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ppt_第1页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ppt_第2页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ppt_第3页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ppt_第4页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高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分析 通常为非等温吸收 由于溶质a的溶解量大 产生的溶解热能使吸收剂温度显著升高 相平衡关系也将沿塔高变化 温度升高 溶质的溶解度下降 对吸收不利 传质系数沿塔高变化大 吸收过程为a组分通过停滞的b组分的扩散过程 气相传质系数为 高浓度吸收浓度变化大 溶质溶解量大 从塔底至塔顶气体流率变化也大 这使得高浓度吸收过程有以下特点 高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分析 同理 高浓度气体吸收液相传质系数可表示为 低浓度吸收p pbm 1或1 1 y m 1 所以ky ky 高浓度吸收总体流动的影响不可忽略 传质系数与气相浓度y有关 因y沿塔高变 所以ky 也沿塔高变 等温吸收时 沿塔高相平衡关系不变 填料层高度z的计算可采用前面介绍的计算式 各传质系数沿塔高的变化不可忽略 因而不能提出积分号外 这使得z的计算变繁 因传质系数中的漂流因子要涉及到界面浓度yi或xi z的计算式通常采用相内传质速率方程推导 高浓度气体吸收z的计算一般采用摩尔分数的表达式 若用比摩尔分数 被积函数更复杂 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高浓度吸收填料层高度z的计算式要注意引入漂流因子的影响 高浓度气体吸收z计算只能由数值积分或图解积分求得 被积函数为 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同理可得 被积函数为 积分时还需用到如下关系式 操作线方程 传质速率方程 平衡线方程 以及体积传质系数kya kxa与气 液质量流率的关联式 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图解积分求解步骤 1 将y1至y2的区间分成n等份 得n 1个y 2 由操作线方程算出所取y对应的x 3 由vs v 1 y 和ls l 1 x 计算浓度为y x截面的气液流率 4 由传质系数关联式计算出y x截面处对应的kya kxa 5 由四式联立求解出气液界面浓度yi xi 6 将以上与y对应的各值代入f y 求得该y值对应的被积函数值 即求得了f y y曲线上一点 7 重复 1 6 n 1 次 求得 n 1 个与y值对应的函数值f y 7 作f y y图 计算曲线与y1 y2区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由此求得填料层高度z 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因数群vs kya 随vs的变化小 因此沿塔高变化不大 可取塔顶和塔底的平均值 从而可将其提出积分号外 当气相浓度不是太高时 1 y m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 第一项为低浓度气体吸收时的传质单元数 第二项则表示高浓度气体吸收时漂流因子的影响 非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若忽略吸收塔内气液两相温度升高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非等温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与等温过程相比 除必须考虑气液两相温度所引起的相平衡关系变化这一因素外 其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与高浓度等温吸收过程的计算完全相同 只要求得了非等温吸收的实际相平衡关系 按上述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公式与求解步骤 就可求得z值 溶质溶解时释放出的溶解热不仅使液体升温 也会使气体升温和部分溶剂汽化 设备的散热也将耗去部分溶解热 同时进行的传热传质使过程的热量衡算变得较为复杂 简化假设 1 由于气体的热容小 且溶剂的蒸汽压较低 汽化量不大 气体升温和部分溶剂汽化耗用的溶解热可忽略不计 2 