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doc_第1页
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doc_第2页
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doc_第3页
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doc_第4页
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题 目: 短跑运动员送髋技术 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姓 名: 郭 龙 辉 学 号: 200811406115 系 别: 学 校 体 育 系 专 业: 体 育 教 育 指导教师: 李 东 河 (教授) 2011 年11 月30日论文(设计)题目短跑运动员的送髋技术与训练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内容一、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学术思路,主攻关键及创新之处) 在有关田径项目的研究中,以往人们只注意到膝、踝关节的作用,随着科学仪器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髋关节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超过了膝、踝关节的作用。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髋关节在人体的中间部位,向上连接躯干和上肢,躯干和上肢摆动产生的作用力以及地面作用与人体的反作用力,都要通过髋关节进行传递;在田径的跑、跳、投各项运动中,由于人体各部位的运动重心是经常变化的,因而髋关节在各项运动中的位置正确与否成为影响运动成绩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重视髋部肌肉群在跑、跳、投项目中的作用,均衡发展伸曲髋部肌群的力量、灵活性和柔韧性。下面主要阐述合理的髋部动作在短跑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髋关节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体运动的重要部位,尤其在田径运动中,它的正确运动与田径各项目的技术表现和运动成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常提到转髋,伸髋,并用它来纠正与改进技术。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对髋关节练习的重要性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映在训练中没能够根据需要采用一些关于髋关节的积极性训练。从目前国内外一些优秀运动员技术分析的对比来看,较普遍地反映出我国运动员髋关节灵活性较差,相对不如外国运动员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对骨盆的正确运动,髋关节灵活性练习,柔韧性练习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查阅资料及数量,概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国内外体育工作者和专家就如何加快步频和增大步长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年来的训练实践,只注意到膝、踝关节的作用,美国斯普拉格和伍德等学者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得出结论:髋关节的运动在提高短跑速度上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被埃及等人在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运用高速摄影机和运动技术解析等现代化手段所证实。 跑速=步长*步频,对于等式右边的两个因素,在一个因素不变,另一因素增加或两个同时增加的情况下都能提高跑速。后蹬瞬间两大腿的夹角也是影响跑速的关键。世界优秀运动员都在100度以上,我国运动员只有96至97度,相差这4度将影响步长6至12厘米,国外优秀运动员后蹬角为56.6度,中国运动员为62.7度。这就导致腾空时间延长,步频降低,出现上述差别的原因,除了身体形态方面的自然差异外,与国外运动员良好的送髋技术促使骨盆积极主动地参加跑的动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步长和步频有密切关系。三、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河北体院图书馆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收集有关送髋理论 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基本上掌握了我国短跑的发展现状。2.数据统计法 对国内外运动员水平能力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运动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等理论,论述了短跑中“送髋”技术的概念、组成部分、特点及对提高跑速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实践介绍了几种练习的方法3. 