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观与翻译教学张志强(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摘要:翻译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翻译观的问题,翻译是对原语文本的“重写”或“改写”,是基于原语篇章而创作构建使其发挥某种预期功能的译语篇章。翻译课应主要在翻译的“目的论”和篇章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译语篇章构建开展教学。关键词:改写;目的论;篇章构建;翻译教学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ZHANG Zhiqi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Abstract: The first essential thing for the reform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to have a proper view o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rewriting of a source text. It is a process of creating a target text with specific intended functions based on a source text. Translation teaching should be guided mainly by the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y theories of text linguistics, focusing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rget text.Key words: rewriting; Skopos Theory; text composi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一、引言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一下便可发现,从1979年至今二十多年间,谈论翻译教学的文章竟有四千多篇,但我们的翻译教学现状又究竟如何呢?2004年江苏外语教学研究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的文章,作者对天津市十多所院校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我们的翻译教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典型例句讲解一个个翻译技巧的做法仍未有大的改观,学生对所用教学材料表示不赞成的达66.60%,对教师授课方法不赞成的高达73.33%,认为翻译理论没用的占76%,对翻译课效果不满的占62.66%。(王占斌,2004)笔者从事翻译教学已有十余年,曾写有“翻译的实质与翻译教学”一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中华翻译文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对翻译课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教材及教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近几年的学习与实践,笔者对翻译及翻译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拟在翻译学和篇章语言学理论的双重观照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再行探讨,以寻求能够切实改进翻译教学的更为有效的途径。二、观念的更新正如我国经济改革需要首先解放思想一样,翻译教学的改革也需要首先更新观念,更新我们的翻译观。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2004)视文学翻译为“重写”或“改写”(rewriting),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调控”(manipulation), 而译者又要受到诸如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等的影响或制约,文学的演进就是在译者对一个个文本进行一次次“重写”或“改写”中实现的。“重写”或“改写”就是“调控”,它可以巩固现存的思想意识和诗学,也可以拆解它。翻译是为某一(些)特定目的而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其他形式还有文学批评、文学史、电影等),与原文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教学不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是教会他们使用语外策略以制造译者头脑中的原文形象。在这个制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种种因素,不仅包括思想意识和诗学,还包括读者对象。”(郭建中,2000:165)事实上,不仅仅是文学翻译,任何翻译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要受到福柯(Michel Foucault)意义上的“权力-话语”的影响和操控,翻译教学中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处在我们营造的一个“假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一旦进入社会翻译实际,译者都会强烈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有些时候“忠实”于原文根本无从谈起,既不可能也不必或不允许。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和其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他们1984年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翻译(文本)“目的论”,认为翻译要在译语文本的预期目的的调控下进行。根茨勒(Edwin Gentzler,2004:72)曾评论说,他们两人对“目的”的理解并不一致,前者注重译文功能与原文目的的统一,后者却认为“目的”主要指译语的交际目的。但事实上,“莱思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因此翻译并不要求对等。例如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舞台剧,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外语课堂教材”等,而“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张美芳,2005)这表明二人并无根本的不同,都同样看重译文功能或目的。按照“目的论”,翻译要遵循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译文的语内连贯)和忠实性法则(译文的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它们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即翻译首先要遵循的是目的法则,而目的通常情况下又主要指译本的交际目的。译本交际目的主要由翻译发起者决定,有时也可有译者和发起者协商决定。(仲伟合、钟钰,1999)诺德(Christiane Nord)也是莱思的学生,也是功能派“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在其所著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她对包括“目的论”在内的各种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也论述了这些理论在翻译培训及其它各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Nord, 1997;2001)为防止译者轻视原文功能的倾向,主要针对霍斯一曼特瑞(Justa Holz-Manttari)把译本视为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文的交际工具说,诺德在其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加忠诚”说。(张美芳,2005)依据诺德,“忠诚”(loyalty)不等同于“忠实”,后者指的是译文与原文间的关系,而前者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或委托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伦理界说,要求译者对翻译的合作伙伴负责,也就是要兼顾或协调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读者。它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在功能主义框架中运作的一套以译语文本为取向的策略。