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doc_第1页
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doc_第2页
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doc_第3页
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doc_第4页
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 试试 行行 上海市堤防 泵闸 设施管理处 2008 年 5 月 前 言 根据上海市水务局沪水务 2007 443 号文下达的上海市水利行业技术标 准规范的编制计划的要求 上海市堤防 泵闸 设施管理处组织编制了 黄浦 江防汛墙工程设计技术规定 试行 以下简称 技术规定 主要包括下列 技术内容 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 结构类型 荷载组合及计算 结构设计 构造设计 配套设施 附属设施 环境景观绿化 临时防汛设施 技术规定 由上海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实施 上海市堤防 泵闸 设施管 理处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 上海市堤防 泵闸 设施管理处 主要起草人 王 克 秦 明 郑健吾 陈文梦 顾相贤 王宗仁 沈 洪 邓 群 胡 云 主要审核人 陈美发 胡 欣 目 次 1总 则 1 2编制依据 2 3基本资料 5 4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 6 4 14 1工程等级 6 4 24 2设计标准 6 4 34 3设计水位 6 4 44 4防汛墙顶高程 6 4 54 5安全系数 7 5主要结构类型 9 6荷载组合及计算 10 6 16 1荷载 10 6 26 2荷载组合及运行工况 10 6 36 3荷载计算 11 6 3 26 3 2 特殊荷载计算 11 7结构设计 13 7 17 1防渗设计 13 7 27 2整体稳定计算 13 7 37 3抗滑稳定计算 14 7 47 4抗倾稳定计算 14 7 57 5基底应力及地基允许承载力 15 7 67 6地基沉降计算 15 7 77 7结构强度计算 16 7 87 8承台水平位移控制 16 8构造设计 17 8 18 1墙体构造 17 8 28 2承台构造 17 8 38 3伸缩缝 17 8 48 4排水孔 17 8 58 5相邻两段防汛墙间的连接 17 8 68 6其他 18 9配套设施 19 9 19 1防汛闸门 19 9 29 2潮闸门 19 9 39 3防汛通道 19 9 49 4监测设施 包括哪些 光缆 电缆 套管 通信线 20 10附属设施 21 10 110 1亲水平台 21 10 210 2栏杆 21 10 310 3照明 21 10 410 4其它 21 11环境景观绿化 23 11 111 1景观绿化目标 23 11 211 2设计原则 23 11 311 3设计理念 23 11 411 4景观绿化形态要求 23 11 511 5其它 23 12临时防汛设施 25 12 112 1一般规定 25 12 212 2施工围堰 25 12 312 3临时防汛设施 25 1 1总 则 1 0 11 0 1 为统一黄浦江两岸防汛墙工程设计原则 标准和方法 保证工程安全 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1 0 21 0 2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新建和改建 加固黄浦江两岸防汛墙工程设计 黄浦 江防汛墙是指在黄浦江沿岸具有挡潮防洪能力的城市堤防设施 主要由桩基 承台 墙身 驳岸 护坡及防汛闸门等主体结构和防汛通道 栏杆 照明等附 属设施组成 本技术规定未做详尽规定或未列之内容 应符合现行国家和上海市标准的有关 规定 1 0 31 0 3 黄浦江防汛墙工程范围 黄浦江防汛墙包括市区防汛墙和上游干流段防汛墙两部分 市区防汛墙右岸自千步泾至吴淞口 左岸自西荷泾至吴淞口 上述范围内 并含各支流河口至第一座水闸之间的防汛墙 复兴岛防汛墙 上游干流段防汛 墙右岸自黄桥港至千步泾 左岸自三角渡至西荷泾 上述范围内并含各支流河 口至第一座水闸之间的防汛墙 大泖港从张泾河至河口之间的防汛墙 1 0 41 0 4 工程规划年限 黄浦江防汛墙规划设计基准年为 2000 年 规划设计水平年近期为 2010 年 远期为为 20202020 年 年 1 0 51 0 5 工程设计原则 1 满足防汛标准 结构安全可靠 2 有利于河势及岸滩的稳定 3 做好与相邻防汛墙的连接 形成封闭的防汛体系 4 服务沿江开发 协调环境景观 5 便于监管养护和维修加固 1 0 61 0 6 工程设计基准系统 工程设计坐标为上海市城建坐标系统 高程采用上海吴淞高程系统 2 2编制依据 2 0 1 有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上海市防汛条例 