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交通土木PPT课件_第1页
实习交通土木PPT课件_第2页
实习交通土木PPT课件_第3页
实习交通土木PPT课件_第4页
实习交通土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测量学实习 学院 交通学院专业名称 交通工程年级 2011级指导教师 黄和贵丘进渊联系电话 1362502639722282582园林学院测量教研组二 一二年十二月 2 实习目的 要求成绩评定组长职责提交资料内容测量实习中的一切资料必须系统整理和装订 并进行编号 实习结束后 应提交下列资料 1 各组提交资料1 外业观测记录和计算资料 3 2 地形原图3 四等水准测量成果整理表4 导线坐标计算5 直线 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2 个人提交资料1 路线纵断面图2 路线横断面图3 实习报告 4 任务一 四等水准测量 三 四等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P86 5 等级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线路长度 km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成环线 观测次数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平地mm 山地mm 三 四 五 图根 DS1 DS3 DS3 DS3 DS3 因瓦 双面 双面 单面 单面 50 16 5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往一次 往一次 往一次 6 10 15 20 L为往返测段 附合或环绕的水准路线长度 单位为km n为测站数 6 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记录表格在实习指导书附表6 双面尺法 后视黑面 读取下 上 中丝读数 记入 1 2 3 中 前视黑面 读取下 上 中丝读数 记入 4 5 6 中 7 测站计算和检核 视距计算前 后视距差 四等水准测量 不得超过5m 前 后视距累积差 四等水准测量 不得超过10m 前视红面 读取中丝读数 记入 7 后视红面 读取中丝读数 记入 8 8 计算黑面 红面的高差四等水准测量 不得超过5mm 式内0 100为单 双号两根水准尺红面零点注记之差 以米 m 为单位 计算平均高差 同一水准尺红 黑面中丝读数的检核同一水准尺红 黑面中丝读数之差 应等于该尺红 黑面的常数差K 4 687或4 787 四等水准测量 不得超过3mm 第六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6 4高程控制测量 9 测站编号 点号 后尺 前尺 下丝 上丝 下丝 上丝 后视距 前视距 视距差d m d m 方向及尺号 水准尺读数 m 黑面 红面 K 黑 红 平均高差 m 备注 K为尺常数 K5 4 787K6 4 687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双面尺法 1 4 2 5 9 10 11 12 后 前 后 前 3 6 8 7 15 16 14 13 17 18 1 2 BM 1 TP 1 TP 1 TP 2 1 536 0 947 58 9 0 1 1 954 1 373 58 1 0 2 1 030 0 442 58 8 0 1 1 276 0 694 58 3 0 1 后5 前6 后 前 后6 前5 后 前 1 242 0 736 0 506 6 030 5 422 0 608 1 664 0 985 0 679 6 350 5 773 0 577 1 1 2 0 5070 1 1 2 0 6780 10 注意事项1 每测站观测完毕 要立即进行计算和校核 符合要求后方可搬站 否则 需要重测 2 本站的 d接近10m时 下一站要调整前 后视距 使之减少 但一次不超过5m 3 测站总数要偶数 11 每页校核 9 117 0 10 117 1 0 1 2站 12 3 8 15 286 6 7 12 916 2 37 15 16 2 37 18 1 1852 18 2 37 总视距 9 10 234 1m 12 117 0 117 1 11 195 1 185 12 380 1 185 234 1 1 185 1 721 2 906 13 四等水准路线 闭合水准路线 ABM1BM2BM3A 1 2 3 4小组观测 闭合水准路线 ABM4BM5BM6CA 5 6 7 8小组观测 注 HA 7 000m水准测量成果整理 先画出水准路线图 并将点号 起始点高程值 观测高差 测段测站数标在图上 在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中进行高程计算 计算位数取至毫米位 计算表格格式可参阅附表10 计算步骤参阅教材P29 14 任务二 导线测量 