综合分析法, 结合中外运动员成绩分析数据得出结论4. 结论 四、预期结果:(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在短跑过程中,良好的“送髋”技术为摆动腿积极前摆配合下的支撑腿的快速展髋在跑的整个支撑阶段提供动力,支撑过程中人体质心速度的任何变化都与剪绞制动系统的工作状态相关,使支撑人体获得加速。良好的送髋技术可以使跑的动作协调,放松,省力,可以改善步长,步频提高人体的位移速度。训练中应加强盆带肌的力量练习,发展期灵活性,同时还要注意上下肢的蹬摆结合青少年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骨骼尚未完全骨化,肌肉系统发育也未成熟,这个阶段需要加强了以快速力量为主的力量训练,少用大重量练习。并经常采用组合练习的方法,全面发展各部位的肌肉力量,使送髋技术得到巩固,完善。五、阶段进度计划:(按年度与研究阶段制定具体工作任务)序号主要工作任务起止日期备注123456789 查阅文献资料 确定研究方向选提指导下达任务书开提报告撰写修改论文论文中期检查完成论文终稿论文答辩2011年10月2011年11月2011年12月2011年12月24日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3月2012年4月5日2012年4月30日2012年5月6日六、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开题报告会纪要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开题报告会记录: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组意见:组长签字:年 月 日系部审核意见: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注:论文(设计)题目一经确定,学生要认真填写开题报告;由各系部认真组织开题报告会,由教研室骨干教师组成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组,填写开题报告会记录及意见,并上报系部审核;开题报告书一式两份,一份系资料室保存,一份学生保存。 送髋技术是指跑动中人体骨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围绕支点的垂直轴进行转动的动作过程,该过程贯穿于跑的每一个动作周期,即在跑的支撑阶段,骨盆绕支撑腿一侧髋关节的垂直轴进行的旋内动作,在跑的腾空阶段,骨盆绕骶椎关节的垂直轴发生旋前旋后的动作。目前积极送髋技术的优势被许多专家和教练员所认识,但是对积极送髋技术的力学基础和具体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1在短跑途中跑中,良好的“送髋技术”是影响跑速的关键跑速=步长*步频,对于等式右边的两个因素,在一个因素不变,另一因素增加或两个同时增加的情况下都能提高跑速。后蹬瞬间两大腿的夹角也是影响跑速的关键。世界优秀运动员都在100度以上,我国运动员只有96至97度,相差这4度将影响步长6至12厘米,国外优秀运动员后蹬角为56.6度,中国运动员为62.7度。这就导致腾空时间延长,步频降低,出现上述差别的原因,除了身体形态方面的自然差异外,与国外运动员良好的送髋技术促使骨盆积极主动地参加跑的动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步长和步频有密切关系。“送髋”技术是指:跑动中人体骨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围绕支点的垂直轴,进行转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跑的每一个动作周期,既在跑的支撑阶段,骨盆绕支撑腿一侧髋关节的垂直轴进行的旋内动作,又在跑的腾空阶段,骨盆绕骶椎关节的垂直轴发生旋前旋后的动作,起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2送髋技术在跑动中的作用。21 “送髋”技术可提高步长。积极地把送髋技术引入短跑的的动作中,可使髋关节旋内旋前的幅度大大地增加,从而增大步长,不送髋动作与送髋动作比较,步长明显增大。由于送宽为高抬腿动作创造有利条件,而摆动腿上摆的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则直接作用于支撑腿而有助于增加后蹬力量和缩小后蹬角。身体重心的腾起角随之减小,加大步长。后蹬角减小,重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就增大;所以“送髋”技术是人体总重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大了。22 “送髋”技术有助于提高步频。在跑进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使摆动腿一侧的骨盆产生旋内动作,加快了摆动腿的速度,也加快了支撑腿积极的扒地动作,从而缩短了支撑腿进行退让性收缩的时间,由于送髋力量产生的速度和途中跑速度的惯性,使人体重心迅速超越支撑腿支点,更快地通过垂直支撑阶段,缩短了支撑腿进行等长性收缩的时间。由此可知,“送髋”技术在跑的各阶段中都能主动地调节和利用与外力的作用,使各动作的时间相对缩短,有助于提高步频。23 “送髋”技术可以加快剪绞的速度在短跑的途中跑支撑阶段,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支撑腿在扒地后便开始积极地伸展髋关节,在着地前及整个支撑过程,支撑腿的伸展是一个连续发力的过程,不存在髋的“缓冲”。在支撑过程中,无论支撑腿还是摆动腿,其大腿运动过程均呈加速-减速状态,因而,剪绞-制动是支撑阶段髋的工作特征,良好的“送髋”技术可使剪绞速度变快,使身体的位移速度变快。