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 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保护办法 2 0 2 有关政府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国函 2008 12 号 关于 上海市区近期防洪水位标准的意见 复函 水利电力部 84 水 电水规字第 94 号 关于 上海市区防汛墙加高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批复 水利电力部 85 水电水规字第 24 号 印发 关于审批上海市区防汛墙加高加固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请示 的通知 国家计划委员会 计资 1986 1890 号 转发国家计委关于上海市区防汛墙加高加固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批文及进一 步贯彻实施的意见 上海市计划委员会 沪计投 86 第 733 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 水利电力部 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 上海市区防汛墙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 沪府 1987 第 121 号 印发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太湖流域四项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请示的通知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计农经 1999 第 161 号 关于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规划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水利部办公厅 防汛 1998 第 35 号 关于转发 关于 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规划报告 审查意见 的请示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 沪规委办 98 第 750 号 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审批上海市黄浦江中游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请示的通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发改农经 2004 第 315 号 关于黄浦江上游干流段防洪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水总 2000 第 76 号 3 关于黄浦江干流段新增防洪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沪发改投 2005 第 022 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浦江两岸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 沪府发 2002 第 18 号 2 0 32 0 3 相关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 2020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 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规划报告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 上海港总体规划 2004 年 黄浦江岸线利用布局规划纲要 上海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浦江两岸南延伸段地区结构规划 2 0 42 0 4 技术标准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CJJ50 9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 98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DL5077 1997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T191 96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DJ20 78 