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师范附属小学 王河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一、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设计、应用”是新课标提出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通过各种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美化生活和环境。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来看,和以往的工艺美术课相比,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都所拓展,内容更多、更广泛,趣味性、应用性更强,并且与生活密切关联。重要的是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不同,让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从新课标的角度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以往的“模仿式”教学(既教师把制作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一遍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模式)进行新的研究。让学生从新的教学模式中去了解设计与生活的联系、材料的特性与方法的制作、艺术形式美与设计功能的统一,从做中学会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二、模式研究实施策略1、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教学状况,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结合教研室颁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调查学生对研究目标的反馈。(3)实验研究:以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每学期一到二节专题研究课的案例、美术第二课堂“感受材料”活动为阵地探讨课题模式的可行性。3、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目标总 目 标分 目 标学生方面了解各类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的方法。2、了解“物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培养细致、耐心、有条理的工作习惯。教师方面专业素质得到提升1、熟练掌握工艺制作的基本技能技巧。2、提高了课堂设计能力。3、能担当筹办画展的能力。4、原则与措施第一、科学性原则美术课程表准中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的标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有着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施时根据年级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递进教学。第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并命名,他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使学生通晓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性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引入时都会设定问题激发学生对各种工具、材料的初步探究,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第三、创造性原则培养创造力在任何一个科目对教学来说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处于师生的双边活动。对教师来说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勇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探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学者托兰斯提出有助教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使教学充满愉悦、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寻求解决问题并能创造出与众不同作品的过程。第四、合作性原则 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讨论或交流;学习中的互帮互学,活动中的相互配合等。第五、设计与应用相结合原则。“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而且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操作实践是将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过程,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设计与应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三、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9-2004、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4、3-2008、2)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3-2008、7)四、教学模式的界定本课题研究通过美术教学的体验、讨论、分析、观察、表达、欣赏和评价等的形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即:尝试体验-欣赏了解-引导分析设计创作评析作品的“五步课型”的教学模式。五、教学模式的内容 1、尝试体验(对材料、制作方法、构思的初步尝试)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设计、应用”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工具来进行,材料和工具是“设计、应用”教学的基础,让学生熟悉材料、用好工具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也就是说,了解材料的特性是教学的首要。因而,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在引入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材料和初步的尝试制作。美国心理学家J.B.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实践表明:“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而且较好胜,对任何的事物都抱有去尝试去解决的心理,通过学生与材的料接触了解材料的特性,激发学生对材料的运用以及制作的方法产生初步的设计构思,进行尝试制作。使学生从做中寻找、发现更多的材料和表现方法。