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计算机、计算与计算思维》.docx_第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计算机、计算与计算思维》.docx_第2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计算机、计算与计算思维》.docx_第3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计算机、计算与计算思维》.docx_第4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计算机、计算与计算思维》.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计算机、计算与计算思维1、 各种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自助加油站中有计算机吗? (A) YES; (B) NO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存在形态。各种自动化设备,都有控制设备工作的控制机构,这些控制机构被认为是自动化设备中的大脑,即可被认为是广义的计算机。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机及为什么要学计算机”以及第一章课件。2、计算机包括_。(A)台式机、便携机;(B)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芯片;(C)软件;(D)以上所有。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存在形态。台式机、便携机属于计算机;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芯片也属于计算机;软件也属于计算机,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因此(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机及为什么要学计算机”以及第一章课件。3、人类应具备的三大思维能力是指_。(A)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B)实验思维、理论思维和计算思维;(C)逆向思维、演绎思维和发散思维。(D)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答案:B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思维重要性的了解。人类应具备的三大思维能力就是实验思维、理论思维和计算思维。虽然其他思维也很重要(读者可参阅相关文献了解之),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很重要,但相比之下,这三种思维更具有普适性。故(B)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4、本课程中拟学习的计算思维是指_。(A)计算机相关的知识;(B)算法与程序设计技巧;(C)蕴含在计算学科知识背后的具有贯通性和联想性的内容;(D)知识与技巧的结合。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思维的理解程度,思维与知识和技巧的关系。将各种知识和技巧贯通起来,形成脉络,便被认为是思维。计算思维是指蕴含在计算学科知识背后的具有贯通性和联想性的内容。因此(C)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5、如何学习计算思维?_。(A)为思维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知识;(B)不断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转换为能力;(C)先从贯通知识的角度学习思维,再学习更为细节性的知识,即用思维引导知识的学习;(D)以上所有。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思维学习方法的了解。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即应当为思维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知识;应当不断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转换为能力;应当先从贯通知识的角度学习思维,再学习更为细节性的知识,即用思维引导知识的学习。因此(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6、计算学科的计算研究什么? _。(A)面向人可执行的一些复杂函数的等效、简便计算方法;(B)面向机器可自动执行的一些复杂函数的等效、简便计算方法;(C)面向人可执行的求解一般问题的计算规则;(D)面向机器可自动执行的求解一般问题的计算规则;(E)上述说法都不对。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的理解。(A)和(C)是数学要研究的内容;(B)的含义有些窄。(D)是正确的,即:计算学科的计算研究主要是面向机器可自动执行的求解一般问题的计算规则;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与自动计算”以及第一章课件。7、“人”计算与“机器”计算有什么差异? _。(A)“人”计算宁愿使用复杂的计算规则,以便减少计算量能够获取结果;(B)“机器”计算则需使用简单的计算规则,以便于能够做出执行规则的机器;(C)“机器”计算使用的计算规则可能很简单但计算量却很大,尽管这样,对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器也能够完成计算结果的获得;(D)“机器”可以采用“人”所使用的计算规则,也可以不采用“人”所使用的规则;(E)上述说法都正确。答案:E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的理解。