酚A环氧乙烯基酯、异氰酸酯改性乙烯基酯和酚醛环氧乙烯基酯为主要成分构成的材料。 2.0.12乙烯基酯树脂地面由乙烯基酯树脂地面材料辅以固化剂、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填料及骨料作为主要材料而成,具有化学防腐功能的地面。 2.0.13环氧磨石地面将骨料与有色树脂的混合物摊铺在处理好的混凝土地面上,凝固后碾磨抛光露出骨料,并呈现光滑耐磨的地面。 3水泥基耐磨地面3.1一般规定3.1.1基层有坡度设计时,水泥基耐磨地面可用于坡度5%的地面。 3.1.2基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1.3商品混凝土塌落度宜为12-14,不应大于16cm;现场搅拌混凝土塌落度应为3-4。 基层混凝土塌落度应保持在设计塌落度2cm,。 3.1.4普通混凝土浇注厚度应大于8时;细石混凝土浇注厚度应大于5cm。 3.1.5混凝土平整度应不大于2(4mm/2m)。 3.1.6建筑地面的沉降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各构造层;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密封材料嵌缝并与面层齐平。 3.1.7在现浇混凝土地面上施工时,撒布、抹光水泥基耐磨材料应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镘光工作应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 3.1.8非金属耐磨材料用量应5kg/,金属耐磨材料应6kg/。 3.2地面构造3.2.1混凝土基层水泥基耐磨材料层图3.2.1水泥基耐磨地面构造图1混凝土基层2水泥基耐磨材料面层3.3材料质量要求3.3.1水泥基耐磨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地面用水泥基耐磨材料JC/T906的规定。 3.3.2水泥基耐磨地面砂浆型施工所用界面剂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907-xx的规定。 3.4施工条件3.4.1水泥基耐磨地面施工温度应为535,相对湿度不宜高于80%。 3.4.2水泥基耐磨地面施工应采用专用机具。 如附着式振捣器、提浆机、抹光机及平底胶鞋、防水纸制鞋、橡皮管或真空吸水设备等其他辅助设备。 施工前、中期,施工人员应穿平底胶鞋进入;后期应穿防水纸质鞋进入。 3.5现浇混凝土地面耐磨地坪施工工艺3.5.1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封闭现场;2去除浮浆;3抛撒耐磨料4机械镘光5养护6收缩缝的处理7成品保护3.5.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应封闭,严禁交叉作业。 2混凝土浇筑完毕,采用橡皮管或真空设备除去泌水;去除浮浆,使用加装圆盘的机械镘刀(模板边缘宜用木镘)均匀地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层。 3将规定用量的2/3耐磨材料均匀撒布在初凝阶段的混凝土表面,撒布后应用木抹子刮平,耐磨材料吸收水份后,应镘光2次以上;将剩余的耐磨材料均匀撒布,撒布方向垂直于第一次,抹平,墁光2次以上。 边角处辅以人工修饰。 (初凝时撒布耐磨材料可防止撒布过早而引起的耐磨材料沉入混凝土中而失去效果;撒布过晚而引起的混凝土已凝固,失去粘结力,使耐磨材料无法与其结合而造成剥离。 用脚踩其上,约下沉5mm时,混凝土即开始初凝阶段,可开始第一次撒布施工。 墙、柱、门和模板等边线处水分消失较快,宜优先撒布施工,以防因失水而降低效果。 )4面层材料硬化至指压稍有下陷时,应调整墁光机的转速及角度,墁光3次以上。 墁光时应纵横向交错进行,均匀有序,墁光时应纵横向交错进行,可防止材料聚集。 5机械镘光后5-6小时,宜在耐磨地坪表面涂敷养护剂进行养护,也可采用薄膜养护。 以防止其表面水分的激烈蒸发而引起开裂。 6养护5-7d后应做分格缝,深度不小于5mm。 收缩缝应使用弹性材料填充,宜使用硅胶或聚氨酯材料。 地面设置收缩缝可有效防止不规则龟裂。 7施工完成后的水泥基耐磨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3.6原有混凝土地面耐磨地坪施工工艺3.6.1原有混凝土地面耐磨地坪施工应按照下列工序进行1封闭现场、基层检查、基层处理;2涂刷混凝土用界面剂;3制备浆料;4摊铺耐磨浆料;5机械压实、抹光、收光;6养护;7收缩缝的处理;8成品保护。 3.6.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封闭现场、基层检查、基层处理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xx中7.2.2第1-3款的规定;2应在处理好的基层上涂刷混凝土用界面剂,不得漏涂和局部积液;3?4耐磨浆料厚度应15mm;厚度小易产生受力脱落起皮,所以值宜取得大一些,确保工程安全5机械压实、抹光、收光6机械镘光后5-6小时,宜在耐磨地坪表面涂敷养护剂进行养护,也可采用薄膜养护。 7以防止其表面水分的激烈蒸发而引起开裂。 8养护5-7d后应做收缩缝,深度不小于5mm。 收缩缝应使用预先成型的弹性树脂材料填充,宜使用硅胶或聚氨酯材料。 9地面设置收缩缝可有效防止不规则龟裂。 