2、欣赏了解(作品的欣赏,制作方法的了解)“设计、应用”中的欣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的特征,了解美术作品的多样性,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方法的制作、作品的设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设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而设定的问题以围绕着作品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形式与风格来开展,并通过煤体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潜移默化了解材料和方法共同创造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勇于思考的精神。3、引导分析(构思、材料、方法的引导)在欣赏作品中了解材料与方法共同的关系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领悟,进一步对材料和方法进行归纳、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对新颖的意见给予表扬,使学生的头脑中不断的涌现出新的材料和方法的运用,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与学生交流开启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4、设计创作(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艺术离不开表现!当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制作方法,设计构思有了初步的想法后都想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跃跃欲试的心情,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并且有趣味性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的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对材料的了解、方法的使用、材料与艺术形式结合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并且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把自己的作品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5、评析作品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新的教学模式提倡多种的评价方式通过师评,生评、互评、作品展评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第二部分 研究的实际方法及效果分析一、文献研究及收获1、模式的理论依据(1)实用主义调查式“思维活动五步”的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把调查式的思维活动分为五步:找出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评价材料、提出假设并检证、引出恰当的结论并表达。同时把这思维的教学设计也分为五步:安排真实的情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有可供利用的资料以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以活动去验证假设、根据验证成败而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课题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自积累问题并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的方法。在美术“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中运用以上的教学思路也让学生达到:了解“物以至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首先,让学生利用教师或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感官对材料了解特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尝试简单的制作获得初步的知识和浅显的技能,最后在这的基础上加以欣赏、引导、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受到启发形成有创意的制作。(2)实用主义“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现代教育的观点,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真正兴趣之所在;是儿童天然欲望的表现;是使儿童获得了知识和锻炼了能力;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用“从做中学”替代传统的“从听中学”,诱导学生在活动得到经验、知识和考虑事物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静坐听讲、接受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激发他们去尝试、感受、探讨和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中也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动手的制作的教学设计比其他的教学模式多,比如在“尝试体验”、“设计创作”的教学步骤中就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特别是在“尝试体验”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触摸材料、设想材料、尝试制作中得到材料的特性、初步的制作方法,充分发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3)小学时期创造精神特征。小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好奇、喜欢奇异、大都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这些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并在设计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学习兴致高涨,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发挥。二、调查研究中的发现问卷调查表一2008年1月11日根据南海教研室发给的一张美术学业成绩评价表(试用稿)这是一份由学生与老师来共同评价一学期以来学生美术成绩的试用稿。共有三项内容: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代表习作展示、综合评价。这份学业成绩评价表的内容体现学生在对美术的兴趣、美术知识、美术技能、情感与同学合作关系中的表现。我把403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考查。发下53张,回收53张; 采取学生自评(校内完成)的形式。以下是调查结果的表格。小学生美术学业成绩评价表(试用稿)评价内容(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打)1.我知道了课本里的主要知识。10(29人)558(21人)406(2人)44(1人)12.我喜欢课本里的学习内容,会欣赏其中的美术作品。10(30人)578(12人)236(10人)194(1人)13.我学会了课本要求的动手方法,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10(21人)408(24人)456(7人)144(1人)14.我会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10(11人)218(23人)436(12人)234(7人)135.我能按要求准备工具材料,并做好场地清洁工作。10(19人)368(23人)436(7人)134(4人)86.