过程可视为绝热 溶解热将全部用于液体温度的升高 非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据此简化 对微元段dz做热量衡算 有 式中 cml 溶液平均摩尔热容kj kmol k ls 吸收液流率kmol s 微分溶解热 dls 吸收的溶质量引起的吸收液量增加 ls x t ls dlsx dxt dt dz dls与ls相比要小得多 故dlsx dls cmlt与lsdx ls cmldt相比可忽略 于是上式可简化为 非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若将吸收塔中液相组成x的变化范围分成若干等分段 离开和进入该段的液相温度分别为tn和tn 1 则任意段n的热量衡算式可近似写成 微分溶解热 代表1kmol溶质溶解于浓度为x的大量溶液中时所产生的热量 是一个与溶液浓度有关的量 式中微分溶解热 可取xn 1与xn之间的平均值 非等温吸收时z的计算 由进塔的液相浓度x0和温度t0为初始条件 可逐段算出不同组成x下的液相温度t 然后根据每一组x t值 由热力学数据确定与之平衡的气相浓度y 从而确定出塔内两相的实际平衡关系 若已知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 可由每一组t x数据直接从图上读出与之对应的y值 连接交点所得的曲线称为绝热吸收平衡线 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经常是波动的 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参数有 入塔气体的流量v和浓度y1如果不加调节 必将引起出塔气体浓度y2的变化 调节的方法 在允许条件下改变吸收剂流量l 从而改变传质推动力 使y2稳定不变 吸收塔和解吸塔为联合操作 改变吸收剂流量 必将改变解吸塔的操作特性 使解吸塔的出口浓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反过来对吸收塔产生作用 因此 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吸收剂用量l增大 l v增大 操作线斜率和推动力增大 当气 液入塔浓度y1和x2不变时 出口气体y2下降 吸收率增大 操作线由 线变为 线 x1下降 如果吸收剂用量增大使再生不良或冷却不够 吸收剂进塔浓度x2和温度t2都可能升高 这两者都会造成传质推动力下降 抵销吸收剂用量增大的作用 吸收塔的调节与操作型计算 吸收剂用量l增大 吸收剂入塔浓度由x2降至x2 在y1和l v不变的条件下 操作线向左平移 传质推动力增大 吸收液出塔浓度将由x1降至x1 气体出塔浓度降至y2 吸收率增加 改变了物系的平衡关系 气体溶解度增大 平衡线下移 传质推动力也增大 当气 液进塔浓度y1 x2以及液气比l v不变时 气体出塔浓度y2降低 分离程度增加 降低吸收剂入塔浓度x2 降低吸收剂入塔温度t2 适当调节上述三个参数均可强化吸收传质过程 提高分离程度 但实际生产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 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但对于有显著热效应的吸收过程 大量吸收剂再循环可减小吸收剂在塔内的温升 因而平衡线可以下移 传质推动力增大 有利于吸收 设吸收剂再循环量与新鲜吸收剂加入量l的比值为 两股吸收剂混合后浓度为 吸收剂再循环流程 若 增加 吸收剂入塔浓度增大 传质推动力下降 塔的吸收能力要下降 吸收过程计算 设计型计算 命题 设计要求 计算完成指定分离任务所需的塔高给定条件 气体流率气体入塔浓度平衡关系分离要求 规定有害物质浓度y2规定产品回收率 说明 为求高度 必须先求hog和nog hog与设备形势和操作条件有关 nog与平衡关系和进出口浓度有关 要计算平均推动力 必须选定流向 气液两相可逆流操作也可并流操作 进出口浓度相同时 逆流推动力大于并流推动力 逆流优于并流 但逆流操作气流阻碍液流流动 需要加大液体流量的吸收可以采用并流 吸收剂浓度过低 加大溶剂再生的解析负荷量 吸收剂浓度过高 传质推动力减小 使塔高增加 所以 x2的选择是一个经济优化的问题 1 流向选择 2 吸收剂浓度的选择 吸收塔操作存在一个最小液气比 实际操作液气比应大于最小液气比 注意 最小液气比是针对规定的分离要求而言的 并不是说吸收它不能在最小液气比以下操作 只不过在最小液气比以下操作不能达到规定的分离要求 实际液气比的选择也是一个经济优化的问题 命题计算目的 预测给定条件下的出口浓度x1 y2已知条件 v l y1 x2 z 平衡关系 传质单元高度或传质系数计算方法 操作型计算是联立求解上述方程组 当上述方程组联解的结果变为下式 由上式求得y2后 再由物料衡算求x1 3 吸收剂用量的选择 