(A)规则复杂,但计算量却可能很小,人能够做出来;(B)规则简单的机器确实更容易制造;(C)机器的优势就是可以机械地重复地执行,不怕计算量大;(D)如发现人可以使用的规则,当然可以将其用于机器使用,而由于机器能够重复机械地执行,所以其可以不采用人所使用的规则。综上,(E)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与自动计算”以及第一章课件。8、自动计算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_。(A)数据的表示;(B)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C)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与自动存储;(D)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自动存储和计算规则的自动执行;(E)上述说法都不正确。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对自动计算需要解决问题的理解。自动计算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自动存储和计算规则的自动执行。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故此(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与自动计算”以及第一章课件。9、计算机器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_。(A)能够辅助人进行计算;(B)能够执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规则;(C)能够执行特定的计算规则,例如能够执行差分计算规则等;(D)能够执行一般的任意复杂的计算规则;(E)上述说法都不正确。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机器基本目标的理解程度。(A)虽是目的但不是可操作的基本目标,(B)作为基本目标有些太狭窄,(C)虽比(B)能力更强一些,但仍旧属于狭义的计算,(D)属于广义的计算范畴,即计算机器的基本目标确实是能够执行一般的任意复杂的计算规则。所以(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与自动计算”以及第一章课件。10、电子计算机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_。(A)基于二进制-存储0和1的元件如电子管、晶体管等;(B)基于二进制的运算与变换;(C)电子技术实现计算规则;(D)集成技术实现更为复杂的变换;(E)上述所有。答案:E解释:本题考核对电子计算机器基本特征的理解。(A)(B)(C)(D)都是电子计算机器的基本特征之一,但相对叙述比较完整的是(E)。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元器件发展的轨迹是怎样的”以及第一章课件。11、摩尔定律是指_。(A)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年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B)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两年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C)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18个月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D)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6个月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对摩尔定律的了解情况。摩尔定律是指芯片集成晶体管的能力每18个月增长一倍,其计算能力也增长一倍。因此(C)正确。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元器件发展的轨迹是怎样的”以及第一章课件。12、衡量微处理器芯片性能好坏的指标包括_。(A)机器字长-字长越大越好;(B)机器主频-主频越高越好;(C)晶体管数量-晶体管数量越多越好;(D)微处理器所能完成的功能-指令种类越多越好;(E)功耗-功耗越低越好;(F)上述所有。答案:F解释:本题考核微处理器芯片性能指标的了解程度。(A)-(E)都是衡量微处理器性能好坏的指标之一,因此(F)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电子自动计算-元器件”以及第一章课件。13、衡量存储设备性能的指标包括_。(A)存储容量-容量越大越好;(B)存取速度-速度越快越好;(C)价格-价格越低越好;(D)功耗-功耗越低越好;(E)可靠性与持久性-越高越长越好;(F)上述所有。答案:F解释:本题考核存储设备性能指标的了解程度。(A)-(E)都是衡量存储设备性能好坏的指标之一,因此(F)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电子自动计算-发展趋势”以及第一章课件。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一般计算机中仅配备有ROM、RAM存储器;(B)一般计算机中配备有磁盘、磁带等存储器;(C)软盘是由软性材料制作的永久存储器;(D)软盘是可移动的可更换的永久存储器;(E)固态硬盘、USB移动硬盘是当前常见的非永久存储器。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对存储器的了解情况。(A)不正确,计算机中不仅有ROM、RAM,还有硬盘、cache等;(B)不正确,一般计算机没有磁带;(C)不正确,软盘盘片上涂有一层磁性材料,不是由软性材料制作的,硬盘和软盘是以是否可移动可更换来区分的,软盘是其盘片可更换的永久存储器;(D)是正确的,软盘确实是可移动的可更换的永久存储器;(E)不正确,固态硬盘、USB移动硬盘等是当前常见的永久存储器。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电子自动计算-发展趋势”以及第一章课件。