我会开动脑筋,展示美术作业具有美感与创意。10(28人)538(15人)286(9人)184(1人)17.我的代表习作简介(50个字左右)学生自评得分学生代表习作图片学生代表习作得分(教师打)40353025综合评价(自评+习作得分)优(90-100)良(76-89)中(60-79)不和格(59以下)综合得分南海区小美术学业成绩评价表(试用稿)调查的情况分析:从第3项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完全学会课本要求动手方法的人数是占整体人数的40。从第6项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3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开动脑筋展示美术作业具有美感与创意,也就是说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从第4项的统计中,发现21学生大多都懒于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也是现在普遍学生存在的学习态度,第五项学生在养成学具准备以及卫生习惯上还没形成良好的习惯。从南海区小美术学业成绩评价表(试用稿)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两份表格中红色字)观察发现南海区小美术学业成绩评价表(试用稿)的评价内容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大致相同的。这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目标,这无疑是给研究一个动力。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目标总 目 标分 目 标学生方面了解各类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的方法。2、了解“物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培养细致、耐心、有条理的工作习惯。教师方面专业素质得到提升1、熟练掌握工艺制作的基本技能技巧。2、提高了课堂设计能力。3、能担当筹办画展的能力。问卷调查表二2008年3月25日我们对“设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的目标,学生方面的分目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402、403班的学生。 403班发下56张,回收56张; 402班发下58张,回收58张。采取学生自评(校内完成),统计出具体数据,形成下表: “设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课题走迷宫(114人)项目自评结论1.你觉得这堂课有兴趣吗?A.很感兴趣B.一般C.不感兴趣A.101人89B.13人11C. 2.你知道如何设计迷宫吗?A.知道B.知道一点C.完全不知道A.91人80B.23人20C. 3你能从你带回的材料中进行选择,完成作业吗?A.能B.感觉困难C.不能A.83人73B.27人24C.4人34.这节课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发表不同的意见?A.能B.有时C.不能A.33人29B.66人58C.15人135.你能与同伴协商并合作完成走迷宫作业吗?A.能B.不能A.105人92B.9人86.你在课余时有没有与同学一起玩你设计的走迷宫?A.有B.没有A.94人82B.20人18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在第一到第六项的人数统计中A类的人数占总体调查人数的89、80、73、29、92、82。也就是说学生在分目标中的第一至第六项的指标达成情况是较好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本节课感兴趣;能选择材料完成作业;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把自己的作品运用到游戏中,真正达到“物以致用”的效果,而且也促进同学相互协作。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设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的目标中的学生方面的目标。学生课堂作业情况以及作品问卷调查表三2008年5月9日我们对“设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的目标,学生方面的分目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401班的学生。 401班发下56张,回收56张;采取学生自评(校内完成),统计出具体数据,形成下表:“设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课题 编纸条 (56人)项目自评结论1.你觉得这堂课有兴趣吗?A.很感兴趣B.一般C.不感兴趣A 47人84B 9人16C2这节课中你掌握了几种编织纸条的方法?A.三种以上B.两种C.一种A 42人75B 9人16C 5人93.你能把纸条编织做成实用作品,使你的作品与众不同?(描述一下你制作的作品,比如编织的方法、纸条颜色的运用、最后编织成的作品。)A.我的作品确实与众不同,我很满意。28人B.我的作品有创意,但还是有点不满易。13人C.我的作品与同学雷同。15人调查的情况分析:从这3项的统计中我们发现84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75的学生掌握了三种以上的编织纸条的方法,70的学生能把纸条编织做成实用作品,并能做出有创意的作品。从学生在第三项的统计以及学生体会文章中看出学生不仅了解“物以致用” 的设计思想,并逐渐形成设计意识、提高动手的能力,还懂得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制作的创意活动,达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设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的目标中的学生方面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引用的材料是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的第三项描述自己的作品的文字,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本课的体会。从学生的体会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设计应用领域的第一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你能把纸条编织作成实用作品,使你的作品与众不同?(描述一下你制作的作品,比如编织的方法、纸条颜色的运用、最后编织成的作品。)A.我的作品确实与众不同,我很满意。1、高钰莹:我的作品是看见别人做了,然后跟着去做的。不过最后我把它做成与她们不同的东西。我觉得我的作品有点美观,因为表面用了蝴蝶结来装饰,但还有点单调,最后做成了一个好看又实用的钱袋。何健明、朱博文:这是我们两个人合作的作品,确实与众不同,我们剪底部的纸条时剪了很多种形状的纸条,编织出来就是这样,我们觉得它是外星人的脸。 2、陈辰:我用了简单的编织方法,但我和同学不同的是我底部的纸条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因而编织后的图案有点不同,最后我把它做成手提袋。徐一珊:我的作品有创意,是一个心型,还用了三个蝴蝶结来装饰。 3、罗钠文:我很满意我的作品,虽然我用了最简单的编织的方法,但最后我编织出一条热带鱼的图案。梁淦滔:我做的作品与别人不同,纸的颜色有蓝色和黄色。编织出来的形状像一座风车又像一个外星人。 4、梁凌紫:我虽然用了简单的编织方法,但我编织的纸条颜色不同,最后我把它做成了挂袋,还在上面用纸条做了几朵小花, 让它变得更加美丽,我送给了妈妈,作为母亲节的节日。孔卓文、张昕辉:我做的是手提袋,虽然很小,不能装重的东西,但也能装一些我喜欢而且轻一点的东西。简嘉捷:我对我的作品有点不满易,外形与其它同学有点一样,但仔细看你会发现那些图案有点想苗芽,是我在剪底部的纸条是剪弧线的,编织出来就是这样。 