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_第1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_第2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_第3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_第4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总论 1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针灸最主要 最直接的作用 扶正祛邪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调和阴阳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一 疏通经络 一 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 四肢 五官相互联系的通道 具有运行气血 沟通机体表里上下 和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 经络 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 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就会引起种种病变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 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法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调 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气血逆乱 经络气血阻滞 而引起种种病变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治疗即应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经络气血虚衰 脏腑功能减退者 属虚证 治宜补法 经络气血偏盛 脏腑功能亢进 属实证 治宜泻法 经络气血逆乱者 或属于气血虚衰 或属于脏腑功能失调 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 疏通经络 就是调理经气 经气包括了人体的元气 谷气 宗气等 对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 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的作用 针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 作用于腧穴 经络 通过经气的作用 调阴阳 补虚泻实 扶正祛邪 通其瘀滞 理其气血 从而排除致病因素 治愈疾病 如足阳明胃经浊气上逆 引起呕吐 足阳明胃经清气不升引起的腹泻 腹胀等症 均可取足阳明经足三里治之 以上均可通过疏理阳明经气 调理气血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总论 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 黄帝内经 中 灵枢 官针 针对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经络的方法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人体疾病可从经络反映出来 内病反映于外在的症状 外病人里都可以通过经络通导 在疾病的情况下 经络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功能又有传导感应 调理气血的虚实作用 用针灸疗法所以能治疾病 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气血虚实的功能 在疾病情况下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的虚实证候 这时运用针灸治法在于扶正祛邪 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经络调整虚实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用为基础 针灸疗法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 使之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阴阳平复 针灸治疗学总论 当针刺入穴位之时 无论是泻其有余 还是补其不足 均是一种通过局部刺激产生感觉使之得气 使局部穴位兴奋活跃 经络畅通则血行气通 祛邪外出 故有 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的说法 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 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 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 气血失调 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阻滞 气血逆乱 进而导致病变 治疗即应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针灸治病就是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 腧穴 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从而排除致病因素 治愈疾病 经络气血虚弱 脏腑功能减退者 属虚证 治宜补虚疏经 经络气血偏盛 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 治宜活血通经 经络气血逆乱者或由于气血偏盛偏衰 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 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 大凡疼痛 多由经络闭阻不通 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 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 腧穴 使经络通畅 气血调和 变 不通则痛 为 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 扶正祛邪 一 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疾病的发生 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 邪气 两个方面 所谓正气 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 所谓邪气 是与正气相对而言 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 如外感六淫 痰饮 淤血和食积等 中医学认为 任何疾病的发生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 也就是说 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外邪 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 即可发生疾病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 一般地说 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 而病向愈 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 而病转恶化 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 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病机和证候 即 素问 通评虚实论 所说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 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 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 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 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 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转化 所以 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 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 在邪正双方斗争中 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 其病证也不同 所以治疗时 实证应予以泻法 虚证应予以补法 在临床应用时 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地位 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 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症 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 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但应分清主次 正虚较重者 则扶正兼祛邪 邪实较重者 则祛邪兼扶正 当病邪较重 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应先扶正后祛邪 