10施工完成后的水泥基耐磨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3.7质量检验和验收I一般规定3.7.1水泥基耐磨地面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的规定。 3.7.2水泥基耐磨地面工程使用的材料和施工现场的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3.7.3水泥基耐磨地面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批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层和面层应按每一层或每层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一个检验批2每个检验批应按自然间或标准间随机检验,抽查数量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时,应全数检查。 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 II主控项目3.7.4水泥基耐磨地面主控项目的验收应符合表3.7.4的规定。 表3.7.4主控项目项.目水泥基耐磨地面检查方法外观表面平整、密实,色泽均匀,无明显裂纹,砂眼及镘刀纹等缺陷。 距表面1m处垂直观察,至少90%的表面无肉眼可见的差异。 面层厚度偏差(mm)-0.5切缝处实测表面平整度4mm/2m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粘接强度及空鼓每400,空鼓不多于两处用小锤轻敲III一般项目3.7.5水泥基耐磨地面一般项目的验收应符合表3.7.5的规定。 表3.7.5一般项目项目水泥基耐磨地面检查方法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泼水或坡度尺缝格平直(mm)5.0拉5m线和用钢尺检查接缝高低差(mm)2.0用钢尺和楔形塞尺检查耐冲击性无裂痕,无剥落直径50mm的钢球,距面层500mm IV验收3.7.6水泥基耐磨地面工程的检验验收应在检验批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确认达到验收条件后方可进行。 3.7.7水泥基耐磨地面工程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验批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2主控项目应全部合格。 3一般项目至少应有80%以上的检验点合格,且不合格点不得影响使用。 4施工方案和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5隐蔽工程施工质量记录应完整。 4水泥基/石膏基自流平地面4.0.1水泥基/石膏基自流平地面施工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CJ/T175的规定。 5液体硬化剂地面5.1一般规定5.1.1液体硬化剂地面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混凝土地面、水泥基耐磨地面及水磨石地面等地面工程。 5.1.2普通工业或商业地面用混凝土等级应C25。 (普通混凝土是否可用于液体渗透地面,设计等级,还是必须用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 它属于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因此不同于普通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只是在表面涂一层或两层透明的保护剂,显得十分天然、庄重。 5.1.3液体硬化剂不得稀释使用。 5.1.4在新建混凝土地面施工时,地面应洁净无尘。 5.1.5在原有混凝土地面施工时,应彻底除去混凝土表面的所有旧膜层、脏污及油脂等表面附着物,用洁净水清洗并吸干。 (经过处理的混凝土应检查表面吸水性,确保混凝土表面,在干燥后可以马上吸收洁净水而不出现结珠。 )(对于表面的吸水性有无测试方法?)。 5.1.6混凝土表面粗糙度为?用量为?。 (常规用量应为机磨竣光地坪覆盖率16.822/加仑(4.445.81/L)次级地面覆盖率813/加仑(2.113.43/L)地面大的裂缝宜采用水泥基聚合物填缝剂修补以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地面过于粗糙时,可刮一道细水泥浆,并选用 50、 80、 100、200目磨片水磨地面,直到地面光滑,磨完后,用水洗净地面。 5.2地面构造5.2.1混凝土基层液体硬化剂层5.3材料质量要求编号检测项目参考标准技术参数2抗氯离子渗透ASTM C12023抗压强度GB/T50081-xx46.34抗折强度GB/T50081-xx13.25抗冻融循环JGJ82-856表面吸水率JC/T547-xx7耐酸DBJ01-54-xx8耐碱DBJ01-54-xx10耐磨性JTG E30-xx6.312固含量GB8077-199713VOC GB18588-xx17莫氏硬度GB9966.5-xx85.4施工条件5.4.1液体硬化剂地面施工温度应为435,相对湿度80%。 5.4.2液体硬化剂地面施工应采用专用机具。 低压喷嘴、滚筒、毛刷或精良柔软的硬毛刷,刮水器、吸尘器等。 5.5施工工艺5.5.1渗透型液体硬化剂地面施工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封闭现场;2基层要求与处理;3喷洒液体硬化剂;4洒水湿润;5清洗地面;6打磨抛光7喷洒保护剂;8成品保护。 