1 水平角观测 全站仪在角度测量模式下进行 用测回法观测导线点水平角二测回 记录表格在实习指导书附表102 水平距离与高差观测 在距离测量模式下进行 测量时使仪器高与镜高相同 记录表格在实习指导书附表8 测量限差 水平角观测限差 采用全站仪 J2经纬仪 观测测回法观测一测回 半测回水平角较差应 24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5 水平距离测量限差 水平距离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观测时 往返丈量相对较差应小于1 3000 高差测量限差 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时 每条边长均应对向观测高差 每条导线边对向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 2cm 凡超过上述限差的观测数据 均应重新观测 3 连测 用罗盘仪测量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 并假定导线起始点的坐标值 采用光学对中误差应不超过1mm 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应不超过 40 n为导线的观测角度个数 16 闭合导线路线 B A JD1 JD2 JD3 JD4 JD5 JD6 JD7 JD8 JD8 JD9 JD10 JD11 B 1 2 3 4小组观测 M IP1 IP2 IP3 IP4 IP5 IP6 IP7 IP8 IP9 IP10 C L M 5 6 7 8小组观测 注 XM 878 98m YM 1120 91m XB 935 60m YB 1117 88m XA 873 98m YA 1122 71m M IP1 73 46 03 导线测量每2 3组共同完成一条路线 17 全站仪导线测量 水平距离与高差观测记录手簿 1 50 A 1 50 1 50 JD1 B 1 46 JD1 A 58 353 58 365 58 359 0 136 0 124 0 130 0 208 A JD11 1 43 B JD11 0 154 41 210 1 46 1 46 JD2 49 237 49 242 A B 0 204 1 021 49 242 74 526 1 43 0 204 49 232 0 211 1 43 18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在进行内业计算之前 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的外业记录 有无遗漏或记错 是否符合测量的限差和要求 发现问题应返工重新测量 应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计算 特别是坐标增量计算可以采用计算器中的程序进行计算 计算时 角度值取至秒 高差 高程 改正数 长度 坐标值取至厘米 19 1 导线点坐标计算 首先绘出导线控制网的略图 并将点名点号 已知点坐标 边长和角度观测值标在图上 在导线计算表中进行计算 计算表格格式 具体计算步骤参阅教材P83 2 高程计算 先画出水准路线图 并将点号 起始点高程值 观测高差 测段长度标在图上 在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中进行高程计算 计算位数取至厘米位 计算表格格式可参阅附表9 计算步骤参阅教材 20 一 内容和要求1 学会里程桩设置和桩号的计算 2 掌握园曲线主点放样的实地操作方法 3 练习应用偏角法测设园曲线的操作方法二 仪器及工具经纬仪一台钢尺一把测钎一束花杆一根 三 方法和步骤1 主点的测设首先由设计的曲线R和实测的转角 计算切线长T 曲线长L 外矢距E和切曲差D 然后将经纬仪安装在交点JD上 沿两切线方向分别量取切线长T 定出曲线起点ZY和终点YZ 再沿角 180 平分线方向量取外矢距E 即可定出曲线中点QZ 任务三 中线测量 21 2 园曲线的详细测设在曲线起点ZY安置经纬仪 照准交点JD 置水平度盘为0 00 00 旋转照准部使读数等于偏角 1 在望远镜视线方向量取弦长C 即可定出l号细部点 又旋转照准部使读数等于偏角 2 将钢尺零点对准1号点并作出圆心 以弦长C为半径做弧 与望远镜视线的交点即2号细部点 依此类推可定出3 4 n点 曲线长总偏角 2以此作为检核 距离0 2m 方向 2 22 1 用测回法测定右角 的方法可参阅教材 2 若 右角180 则路线为左偏 180 3 测设数据求出后 必须经过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实地标定完毕后 也必须经过检测 确认无误后 方可交付使用 4 此次实习转角 为已知值52 18 请同学们将已知转角 52 18 放样于地面上 然后测设园曲线主点及用偏角法详细测设园曲线 四 注意事项 23 路线测角中线记录仪器编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日期 