24 良好的“送髋”技术可使跑的动作放松、协调、自然、省力。跑动中人体的运动动力最终来源于内力,因而,了解跑进过程中髋部主要肌群的工作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跑速加快时支撑阶段髋角变化过程的顺时针前移。伸髋的主要原动机为臀大肌和股后群肌,在整个支撑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缩短,随着其肌纤维的缩短,其收缩力量也逐渐减小,力的梯度呈下降趋势,支撑腿在着地时髋角较小并较早地结束。后蹬的意义在于使伸髋肌群在脚着地之初处于更有利于发力的初长状态,并缩短其工作效率低下的支撑阶段后期。由此可以归纳出,由于强调了作为人体骨骼中枢部位的骨盆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使跑的活动符合人体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群带动小肌肉群的全身性运动原则,从而使全身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都能按合理的先后次序协调起来进行有效的工作和休息。另外,“送髋”技术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跑的技术积极支配和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送髋”技术和跑的技术动作联系协同起来,增加技术动作的实践性跑动中人体的运动动力最终来源于内力,因而,了解跑进过程中髋部主要肌群的工作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跑速加快时支撑阶段髋角变化过程的顺时针前移。伸髋的主要原动机为臀大肌和股后群肌,在整个支撑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缩短,随着其肌纤维的缩短,其收缩力量也逐渐减小,力的梯度呈下降趋势,支撑腿在着地时髋角较小并较早地结束。后蹬的意义在于使伸髋肌群在脚着地之初处于更有利于发力的初长状态,并缩短其工作效率低下的支撑阶段后期。由此可以归纳出,由于强调了作为人体骨骼中枢部位的骨盆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使跑的活动符合人体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群带动小肌肉群的全身性运动原则,从而使全身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都能按合理的先后次序协调起来进行有效的工作和休息。另外,“送髋”技术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跑的技术积极支配和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送髋”技术和跑的技术动作联系协同起来,增加技术动作的实践性在跑进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使摆动腿一侧的骨盆产生旋内动作,加快了摆动腿的速度,也加快了支撑腿积极的扒地动作,从而缩短了支撑腿进行退让性收缩的时间,由于送髋力量产生的速度和途中跑速度的惯性,使人体重心迅速超越支撑腿支点,更快地通过垂直支撑阶段,缩短了支撑腿进行等长性收缩的时间。由此可知,“送髋”技术在跑的各阶段中都能主动地调节和利用与外力的作用,使各动作的时间相对缩短,有助于提高步频把送髋技术引入短跑的的动作中,可使髋关节旋内旋前的幅度大大地增加,从而增大步长,不送髋动作与送髋动作比较,步长明显增大。由于送宽为高抬腿动作创造有利条件,而摆动腿上摆的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则直接作用于支撑腿而有助于增加后蹬力量和缩小后蹬角。身体重心的腾起角随之减小,加大步长。后蹬角减小,重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就增大;所以“送髋”技术是人体总重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大了送髋技术引入短跑的的动作中,可使髋关节旋内旋前的幅度大大地增加,从而增大步长,不送髋动作与送髋动作比较,步长明显增大。由于送宽为高抬腿动作创造有利条件,而摆动腿上摆的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则直接作用于支撑腿而有助于增加后蹬力量和缩小后蹬角。身体重心的腾起角随之减小,加大步长。后蹬角减小,重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就增大;所以“送髋”技术是人体总重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大,因而,“送髋”技术是跑的技术动作更加的协调、自然、放松、省力。总之,良好的髋部动作对跑的作用是很大的,要充分发挥髋部运动的潜力,除提高运动员送髋动作的意识外,还应该对其进行灵活性、柔韧性及力量的训练。3髋部的训练方法。31一般性训练有竞走竞走时放松大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斜坡跑、交叉步横跨等练习。32专门性训练321 负重弓步走:肩上扛一杠铃,弓步向前迈步,左右依次。杠铃的重量为体重的百分之五十。322 负重转体:两角开立,两手持杠铃或其他重物置于肩上,上体向一侧转体90度,头部保持正前方位置不动稍停后复位,再向另一侧转体90度。主要练习腹外斜肌,增强髋关节的灵活性。323 仰卧直腿绕环:仰卧曲体在垫子上,两手向下成侧平举状,以臀部为圆心,两腿并拢伸直为半径画圆运动,全面锻炼腹部肌群。