5.5.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应封闭,严禁交叉作业。 2基层要求与处理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xx中第5章的规定。 3将液体硬化剂均匀搅拌后用洒水壶均匀喷洒在地面上,同时应用毛刷推均匀,持续往表干的地面上喷洒硬化剂,保持地面湿润30分钟,不得有积液,用长毛刷不停的推动,至全部起粘稠。 4应用清水在地面上均匀喷洒一遍,并用长毛刷反复推动,至地面全部粘稠。 在粘稠的地面上喷洒清水,以便让地表剩余的液体硬化剂全部渗入,避免在地面出现白色斑点。 5应用长毛刷或带磨垫的洗地机清洗地面,同时用清水彻底清洗,拭干。 地面的污渍及残留的液体硬化剂黏稠物可以通过洗地机帮助清洗,现场人员需根据地面表面硬度谨慎选择使用硬度适宜的磨垫,防止因磨垫过硬问题将地面表面磨损。 6表面干燥后,应用高速抛光机配树脂去污垫打磨抛光,清理表面灰尘。 根据不同要求,混凝土表面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研磨达到不同等级的表面光泽。 7渗透型液体硬化剂施工完24小时后,应在地面上均匀喷洒保护剂,24小时之内不得上人,3天内不得有明水。 在用喷雾器喷洒保护剂的同时可用100%涤纶拖把紧跟着拖均匀。 8施工完成后的液体硬化剂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施工完成后的地面上不能堆放垃圾、杂物、涂料等。 避免造成玷污;不能用钝器、锐器击打或刻画面层。 5.6质量检验验收表面硬度强度摩擦系数密实度耐腐蚀性能6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6.1一般规定6.1.1现场应封闭,严禁交叉作业。 封闭现场可防止灰尘、飞虫、杂物等沾污施工作业面。 6.1.2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基层要求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5.1节的规定,聚氨酯树脂地面的基层混凝土强度应25Mpa;基层拉拔强度不低于1.5MPa。 6.1.3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基层处理除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5.2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如下规定1?6.1.4混凝土基层应铺设防潮层以避免上升的水汽使聚氨酯砂浆层起壳。 6.1.5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施工厚度应符合表5.1.5的规定。 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施工厚度表6.2材料质量要求6.2.1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材料环保和性能指标应符合地坪涂装材料GB/T22374及地坪涂料HG的规定,环氧树脂地面材料还应符合环氧树脂地面涂层材料JC/T1015的规定。 6.3地面构造6.3.1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厚涂地面应由基层、底涂层、环氧树脂/聚氨酯面涂层构成(图6.3.1)。 地面类型材料类型施工厚度(mm)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溶剂型环氧树脂、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无溶剂型聚氨酯、溶剂型聚氨酯0.5厚涂溶剂型环氧树脂、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溶剂型聚氨酯0.50.8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无溶剂型聚氨酯0.83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无溶剂型环氧树脂砂浆、无溶剂型聚氨酯砂浆3环氧彩砂无溶剂型环氧树脂5环氧磨石无溶剂型环氧树脂46环氧撒砂无溶剂型环氧树脂3图6.3.1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厚涂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环氧树脂/聚氨酯面涂涂层6.3.2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地面应由基层、底涂层、中涂层(可选)、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面涂层构成(图6.3.2)。 