五 记录格式及范例 200 48 127 42 127 42 253 06 20 48 52 18 127 42 73 06 50米 24 55 45 64 3 46 5 70 0 083 54 0 060 72 0 037 90 0 020 24 曲线计算书 JD0 062 45 T24 55 ZY0 037 90 L45 64 YZ0 083 54 L 222 82 QZ0 060 72 D 21 73 JD0 062 45 复核 曲线闭合情况距离0 12m方向 2 EC0 083 54 4 0 077 90 3 0 067 90 MC0 060 72 2 0 057 90 1 0 047 90 BC0 037 90 5 64 10 00 10 00 2 82 10 00 10 00 0 5 64 9 98 9 98 2 82 9 98 9 98 0 26 09 00 22 55 06 17 11 20 13 04 30 11 27 33 5 43 46 0 00 00 25 任务四 中桩测量 根据导线测量数据 及推荐半径R计算切线长T 曲线长L 外矢距E和切曲差D 计算表格格式可参阅附表1 2沿两切线方向分别量取切线长T 定出曲线起点ZY和终点YZ 再沿角 180 平分线方向量取外矢距E 即可定出曲线中点QZ 计算各交点的桩号JD1 SM 1 IP1 SM 1 26 JD2 JD1 S1 2 D1 IP2 IP1 S1 2 D1JD3 JD2 S2 3 D2 IP3 IP2 S2 3 D2 JD11 JD10 S10 11 D10 IP10 IP9 S9 10 D9B JD11 S11 B D11 C IP10 S10 C D10 27 里程计算 圆曲线主点的里程是根据交点的里程推算的 里程 里程 里程 里程 里程 里程 里程 里程 校核 直线段加桩20M及百米桩 若百米桩落在曲线上则可用切线支距法把切线作为X轴 经过曲线起点或终点的半径作为Y轴 X sin Y 1 cos 式中 l180 R l 弧长 28 任务五 中平测量 中平测量一般是以两相邻水准点为一测段 从一个水准点开始 逐个测定中桩的地面高程 直至闭合于下一个水准点上 水准点为四等水准测量时的点好 中平符合精度要求为 50 或12 mm 如果精度满足要求后 不作误差调整 继续往前测量 否则重测 中平测量中考虑转点尺有传递高程关系 故在测量中应先测前后转点 后测其间中桩 对于转点尺读至毫米 mm 其它中桩则读至厘米 cm 29 中平测量记录 2 554 12 554 12 046 0 508 11 93 0 62 11 76 0 79 10 99 1 56 10 32 2 23 9 74 2 81 BMA高程为四等水准所测 四等水准测得BM1高程为12 035fh 12 046 12 035 11mm fh容 12 30 任务六 地形测量 图幅大小 40 50cm比例尺 1 500 地形测量各组范围 西南角坐标 及分幅示意图 800 875 900 1050 1000 1250 950 850 31 例如 第5小组测量范围 950 900 1050 1250 1100 1000 1050 1100 1300 1200 1150 32 控制点的选取 我们可以从导线点坐标成果表中选取900 X 1100同时1050 Y 1300的坐标点有B C J IP2 IP3 IP4 IP5 IP6 K九个控制点 控制点的展绘 到测量实验室展绘 具体要求另做说明 碎部测量 参照实验五地形测量及实习指导书相关内容 33 地形图铅笔清绘 用橡皮擦掉图上不必要的线条 符号和数字等 用工整的字体进行注记 数字字头应尽量朝北 重新描绘好控制点 整饰图框 在相应的地方注记图名 图例 比例尺 测绘者姓名 测图年月等 其他参考实习指导书 34 道路纵横断面图绘制 纵断面图绘制 350 250mm坐标纸一张 现就中平测量以中桩高程点绘纵断面图地面线的方法步骤如下 确定作图比例尺 首先在坐标纸上 根据需要确定水平坐标 表示距离1 2000 和垂直坐标 表示高程1 200 标注直线与平曲线部分 根据 直线 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在直线与平曲线栏 绘出平曲线位置与转向 左偏开口向上 右偏开口向下 并注明交点编号和平曲线半径值 35 点绘地面线 根据中平测量经核对计算无误的中桩高程 用纵横坐标法 在坐标纸上点绘出所有桩点位置 连接这些点即构成路线纵断面的地面线图 2 横断面图的绘制 350 250mm坐标纸两张 横断面图通常绘在坐标纸上 通常多采用1 200比例尺 绘图顺序一般是从图纸左下方起自下而上 由左向右 依次按桩号绘制 并将桩号标明于所在横断面上方 为便于设计戴帽子 中桩零位应取厘米格子整数粗线条处 相邻断面间并预留一定的间距 避免地面或路基设计线相互重叠 36 数据整理 计算出各水准点高程计算出各交点的转角根据推荐半径R及转角计算圆曲线的切线长T 曲线长L 外矢距E和切曲差D计算各交点的桩号圆曲线主点的里程计算数据整理 是为了中桩 中平测量必须及时准确整理出来 否则下面工作无法开展 37 数据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