15、关于计算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计算系统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微处理器构成;(B)计算系统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构成;(C)计算系统由微处理器、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D)计算系统由微处理器和存储设备构成。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系统的了解情况。(A)不正确,是因缺少存储设备;(B)不正确,是因缺少微处理器;(D)不正确,是因缺少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C)是正确的,计算系统确实由微处理器、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电子自动计算-计算机系统”以及第一章课件。16、计算系统的发展方向_。(A)各个部件乃至整体的体积越来越小;(B)将越来越多的CPU集成起来,提高计算能力;(C)越来越拥有人的智能;(D)越来越使人-计算机-物体互联在一起;(E)上述都是。答案:E解释:本题考核对计算系统的了解情况。(A)-(D)都是发展方向之一。(E)是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一章课件之“电子自动计算-计算机系统”以及第一章课件。17、关于计算系统的网络化的说法正确的是_。(A)物联网能够使物与物、物与人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因此,未来互联网将被物联网所取代;(B)社会网络能够使人与人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因此,未来互联网将被社会网络(或社交网)所取代;(C)未来互联网将发展为包括物联网、社会网络、服务网络以及与现实中各种网络深度融合的网络系统;(D)未来互联网将发展为全3维的虚拟世界网络。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对互联网的理解程度。(A)是不正确的。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是不可能取代互联网的。(B)是不正确的。社会网络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互联网不仅仅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将取代互联网的说法是不正确的。(C)是正确的。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就是物联网、社会网络、服务网络以及与现实中各种网络深度融合的网络系统,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D)是不正确的。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是物联网、社会网络、服务网络以及与现实中各种网络深度融合的网络系统,不单单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物联网就不是虚拟世界的网络,而是真实世界的网络。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机以及为什么要学计算机”以及第一章课件。18、IBM提出的Smart Planet基本特点是什么_。(A)使社会万事万物可感知,即能将万事万物的信息数字化;(B)使社会各种事物、每个人员都可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互联互通;(C)使社会/自然系统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自调节性,最优化地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D)上述内容结合在一起才是Smart Planet。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是否了解Smart Planet。(A)(B)(C)都只是Smart Planet的特点之一。因此(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19、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思维? 因为 _。(A)计算学科知识膨胀速度非常快,知识学习的速度跟不上知识膨胀的速度,因此要先从知识的学习转向思维的学习,在思维的指引下再去学习知识;(B)如果理解了计算思维,则便具有了融会贯通、联想启发的能力,这样再看计算学科的知识便感觉他们似乎具有相同的道理或原理,只是术语不同而已;(C)学习计算思维并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原理,因为社会/自然中的很多问题解决思路与计算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是一致的,计算思维的学习也可以提高解决社会/自然问题的能力;(D)不仅仅是上述的理由, 有很多理由说明大思维比小技巧更重要,思维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计算思维的学习目的。(A)(B)(C)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说得不够全面。因此(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20、计算之树概括了计算学科的经典思维,它从几个维度来概括的?_。(A)三个维度:计算技术、计算系统与问题求解;(B)四个维度:计算技术的奠基性思维、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社会/自然与计算的融合思维、交替促进与共同进化的问题求解思维。