图6.3.2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自流平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中涂层4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面涂层6.3.3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地面由基层、底涂层、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层、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层构成(图6.3.3)。 图6.3.3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层4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层构成6.3.4环氧树脂彩砂地面由基层、底涂层、环氧彩色砂浆层、灌封层、透明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层构成(图6.3.4)。 图6.3.4环氧树脂彩砂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无溶剂环氧砂浆层4灌封层5透明无溶剂型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层构成6.3.5环氧树脂磨石地面由基层、底涂层、环氧彩色砂浆层、灌封层、透明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层构成(图6.3.5)。 图6.3.5水泥基自流平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环氧砂浆层4灌封层5透明无溶剂型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层构成6.3.6环氧树脂撒砂地面应由?涂层构成(图6.3.6)。 图6.3.6无溶剂型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薄涂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6.4施工条件6.4.1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施工区域应严禁烟火,不得进行切割或电气焊等操作。 6.4.2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施工环境温度宜为1030,相对湿度不宜高于80%。 基层表面温度不宜低于10,并应高于露点温度3以上6.4.3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的施工人员施工前,应做好劳动防护。 6.4.4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施工应采用专用机具。 6.5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厚涂地面施工工艺6.5.1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厚涂地面工程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涂刷底涂;2涂刷面涂;3养护;4成品保护。 6.5.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涂料应按比例称量配制,混合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并应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涂装应均匀、无漏涂和堆涂。 2面涂材料应按规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可使用辊涂,刷涂,喷涂等工艺3施工完成后的地面,应进行养护,且固化后方可使用。 4施工完成的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6.6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地面施工工艺6.6.1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地面工程施工工艺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8.2节的规定。 6.7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地面施工工艺6.7.1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地面工程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涂刷底涂;2摊铺砂浆;3压实、修补、找平;4面涂;5养护;6成品保护。 6.7.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涂料应按比例称量配制,混合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并应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涂装应均匀、无漏涂和堆涂。 