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综述.doc_第1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综述.doc_第2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综述.doc_第3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综述.doc_第4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综述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势头,企业创新活跃,产业结构更趋均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业人员结构继续优化。一、经济总量分析1.入园企业数稳步增长中关村科技园区自1988年成立以来,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入园企业数稳步增长,并出现了二次创业高潮。第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园区连续两年每年新增高技术企业1000余家。第二次是自1999年国务院批复后,园区连续两年新认定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1倍。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严重影响,当年仍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38家,比上年新增817家企业;进入2004年,园区的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年新认定企业数达4268家,继续保持着较高的认定数量。截止2004年年底,园区中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达13957家,雇员总人数达55.7万人。图1.1:中关村科技园区历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园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企业总收入3692.2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1355.0亿元,同比增长165.0%。实现利润总额256.6亿元,同比增长42.5%。园区企业上缴税费总额141.7亿元,同比增长18.1%。出口创汇达53.6亿美元,同比增长62.9%。从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发展走势看,园区经济仍然以产品生产为主,但已基本形成了技术服务和商品贸易与工业生产各占半壁江山的发展格局。在总收入中,产品销售收入实现2183.2亿元,同比增长21.1%,占总量的比重为59.1%;技术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562.3亿元和71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28.4%,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5.2%和19.4%。图1.2:总收入按来源分在总收入中,海淀园完成2088.4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园区总量比重达56.6%,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丰台园完成453.7亿元,增长50.9%,占园区总量比重12.3%;昌平园完成311.5亿元,增长69.4%,占园区总量比重达8.4%;电子城科技园完成346.3亿元,同比增长33.6%,占园区总量比重达9.4%;亦庄科技园完成460.8亿元,同比增长6.3%,占园区总量比重12.5%;德胜科技园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158.7%,占总量比重0.6%;健翔科技园完成7.4亿元,占总量比重0.2%。图1.3:总收入按区域分 3.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步发展2004年,园区总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共有473家,比上年增加101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63家,比上年增加了10家。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的总收入达153亿元,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讯有限公司的总收入达133亿元。上亿元企业对园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总收入共实现2869.1亿元,占总量比重为77.7%;上缴税费96.7亿元,占总量比重为68.2%;出口创汇50.6亿美元,占总量比重为94.4%。总收入上亿元企业中,从事电子信息业的有230家,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有31家,新材料的有45家,先进制造业71家,新能源及高效节能20家,环境保护领域7家。在园区大企业群体明显壮大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在同步发展。统计资料表明,在园区总量指标中,亿元以上企业2003年和2004年所占比重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园区的中小企业也取得了同步的发展。图1.4:亿元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与总量的比例关系4.三资企业和有限责任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导力量园区三资企业和有限责任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园区总量指标中所占比重很高,总收入分别占总量的37.0%和31.5%;工业总产值分别占49.7%和19.3%;上缴税费分别占37.2%和31.0%;利润总额分别占42.1%和30.5%。另外,三资企业仍然是园区出口创汇的主力,占到了71.4%。图1.5:企业数量按经济类型分图1.6:园区企业总收入按经济类型分5.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并逐步向均衡布局结构发展电子信息业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总量的比重达1/2左右。2004年,电子信息业实现总收入2005.9亿元,占总量的比重达54.3%;上缴税费77.7亿元,占总量比重54.6%;出口创汇26.9亿美元,占总量比重50.9%;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实现926.8亿元和101.2亿元,分别占总量的49.3%和39.4%。其中,电子信息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和利润总额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上述四项指标占总量的比重同比分别下降1.7、2.9、1.7和1.8个百分点。图1.7:电子信息业主要经济指标与总量的比例关系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园区总收入中,电子信息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环境保护业所占比重同比分别下降2.3、0.7和1.1个百分点;而新材料、先进制造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同比分别提高1.7、1.0和2.8个百分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正在朝着均衡布局的方向发展。图1.8:各技术领域在总收入中的分布6.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56.6亿元,同比增长42.5%;上缴税费141.7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利税总额398.3亿元,同比增长32.6%,利税总额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0.8%,高于20002003年的任何一年,且高于这四年的平均水平0.95个百分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加强。从技术领域看,从事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总收入利税率分别为11.4%和11.7%,分别高于平均水平0.6和0.9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业总收入利税率为8.9%。