(C)五个维度:计算技术的奠基性思维、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社会/自然与计算的融合思维、交替促进与共同进化的问题求解思维、由机器网络到网络化社会的网络化思维。(D)六个维度:计算技术的奠基性思维、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社会/自然与计算的融合思维、问题求解思维、网络化思维和数据化思维。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之树。(A)(B)(C)是不全面的;(D)是正确的。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21、计算之树中,计算技术的奠基性思维包括_。(A)0和1、程序和递归;(B)0和1、程序、递归和算法;(C)0和1、程序、递归、算法和网络;(D)上述全不对。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之树。计算之树的奠基性思维仅包含0和1、程序和递归。其他内容被放在了其他维度上。因此(A)正确。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22、计算之树中,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A)程序执行环境由CPU-内存环境,到CPU-存储体系环境,到多CPU-多存储器环境,再到云计算虚拟计算环境;(B)网络运行环境-由个人计算机、到局域网广域网、再到Internet;(C)元器件-由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D)上述全不对。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之树。(A)是正确的。通用计算的环境演化过程为:冯诺依曼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并行计算环境云计算环境。(B)是不正确的。计算环境的演化并不是依赖于网络的运行环境,而是程序的执行环境。(C)是不正确的。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不是建立在元器件的进化上的。元器件的进化只是为计算环境提供了硬件支持。(D)是不正确的,因(A)(B)(C)有正确的。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23、计算之树中,两类典型的问题求解思维是指_。(A)抽象和自动化;(B)算法和系统;(C)社会计算和自然计算;(D)程序和递归。答案:B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之树。(A)不正确。抽象和自动化是最基本的计算思维,但不是计算之树所指出的问题求解思维。(B)是正确的。问题求解的手段,一类是设计和构造算法,一类是开发和构造系统。(C)是不正确的。社会计算和自然计算是计算之树中的一个方面,但不是指问题求解的方面。(D)是不正确的。程序和递归被认为是计算技术和计算系统的奠基性思维。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24、计算之树中,网络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A)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B)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化社会;(C)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物联网;(D)局域网络、互联网络和数据网络;(E)以上都不对。答案:B解释:本题考核什么是计算之树。(A)不正确。局域网和广域网属于机器网络的范畴,互联网属于信息网络的范畴,还缺少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的概况;(B)是正确的。网络化思维概括为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化社会。(C)是不正确的。物联网是属于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化社会的范畴,但取代不了网络化社会。(D)是不正确的。互联网、数据网络是属于信息网络的范畴,也是概括不全。(E)是不正确的,因有正确的。具体内容参考第一章课件之“什么是计算思维”以及第一章课件。第2章符号化、计算化与自动化1、易经是用0和1符号化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典型案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易经既是用0和1来抽象自然现象,同时又不单纯是0和1,起始即将0和1与语义“阴”和“阳”绑定在一起;(B)易经本质上是关于0和1、0和1的三画(或六画)组合、以及这些组合之间相互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C)易经仅仅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对人事及未来进行占卜或算卦的一种学说;(D)易经通过“阴”“阳”(即0和1)符号化,既反映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又能将其映射到不同的空间,反映不同空间事务的变化规律,例如人事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内容:考核0和1与易经A A的描述完全正确;B B的叙述也完全正确;C不正确,易经不仅仅以自然现象为依托,对事及未来进行占卜或算卦的一种学说,他还是将现象抽象为符号,进行符号组合,利用符号组合表达自然现象;DD的表述完全正确,易经既反映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还反映不同空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易经”的“1.11.4”视频。2、易经的乾卦是从“天”这种自然现象抽象出来的,为什么称其为“乾”而不称其为“天”呢?_。