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225 98 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JTJ267 9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94 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 DL5061 1996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SL191 96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SL 74 95 防洪标准 GB50201 94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上海市标准 DBJ08 11 1999 4 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上海市标准 DBJ08 40 94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试行 DGJ08 90 2000 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 DB31 T317 200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水利工程部分 2004 年版 5 3基本资料 3 13 1地形资料 3 1 13 1 1 1 500 1 1000 平面图 含规划河道蓝线 3 1 23 1 2 1 50 1 100 断面图 含防汛墙保护范围内的地形和构筑物 间距不大 于 100 米 3 23 2地质资料 3 2 13 2 1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借用原有地质勘察资料 3 2 23 2 2 地勘资料应满足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堤防 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SL188 2005 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GJ08 37 2002 要求 3 33 3水文资料 采用上海市水文总站整编或认定的水文资料 3 43 4防汛墙工程资料 3 4 13 4 1 原有设计文件及工程竣工资料 3 4 23 4 2 维修养护 工程观测 险情等资料 3 4 33 4 3 工程安全鉴定资料 3 53 5其他相关资料 应收集工程所处黄浦江岸段的城市规划 交通 沿跨穿河构筑物 绿化等 建设的相关资料 6 4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 4 14 1工程等级 4 1 14 1 1 市区防汛墙工程定为 1 级堤防 防汛墙及支河口门控制建筑物为 1 级水 工建筑物 4 1 24 1 2 上游干流段防汛墙工程定为 2 级堤防 防汛墙及支河口控制建筑物为 3 级水工建筑物 4 24 2设计标准 4 2 14 2 1 防洪标准 市区防汛墙工程设计标准为千年一遇防洪标准 1984 年水 利电力部复函 上游干流段防汛墙工程近期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 并与防御 远期流域一百年一遇洪水标准相衔接 4 2 24 2 2 抗震标准 工程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区域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 1g 4 34 3设计水位 4 3 14 3 1 设计高水位 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中考虑漂流物撞击的设计高水位 市区防汛墙采用 1984 年潮位频率分析成果千年一遇高潮位与历史高潮位的大值 上游干流段防 汛墙采用五十年一遇洪水位 并考虑水情变化趋势按历史最高水位校核 特殊组合 地震工况 的设计高水位 市区防汛墙采用百年一遇高潮位 上游干流段采用 4 25m 黄浦江沿线防汛墙设计高水位值见表 4 3 1 4 3 24 3 2 设计低水位 1 基本组合的设计低水位采用汛期 6 9 月 最低水位平均值 上游干流 段设计低水位采用历史最低水位 2 特殊组合 地震工况 的设计低水位采用汛期 6 9 月 平均低水位值 黄浦江沿线防汛墙设计低水位值见表 4 3 1 7 4 44 4防汛墙顶高程 市区防汛墙超高值取 0 7 m 1 0m 上游干流段和支流河口堤顶高程与上游 斜塘大堤衔接 全线防汛墙墙顶高程取 5 24m 北岸堤顶宽 7m 南岸堤顶宽 5m 堤后均设 5m 宽青坎 防汛墙顶高程见表 4 3 1 4 54 5安全系数 4 5 14 5 1 整体稳定 抗滑和抗倾安全系数不小于表 4 5 1 列数值 表 4 5 1 防汛墙整体稳定 抗滑和抗倾安全系数 4 5 24 5 