图1.9:六大技术领域总收入利税率增值税仍然是构成上缴税费总额的主体,园区企业全年完成增值税72.5亿元,同比增长1.1%,占上缴税费总额的比重为51.2%,比重降低了8.5个百分点;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23.4亿元和3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和83.0%,分别占总额的16.5%和22.1%。显然,增值税增长缓慢是园区上缴税费与总收入不能保持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7.科技创新愈发活跃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存之本。2004年,园区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园区55.7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大军有11.3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20.3%,高于20002003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228.9亿元,同比增长28.2%,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3.4亿元,同比增长32.6%,研发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7%,高于20002003年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从技术领域分析,电子信息领域科技投入得到加强,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高于各领域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表明该领域科技创新依然十分活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研发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8%,此领域的科研投入有待加强。图1.10:六大技术领域科技活动支出占各自总收入比重2004年,园区企业专利申请5469项,同比增加1211项;专利授权2608项,增加527项;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120项,比上年增加1151种;获奖成果927项,减少290项,其中国家级奖407项;在9280种产品中,拥有专利的产品有2010种,占总量的比重为21.7%,与上年基本持平。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占园区经济总量22.3%左右的亿元以下企业,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和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占总量的53.8%和56.1%,技术收入占总量的38.3%。可见,中小企业是园区内技术创新非常活跃的企业群体。在已开展经营活动的13957家企业中,技术收入占其自身总收入比重50%以上的有3931家,这类企业以技术输出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小企业为主体。这类企业中,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328家,占其比重为84.8%;从业人员少于50人的企业有3358家,占其比重为85.4%,显然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这类企业2004年实现总收入为545.5亿元,仅占园区总量的14.8%,但其技术收入达453亿元,占园区总量的比重为80.6%。人才密集度高。这类企业从业人员总数13.8万人中,博士以上学位、硕士、大学本科人员分别为2977人、13841人和66629人,占其总数比重分别为2.1%、9.9%和48.1%,分别比园区平均水平高0.8、2.7和11.1个百分点。8.吸纳就业明显,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继续优化到2004年底,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55.7万人,比上年增加6.9万人,同比增长14.1%。其中,博士有7415人,硕士40086人,大学本科学历20.6万人,大专学历11.5万人。全年企业接收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15827人,园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朝气。至此,园区企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25.4万人,同比增长13.4%。这些都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在不断增强,人力资源储备不断丰厚,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增力和后劲十足。二、园区人力资源分析人力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了解、掌握其存量水平和资源结构,对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从而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人员总体情况1.从业人员总量状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园区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已经由1992年的6.9万人增加到2004年末的55.7万人,增长了7倍多。同时,与企业数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园区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也经历了二次快速扩张期。第一次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从业人员由1992年的6.9万人增至1993年的10.8万人,增幅56.5%;第二次为1999年国务院批复后,从业人员当年增幅达40.5%。随后,在“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20002004年整个园区企业从业人员都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图1.11:园区企业从业人员总量增长趋势2.企业平均人员规模较小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园区虽然从业人员的总量很大,达55.7万人,但由于企业数量多达13957家,企业的平均人员规模非常小,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只有39.9人,而同期全国高新区企业平均就业人数约为103.7人,是中关村的2.6倍。同时,按照就业人数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雇员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为小企业,雇员人数在100-300人为中型企业 1999年“海淀园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研究。如果按此标准,在2004年园区内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13957家企业中,小企业有12965家,占92.9%,中型企业有678家,占4.9%,即园区内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共13643家),二者累计占企业总数的97.8%,如图1.12所示。图1.12:园区企业按从业人员规模划分(二)人才梯队建设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科技的载体,人力资源的存量水平和梯队建设情况决定了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后劲。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已形成了资源储备丰富、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布局状况。1.人员层次结构合理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关村园区的特色资源,其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截至2004年底,园区共有两院院士598名,占全国总数的45.1%。此外,园区企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等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也配置合理,展现了相当有竞争力的人员梯队结构,如图1.13所示。图1.13:园区企业按人员层次分组2.