5、王知秋:我一共用了三种颜色的纸条来编织,编织的方法和大家一样,但我底下的纸条不是直线而是斜线,看起来和别的同学不同。何其顺:我编织的图案像灯笼,它的特点不是圆的。是我在剪底部的纸是用了折线编织后的图案我觉得就像灯笼。 B.我的作品有创意,但还是有点不满易。1.熊全心我想用纸条编织成一个相框的形状,然后在里边放上相片,后来发现根本无法完成。于是我便加了一些装饰,写上给妈妈的祝福语,虽然是普通的编织但是有装饰,也挺好看的。2.冯钧瑶我的作品用了最普通的编织方法,纸的颜色是绿色和蓝色,作品完成后像凉席一样,而且纸条之间有空隙,我不是很满意,我觉得纸条还可以用更多鲜艳的颜色。C.我的作品与同学雷同。何晓月因为我带的材料少,我又是用了简单的编织方法,所以我的作品与同学雷同。我的作品与同学的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我是用了蓝色和红色的卡纸来做,下次我要把我的作品做得特别一点。三、实验研究(课例研究与美术第二课堂“感受材料”活动)中的收获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尝试体验-欣赏了解-引导分析设计创作评析作品“五步课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证明 “五步课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和美术课外活动是有所帮助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主动探讨的精神,并且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也得到发展,也达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1)“五步课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的方法。德国建筑师米斯凡德罗曾说:“材料的价值在于用这些材料能否制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来”。 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使用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在对材料进行不断地重组构建中学会创造。“五步课型”培养学生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触觉,能使学生在视觉和触觉上将材料设想成一件艺术品和培养学生对原始材料进行变化和加工的能力。在以往的工艺设计课注重制作技巧和教师制作过程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容易陷入教学的重复中,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大多数带有示范作品的影子,缺乏创新。而且对材料的收集、材料的特性、以及适合表现的范围、表现的手法都没有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只是在于模仿,学习的兴趣不高。 “五步课型”在学生创作之前,就让学生“尝试体验” 对材料的肌理、质感进行触摸了解、尝试制作,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设计创作”时能更好的利用材料来表达作品。如:课例古朴的印纹陶器(佛山乡土教材),教学的第一个尝试体验环节时:让学生触摸陶泥,通过用手摸一摸、捏一捏、把泥放在脸上、用学习用具在泥上印几下的方法来感受泥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从而也得出泥的特性是:湿湿的、软软的、冰凉的、可以捏或是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又如:课例有趣的纸人(岭南版教材第九册)在尝试体验环节时让学生对自己带回来的材料进行解:摸、撕、折、剪的方法得出纸的特性是:有软的、有硬的、有各种颜色、有易脆,有一定韧性。并让学生尝试动手制作圆柱体或是圆锥体、立方体。这样不单使学生了解纸的特性,为做纸人的躯干奠定基础,还知道利用不同特性的纸用来制作纸人的不同部位。在这环节中学生对材料进行了感受和制作方法的尝试,使学生对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有着一个初步的了解,启发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特性合理的使用材料,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效果显著。课例岭南版四年级有趣的纸人课堂作业(2)“五步课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了解“物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如何了解“物以致用”?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作品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美化生活?这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标。也是模式研究的主要目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领域,它需要通过动手制作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了解。“五步课型”在“尝试体验”和“设计创作”的教学环节中都少不了让学生动手制作的机会,而且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着作品的形状,同时也思考着作品的效果,甚至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如,一直是试验研究对象的403班,在2007年的“六一”儿童节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教室;又如,从学生制作的贺卡、手抄报、一年级的语文写写画画作业就可以发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403班2007年的“六一”儿童节美化教室的剪影从403班,在2007年的“六一”儿童节课室的美化及环境布置、教师节的标语、挂饰、插花、水果拼盘、等无不显示出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学生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节、儿童节、圣诞节、母亲节的贺卡 各类手抄报一年级的语文写写画画作业每班的黑板报设计每班课室门口的童谣作品从教师节、儿童节、圣诞节、母亲节的贺卡、各类手抄报、每班的黑板报设计、一年级的语文写写画画的作业、每班班级门口的童谣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构思、制作的方法、使用的材料都是从美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学到,并把它实践在生活中,充分的发挥了“学以致用”的精神。 (3)美术第二课堂“感受材料”活动中的收获艺术表现离不开材料,艺术表现及其造物活动都是从选择材料和利用材料开始。现代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材料、了解材料,从中不断获得创作的“灵感”。第二课堂美术活动是常规教学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是我开展美术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我把它命名为“感受材料”的主题活动,同时我把“感受材料”融入研究的课题中。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收集材料、认识材料特性、尝试运用材料、对材料进行设想、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创作。