2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级别及按极限状态设计的各分项系数必 须符合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T191 96 的有关规定 荷载组合情况整体稳定 KC抗滑 KS抗倾 KO 基本组合1 375 1 431 31 5 漂流物撞击1 21 4 特殊 组合 地 震1 05 1 11 1 说明 1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KC的取值 当新建 重建时取大值 当加高加固时取小值 2 整体稳定计算时地基土的强度指标 CK K值取直剪固快峰值强度指标的平均值 8 表 4 3 1 黄浦江沿线防汛墙设计水位及防汛墙墙顶高程水位 单位 m 起讫地段地震情况 项 目 序 号 浦 西浦 东 设计高水位 防汛墙 m 设计低水位 m 防汛墙 墙顶高程 m 高水位 m 低水位 m 支河口控制建筑 物稳定和强度 计算设计高水位 m 1吴淞口 钱家浜吴淞口 草镇渡口6 270 387 305 740 766 60 2钱家浜 虬 江草镇渡口 高桥化工厂6 200 467 205 640 776 5 3虬 江 定海桥高桥化工厂 庆宁寺6 100 527 105 560 836 4 4定海桥 外白渡桥庆宁寺 浦东公园6 000 587 005 480 926 35 5外白渡桥 复兴东路浦东公园 杨家渡路5 860 696 905 361 086 26 6复兴东路 日晖港杨家渡路 上钢三厂5 700 746 705 281 126 15 7日晖港 龙华港上钢三厂 严家浜5 500 876 505 071 235 9 8龙华港 张家塘严家浜 川杨河5 400 916 405 021 265 85 9张家塘 淀浦河川杨河 三林塘5 301 006 204 891 335 7 10淀浦河 春申塘三林塘 临江水厂5 201 046 004 841 365 6 11春申塘 六磊塘临江水厂 周浦塘5 101 125 804 721 425 5 12六磊塘 俞 塘周浦塘 沈庄塘4 901 195 604 631 485 3 13俞 塘 闸 港沈庄塘 金汇港4 781 205 504 551 505 2 14闸 港 樱桃河金汇港 白庙港4 671 205 404 361 505 1 15樱桃河 沪闵路白庙港 南横泾4 621 205 404 301 505 16沪闵路 北沙港南横泾 南沙泾4 561 205 304 251 504 95 17北沙港 西荷泾南沙港 千步泾4 501 205 204 251 504 90 18西荷泾 三角渡千步泾 黄桥港4 30 P 2 0 645 244 251 674 33 P 1 说明 对新建 重建的黄浦江市区段支河口门控制建筑物 其稳定计算和强度计算的设计高水位采用 2003 年修编的 黄浦江潮位分析 的千年一遇高潮位 9 5主要结构类型 5 0 1 桩基承台式结构 包括包括前板桩后方桩 或管桩 钻孔灌注桩 承台式和前后方桩 或管桩 钻孔灌注桩 承台式 5 0 2 空厢式结构 5 0 3 复式结构 前沿为桩基平台 后侧为挡墙或斜坡式堤 5 0 4 斜坡式结构 5 0 5 其他结构型式 结合生态化或景观等要求的结构型式 须经过充分论证后并由防汛主管部 门批准 10 6荷载组合及计算 6 16 1荷载 6 1 16 1 1 基本荷载 1 防汛墙自重 2 土重 3 水压力 4 水重 5 地下水压力 6 土压力 7 扬压力 8 墙后荷载 9 波浪压力 6 1 26 1 2 特殊荷载 1 漂浮物撞击力 2 地震荷载 6 26 2荷载组合及运行工况 荷载组合及运行工况见表 6 2 表 6 2 荷载组合及运行工况表 荷 载 荷 载 组 合 运行工况 防 汛 墙 自 重 土 重 水 压 力 水 重 地 下 水 压 力 土 压 力 扬 压 力 墙 后 荷 载 波 浪 压 力 漂 浮 物 撞 击 力 地 震 荷 载 设计高水位 基本 组合 设计低水位 漂浮物设计高水位 高水位 特殊 组合 地 震 低水位 说明 地震荷载只考虑水平向地震力作用 不考虑竖向地震力作用 11 6 36 3荷载计算 6 3 16 3 1 基本荷载计算 1 防汛墙自重 按墙的断面尺寸及材料容重计算 2 土重 按土的厚度及其容重计算 3 水压力 按设计水位计算 4 水重 按水的体积计算 5 地下水压力 按相应地下水位计算 设计高水位时地下水位采用墙后一 般地面高程以下 0 5m 设计低水位时地下水位采用墙后一般地面高程以下 1 0m 6 土压力 设计高水位时墙后填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 设计低水位时 墙后填土压力按主动土压力计算 1 回填土主动土压力系数 Ka按公式 6 3 1 1 计算 Ka tg2 45o 2 6 3 1 1 式中 等代内摩擦角 o 水上部分可采用 30o 水下部分可采用 25 o 2 静止土压力系数 Kb由试验求得或采用经验数据 当有土的有效内摩擦 角 时 可按下列经验公式 6 3 1 2 计算 Kb 1 sin 6 3 1 2 式中 填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o Kb 0 5 7 扬压力 包括渗透压力及浮托力两部分 1 