(A)易经创作者故弄玄虚,引入一个新的名词,其实没有必要;(B)易经的“乾”和“天”是不同的,“乾”是一种比“天”具有更丰富语义的事物;(C)“天”是一种具体事物,只能在自然空间中应用,若变换到不同空间应用,可能会引起混淆;而“乾”是抽象空间中的概念,是指具有“天”这种事务的性质,应用于不同的空间时不会产生这种问题;(D)易经创作者依据阴阳组合的符号特征,选择了更符合该符号的名字“乾”。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内容:考核0和1与易经A不正确,易经并不是故弄玄虚的;B不正确,易经中“乾”为“天”,“乾”是抽象空间中的概念,是指具有“天”这种事务的性质所以B并不正确;C完全正确,“天”是具体事物,“乾”是抽象概念;D不正确,“乾”并不是因为阴阳组合而命名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易经”的“1.11.4”视频。3、易经的符号化案例,启示我们_。(A)社会/自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符号化,即利用符号的组合及其变化来反映社会/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将看起来不能够计算的事物转换为可以计算的事物;(B)任何事物只要符号化,就可以被计算;(C)符号化,不仅仅是数学符号化;任何事物都可以符号化为0和1,也就能进行基于0和1的运算;(D)符号的计算不仅仅是数学计算,符号的组合及其变化同样也是一种计算,这种计算可以基于0和1来实现。(E)上述全部。答案:E解释:本题考核内容:考核0和1与易经A说法完全正确;B的说法也正确,只要被符号化,就可以被计算;C完全正确,任何事物都可以符号化为0和1,也就能进行基于0和1的运算;D正确,符号的计算不仅仅是数学计算,符号的组合及其变化同样也是一种计算,这种计算可以基于0和1来实现;E鉴于ABCD都正确,所以选择E;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易经”的“1.11.4”视频。4、逻辑运算是最基本的基于“真/假”值的运算,也可以被看作是基于“1/0”的运算,1为真,0为假。关于基本逻辑运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与”运算是“有0为0,全1为1”;(B)“或”运算是“有1为1,全0为0”;(C)“非”运算是“非0则1,非1则0”;(D)“异或”运算是“相同为1,不同为0”。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内容:考核与或非等逻辑运算A正确,与运算确实是“有0为0,全1为1”B正确,或运算确实是“有1为1,全0为0”C正确,非运算确实是“非0则1,非1则0”D不正确,异或运算应该是“相同为0,不同为1”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逻辑”的“2.12.4 ”视频。5、假设M=真,N=假,K=真,问下列逻辑运算式的计算结果是真还是假? (1) (M AND (NOT K) OR (NOT M) AND K)。_。(A) 真;(B) 假答案:B(2) (M AND N) AND (NOT M) AND (NOT N)。_。(A) 真;(B) 假答案:B(3) (M OR N) AND (NOT M) OR (NOT N)。_。(A) 真;(B) 假答案:A(4) (M OR (NOT N) OR K) AND (NOT M) OR (N AND (NOT K)。_。(A) 真;(B) 假答案:B解释:本题是使学生体验逻辑运算,把真1,假0(1) 化为0,1,表达式为:(1 and 0)or (0 and 1)=0 假选B;(2) 化为0,1,表达式为:(1 and 0)and (0 and 1)=0假选B;(3) 化为0,1,表达式为:(1 or 0)and(0 or 1)=1真选A;(4) 化为0,1,表达式为:(1 or 1 or 1)and (0 or (0 and 0)=0假选B;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逻辑”的“2.12.4 ”视频。6、假设M=1,N=0,K=1,问下列运算式的计算结果是0还是1?(1) (M AND (NOT K) OR (NOT M) AND K)。_。(A) 1;(B) 0答案:B(2) (M AND N) AND (NOT M) AND (NOT N)。_。(A) 1;(B) 0答案:B(3) (M OR N) AND (NOT M) OR (NOT N)。_。(A) 1;(B) 0答案:A(4) (M OR (NOT N) OR K) AND (NOT M) OR (N AND (NOT K)。_。(A) 1;(B) 0答案:B解释:本题是使学生体验基于逻辑的0、1运算。(1) 表达式为:(1 and 0)or (0 and 1)=0 选B;(2) 表达式为:(1 and 0)and (0 and 1)=0 选B;(3) 表达式为:(1 or 0)and(0 or 1)=1 选A;(4) 表达式为:(1 or 1 or 1)and (0 or (0 and 0)=0 选B;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逻辑”的“2.12.4 ”视频。7、已知:M、N和K的值只能有一个1,其他为0,并且满足下列所有逻辑式:(M AND (NOT K) OR (NOT M) AND K) = 1; (NOT N) AND (M AND (NOT K) OR (NOT M) AND K) = 1; (NOT N) AND (NOT K) = 1;问:M、N、K的值为_。(A)0,1,0;(B)1,0,0;(C)0,0,1;答案:B解释:本题考核内容:考核与或非等逻辑运算A不正确,将M,N,K分别以0,1,0带入,第一个式子不满足;B正确,将M,N,K分别以1,1,0带入,第一个式子不满足三个式子均满足;C不正确,将M,N,K分别以0,0,1带入,第三个式子不满足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2. 0和1与逻辑”的“2.12.4 ”视频8、已知:关于Si和Ci+1的逻辑运算式如下:Si = (Ai XOR Bi) XOR CiCi+1 = (AiANDBi) OR (Ai XOR Bi) ANDCi) ,问:(1) 如果Ai = 1,Bi = 0,Ci = 1,则Si,Ci+1 的值为_。