“感受材料”的活动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在这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体验材料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的作品形态各异、稚趣可爱。直至今,实践活动中收益很多。我辅导的学生参加南海少儿艺术花会第一届至第五届的即席手工制作比赛获得四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2003年9月在桂城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座谈会上,我以开展 “感受材料”活动的介绍教学经验。2006学年4月期桂城美术新教师培训,我进行美术兴趣小组辅导讲座。2008年月5日在佛山大学对全市小学美术教师以如何进行美术第二课堂辅导讲座。从以下的“感受材料”的活动目标、活动计划的两个表格中可以体现出,在每个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中,我都会用六周的时间让学生去参与“感受材料”的创作。“感受材料”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南师附小美术科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表制表人:王河“感受材料”活动的目标 “感受材料”活动内容1、 1、培养学生的细致、耐心的工作习惯。2、 2、学会手工制作的小知识、技能。3、 3、在活动中发展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4、 4、培养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生活、美化生活。第一阶段收集材料,认识材料的特性,运用语言表达,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的特性记下来。1、 1、收集材料,师生进行,主要以不用钱买的为主,如:报纸、毛线、纸筒、包装纸、月饼盒、大小不同的纸盒、木工刨出的木屑、铁线等。2、 2、认识材料的特性:软、硬、韧、纹理、质感。3、运用语言向老师表达自己收集材料的过程以及材料的特性。第二阶段收集材料,认识材料的特性,运用语言表达,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的特性记下来。1、根据材料的特性设想制作的内容。3、 2、尝试制作(制作设想内容的一小部分)3、提出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老师一起讨论或自己解决)第三阶段3、进行创作。1、创作的工具2、创作方法3、创作形式:集体、个人 周次课型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形式时间24造型、表现版画1、 学习版画的知识、技能个人星期一至星期四第七节-5:3058造型、表现命题创作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绘画表现手法。个人星期一至星期四第七节-5:30916应用、设计“感受材料”手工制作。废物利用、纸质材料的创作。1、了解材料的特性。2、学习手工基本技法:折、剪、切、刻、卷、组合。3、寻找材料进行创作。个人集体星期一至星期四第七节-5:301718活动作品展示展示作品,认识、了解自己这一学期的学习、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集体星期一至星期四第七节-5:30“感受材料”活动的作品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经过近4年来的教学实践,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项研究,不仅奠定了开展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而且直接推动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设计意识、实践能力和美化生活及环境的能力。一、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理解“物以致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主要是以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美术标准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标为指导,引导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作品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美化生活。自从开展课题以来,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美化生活。这些可以学生的问卷调查表、试验班的学生“六、一”儿童节的课室布置、各类贺卡、手抄报、黑板的报设计、一年级语文写写画画的作业、班级门口的童谣作品、学生学习体会的文章中可看出学生已经能“学以致用”。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前提,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授课前的情况下,首先让学生从尝试体验中触摸材料,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让学生了解材料、发现材料,从中领悟到最初的使用方法。这从实验研究的课例、美术第二课堂“感受材料”活动中可以看到。三、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源于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在普遍学生都不善于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起因于我们以往一贯的以教师为主体的 “听讲”教育方式,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教师是以主导的地位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指导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些可以从实验研究的课例、问卷调查表分析中看出。虽然实施的起点很难,但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能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四、培养学生细致、耐心、有条理的工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终生获益。“设计、应用”是一个动手操作很强的学习领域,他需要有着细致、耐心、有条理的良好工作习惯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技术或是方法上的难题,有的因此放弃完成作品,有的因此对制做失去信心、兴趣,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从“感受材料”活动的作品、各类贺卡、手抄报的效果可以看出学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五、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给予教师一个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例如:2004年9月28日参与阳光、孩子、画南海区桂城中小学幼儿园美术、书法作品展览的策划;2004年5月参与策划我校与南海秋海棠举办的第一届“飞翔的童年”美术作品展览;005年6月参与策划我校与南海秋海棠举办的第二届“飞翔的童年”摄影展览;003年到2008年中共有六次参加不同级别的赛课、交流课、观摩课并获得好评;教学课件、教学课例获得省级、市级、区级的奖项;参加南海区校园艺术节教师书画获得一等奖。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