渗透压力假设沿防汛墙底板成三角形直线分布 底板一端为水头 另 一端为 0 值 2 浮托力按低水位侧 墙内或墙外 的水深计算 8 墙后荷载 包括地面结构物 堆物荷载及墙后道路车辆活荷载 9 波浪压力 按 水工建筑物菏载设计规范 DL5077 1997 进行计算 波浪要素可按下列值取用 设计波浪高度 H 0 7m 设计波长 L 8 12 H 6 3 1 3 6 3 26 3 2 特殊荷载计算 12 1 漂浮物撞击力 除防汛墙临水侧有专门的防御构筑物或防汛墙位于码头 等作业区后方的地段外 均应考虑漂浮物的撞击力 其值按 5kN M 计 2 地震荷载 1 上海市全部行政区陆域基本设防烈度为 7 度 地表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1g 2 地震荷载包括地震惯性力 地震动水压力和地震动土压力 按 水运工 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225 98 计算 地震荷载只考虑水平向地震力作用 不 考虑竖向地震力作用 13 7结构设计 7 17 1防渗设计 7 1 17 1 1 防汛墙基底土体的渗透稳定采用渗径系数法进行计算 按照 水运工程 抗震设计规范 水闸规范 JTJ225 98 规定 防汛墙地下轮廓线设计的有效 渗径长度须满足地基的抗渗要求 防止产生地基土管涌 流土 7 1 27 1 2 地下轮廓线的有效渗径长度 L 须满足 L H C 7 1 2 式中 H 防汛墙内外侧设计水头 其值为 1 设计高水位情况 H 墙外高水位 墙后地面高程 2 设计低水位情况 H 墙后地下水位 墙外设计低水位 C 允许渗径系数 见表 7 1 2 表 7 1 2 渗径系数表 7 27 2整体稳定计算 7 2 17 2 1 防汛墙与地基的整体稳定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按下式计算 KC Mr Ms qibi wi cos itg i CiLi qibi wi sin i 7 2 1 当考虑地震荷载时 滑动力矩 Ms 中应增加由地震力引起的滑动力矩值 式中 KC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Mr 抗滑力矩 kN m Ms 滑动力矩 kN m qi 第 i 条土条顶面作用荷载 kN m bi 第 i 条土条的宽度 m Li 第 i 条土条滑动面的弧长 m i 第 i 条土条滑动面弧线中点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渗径系数 C 地基类别 有反滤层无反滤层 砂壤土5 7 粘壤土3 54 7 粘 土2 33 4 注 当基础设板桩时 C 值可采用小值 14 C Ci i 第 i 条土条滑动面上土的粘聚力 kPa i 第 i 条土条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 i Ci 值采用固结快剪峰值 wi 第 i 条土条的重量 kN 计算土条的重量 wi 时 滑弧区内的土体容重采用如下 1 地下水位以上的土体按天然容重计 2 地下水位与最低水位间的土体 在计算滑动力矩时按饱和容重计 在计 算抗滑力矩时按浮容重计 3 最低水位以下的土体按浮容重计 7 2 27 2 2 在采用非板桩桩基的情况下 如滑动面通过桩身且桩在滑动面下的长度 大于 5 倍桩径时 应考虑桩的抗滑作用 桩的抗滑力不得超过总抗滑力的 10 当采用板桩桩基时 滑动面通过桩尖以下土层 7 37 3抗滑稳定计算 防汛墙沿基底面的抗滑稳定按 7 3 式计算 KS f W P 7 3 式中 KS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W 所有作用于防汛墙上垂直力之总和 kN P 所有作用于防汛墙上水平力之总和 kN f 计算断面处上下二种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 f 可按表 7 3 采用 表 7 3 摩擦系数 f 表 7 47 4抗倾稳定计算 地基类别f 软 弱0 20 0 25 中等坚硬0 25 0 35粘土 坚 硬0 35 0 45 壤土 粉质壤土0 25 0 40 砂壤土 粉砂土0 35 0 40 极细砂 细砂0 40 0 45 中砂 粗砂0 45 0 50 墙体与混凝土 浆砌块石0 65 15 防汛墙的抗倾覆稳定按 7 4 计算 Ko MR Mo 7 4 式中 Ko 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MR 对墙前趾的抗倾覆力矩 kN m Mo 对墙前趾的倾覆力矩 kN m 7 57 5基底应力及地基允许承载力 7 5 17 5 1 防汛墙基底应力按 7 5 1 计算 W A M G 7 5 1 防汛墙基底最大应力或最小应力 kPa W 作用于防汛墙上垂直力总和 kN A 防汛墙基础底面积 m2 M 作用力矩总和 kN m G 防汛墙基础底面的截面矩 m3 7 5 27 5 2 地基允许承载力 1 防汛墙平均基底应力应不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 地基允许承载力按地质 资料及地基规范计算采用 2 防汛墙基底最大应力应不大于 