324 支撑伸髋抬腿: 在肋木前一定距离放一栏架,人背对肋木并用手抓住肋木,抬大腿过栏架,然后还原,若干次后换另一条腿。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良好的“送髋”技术为摆动腿积极前摆配合下的支撑腿的快速展髋在途中跑整个支撑阶段提供动力,支撑过程中人体质心速度的任何变化都与剪绞制动系统的工作状态相关,使支撑人体获得加速。良好的送髋技术可以使跑的动作协调、放松、省力,可以改善步长、步频提高人体的位移速度。训练中应加强盆带肌的力量练习,发展期灵活性,同时还要注意上下肢的蹬摆配合。青少年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骨骼尚未完全骨化,肌肉系统发育也未成熟。这个阶段需要加强以快速力量为主的力量训练,少用大重量练习,并经常采用组合练习的方法,全面发展各部位的肌肉力量,使送髋技术得到巩固、完善。参考文献:【1】 马志忠,柳景主编.中学生升学体育考试指南.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2】 袁作生,南仲喜主编.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 王 川,杜兆才主编.田径.北京:中国体育报社总社出版,2009.【4】 袁伟民主编.体育科学.北京:北京市报刊发行局,2009.【5】 体育系通用教材.田径.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摘要:运动员送胯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步频步幅以及后蹬力量的大小,同时还影响到身体获得向前的水平速度及身体的协调用力。结合训练实践,运用动力学知识,从送胯技术与短跑的内在联系入手,阐明了送胯技术与短跑成绩的关系。关键词:田径运动送胯技术短跑成绩一、送胯技术环节送胯技术环节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送胯的关节角度;送胯的方向;送胯的幅度。1、送胯的关节角度送胯的关节是大腿抬起,小腿和大腿夹角约90度。送胯的角度是影响步频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提高送胯频率的首要条件是高抬大腿。大腿和躯干也可以大于90度夹角。2、送胯的方向送胯的方向是指大腿的摆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的夹角。正确的送胯方向和速度方向相一致,即前后方向摆动。因为胯的摆动存在惯性,前后方向送胯所产生的惯力不会产生分力效应。如果送胯的方向不和速度方向相一致,而是和速度方向形成角度,那么由于惯力所产生的分力效应会使身体重心的投影轨迹形成曲线,使运动员多跑一段距离。这不仅在时间上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而且由于多跑的距离所做的无用功多消耗了体力和能量。3、送胯的幅度送胯的幅度是指大腿和躯干的角度变化。在运动中臂和腿具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运动员在跑动中腿的摆动半径长于臂的摆动半径,所以臂的频率条件好于腿的频率条件。但是由于臂和腿是同步的摆动关系,臂的频率条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臂具有了提高步幅和步频的主动性和条件。例如,在冲刺跑中,用加大摆臂幅度来带动送胯,即达到提高步幅的目的。二、送胯摆动的作用1、送胯可以增加后蹬力量将单纯的后蹬和送胯摆腿后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单纯的用支撑腿后蹬是不能充分发挥腿部最大力量的,后蹬力量来源于人的整体动作。摆臂力的正功量大小值,由摆臂的位置和角度及半径R来确定。如果手臂以肩为轴心,作划弧运动,当前臂和上臂夹角是90度,处于蹬力延长线上时,正、负量等于零。下摆时,正负功量产生,且正功量渐渐增大,负功量减少。手臂摆至同侧腿垂直面时,线速度的正功量为最大值,因为此时摆臂力的反作用方向正好与身体水平速度方向相反,加大了推力,提高了速度。随着继续后摆,摆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正功量减小至零,转变为负数。正当摆臂力渐渐消失时,离心力却在渐渐增大。因为短跑的送胯法是:手臂后摆,渐渐加大前臂和上臂的夹角,以取得更大的摆幅,使划弧的半径R加大,离心力加大。2、送胯可以维持人体的平衡人体直立不动时平衡的,当迈一步时,平衡就破坏了。这是因为向前迈腿时,骨盆横轴围绕人体做转动,产生动量矩。人在赛跑中,角速度越大,动量矩就越大。人体是多关节结构,如右臂随着左腿一起前摆同时肩带也向左转,还拌有脊柱的扭转。摆臂和摆腿是异侧同时进行,当快速向前摆腿时,摆臂的幅度也要随之加大,否则快速向前就会受到影响。转台实验证明:腿臂的挥摆对人体垂直轴的动量矩之和仍为零,所以在跑动中必须加强送胯的摆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保持向前的水平速度。3、送胯可以提高跑速在保持一定的送胯频率的基础上还要相应地增加送胯的幅度,使摆动腿相应地前摆高抬,是髋关节前送充分,左右移动,加大步幅,是上、肢以及脊柱纵轴为旋转轴做相向运动,避免重心左右大幅度的移动,头要正,并保持身体在跑动中的平衡。在向后摆,以身体为动点,它的轨迹是斜向后摆动,倾斜度小一点为好,以利异侧腿积极下压落地,减少能量的消耗。根据个人情况可以有所不同,但每个人关节角度都是同侧伸时最小,异侧腿着地缓冲接近垂直时最大,使蹬地腿短促有力,缓冲腿迅速将重心前移,获得最大的跑进速度。