2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材料应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比例称量配置,混合搅拌均匀后,放入摊铺机内进行摊铺,摊铺至设计厚度。 3整体应选用机械磨平机压实平整。 局部凹陷处可采用树脂砂浆进行找平修补,应将配制好的环氧树脂/聚氨酯灌封材料倒在砂浆层上,用镘刀批刮使材料渗透,直至砂浆层吸收饱满,再清除表面多余灌浆材料。 4灌封后固化24小时以上,应将面涂材料按规定比例混合后搅拌均匀后,进行辊涂,刷涂,喷涂等。 5施工完成的砂浆地面,应进行养护,且固化后方可使用。 6施工完成的砂浆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6.8环氧树脂彩砂地面施工工艺6.9环氧树脂磨石地面施工工艺6.9.1环氧树脂磨石地面工程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涂刷底涂;2铺设分割条;3摊铺浆料;4压实、修补、找平5灌封固化;6碾磨抛光7透明面涂;8养护;9成品保护。 6.9.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涂料应按比例称量配制,混合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并应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涂装应均匀、无漏涂和堆涂。 2分割条应使用防腐蚀黄铜、铝合金或彩色塑料,砂浆的高度1/2分割条宽度,分割条应顺直、水平镶嵌。 分割条应干净、无油或化学物质,以免分割条与树脂粘接失败。 3应将骨料和环氧树脂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比例称量配置,混合搅拌均匀后,放入摊铺机内进行摊铺,摊铺厚度应高于设计厚度的2-4mm,不同颜色的砂浆施工应分区进行。 常用的骨料有碎大理石、天然或合成石头、塑料碎片或碎玻璃,骨料应清洁,尺寸在3mm-8mm之间。 除了需要的视觉效果,骨料类型也应根据地坪的其他性能要求来选择。 例如,当需要抵抗酸性溅出物的要求时,不适合使用大理石骨料,相反一些玻璃骨料会被碱性溅出物影响。 4整体应选用机械磨平机压实平整,局部凹陷处可采用树脂砂浆进行找平修补。 5应将配制好的环氧灌封材料倒在砂浆层上,用镘刀批刮使材料渗透,直至砂浆层吸收饱满,再清除表面多余灌浆材料。 6灌封后固化48小时以上,应使用无尘金刚磨头打磨机进行粗磨,再用50-500目干磨片进行细磨;将粉尘清理干净后,用同质环氧树脂批刮2-3遍填补表面坑洞。 最后用500-2500目干磨片带水进行精磨,重复打磨5遍以上直至光亮。 7透明面涂材料应按规定比例混合后搅拌均匀后,应将面涂材料按规定比例混合后搅拌均匀后,进行辊涂,刷涂,喷涂等。 8施工完成的环氧磨石地面,应进行养护,且固化后方可使用。 9施工完成的环氧磨石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6.10环氧树脂撒砂地面施工工艺6.10.1环氧树脂撒砂地面工程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涂刷底涂;2中涂3撒砂;4灌封固化5面涂;6养护;7成品保护。 6.10.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涂料应按比例称量配制,混合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并应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涂装应均匀、无漏涂和堆涂。 2将环氧树脂砂浆应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比例称量配置,混合搅拌均匀后,进行摊铺。 基层有坡度设计时,应调整砂浆流动度,确保厚度均匀;3摊铺砂浆层后,应将骨料均匀满撒在“湿料”上,直至覆盖砂浆层。 撒砂完毕后24-48小时内,应收集多余和松动的骨料。 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单次施工厚度的1/3。 骨料选用经水洗干燥,含水率不大于0.5%。 4应将配制好的环氧灌封材料倒在砂浆层上,用镘刀批刮使材料渗透,直至砂浆层吸收饱满,再清除表面多余灌浆材料,达到表面粗糙要求。 5施工完成的环氧撒砂地面,应进行养护,且固化后方可使用。 6施工完成的环氧撒砂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6.11质量检验与验收I一般规定6.11.1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的规定。 6.11.2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使用的材料和施工现场的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6.11.3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批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层和面层应按每一层次或每层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一个检验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可按每3层作为一个检验批,不足3层时,应按3层计。 