当病邪甚盛 正气虽虚 尚可攻伐时 宜先祛邪后扶正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 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 而针灸的补虚与泻实 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方面实现的 在刺灸法方面 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法范畴 有扶正作用 如虚脱证 急取关元 神阙 大艾炷灸之 并取足三里 针刺补法 再如外感温热邪气 适宜泻热开窍 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再取大椎 曲池针刺泻法 二者相配可达泻热 启闭 开窍之功 在腧穴配伍方面 膏肓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命门等穴 有补的作用 多在扶正时应用 而十宣 十二井穴有泻的作用 多在祛邪时应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 调和阴阳 一 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保持人体中各组织 器官 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 发生偏盛或偏衰 就会发生疾病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 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调理阴阳 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是阴阳偏盛偏衰得以纠正 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 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针灸的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 是机体阴阳和调 保持精气充沛 形气相合 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 基本上是通过经络 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此外 由于阴阳之间可相互化生 相互影响 故治阴应顾及阳 治阳应顾及阴 所以又有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调和阴阳 针灸治疗学总论 四 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 恰当的配伍经络 腧穴经络配伍腧穴配伍如太冲阳陵泉泻肝胆之火丰隆阴陵泉化痰除湿足三里三阴交补气益血 针灸治疗学总论 2 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补法 泻法应用 例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泻照海补申脉治疗嗜睡阳气盛阴气虚可导致失眠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失眠当补阴泻阳嗜睡当补阳泻阴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 阴跷脉所生之处 申脉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 阳跷脉所生处 阳跷行于阳 主活动和清醒状态 阴跷行于阴 主安静和睡眠状态 补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 而使其目闭而欲睡 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补合谷泻复溜可发汗 泻合谷补复溜可止汗 针灸治疗学总论 例补合谷泻复溜可发汗 泻合谷补复溜可止汗补合谷泻复溜为发汗法 可用于外感风寒 卫阳被郁之表实症 补合谷可使卫阳生发 皮下温度升高 汗孔疏泄 为排汗疏通道路 泻复溜可以激发经气 推动体内津液 随疏通之经络汗出解表 泻合谷补复溜为止汗法 可以用于人体阴阳脏腑偏盛偏衰所致各种汗症 如邪入阳明 阳热蒸腾 体内阴津外泄的大汗 泻合谷可激发诸经之气 增强祛邪能力 调节汗孔开合 补复溜能调补肾阴 益气生津 护表固卫 邪祛则津回 卫气外固 汗孔收闭 偏盛偏衰的机能恢复正常 其汗自止 针灸治疗学总论 例补合谷泻三阴交可下胎三阴交为肝 脾 肾三经之交会穴 泻三阴交可泄三经之阴血 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 补合谷可补气 补合谷泻三阴交可通过影响气血 冲任 脏腑这三方面而导致下胎 1影响气血 即增加妊娠妇人体内有余之气 减损不足之阴血 造成气旺血衰的状态 不利于胎元的生长 导致下胎 2影响冲任 即泻足三阴经之阴血 使冲任受损 冲任失调 胎元失养 气循经而导胎下行 胎元本已失养 加之气的推动 胎元不固 而致下胎 2影响脏腑 使肝藏血 脾生血 肾藏精等脏腑功能失常 造成胎元不固 肺主气降 肺降太过 而致下胎 三种作用机制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联系 互相影响的 如气血失调可使脏腑功能失常 脏腑功能失常可使气血失调 同样冲任损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也可损伤冲任 总之 补合谷泻三阴交不论是作用于机体的气血 冲任 还是脏腑 最终都能导致下胎 针灸治疗学总论 2 针灸治疗原则 1 八纲 辩证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阴阳 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 也是八纲中的总纲 病在表 属实 属热者 为阳 泻法 疾刺 刺出血 病在里 属虚 属寒者 为阴 补法 留针 用灸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表里 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 病有在脏腑 在经络 有在筋骨 在皮肉 在经络 在皮肉属表 浅刺疾出 在脏腑 在筋骨属里 深刺久留 针灸治疗学总论 寒热 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寒证指人体阴气盛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而致病 根据虚实 表里的不同 可用留针 用补法 或用灸法 或针灸并用 热证指人体阳气盛阴不足而不能抵御热邪而致病 根据表里 全身或局部症状 可用疾刺 用泻法或刺出血 不用灸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虚实 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 虚指正气不足 补法 或针灸并用 实指邪气旺盛或人体功能过度亢盛 泻法 或刺出血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虚实夹杂 根据虚实轻重 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补泻兼施的方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里 深刺寒 留针 宜灸虚 补法 少针多灸 阴 表 浅刺热 浅刺疾出 泻法实 泻法 多针少灸 阳 八纲 辩证 针灸治疗学总论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 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一 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 是动病 由于外邪侵入经络引起经气的变化而产生的疾病 所生病 由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经气变化而表现出来的症候 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特定的证候表现形式 临床可按照疾病证候进行辨证归经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 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按疾病证候所产生的具体部位与经络循行的关系作为依据来进行归经的形式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 经络穴位诊察法 经络穴位诊察法是利用经络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定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穴位病理反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 利用视察 触摸 按压 通电 加热等 检查有关经络穴位 来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针灸治疗学总论 1 经络望诊法 经络望诊主要是观察经脉循行部位的皮肤所产生的各种异常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如 皮肤颜色深浅 有无色素沉着 光泽鲜明光亮还是枯燥晦暗 形态上或皱缩 肿胀 或下陷 隆起 及斑疹有无等 针灸治疗学总论 2 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 经穴按压 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进行按压 触摸 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 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 如压痛 寒温 结节 凹陷和皮疹 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针灸治疗学总论 1 循经按压按经络循行路线来寻找阳性反应物 根据阳性反应物所在部位属何经 即可诊断何经病变 2 