(A)0,0;(B)0,1;(C)1,0;(D)1,1;答案:B(2) 如果Ai = 1,Bi = 1,Ci = 1,则Si,Ci+1 的值为_。(A)0,0;(B)0,1;(C)1,0;(D)1,1;答案:D解释:本题是使学生体验逻辑的0,1运算(1) 将Ai = 1,Bi = 0,Ci = 1带入,得Si =(1 XOR 0)XOR 1=0;Ci+1 =(1 and 0)or (1 XOR 0)and 1)=1,选B;(2) 将Ai = 1,Bi = 1,Ci = 1带入,得Si =(1 XOR 1)XOR 1=1;Ci+1 =(1 and 1)or (1 XOR 1)and 1)=1,选D;9、逻辑的符号化案例,启示我们_。(A)逻辑运算可以被认为是基于0和1的运算,其本质是一种基于位的二进制运算;(B)形式逻辑的命题与推理可以基于0和1的运算来实现;(C)硬件设计的基础理论-布尔代数,即是将逻辑与0和1的运算结合起来的一种数字电路设计理论;(D)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计算机的0和1运算是相通的。(E)上述全部。答案:E解释:本题考核内容:0和1与逻辑A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推理和命题,推理即判断,命题简单来所是表现真假,因此可用0与1来表现。B形式逻辑的命题与推理都是判断事物真假,两种状态可用0和1的运算来实现。C硬件设计可实现布尔代数与或非运算,将逻辑与0和1的运算结合起来。D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可通过语义符号化为“真”与“假”的逻辑思维具体参考:第二章视频2.1“0和1与易经”,2.2“0和1与逻辑”,2.5“0和1与电子元件”10、将十进制数126.375转换成二进制数,应该是_。(A) 0111 1110.0110(B) 0111 1110.1110 (C) 0111 1100.0110(D) 0111 1100.1110 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内容:0和1与数值运算思考过程:27=128126.42526=64,2-1=0.50.375整数部分:126=128-2=27-2=1000 0000-0000 0010=0111 1110也可采用除2取余。小数部分:0.375*2=0.75,取整0,0.75*2=1.5取整1,小数位余数:0.5*2=1.0,取整1,小数位余0,结束,结果为0.0110具体参考: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11、将十六进制数586转换成16位的二进制数,应该是。(A) 0000 0101 1000 0110 (B) 0110 1000 0101 0000(C) 0101 1000 0110 0000 (D) 0000 0110 1000 0101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内容:0和1与数值运算过程:十六进制数1位对应4位二进制数,5为0101,8为1000,6为0110,连在一起就是0000 0101 1000 0110,当然也可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重在理解数值转换。具体参考: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数值性信息”12、下列数中最大的数是。-A|B|C|D。(A) (453)8 (B) (12B)16(C) (20B)12 (D) (300)10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内容:0和1与数值都转为10进制:A (453)8 = 4*82+5*8+3=299.B (12B)16 =1*162+2*16+11=299C (20B)12=2*122+0*12+11=299 D 300具体参考: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数值性信息”13、关于十进制245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D。(A) 它转换为八进制表示为365; (B) 它转换为十六进制表示为0F5;(C) 它转换为二进制表示为1101 0101; (D) 前述有不正确的。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内容:0和1与数值A转换为8进制:除8取余,结果为365B转换为十六进制:除16取余,结果为0F5C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结果是11110101。D正确的具体参考: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数值性信息”14、关于计算机为什么基于二进制数来实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能表示两种状态的元器件容易实现; (B) 二进制运算规则简单,易于实现;(C) 二进制可以用逻辑运算实现算术运算; (D) 前述说法有不正确的。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内容:0和1与逻辑,电子元件A实现0和1的基本元器件:二极管B二进制运算规则简单,可用继电器开关简单实现C二进制运算可用逻辑运算与或非实现D上述说法都正确具体参考:第二章视频2.2“0和1与逻辑”,2.5“0和1与电子元件15、若用8位0,1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其中1位即最高位为符号位,其余7位为数值位。(1) (+15)十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正确的是_。(A) 10001111,11110000,11110001;(B) 00001111,01110000,01110001;(C) 00001111,00001111,00001111;(D) 00001111,01110001,01110000;答案:C解释:考核内容:数值符号的二进制表示,原码、补码和反码。思考过程:+15,正数符号位应为0,正数的原码反码补码表示都一样。具体参考内容:第二章课件3.4数值的符号如何表示(2) (-18)十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正确的是_。