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电视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主导权.doc_第1页
审视电视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主导权.doc_第2页
审视电视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主导权.doc_第3页
审视电视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主导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视电视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主导权内容摘要:在信息社会愈趋发达的时代,公共事件作为关注度极高的事件进入大众的视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共事件的效应放大,而对公共事件的调查和披露优势更加明显的传统媒介电视媒介则应该有着更巨大的影响和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电视媒介自身的优势入手,对其在与新媒介的竞争中在公共事件中发挥其大众话语权和舆论监督的职能,保障政府公信力,对事件结果的正确引导作出分析。关键词:公共事件;电视媒介;大众话语权;舆论监督 作为“中国公共事件元年”的2008年,是中国的电视媒介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公共事件本身都始终存在着,发生着,但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介手段让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进展并持续关注,却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公共事件。南方雪灾、列车脱轨、火炬传递受阻、“五一二”汶川大地震、西藏暴力事件、北京奥运,原本在过去的电视中天天只能看到的重大的煤矿事故,从“单一”变成“多元”,观众从电视中获取的信息内容之多着实让人喘不过气来,也让观众在这一年对电视媒介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媒介在频发的公共事件中经受着大众的考研。而中国的电视媒体也真正从这一年开始,发挥出其本身应该具有的更大的话语权。电视媒介自身在报道公共事件时具有巨大优势电视媒介作为电子媒介中最具代表的信息传播工具,其本身就具有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和以网络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无法取代的优势。在这里,我将结合电视媒介在报道“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的过程详细叙述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即时性。这是电视媒介最重要的特征,它可以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同时同步进行报道,这使得它成为传播信息最快的传媒,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进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央视就已经集结队伍奔赴灾区,开始连续数天24小时不间断地对灾区现场进行滚动直播,让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从那一时刻将目光都集中在了电视屏幕前,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到灾区的受灾和救援情况,而报纸和网络都是延后性的报道,并且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电视直播内容的重复播出。二、 跨时空性。电视媒介的覆盖面很广,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把信息即时地传到四面八方,其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为印刷媒介望尘莫及。从北京到汶川,从汶川到全国,由于雄厚的电视网络基础,卫星信号覆盖全国各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灾区画面都能够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三、 亲和力强。对受众来说,电视媒介具有较强的接近性。电视媒介是声像媒介,主持人的音质、语气、谈吐以及主持风格常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对受众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参与感。相信在直播间内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主持人就是张羽和赵普了,面对灾区传来的画面,镜头前面的他们同样无法保持住主持人应有的“冷静”,人们看到了他们的热泪盈眶,听到了他们的哽咽在喉,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悲痛,也会同样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四、 真实感强。电视媒介符号多样化,视听兼备,手中可以同时接受到不同符号的信息,从而也产生相应的特殊参与感。它结合图文声色四种元素,使其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尤其是同步传送,是受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央视记者从灾区现场传来的镜头画面让观众远在千里之外看到了大自然摧枯拉朽的恐怖,看到了人们厄运降临后的惊恐万状,看到了救援人员不顾生死的万众一心,每个观众看过之后都会有急切的贡献力量的冲动,而这种情感是报纸和网络无法带给人们的。五、 易接受性。对电视媒介的接受不需要识字能力和很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就较能适应各种层次的受众,因而更易对大众进行普及教育。汶川地震,举国之痛,文化水平再低的观众也能够通过电视媒介所传递出的哀念,奉献绵薄之力。六、 影响力大。受众对电视的接触是在家庭或其他小群体中进行的,因而其对各种小群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群体又对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相结合的效果自然是非常显著的。一台电视机前坐着的一般至少是三口之家,无分年龄长辈,只要看过电视之后肯定会口口相传,之后在单位、在学校通过更大范围的传递信息,让人们能够对事件的发生产生讨论,进而做出一些集体性的举动,如向灾区发动捐款捐物的活动等。电视媒介的优势确保它能够随着电视技术的革新和发展而继续保持其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大众传播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他认为由于媒介对人无所不在的影响,媒介本身成了讯息,而不是其内容成立讯息,即使人们生活真正发生变化的是那个时代的主导媒介,而不是其内容,内容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于电视媒介来说,这一理论更是如此。在公共事件中电视媒介未尽其能公共事件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事件,从政府的角度讲,国家对公共事件的界定,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是非常清晰的,具体可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而随着越来越多公共事件的发生,其覆盖面也较此分类而有所扩大。比如09年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因为一句“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而成为一起老百姓群起而攻之的公共事件。个人认为受众日益增强对于公共事件的关注是有一个加速度的发展过程的,而这一个过程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量猛增而产生的原因,同时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知识也逐步提高,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程度更为复杂,发挥大众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公共事件的发生产生质疑,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对比06年之前,群众想说而媒体不能说,个人即使在网上也不敢随意多言,现在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以及个人话语权的限制逐步减少。而稍加比较就可看出,虽然08年的电视媒介着实承担起信息透明化的职责,并且表现的十分出色,可09年率先披露这些公共事件的媒介当中,网络首当其冲。细想之下也是情有可原,本应由电视媒介对发生的事件及时曝光却没有做到的,受众无法通过大众媒体抒发心声,表达意见,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电视媒介所具有的公众话语权就逐渐被网络这一媒介载体所取代。于是很多公共事件率先是由网络,而不是电视,向社会公布的。以09年发生在云南晋宁县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为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纸包的住火,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大批网民对这一事件的强烈质疑,没有网民带给政府部门的舆论压力,说不定这一事件的结果仍旧会继续“躲”下去,而不会揭开早已存在的但并未被电视媒体挖掘披露的狱霸问题。网络的信息量却是十分庞大,网民多数也都是聪明而且对社会负有责任心的义务监督者,因而通过网络信息的一传十,十传百,可以让隐蔽的事件失去保护伞,但由于网络同样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一句谣言传过百遍之后就变成一个事实”,使得本来很简单的事件,在网民对话语权过分自由的使用中变得复杂,再加上网络监管本身存在的诸多漏洞,网络中出现的公共事件真真假假,一时让人难以分清到底该相信谁的,进而会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电视媒介即时性、真实感的特点对于公共事件的说服力依旧不可替代。保持独立性,用电视媒介的责任感印证政府公信力公共事件本身是事关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件,同时也是关乎政府执政能力的标杆之一,其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关注度高、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如果政府不能对事件作出恰当的处理,那么就会造成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进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而电视媒介本身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存在的,透过镜头背后的跟踪调查,既通过自身对事件能有一个及时的完整的记录,构建大众对其的公信力,将真实发生的内容传达给民众,同时更是作为监督政府采取措施处理事件的“放大镜”,将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放大到社会当中,带动起人民监督的义务。除此之外,电视媒介不光要去挖掘探寻,更要真正行使话语权,代表人民的声音去质疑和询问,对公共事件乃至政策条例保持一个清醒冷静的思维,作出最符合客观的评价,保证人民的权益。央视的新闻频道的改版就率先去进一步完善这一职能,在改版后的新闻直播过程当中,加入了时时评论的环节,由公共事件扩大到一定范围,既有事件内容的播出,同时也代表大众对事件提出质疑,之后作出解释评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