从业人员岗位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园区企业中从事销售服务的人员所占比例在近三年中呈逐年下降之势,从事生产活动和科技活动的人员所占比例有小幅下降;而从事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的人员所占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从事咨询服务的人员增长最为明显,由2003年的2.3万人增至2004年的11.9万人,所占比例也由5%一跃上升到17.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园区服务业发展渐趋成熟。同时,作为高科技园区的重要特征之一,2004年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总数达11.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20.3%,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图1.14:企业雇员岗位比例走势3.从业队伍年轻化,年龄结构合理由图1.15可见,园区企业从业人员中,29岁以下的人员占47.6%,接近一半,30-39岁的人员占30.7%,即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占到78.3%,同比增加1.2%,园区企业的从业人员队伍中年轻人越来越多。图1.15:企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图人才流动是企业保持人员更新、技术及管理经验能够有效转移的方式之一,尽管它也难免带来一些负作用。分析园区企业人员在一个企业的工作年限,如图1.16所示,工作1-3年所占比例在近几年始终保持在35%左右,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其次是工作1年以内的,占29.1%;3-5年是比例最小的,近几年维持在15%上下;在一个企业工作5年以上的也较少,所占比例约为1/5左右。显然,企业从业人员在3年内调换工作的跳跃性和自由度很大。图1.16:企业从业人员工作年限分布图4.人员流动率状况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在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13957家企业中,流入人员(新增和调入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0.06%,而同期流出人员(减少和调出的从业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14.15%。总体流动率为34.21%,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且为近4年来最高。净流动率为5.91%,流入人员和流出人员的比例为1.42:1,即企业中每离开二名员工,基本上就会招收三名新员工。整个园区从业人员数量处于稳定扩张阶段。图1.17:近4年园区企业员工总体流动率2004年园区十大产业中,软件服务业(行业代码62)人员总体流动率高居榜首,达44.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0)、电信传输服务业(60)和计算机服务业(61)等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行业人员流动也十分活跃,均在38%以上(如图1.18),正符合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图1.18:2004年园区十大产业人员流动率4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6专用设备制造业 41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 39电气机器器材制造业 76专业技术服务业62软件业 61计算机服务业 77科技交流推广服务业 60电信传输服务业分析不同规模企业人员总体流动率(如图1.19),总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人员流动率较低,而规模居中的企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如总收入5000万-1亿元的企业人员总体流动率将近40%。图1.19:2004年园区不同规模企业人员流动率比较近三年内、外资企业人员总体流动率,不难发现外资企业人员流动更加频繁,2004年达到44.35%,同期人员流入率(21.35%)高于人员流出率(16.0%)5个百分点。近三年来,外资企业人员流动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2004年更高出12.8个百分点。图1.20:近3年园区内、外资企业人员流动率5.研发人员情况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例是衡量高科技企业技术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4年统计资料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这一比例越低。总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研发人员比例较高,这再次验证中小企业是园区内技术创新非常活跃的重要群体。图1.21:不同规模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比较园区十大产业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图1.22),可明显看到软件业(行业代码62)研发人员比例最大,占到从业人员的34.1%;而医药制造业(27)的这一比例只有7.9%,研发人员方面的投入显著不足。图1.22:园区十大产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4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6专用设备制造业 41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 39电气机器器材制造业 76专业技术服务业62软件业 61计算机服务业 77科技交流推广服务业 60电信传输服务业对比近三年内、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内资企业均高于外资企业(图1.2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外资企业并未将研究开发重心放在入驻园区的企业中。同时,内、外资企业的这一比例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内资企业对研发人员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强。图1.23:园区内、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6.人才国际化发展留学归国人员是园区从业人员中的特色人群,也是园区人才交流国际化的重要表征。从1992年到2004年,园区留学归国人员已从当初的186人,增加到4827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0.86%。除留学人员外,在中关村工作的港澳台及外籍人员数量由305人,增加到2004年底的4463人。这些都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在大步向国际化发展迈进。图1.24:园区企业留学人员、港澳台及外籍人员增长趋势三、园区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分析1.研发项目在企业科技项目中占据主导2004年,在园区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13957家企业中,在研项目共有17714项,平均每家企业有1.2项。在所有项目中,属于基础研究的有2815项,属于应用研究的有7402项,属于试验发展的有4618项,这三者构成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的整体,分别占研发整体项目数的18.9%、49.9%和31.1%。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有两大基本特征:创造性和新颖性。园区企业在研项目数量的83.7%、项目经费支出的85.1%为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所占据,显见园区技术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雄厚科研基础。图1.25:园区企业在研项目数按活动类型分布图1.26:园区企业在研项目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布从工业领域分析,我国工业领域的研发活动绝大多数是试验发展活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92.7%用于试验发展活动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这类活动多是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