(A) 10010010,01101101,01101110;(B) 10010010,11101101,11101110;(C) 10010010,11101110,11101101;(D) 00010010,01101101,01101110;答案:B解释:考核内容:数值符号的二进制表示,原码、补码和反码。思考过程:-18,负号符号位为1,数值部分:18原码为0010010,反码将原码取反:1101101,补码将原码取反后+1,:1101110。然后添上符号位。具体参考内容:第二章课件3.4数值的符号如何表示16、若用5位0,1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其中1位即最高位为符号位,其余4位为数值位。(1)若要进行11 - 4的操作,可转换为11 + (-4)的操作,采用补码进行运算,下列运算式及结果正确的是_。(A) 0 1011 + 1 0100 = 1 1111;(B) 0 1011 + 1 0100 = 0 0111;(C) 0 1011 + 1 1100 = 0 0111;(D) 0 1011 + 1 1011 = 0 0110;答案:C解释:考核内容:二进制计算思考过程:11补码为01101,-4补码为(符号位是1)11100,相加后结果为:00111具体参考内容: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数值性信息”,课件3.5补码加减法(2)若要进行-7 - 4的操作,可转换为(-7) + (-4)的操作,采用补码进行运算,下列运算式及结果正确的是_。(A) 1 0111 + 1 0100 = 1 1011;(B) 1 1011 + 1 1100 = 1 0111;(C) 1 1001 + 1 1100 = 1 0101;(D) 0 1011 + 1 1011 = 0 0110;答案:C解释:考核内容:二进制计算思考过程:-7补码为(符号位是1)11001,-4补码为(符号位是1)11100,相加后结果为:10101,结果符号位与之前操作数相同,未溢出。具体参考内容: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数值性信息”,课件3.5补码加减法(3)若要进行-7 - 13的操作,可转换为(-7) + (-13)的操作,采用补码进行运算,下列运算式及结果正确的是_。(A) 1 0111 + 1 1101 = 1 0100(溢出);(B) 1 0111 + 1 1101 = 1 0100(未溢出);(C) 1 1001 + 1 0010 = 0 1011(溢出);(D) 1 1001 + 1 0010 = 0 1011(未溢出);答案:C解释:考核内容:二进制计算思考过程:-7补码为(符号位是1)11001,-4补码为(符号位是1)11100,相加后结果为:00111,结果符号位与之前操作数不同,溢出。具体参考内容:第二章视频2.3“0和1与数值性信息”,课件3.5补码加减法17、关于二进制算术运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二进制算术运算可以用逻辑运算来实现;(B) 二进制算术运算的符号位可以和数值位一样参与运算并能得到正确的结果;(C) 二进制算术运算的符号位不能和数值位一样参与运算但能得到正确的结果;(D)前述说法有不正确的。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内容:二进制算术运算的相关知识AA正确,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算术运算就是通过“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来实现的BB正确,补码的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可以直接计算带符号二进制数加法,但要小心溢出情况CC不正确,详见B选项解析DD正确,因为C是不正确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3. 0和1与数值性信息”18、关于二进制小数的处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定点数是指二进制小数的小数点被默认处理,或者默认在符号位后面数值位前面,或者默认在整个数值位的后面;(B) 浮点数采取类科学计数法的形式进行表示,分三部分:符号位、纯小数部分和指数部分,其中指数的不同值确定了小数点的不同位置,故名浮点数。(C) 用于浮点数表示的位数不同,其表达的精度也不同,因此浮点数依据其表示位数的多少被区分为单精度数和双精度数。(D) 二进制数浮点数处理比定点数处理要复杂得多,机器中一般有专门处理浮点数的计算部件。(E)前述说法有不正确的。答案:E解释:本题考核内容:定点数、浮点数的概念AA正确,定点数的两种默认形式,分别表示每一位都是小数和每一位都是整数的数BB正确,浮点数的表示形式参考了十进制科学计数法,分为符号、指数、尾数三部分CC正确,32位浮点数与64位浮点数的区别DD正确,该计算部件称为协处理器EE不正确,ABCD四个选项均为正确选项所以选择E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4. 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19、关于二进制数计算部件的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设计和实现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部件只需实现逻辑与、或、非、异或等基本运算即可,则所有加减乘除运算即可由该计算部件来实现;(B) 设计和实现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部件只需实现加法运算,则所有加减乘除运算即可由该计算部件来实现;(C) 设计和实现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部件需要实现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则所有加减乘除运算即可由该计算部件来实现;(D) 设计和实现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部件需要分别实现加、减、乘、除运算,则所有加减乘除运算才可由该计算部件来实现;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内容:如何用已实现的门电路来实现更复杂的运算AA正确,逻辑运算部件可以用来实现一位加法器,用已验证正确的一位加法器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多位加法器,减法可由加法器直接完成,用已验证的多位加法器可以实现更复杂的乘法器/除法器等B不正确。