在其所著Loyalty Revisited: Bible Translation as a Case in Point一文中,她说:“Loyalty is understood as an ethical concept governing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to their partners in the cooperativ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beyond fidelity as a relation between texts. It may operate within the frame of functionalism, understood as a set of strategies that give priority to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the target text.”(Nord, 2001)“诺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Nord, 1991:28)在这个翻译定义中,诺德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包括可选择的和必须进行的改写)提供了标准。”(方梦之、毛忠明,2004:34-35)可以说,“目的论”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或“等效论”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以上两种理论,都强调翻译的目的在译语文化语境中的实现,一个强调为达到目的而进行“改写”的必然,另一个强调“改写”的必要。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翻译是目的性交际行为,为实现交际目的,在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改变、调整是常态,在目的和“权力-话语”的调控下,相对于原文而言,译文不是内容的改变就是形式的改变,对等不是翻译行为的充要条件,“忠实”只应视为理想的翻译的一种,它更当被视为译者的一种工作态度,而非一切翻译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常可见到声称“忠实”的数种译文争吵打架的现象,文学翻译中尤甚。诺德的“忠诚”(loyalty)不等同于传统译论中作为原则和标准的“忠实”(fidelity / faithfulness),它只是为防止译者将翻译变为完全自由的译语写作而设的一道道德防线。虽然根茨勒(2004)批评功能派译论的规范性质,但我们必须看到,功能派的“等效论”、特别是“目的论”都有其描写基础,即它们制定的规范是在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也更合乎翻译实际。作为翻译教师,我们首先要对翻译有一个准确认识,然后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翻译。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翻译教学中的翻译应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之一就是其更强的规范性。将勒菲弗尔的“改写说”与功能派的“目的论”引入翻译教学,可以使我们的翻译教学中的规范较之传统更为宽松灵活,使理论更具解释力、更具指导意义。从翻译的实现形式上看,翻译无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的重写。以语篇翻译而论,它就是目的语语篇的构建。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篇章构建是基于原语篇章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翻译了。所以,我们的翻译课应该改一个名字,将之称为“译写”课或许更名副其实。三、篇章构建与翻译(译写)教学如果我们把翻译视为基于原(源)语语篇的译语篇章(本文作者对语篇和篇章不做区分)的构建,那么语篇翻译实际上是在用目的语写作,译者在通常情况下(并非总是)要遵守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较为完整地传达原文内容(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较易解读的话,译者就应遵循“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而要做到译文连贯,译者就应对原文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并在译语篇章建构中较好地对之加以体现。为此,译者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原语文本中,他/她还要深入到即将生成或已经生成的译语文本中。由于原语和译语常常在组句成篇和谋篇布局上有不同的规范,译者必须对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了然于心,还要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两种文本的读者有所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创制出较为连贯的语篇,因为连贯不仅仅是篇章形式衔接上的谨严,更是读者或听者在面对语篇时的一种心理体验,篇章的连贯常需要读者的背景知识的补充。在篇章构建方面,尤其在落实译文连贯原则时,篇章语言学和对比篇章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都能给翻译的教与学以较大帮助。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有些学者也用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或text analysis(篇章分析)来指称这一学科。一般说来,英美国家的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而欧洲大陆的学者则喜欢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2001)篇章语言学者Beaugrande & Dressler(1981:3)在其篇章语言学引论(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一书中论述了一个语篇必备的七项标准: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并认为“衔接”和“连贯”是两个最重要的语篇特征,前者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后者存在于语篇的深层。黄国文(1988)在解释这两个概念时说,“衔接” 是一个语义概念,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所以衔接可以说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也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要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学术界对于是否应把“衔接”和“连贯”都视为一个语义概念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连贯”和“衔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为“衔接”可以视为“连贯”的表现手段(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因此,讲连贯就要讲衔接,二者紧密相连。李运兴(2001)在其语篇翻译引论中给连贯所下定义是: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笔者认为,语篇连贯并不仅仅是词句及句群间的逻辑关联,它也体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就是说,语篇连贯可以分为段内连贯和段际连贯。这一特征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不同的只是它们的段落切分、段内段际连贯实现的模式和显隐程度。就段内连贯而言,英语句群(有时候一个句群就是一个段落)的逻辑层次因英语的形合特征多呈显性,汉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则可显可隐。就段际连贯而言,有两种情形需要考虑:一种是英汉两种语言在段落分合和段际衔接模式上有差异,汉语中该分段的地方英语中不一定也要分段,同样,英语中该分段的地方汉语中也不一定分段甚至常常不分段,这在记叙文和新闻报道语篇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应当说明的是,关于段内的衔接连贯已有不少研究,但段际间的衔接与连贯的比较研究还很少。笔者的小范围汉英记叙文和新闻报道语篇样本比较分析所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被调查的语篇中,英语的段落数目要明显高于汉语。大范围抽样调查尚在进行中。这种情况表明,翻译时首先有一个在何处分段的问题,翻译学习者应留意各种文体的篇章组合模式,尤其要多看一些英语本族语译者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作品,注意比较两种语言段际衔接与连贯上的差异。而作为翻译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纽马克在谈到对翻译教师的要求时认为,翻译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应满足一些特殊要求:如一定的语言学知识、通晓两种乃至更多语言、熟知原语与译语文化、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多的翻译实践经验等。(廖七一等,2001:204-205)翻译教师应掌握并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方面的异同,应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体知识,因为不同的语篇其功能与文体会有较大差别,在篇章组织方面也有较大不同。