1 2 倍地基允许承载力 7 67 6地基沉降计算 7 6 17 6 1 地基沉降只计算最终沉降量 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 7 6 27 6 2 防汛墙地基最终沉降量可按 7 6 2 计算 n e1i e2i S hi 7 6 2 i 1 1 e1i 式中 S 地基最终沉降量 cm n 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数 e1i 基础底面以下第 i 层土在平均自重应力作用下 由压缩曲线查得的 16 相应孔隙比 e2i 基础底面以下第 i 层土在平均自重应力加平均附加应力作用下 由 压缩曲线查得的相应孔隙比 hi 基础底面以下第 i 层土的厚度 cm 7 6 37 6 3 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按计算层面处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等于 0 1 0 2 的条件确定 软土地基取小值 坚实地基取大值 7 77 7结构强度计算 按照确定的断面尺寸 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内力及配筋计算 具体参照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DJ20 78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T191 96 7 87 8 承台水平位移控制 宜不大于 10mm 17 8构造设计 8 18 1墙体构造 8 1 18 1 1 墙体材料 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 C30 若采用其它新材料需经专题论证 并得到防汛部门批准 方可采用 8 1 28 1 2 墙体厚度 钢筋混凝土厚度不小于 40cm 8 1 38 1 3 墙顶配筋 考虑到防汛墙沿江方向纵向抗裂要求 其顶部钢筋宜在墙体钢筋配筋基础 上适当加强 8 28 2承台构造 8 2 18 2 1 承台与墙体连接 根据计算复核考虑贴角构造 8 2 28 2 2 承台与桩基连接 沉桩桩顶凿除后 钻孔灌注桩应深入承台底板不小于 10cm 钢筋混凝土桩身应深入承台底板不小于 5cm 桩顶外露钢筋锚入承台底 板 8 2 38 2 3 承台齿槽 综合考虑承台的抗渗 防冲和稳定需要 可在承台底板的一定部位加设砼 齿槽 坎 8 38 3伸缩缝 分段长度不大于 15m 缝宽一般为 2cm 缝中间预埋止水带 缝间采用 2cm 厚聚乙烯硬质泡沫板隔开 外周面用聚氨脂密封膏嵌缝 8 48 4排水孔 一般不宜在墙体设排水孔 若墙体须设置排水孔 可采用 PVC 管预埋 排 水管墙后与土体接触部分宜用土工无纺布包碎石袋通长布设 8 58 5相邻两段防汛墙间的连接 18 8 5 18 5 1 相邻两段防汛墙工程其结构断面相同时 可设置伸缩缝予以连接 8 5 28 5 2 相邻两段防汛墙工程的结构断面不相同时 应本着完全封闭的原则 后 建墙体应设一段能覆盖两相邻墙体的断面结构 8 68 6其他 防汛墙后设计地面高程与防汛墙墙顶高差一般不宜大于 1 2m 含墙后土台 及墙后通道 19 9配套设施 9 19 1防汛闸门 9 1 19 1 1 防汛闸门的设计应满足使用方便 结构轻便 启闭灵活 水密性好 利 于监测 便于维修等综合要求 9 1 29 1 2 防汛闸门应采用钢结构 闸门顶高程应与两侧防汛墙的设计顶高程相一 致 闸门底板及支墩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底槛顶高程不低于黄浦江防汛警 戒水位 墙后最低地面高程 黄浦江沿线防汛警戒水位见表 9 1 2 沿程可内插 采用 表 9 1 2 黄浦江沿线防汛警戒水位 单位 m 9 1 39 1 3 防汛闸门的启闭宜采用手动 电动两用 9 1 49 1 4 防汛闸门门型应采用人字门 一字门 横拉门等型式 不宜采用插板门 叠梁门 9 1 59 1 5 防汛闸门应预设监测缆线连通管道和工作井 人井 手井等 以满足 闸门运行状态自动监测设施布设的需要 9 29 2潮闸门 潮闸门可采用拍门或阀门 管道公称直径大于等于 450mm 的应设潮闸门井 其设计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 能满足防洪 潮 要求 2 运用工况良好 水密性能好 3 能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序 号位 置防汛警戒水位 1吴淞站4 80 2黄浦公园4 55 3米市渡3 50 20 4 穿堤管道的接头良好 5 穿堤管道外围与堤防的联接必须满足渗透 防冲稳定要求 6 拍门定型化要求见表 9 2 表 9 2 拍门定型化表 9 39 3防汛通道 9 3 19 3 1 防汛通道应满足防汛墙防汛抢险 维修养护及日常管理的物资运输和人 员交通的需要 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防汛通道应在管理范围内沿墙后布置 2 