2每个检验批应按自然间或标准间随机检验,抽查数量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时,应全数检查。 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 3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每检验批应按自然间(或标准间)总数随机检验,抽查数量不应少于4间,不足4间时,应全数检查。 II主控项目6.11.4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主控项目的验收应符合表6.11.4的规定。 表6.11.4主控项目III一般项目6.11.5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一般项目的验收应符合表6.11.5的规定。 表6.11.5一般项目项目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厚涂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环氧彩砂环氧磨石环氧撒砂检测方法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泼水或坡度尺缝格平直,mm52拉5m线和用钢尺检查接缝高低差,mm2.01.0用钢尺和楔形塞尺检查耐冲击性无裂纹、无剥落直径50mm的钢球,距离面层500mm防滑系数0.6?IV验收6.11.6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的检验验收应在检验批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确认达到项目环氧树脂/聚氨酯薄涂、厚涂环氧树脂/聚氨酯自流平环氧树脂/聚氨酯砂浆环氧彩砂环氧磨石环氧撒砂检测方法外观表面平整、密实,无明显裂纹、针孔,漏刷等缺陷平整、光滑,无气泡、泛花、裂纹、砂眼、镘刀纹,无色花、分色、油花、缩孔等缺陷。 表面颜色及光泽应均匀一致,符合设计要求,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差异;表面平整、密实,无明显裂纹、针孔,漏刷等缺陷距表面1m处垂直观察,至少90%的表面无肉眼可见的差异。 面层厚度偏差(设计厚度)10%针刺法或超声波仪表面平整度3mm/2m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粘接强度及空鼓各层应粘接牢固;每20m2地面,空鼓不得超过2处,每处空鼓面积不得大于400cm2。 用小锤轻敲验收条件后方可进行。 6.11.7环氧树脂/聚氨酯地面工程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验批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2主控项目应全部合格。 3一般项目至少应有80%以上的检验点合格,且不合格点不得影响使用。 4施工方案和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5隐蔽工程施工质量记录应完整。 7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7.1一般规定7.1.1在混凝土基层上施工PMMA地坪材料用量应不小于0.3kg/m2,涂层厚度应?mm。 7.1.2硬化剂和促进剂应分开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远离火热源的场所,不得露天存放和暴晒,称量时应使用不同的计量容器。 硬化剂和促进剂直接接触会发生爆炸反应,所以贮存时应分开。 7.1.3现场应封闭,严禁交叉作业,并应保持室内通风。 封闭现场可防止灰尘、飞虫、杂物等沾污施工作业面。 施工现场良好的通风能够促进地面的深层硬化,硬化不良时,必须将基层清理干净,重新施工。 7.1.4地面基层要求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5.1节的规定,基层混凝土强度应25Mpa;基层抗拉7.1.5强度不低于1.5MPa。 基层含水率5%。 7.1.6地面基层处理除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5.2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第6.1节的规定。 7.2地面构造7.2.1甲基丙烯酸甲酯自流平地面应由基层、底涂层、中涂层(可选)、甲基丙烯酸甲酯自流平面涂层构成(图7.2.1)。 图7.2.1甲基丙烯酸甲酯自流平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中涂层4甲基丙烯酸甲酯自流平面涂层7.2.2甲基丙烯酸甲酯砂浆地面由基层、底涂层、甲基丙烯酸甲酯砂浆层、灌封层、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层构成(图7.2.2)。 图6.3.3甲基丙烯酸甲酯砂浆地面构造图1基层2底涂层3甲基丙烯酸甲酯砂浆层4灌封层5甲基丙烯酸甲酯涂层构成7.2.3甲基丙烯酸甲酯防滑地面应由基层、底涂层,面涂层构成。 ?7.3材料质量要求PMMA地面材料典型技术指标外观密度(20)粘度(mpas20)硬化时间(分20)1底涂淡黄色1.000.021001802030项目名称序号2中涂自流平淡黄色1.000.022003703045砂浆淡黄色0.970.024013024403面涂淡黄色0.980.023204203345硬化时间是指在20温度时,添加2%硬化剂BPO-50的硬化时间。 7.4施工条件6.11.1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施工区域应严禁烟火,不得进行切割或电气焊等操作。 6.11.2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施工环境温度宜为-3030,相对湿度不宜高于80%。 基层表面温度不得高于30,并应高于露点温度3以上6.11.3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施工环境温度为-3030,基层温度不得高于30,相对湿度不宜高于80%。 并应高于露点温度3以上。 6.11.4光面基层,应用研磨机或其它机具,打磨后方可施工底涂树脂。 6.11.5基层加强找平、灌注,密封,应采用PMMA砂浆材料。 6.11.6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工程的施工人员施工前,应做好劳动防护。 6.11.7甲基丙烯酸甲酯地面施工应采用专用机具。 主要机具抛丸机、研磨机、吸尘器、滚筒、镘刀、打磨机、计量器具、送排风机等。 辅助工具毛刷、铲刀、大小称量容器、靠尺、手推车、搅拌器、温湿度测量仪、含水率测量仪、防尘口罩、防尘眼镜、胶手套、喷灯等。 7.5甲基丙烯酸甲酯自流平/砂浆施工工艺7.7.1PMMA自流平/砂浆地面工程应按下列工序进行施工1涂刷底涂;2批刮中涂;3打磨;4PMMA面涂;5养护;6成品保护;7.7.2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涂料应按比例称量配制,混合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并应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涂装应均匀、无漏涂和堆涂。 2中涂材料应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比例称量配置,并应在混合搅拌均匀后进行批刮。 3中涂固化后,宜用打磨机对中涂层进行打磨,局部凹陷处可采用树脂砂浆进行找平修补。 4面涂材料应按规定比例混合后搅拌均匀后再用镘刀刮涂,必要时,宜使用消泡滚筒进行消泡处理。 5施工完成的地面,应进行养护,且固化后方可使用。 6施工完成的地面,应做好成品保护。 7.6甲基丙烯酸甲酯道路防滑施工工艺7.7质量检验与验收8乙烯基酯树脂地面8.1一般规定8.1.1现场应封闭,严禁交叉作业。 封闭现场可防止灰尘、飞虫、杂物等沾污施工作业面。 8.1.2乙烯基酯树脂地面基层要求应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5.1节的规定,乙烯基酯树脂地面的基层混凝土强度应25Mpa;基层抗拉强度不低于1.5MPa。 8.1.3乙烯基酯树脂地面基层处理除符合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第5.2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第6.1.3条的规定。 8.1.4除本规程已规定外,还应遵守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相关章节的规定。 8.1.5乙烯基酯树脂地面应根据地面的腐蚀介质、介质温度、溅落频率、机械磨损、安全要求、装饰要求及施工工艺等进行系统设计。 8.1.6乙烯基酯树脂地面施工厚度应符合表8.1.5的规定表8.1.5乙烯基酯树脂地面施工厚度表地面类型施工厚度(mm)乙烯基酯鳞片厚涂地面0.6-2乙烯基酯自流平地面1.5-3乙烯基酯砂浆地面4-6乙烯基酯玻璃纤维压层地面2-5撒播防滑乙烯基酯地面2-4防静电乙烯基酯树脂地面18.1.7乙烯基酯树脂、促进剂、引发剂、稀释剂(苯乙烯)应密闭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远离火和热源的场所,不得露天存放和曝晒,贮存温度应为525。 8.1.8伸缩缝应使用防腐、耐磨损弹性材料填充。 8.1.9混凝土地面下方应铺设防潮层。 在混凝土地面下铺设防潮层可以有效的避免上升的潮气影响树脂材料的固化,造成地面脱壳、起皮。 8.1.10现浇混凝土地面养护时间应28天。 8.1.11基层含水率不应大于4%。 8.2材料质量要求8.2.1乙烯基酯树脂地面材料环保和性能指标应符合地坪涂装材料GB/T22374及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中表6.2.2的规定。 8.2.2乙烯基酯树脂地面使用的固化剂性能指标应符合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中表6.2.7的规定。 8.2.3乙烯基酯树脂地面使用的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中第6.2.11条的规定。 8.2.4乙烯基酯树脂地面使用的填料及骨料性能指标应符合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中第6.2.12至6.2.14条的规定。 8.3地面构造8.3.1乙烯基酯树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