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课件.ppt_第1页
肠套叠课件.ppt_第2页
肠套叠课件.ppt_第3页
肠套叠课件.ppt_第4页
肠套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肠套叠 主讲人 陈小鹏科室 超声科 目录 FOREWORD 定义 01 分类 02 病因 03 分型 04 临床表现 05 诊断治疗 06 护理措施 7 定义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之中 临床上出现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 20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 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 逆性套叠较罕见 不及总例数的10 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 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 随套人肠段进人中筒与内筒之间 内筒 最内层为套叠肠段的返回部 外筒 外层为鞘部 套叠构成 中筒 中层为套叠肠段的折入部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 因为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的0 8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特有疾病 一岁以内多件 占60 65 以4 10个月婴儿多见 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减少 5岁罕见 男婴发病率较高 男女之比为2 3 1 且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 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病毒感染有关 夏冬次之 秋季较少见 病因 饮食改变 出生后4 10个月 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时期 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 会盲瓣过渡肥厚 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病毒感染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 近端套入远端内 极少数可逆行 分型 病理改变 肠套叠 鞘部收缩 颈部压迫 过度膨胀 血循环障碍 套入部肠管充血水肿 时间 发黑坏死 小动脉受压 鞘部肠管呈小块缺血性坏死 穿孔 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水肿 坏死穿孔 临床表现 婴儿肠套叠 2岁以内 儿童肠套叠 婴儿肠套叠症状 突然发生的剧烈阵发性腹痛 患儿阵法剧烈哭闹 尖叫不安 面色苍白 出汗 下肢屈曲 有些病儿并不啼哭 表现烦躁不安 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 玩喜如常 但不久后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急性阵发性腹痛 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 初起较频繁 随后可减轻 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 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 到后期如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时 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呕吐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 发病后4 12小时 就可出现紫红色或 猪肝色 大便 并有粘液 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血迹 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便血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 腹壁松弛情况下 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 的肿块 如为回盲型 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 表面光滑 稍可移动 腹痛发作时 肿块明显 肠鸣音亢进 右下腹有 空虚感 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 由于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腹部包块 儿肠套叠症状 与婴儿肠套叠相比症状不典型 多表现为不全肠梗阻 起病缓慢 诊断 急性阵发性腹痛 呕吐 便血 腹部包块 根据肠套叠四大主要症状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 三个可确诊 辅助检查 B超 钡餐造影 钡灌肠 空气灌肠 CT表现 辅助检查 B超 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 即 同心圆征 表现为 外圆为均匀的低回声环带 系鞘部的肠壁回声 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 形成内圆 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 而在纵断面上侧呈 假肾征 辅助检查 钡餐造影 在小儿的肠套叠中的应用是无价值的 而且是禁忌作此检查 原因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的急腹症 钡剂下行缓慢 不易到达回盲部 而且在回盲部显示不清 诊断率低 辅助检查 钡灌肠 可见到钡剂充盈套入部的远端 钡柱的远端呈杯形或新月形充盈缺损 在钡柱的压力下 套入部向回盲部退缩 复位的标准为 钡剂充盈盲肠及末端小肠一定高度 并可见钡剂和气体混和价值 由于钡灌肠对小肠型套叠 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 复位率不如空气灌肠 而且有穿孔的危险 目前已少用 价值不大 辅助检查 空气灌肠 指由肛门注入气体 在X线透视下观察 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阴影 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 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 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 准确率达95 98 复位率达90 以上 操作设备比较简单 技术也容易掌握 价值好大 辅助检查 CT表现 肠套叠的初期 因套叠部较浅 而表现现为一肠系膜脂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 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 外筒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 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 越靠近套叠颈部越厚 这一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 内筒多较中筒薄 诊断治疗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灌肠复位法 婴儿急性肠套迭 早期可应用空气或氧气及钡剂灌肠法促使已套迭的肠管复位 开始用低压灌肠法 灌肠筒内钡剂液平面一般放在高出于体位水平线80 90厘米 缓缓注入 注入压力最高不应超过130厘米水柱 发病已超过48小时 疑有肠坏死者或一般情况较差的病儿 不宜采用此法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 均应采取手术疗法进行复位 避免延误时机 造成肠坏死或穿孔 术中发现肠套叠部位后 可轻轻地 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挤压推出 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 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 甚至有部分发生坏死 可将坏死部分切除 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 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 息肉 憩室等病变 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 切除病变后作肠吻合术 护理措施 1 生命体征观察 肠套叠复位后 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 并伴存血便 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 肠粘膜出血 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 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 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 但应注意大便次数 如次数增多 可引起脱水 及酸中毒 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2 密切观察患儿腹痛 呕吐及腹部包块情况 成功复位后患儿可表现为安静入睡 呕吐消失 不再哭闹 如患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