C不正确。D不正确,分别实现只是完成该功能的一种方式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6. 0和1与复杂电路”。20、计算机内部使用的编码的基本特征是_。(A) 唯一性(B) 唯一性和公共性(C) 唯一性、公共性和易于记忆便于识认性 (D) 上述都不是答案:B解释:本题考核计算机内部使用的编码的基本特征A不全面B正确。C不正确,计算机内部使用的编码的基本特征应为唯一性和公共性。D显然不正确。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4. 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21、已知A-Z的ASCII码是(41)16- (5A)16,请将下面一段ASCII码存储的文件解析出来,正确的是_。“0100 0111 0100 0101 0100 0111 0100 0110 0100 1000 0100 0010”(A) HBFFEG (B) HBGFGE(C) GBHEGB (D) GEGFHB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内容:编码三个主要特征的实际应用以及2进制-16进制相互转换AA不正确,详见D选项解析BB不正确,详见D选项解析CC不正确,详见D选项解析DD正确,将2进制编码转换成16进制为:(47)16 (45)16 (47)16 (46)16 (48)16 (42)16 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3. 0和1与数值性信息”,课件第二章第22页前后22、关于十进制235,下列正确的是_。(A) 其ASCII码为0011 0010 0011 0011 0011 0101;(B) 其ASCII码为0000 0010 0000 0011 0000 0101;(C) 其ASCII码为1110 1011;(D) 其ASCII码为0010 0011 0101。答案:A解释:本题考核内容:ASCII码概念及常用ASCII码应用AA正确,该串编码按照ASCII码表翻译过来为235BB不正确,ASCII码中数字范围为30H39H,所以高四位应为0011CC不正确,标准ASCII码最高位为0,且编码位数不对,格式错误DD不正确,标准ASCII码为7位2进制数加1位0组成的8位编码,格式错误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4. 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课件第二章第31页前后23、关于汉字内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 汉字内码是两字节码;(B) 汉字内码是两字节码且两字节的最高位均为1;(C) 汉字内码是机器存储和显示汉字所使用的编码;(D) 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答案:C解释:本题考核内容:汉字的存储与显示AA正确,汉字内码的概念,汉字内码是一两字节且最高位均为1的0,1型编码BB正确,汉字内码的概念,详见A选项解析CC不正确,汉字以内码存储,以字型码输出DD正确,C选项不正确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4. 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课件第二章第36页前后24、关于汉字外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 汉字外码是用于将汉字输入到机器内所使用的编码;(B) 汉字外码不是0,1编码;(C) 汉字外码不一定是等长编码;(D) 汉字外码有拼音码、音型码、字型码和字模点阵码。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内容:汉字的处理过程AA正确,汉字通过外码输入,以内码存储,以字型码输出BB正确,常见的汉字外码有拼音、五笔、区位码等,不是0,1编码CC正确,以拼音为例,这种外码就不是等长编码DD不正确,字模点阵码不是外码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4. 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课件第二章第39页前后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 数值信息可采用二进制数进行表示;(B) 非数值信息可采用基于0/1的编码进行表示;(C) 任何信息,若想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只需要将其用0和1表示出来即可;(D) 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答案:D解释:本题考核内容:数值信息与非数值信息A.正确,数值信息可采用进位制数表示。B.正确,非数值性信息可以用编码表示。C.正确,任何想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信息,只需要将其用0和1表示出来即可。D.错误。A、B、C全部正确,所以D是错误的。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二章视频之“0和1与数值性信息”和“.0和1与非数值性信息”26、假设基本门电路的符号为,已知如下电路(1)问该电路不能实现的功能为_。(A) 当A=1,B=0,则P=1;(B) 当A=1,B=1,则P=1;(C) 当A=0,B=1,则P=1;(D) 当A=0,B=0,则P=0;答案:B(2)问该电路所实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