三、送胯技术模式03级、04级短跑运动员在训练实验中贯彻了下面的送胯技术模式:大腿和躯干夹角成90度,小腿和大腿成90度,当向前送胯时角度增大,往后摆时角度要小,送胯动作自然有力,前摆稍超过90度,在实际训练中,队员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典型的错误动作,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有关指标测试数据(均值)从表中可见,这些运动员所测试的原始数据的均数都较低。但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后,测试对象的运动成绩都有一定的增长但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增幅要大。通过T值检验发现两个组的行进间30m跑,100m跑成绩是高度显著性差异,步长与步频显著差异。因为两个组对送胯技术要求不同,从而导致两组对象技术改进状况、短跑成绩的提高也不同。实验组送胯技术改进得好而快,短跑成绩提高的幅度与速度也相对较大。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正确的送胯技术对提高短跑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总结和建议(1) 送胯技术是短跑中最简单的技术动作,也是最基础的技术环节,短跑中的前摆抬腿不充分,步子小,坐着跑等一系列现象都与送胯技术错误有关。送胯技术与短跑成绩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要想在短跑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掌握正确的送胯技术。(2)教练员在训练时让初学者要按照合理的送胯模式进行练习,使其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使其动作达到自动化,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参考文献: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中学生课余训练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最好的武器就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在短跑运动中,髋部动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带队教师,笔者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观看短跑的比赛、训练视频、请教专业短跑教练、分析学生跑动时髋关节的作用,总结出一些关于髋关节的训练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一、送髋技术的重要性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中重要的一点是;以髋关节为轴的高速摆动。髋关节是人体跑动的“发动机”,它的功能是通过脚与地面的接触来实现的。髋与腿的关系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与轮子的关系一样,表面上是汽车轮子转动的快,实际上是发动机在起作用。相关资料研究表明,积极地送髋技术可以增大步幅和步频,还可以使跑的动作,放松、协调、自然、省力。以积极送髋的“摆动式”跑动为核心的短跑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后蹬式”跑动为核心的短跑技术。 所以在日常训练中,对送髋的练习要加大重视。二、髋部的练习方法1提高髋关节灵活性的代表性训练方法在了解髋关节的解剖结构之后可以知道;髋关节关节囊厚而紧,韧带强大,因而运动幅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短跑训练中,发展髋关节灵活性对提到运动幅度和动作幅度具有重要作用。(1)原地转髋交叉走练习方法:手扶肋木,原地站立,两脚分开约一米长,左腿向右摆动,以脚跟领先着地,右腿向左摆动,以脚跟着地,交互进行。练习要求:腿摆动中,脚与地面接近;上体尽量减少转动;腰髋配合做大幅度转动(2)原地转髋跳练习方法:手扶肋木,原地站立,两脚分开约1米长,左脚以足跟着地,右脚以足尖着地,利用髋关节的转动动作,交换成左腿以足尖着地,右腿以足跟着地,反复进行。练习要求:髋关节转动幅度大,脚转动达到180(3)栏架绕髋练习方法:栏架纵向摆放,一腿支撑,另一腿由外向内连续摆动(栏高7691厘米)练习要求:根据练习者的身高调整栏架的高度;以髋关节发力并直腿摆动,随着摆动腿的摆绕栏架,支撑腿可做连续跳跃动作。(4)直腿绕环练习方法:坐在木箱一角,两条腿位于木箱外,双脚同时向不同方向绕环。练习要求:双腿伸直,绕环幅度尽量大。2发展髋关节肌群力量的代表性训练方法髋关节力量尤其是伸肌力量是影响短跑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是使人体产生加速运动的主要肌群,是短跑运动员以髋为轴高速摆动技术的保证,在短跑训练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 俯卧腿拉健身球 练习方法:以俯卧撑姿势,小腿前部放到健身球上,屈髋、屈膝用小腿前部和脚向躯干部位拉球练习要求:身体充分伸展,成为一线。如果加大难度,可以一条腿提起悬空,用另外一条腿完成练习。(2) 仰卧腿拉健身球练习方法:仰卧于地面,脚跟放到球上,双臂向体侧伸展维持平衡。提臀向上顶髋离地,当髋、膝、踝关节成为一条直线时屈膝收腿,伸膝降低髋部高度,重复练习。练习要求:如果加大难度,将双臂靠近身体,使用更大的球,用橡胶带拉紧双踝,或尝试用一条腿做动作。(3) 侧卧提腿练习方法:身体伸展侧卧在斜板上,上侧脚的踝关节固定系在橡胶带上。