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语言知识也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扩大了学生的写作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意味着提高了他们的翻译能力。在译语篇章构建中,除了考虑衔接与连贯两个因素外,对篇章的其它特性也要进行分析考察。对篇章的“意向性”分析,首先是要把握原语文本的交际意图,然后是搞清译语文本的预期交际目标,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下,依据“目的论”,应以译语预期交际目的为主。“可接受性”主要涉及正在构建或已经生成的篇章,涉及到翻译行为的发起者和目标读者,所以,必须搞清楚是谁发起的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是为了谁,他们对翻译又有何期待、有何要求,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译文的不可接受。由于翻译行为发起者和目标读者的多样性,翻译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或同类文本可能会有多个可接受的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课堂语境中,教师应设定出多个不同的“发起人”或“读者”,让学生讨论、练习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或可以采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交际法教学在中国兴起后,外语课堂上、尤其是口语课上,许多教师创设语境开展情景教学,虽仍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总的来说较之传统的教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在口译课上做得也较好,其理念值得笔译课借鉴。就“语境性”或曰“情境性”而言,任何语篇都有其存在语境,原语文本有它生成和存在的语境,我们对原语文本的理解一定不能脱离开这个特定语境,否则就容易造成误解误读。需要注意的是,文本语境有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还有读者和听者的认知语境。对这三类语境,译者都需要详细分析和推测,尤其是译语篇章的文化语境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就要求翻译教师和学生应有足够的本族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知识,所以王佐良(1998)先生言:“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决非一日之功,非有长时间的学习积累不可。奈达先生就曾说过:“In fact, cultures are far more complex than language. One can, for example, learn a language for five years of arduous study and proper language exposure, but it takes at least twenty years to become adequately acquainted with a culture.”(JFL Correspondent, 1998)(事实上,文化远比语言复杂得多。如果说一个人经过5年的勤奋学习加之一定的语言环境亲历能掌握一门外语,那他至少要花20年时间才能了解一种文化。)因此,翻译学习者切不可期望通过一到两年的翻译课就成为一名好的译者。翻译课自身的确需要改革,但社会、学校和师生都不应对它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否则只会挫伤师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这一点关系到了我们教学大纲的制定。(已有一些教师开始与翻译教学大纲商榷了)四、余论 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常常分专题按章节讲解一个个翻译技巧,而且多以孤立的句子为例,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实际段落或篇章翻译差强人意,也是学生产生“技巧无用论”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如果视翻译为基于原语文本的译语篇章构建的话,那就要向学生讲解组句成篇的技巧,讲如何使译语篇章在段内段际实现衔接连贯,讲如何分析原文的意向、原文的篇章结构、原文的逻辑语义,讲如何依据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和方法也要结合篇章对比和语篇构建进行讲练(并非一个单句讲练都不能要),而且要时时有目的的观照,归化异化、增删分合都要视译文预期目的而定。这种讲练是综合性的,以较大语境为依托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将翻译技巧讲得更为透彻,学生也可以学会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翻译技巧。此外,翻译教学中还应该增加不同语篇的编译、摘译等“变译”方法的讲练,以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各种翻译任务。总之,我国的翻译教学的确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少教师也对此有所认识,但要真正实行改革,我们不仅需要更新翻译观念,也要在教学中有明确地与之相应的理论指导,并要在教材编写上下功夫,在这方面,李运兴的英汉语篇翻译和居祖纯的汉英语篇翻译以及04年新出的方梦之、毛忠明主编的英汉-汉英实用翻译教程应当说都是做得较好的。同时,翻译策略与技巧的讲练一定要以篇章为主,要围绕译语篇章的构建开展翻译教学。作为翻译教师(对照纽马克提出的要求,我们的翻译教师究竟有多少是合格的尚需划个问号),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借鉴他人、他校、他国的经验,结合自身及本校实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翻译教学途径。对于翻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编辑部以及上海翻译编辑部等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采用举办暑期讲习班等形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培养了一批有良好发展前途的翻译教师。但是,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翻译教师的数量也在增加;而随着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增加,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在学习翻译,各类培训班也需要合格的教师,所以,翻译教师的培训工作今后也仍需加强。参考文献: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Nam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h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1759-2025化学品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 2025年合肥庐江县绣溪城市服务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公办中小学招聘教师92人(编制)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第二批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医疗岗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安全培训教师含义课件
- 2025年后链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招聘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4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Indazol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IID432-生命科学试剂-MCE
- H-PEG6-VH4127-NH2-生命科学试剂-MCE
- 迷彩施工方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及答案
- 轻资产运营模式下“海澜之家”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 巴基斯坦国家介绍
- 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员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认识大脑课件
-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课件
- 多传感器融合赋能无人驾驶列车的安全感知-洞察及研究
- 2025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及答案及完整答案详解
- 药事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课件
- 2025人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