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例 某填料吸收塔用溶质含量为0 02 比摩尔分数 下同 的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可溶组分 采用的液气比为3 2 气体入塔溶质的含量为2 0 回收率可达95 已知在操作范围内物系的平衡关系为y 2x 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 总体积传质系数kya与气体摩尔流率的0 8次方成正比 受前后工序操作状况的影响 该吸收塔的工艺参数也常有波动 试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计算 1 当解吸不良使吸收剂入塔含量增高至0 04 时 溶质的回收率下降至多少 塔内传质推动力有何变化 2 气体流率增加20 而溶剂量以及气 液进口组成不变 溶质的回收率有何变化 单位时间被吸收的溶质量增加多少 3 入塔气体溶质含量增高至2 5 时 为保证气体出塔组成不变 吸收剂用量应增加为原用量的多少倍 解 1 原工况 新工况 2 3 由上式试差得 例 混合气中含co25 体积 其余为空气 于30 及2mpa下用水吸收 回收率为90 溶液出口浓度x1 0 0004 混合气体处理量为2240nm3 h 操作状态 亨利常数e 200mpa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ca 50kmol m3h kmol m3 塔径为1 5m 求每小时用水量和填料层高度 解 1 求l 2 求z 例某厂有一填料吸收塔 直径为880mm 填料层高6m 所用填料为50mm拉西环 每小时处理2000m3丙酮 空气混合气 t 298 15k p 101 3kpa 其中含丙酮5 体积 水作溶剂 塔顶放出废气中含丙酮0 263 体积 塔底排除的溶液每kg含丙酮61 2g 在此操作条件下 平衡关系y 2 0x 根据上述测得数据试计算 1 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ya 2 每小时回收多少丙酮 3 若保持气液流量v l不变 将填料层高度加高3m 可以多回收多少丙酮 解 1 求kya 2 3 解吸塔的计算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 相际传质推动力为 y y 或 x x 减压 加温和降低气相主体的溶质分压有利于解吸过程的进行 工业解吸过程通常是将溶液由塔顶引入 惰性气体或蒸汽由塔底引入 两相在塔内逆流接触 此过程也称为气提或汽提 若溶质不溶于水 用水蒸汽解吸 混合蒸汽在塔顶冷却后 溶质与水发生分层 从而可得纯溶质 适用于吸收操作的设备同样适用于解吸操作 前述的气液传质理论和吸收过程的计算方法均可用于解吸过程 相应的计算式也类似 解吸塔的最小气液比 对逆流解吸塔的虚线框作物料衡算 得到解吸操作线方程 当溶液的处理量l 进出塔浓度x1 x2以及解吸气进塔组成y2确定后 气体用量v与气体出塔浓度y1直接相关 解吸塔的最小气液比 当解吸用气量v减小时 气体出塔浓度y1增大 操作线的a点向平衡线靠拢 传质推动力下降 当操作线与平衡线相交或相切时 解吸操作线斜率 液气比 最大 即气液比最小 对操作线与平衡线相切 平衡线呈上凹形状 最小气液比由过b点所作的操作线与平衡线的切线斜率确定 传质系数 任何化工单元操作 过程速率是决定该单元设备大小的关键因素 过程速率正比于过程推动力 反比于过程阻力 传质速率概括为 传质系数包含了传质过程中一切复杂的 不易确定的影响因素 其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物系的性质 操作条件及设备的性能 填料特性 三个方面 由于影响因素十分复杂 传质系数的计算难以通过理论模型解决 迄今为止也尚无通用的计算方法可循 传质系数的获取途径 1 实验测定 2 针对特定体系的经验公式 3 适用范围更广的准数关联式 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 对实际操作的物系 若相平衡关系为直线 则填料层高度计算式为 上式也可写为高度为z的填料段的平均传质速率方程 式中f za为传质面积 vp z为填料装填体积 稳定操作状况下 测得进 出塔气液流量和浓度后 根据物料衡算及平衡关系即可算出传质负荷ga和平均传质推动力 填料的几何特征和测试设备的尺寸已知 因此上两式可计算出以气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y或总体积传质系数kya 实验测定的传质系数用于吸收或解吸塔设计时 设计体系的物性 操作条件及设备性能应与实验测定时的情况相同或相近 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 