穴位按压有目的地对身体一些穴位进行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物 尤其是特定穴 按压顺序 腰背部 胸腹部 四肢部 针灸治疗学总论 2 针灸治疗原则清热和温寒补虚和泻实局部和整体治标和治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一清热与温寒清热与温寒的基本概念 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 机体机能衰减 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 机体机能亢盛 所表现的证候 温法 是用针灸温通经络 温养阳气 温中散寒 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 用于寒证的治疗 清法 是通过针法疏风散热 清热解毒 泄热开窍的一种治法 用于热证的治疗 针灸治疗学总论 1 热则疾之 热则疾之 热 是指邪热亢盛 或为外感风寒 风热引起的表热证 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 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 疾 是快速的意思 这里是指治疗方法 即疾刺快出针 与此同义如点刺出血 以泻其邪热 如风热表证 用毫针浅刺曲池 合谷 大椎等穴 并疾出其针 以宣散热邪 热在经络局部者 用毫针散刺 或用三棱针点刺 或皮肤针扣刺局部出血 以疏散邪热 疾 也有快速运针的意思 即快速提插 快速捻转 相当于泻法 多用于实热证 温者清之 温 是热的意思 即病性属热者 用清法 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2 寒则 温之 留之 寒 指疾病的性质属寒 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 或为寒湿痹阻经脉的寒痹证 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 热 是指治疗方法 如艾条法 或用针刺热补法 如烧山火法 如表寒证可温灸肺俞 大椎等穴 以温散表邪 寒痹证可用隔附子灸 或温针灸 以温经散寒 脏寒证可取相应的腧穴 以温灸之 寒者留之 是说寒证应当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 以激发其经气 使阳气来复 散其寒邪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补虚与泻实 虚是指正气虚弱 实是指邪气偏盛 补虚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 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 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 泻实就是驱除邪气 以利于正气的恢复 针灸的 补虚 与 泻实 是通过针和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 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 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总论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灵枢 经脉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法 虚则补之 在邪正斗争中 如果正气不足 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 其症状多表现为虚症 其中阳虚 气虚者 毫针刺用补法 并灸 以振奋阳气 阴虚者 毫针刺用补法 以养其阴 陷下则灸之 一是指中气下陷 失于固摄 二是血络空虚 三是指脉象沉下 四是阳气暴脱 脉危欲绝之危象 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正确运用这一原则 除正确地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 还要讲究腧穴的配伍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学总论 泻法 实则泻之 盛 指邪气亢盛 泻 指治疗方法 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转归过程 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如邪气亢盛 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 其症候表现为实证 治疗用泻法 或用毫针泻之 或用三棱针放血 或用梅花针重扣出血 以祛除病邪 邪去正安 疾病才能痊愈 针灸治疗学总论 宛陈则除之 是 实则泻之 的一种 宛 同 菀 同郁 蓄积 瘀滞 瘀结之义 陈 久也 引申为时间长久 宛陈 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除 去也 破除的意思 即 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故凡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 均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 如闪挫扭伤 毒虫咬伤 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 青紫肿胀 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 以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对于 郁陈 较重者 可在点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 便可排出更多的恶血 促进病愈 另外如腱鞘囊肿 小儿疳疾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泻兼施疾病的临床证候常表现为虚实夹杂 治疗上应当补泻兼施 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正气既衰又见邪实之象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 或者先行补虚 而后泻实 同时还根据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 来决定补泻的多少与先后 对邪实正虚的疾病 一味泻实或单纯补虚都是片面的 唯有虚实同治 攻补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如阴虚不能制阳引起的肝阳上亢之证 应育阴潜阳 宜补太溪 复溜以滋养肾阴 又泻太冲 行间以平降肝阳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一般情况下 凡某一经络 脏腑的病变 而未涉及其他经络 脏腑者 则可在该经络上取穴补泻之 此即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 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 而不涉及其他脏腑 经脉 属本经自病 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 而是脏腑 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难经 六十九难 说 不虚不实 以经取之者 是正经自生病 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 故言以经取之 多在本经循经取穴治疗 常以原穴和五输穴为主 当针下得气后 再行平补平泻手法 使本经气血调和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针灸治疗学总论 在临床上 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 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 还有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等等 所以 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 也必须灵活应变 单纯的虚证或实证 就单用补法或泻法 如实热证多采用浅刺出血的方法 虚寒证多采用留针补法或施用灸法等 若是虚实夹杂 则必须补泻兼施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原则 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 灵枢 九针十二原 篇说 无实 实 无虚 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 是谓甚病 病益甚 类经 也说 凡用针者 但可泻其多 不可泻其少 当详察血气 而为之补泻也 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 不可犯 虚虚实实 之戒 否则 就会造成 补泻反则病益笃 的不良后果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 局部与整体 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经络的作用下 内联脏腑 外络四肢百骸 联系内外 贯通上下 将人体各部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以一旦人体阴阳失调 引起疾病 就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而某一症状往往是某些内在疾病的一种表现 如眩晕 气血亏虚 痰湿中阻 肝阳上亢均可引起 所以在治疗时 必须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针灸治疗学总论 1 局部治疗 一般是针对局部病证的治疗 例如口噤取地仓 颊车 头痛取太阳 百会 风池 肘痛取曲池 尺泽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