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布置防汛通道确有困难的 可利用附近道路 并设置 通道至防汛墙前沿 连接通道间距一般不宜超过 100m 3 防汛通道对外交通衔接合理 9 3 29 3 2 专用的防汛通道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 通道总宽度不小于 6m 其中车行道宽度不小于 3m 2 道路路基 路面的技术标准应满足汛期防汛抢险及养护管理车辆的通行 要求 并保证全天候通车 9 49 4监测设施 9 4 1 防汛墙监测设施设计应符合 堤防管理设计规程 的要求 能满足安全 传递各类堤防管理信息的需要 监测设施主要包括防汛墙变形观测点 校核点 监测管线 管线连接井及潮闸门启闭感应装置等 9 4 2 监测管线套管 指用于保护监测光缆 电缆布设的专用套管 在不影响 堤防主体结构的前提下 监测管线套管应沿堤防堤线附近布置 管线连接井 指沿堤防布设的便于光缆 电缆等管线穿接 维修的工作井 人井 手井等 其中人井布置间隔不宜大于 200m 布设时可参照 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 GB T7424 87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验收暂行规定 YD5043 97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YDJ39 90 等相关规定执行 9 4 3 监测设施的设置同时应满足 上海市跨 穿 沿河构筑物河道管理技术 规定 的有关内容要求 9 4 4 监测设施的建设应与堤防主体结构同步设计 同步实施 型号规格 300 450 600 800 21 10附属设施 10 110 1 亲水平台 10 1 110 1 1 在防汛墙有后退空间的地段 根据需要可以在防汛墙前设置亲水平台 后退的防汛墙必须与相邻防汛墙妥善 可靠地衔接 10 1 210 1 2 防汛墙外侧滨江亲水平台必须确保前沿河势稳定 不对防汛墙结构和 防汛安全造成影响 10 1 310 1 3 亲水平台的布置可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分级过渡 10 1 410 1 4 亲水平台高程宜在满足安全和管理便利的前提下 达到亲水与和谐 最低一级平台高程不宜低于警戒水位 10 1 510 1 5 亲水平台外缘不宜超越河道规划河口线 10 1 610 1 6 根据特殊需要超出现有临水驳岸的亲水平台 宜采用浮式或架空式结 构 其外缘不得超越规划码头前沿线 10 210 2 栏杆 10 2 110 2 1 临江侧防汛墙高度不足 1m 的滨江步道 临水的亲水平台外缘应设防 护栏杆 10 2 210 2 2 栏杆应作为滨江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加以设计 并应保证安全 可靠 和连续性 10 2 310 2 3 栏杆应牢固 通透 造型简洁 栏杆高度 1 0m 1 2m 隔条间距 20cm 10 310 3 照明 10 3 110 3 1 防汛墙及堤岸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 选择合理的节能照明设施 10 3 210 3 2 功能性照明灯杆 含公共管理监测设施立杆 结构宜采用独立基础 不应影响防汛墙的结构 22 10 3 310 3 3 景观性照明禁止使用闪烁 旋转的灯具 不得设置直接影响船舶航行 安全的发光设施 10 3 410 3 4 所有灯具防护等级必须满足相应标准 10 410 4 其它 10 4 110 4 1 黄浦江河道蓝线范围内禁止设置户外广告 10 4 210 4 2 公共开放的黄浦江沿岸 应按环卫要求设置废物箱 收集沿江游人的 生活垃圾 23 11环境景观绿化 11 111 1 景观绿化目标 充分利用黄浦江沿线滨水地带各种景观资源 达到滨水环境的优化和可持 续发展的环境效益 11 211 2 设计原则 11 2 111 2 1 因地制宜 适应地区滨江规划要求 11 2 211 2 2 满足防汛安全要求 做好滨水与陆域的有机结合 11 2 311 2 3 体现沿江的历史 文化及观光休闲功能 11 311 3 设计理念 11 3 111 3 1 多样性的亲水防汛线 1 当滨水用地或绿地纵深较大时 可以采用防汛堤坝或防汛墙后退的方法 扩大具有亲水性的城市滨水域范围 2 多层台地结合后退防汛墙 3 当滨水用地纵深较小时 可以采取抬高防汛墙内侧基面标高的做法 使 城市和滨江之间形成缓和的过渡 11 3 211 3 2 体现以人为本的休闲观光线 11 3 311 3 3 展示城市精神的水岸文化线 11 3 411 3 4 营造自然和谐的水陆生态线 11 411 4 景观绿化形态要求 11 4 111 4 1 对于新建的防汛墙 结构设计与景观设计宜统一考虑 根据功能定位 塑造不同类型的防汛墙滨江区域 按公共岸线及企事业单位 部队专用区段和 水闸 泵站等工程性质 分解为不同功能的防汛墙景观形态 11 4 211 4 2 部分防汛墙在迎水面有护坡或外挑平台 可以采用墙前绿化 11 4 311 4 3 墙后有一定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