研究者针对某些典型的系统和条件进行研究 在测定大量数据基础上提出对一定物系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的传质系数经验公式 用水吸收二氧化硫 适用条件 1 气体空塔质量流速g为320 4150kg m2 h 液体空塔质量流速w为4400 58500kg m2 h 2 直径为25mm的环形填料 用水吸收so2 气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分别为 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 用水吸收氨 用水吸收氨属易溶气体的吸收 吸收阻力主要在气膜侧 用填充12 5mm陶瓷环形填料塔实测数据得出的气相传质系数经验公式为 式中 kga 气相传质系数 kmol m3 h kpa kca 液相传质系数 kmol m3 h kmol m3 g 气相空塔质量流速 kg m2 h w 液相空塔质量流速 kg m2 h 与温度有关的常数 其值列于下表 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 常压下用水吸收二氧化碳 适用条件 1 直径为10 32mm陶瓷环填料塔 2 喷淋密度u为3 20m3 m2 h 3 气体的空塔质量速度g为130 580kg m2 h 4 操作温度为21 27 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难溶气体吸收 吸收阻力主要在液膜侧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为 式中u为液相的喷淋密度m3 m2 h 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经验公式的应用对象具有专一性 不能适应更广泛的的场合与体系 而准数方程则有更宽的适用范围 常用准数 主要有修伍德数sh 雷诺数re及施密特数sc等 计算气相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气相修伍德准数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雷诺数 气相施密特准数 或 计算气相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适用范围 reg 2 103 3 5 104scg 0 6 2 5p 101 303kpa 绝压 此式是由湿壁塔中汽液传质的实验数据关联得到 除了用于湿壁塔外 也可用于拉西环填料塔 模型参数 计算气相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上述准数中 r 通用气体常数kj kmol k l 特征尺寸m g 混合气体的密度kg m3 t 温度k g 混合气体的粘度n s m2 g 气体的空塔质量速度 de 填料层中流体通道的当量直径 de 4a a为填料的比表面m2 m3 为填料层的空隙率m3 m3 u0 气体在填料空隙中的流速 u0 u u为空塔气速m s 计算液相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液相修伍德准数 液体通过填料层的雷诺数 液相施密特准数 液相的伽利略 callilio 准数 l 特征尺寸 取填料直径m g 重力加速度 m s2 l 液体的粘度 n s m2 l 液体的密度kg m3 d 溶质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 s w 液体的空塔质量速度 kg m2 s 化学吸收 chemicalabsorption 主要特点 溶质进入液相后在扩散路径上不断被化学反应所消耗 化学反应的结果降低了液相中溶质的浓度 从相平衡的角度加大了相际传质推动力 同时还改变了溶质在等效膜中的浓度分布使之更加有利于液相传质 式中k l为反应速率常数 s 1 如果反应速率主要由溶质浓度所控制 即可视为拟一级反应 则液相任意部位处 化学反应速率ra kmol m3 s 与溶质浓度的关系为 例如溶质a与吸收剂中的化学组分b发生如下反应 液膜中的浓度分布 物理吸收过程的传质微分方程是齐次的 在液相漂流因子影响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求解上式 得到膜内浓度分布为直线方程 吸收过程液相中溶质的浓度分布服从传质微分方程 上式在气液界面上的导数值表示的吸收速率与双膜理论中的溶质通量扩散表达式一致 液膜中的浓度分布 边界条件为 化学吸收过程传质微分方程非齐次 液膜浓度边界条件发生相应变化 以拟一级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