拉力方向靠近身体斜下方,尽量快速向上提腿。重复练习。练习要求:膝关节伸直,只用髋部和躯干两侧肌群力量完成动作。(4) 侧卧绕环练习方法:身体伸展侧卧在斜板上,上侧腿做绕环动作,尽量大幅度完成动作,换腿重复练习。练习要求:膝关节伸直,只用髋部肌群力量完成动作。 上述几种练习方法只是一些练习髋部动作的代表性方法,良好的髋部动作对提高短跑成绩有很大作用,要充分的发挥髋部的运动潜能,除了对其灵活性,柔韧性,力量进行专门性训练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用髋跑的意识。一、送髋技术的力学基础髋是人体跑动的“发动机”,它的功能是通过脚与地面的接触来实现的。髋与腿脚的关系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与轮子的关系一样。汽车跑得快,表面上是轮子转得快,实际上是发动机在起作用。以髋关节为轴的高速摆动是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后蹬动作可视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后蹬不存在脚着地时的第二次发力过程,否则,势必破坏跑的周期性和连贯性,损坏其跑进的整体效果。研究显示,现代短跑着地时间共80毫秒左右,而后蹬时间不到40毫秒,后蹬的发力应是前摆着地用力的延续,后蹬的效果实际上取决于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后摆的功率大小(NFV),即大腿后摆的力量(F)和后摆的速度(V)的乘积大小。积极送髋技术完善了着地的“扒地”动作,由于强调了以髋关节为轴的摆动,整个腿就好像在做一个半圆动作,滚动式地前进。规范正确的摆腿技术,形成了优越的“扒地式”技术。据人体在腾空运动时各个环节的运动速度与人体质点运动的关系可知:在脚着地的瞬间,脚向下运动的垂直速度快于人体质点向下运动的垂直速度。可以认为,人体在腾空运动时摆动腿积极向下后方的摆动及脚的“扒地”动作,减小了地面对人体的反向水平制动力,无明显的速度损失,这一技术保证了跑进中的平稳性和连贯性。二、积极送髋技术的重要作用(一)积极送髋技术可以提高步长人体的生长发育特征决定了步频的提高一般在1013岁,但步长的增长不受年龄的限制,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步长,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提高步长具有积极的意义。积极送髋技术可使髋关节沿垂直轴进行旋内、旋前的幅度大大地增加,从而增大了步长。发展髋关节肌群的力量灵活性和柔韧性有助于送髋技术动作的形成。(二)积极送髋技术可以增加步频在跑的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使摆动腿一侧骨盆产生旋内动作,加快摆动腿的速度,也加快了支撑腿积极的扒地动作,从而缩短了支撑腿进行退让性收缩的时间。由于送髋力量产生的速度和途中跑速度的惯性,使人体重心迅速超越了支撑腿支点,更快地通过垂直支持阶段,缩短了支撑腿进行等长收缩时的时间。良好的送髋技术,减少后蹬角度,增加后蹬力量,加快了后蹬深度,从而加速了后蹬动作,缩短了支撑腿进行克制性收缩的时间。送髋使身体重心腾起角度缩小,后蹬力量加大,速度加快,缩短了腾起时间。因此,积极送髋技术在跑的各个阶段中都能主动地调节和利用内力与外力的作用,使各动作的时间相对缩短,从而有助于步频的提高。(三)积极送髋技术可以使跑的动作放松、协调、自然、省力由于强调了作为人体骨骼中枢部位的骨盆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使跑的活动符合人体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群带动小肌肉群的全身性运动原则,从而使全身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都能按合理的先后秩序协调起来进行有效的工作和休息。积极送髋技术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跑的技术的积极支配和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积极送髋技术和跑的技术动作联系、协同起来,增加技术动作的实效性。因而,积极送髋技术使跑的技术动作更协调、自然、放松、省力。另外,积极送髋的技术可以加强腿部用力的连续性,使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上波动较小,有利于水平运动速度的发挥。在短跑技术中,途中跑技术主要是摆动腿与支撑腿的协调配合,即两髋关节的活动幅度和两腿快速剪绞的配合,获得有利的跑进姿势,使得髋关节在三个基本轴及环转时更加自如,在这种情况下跑起来才能够扒地有力,步幅开阔,轻松自然,动作协调大方。国内外体育工作者和专家,就如何加快步频和增大步长,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多年来的训练实践,认为“积极送髋技术”在短跑中有很大优势。美国斯普拉格和伍德等学者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得出结论:髋关节的运动在提高短跑速度上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被埃依等人在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运用高速摄影和运动技术解析等现代化手段所证实。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浅析硕士论文法对男子短跑运动员技术进行比较与浅析硕士论文,结果表明在途中跑技术中送髋技术对现代男子短跑运动成绩的影响比重日趋加大。并通过对髋关节、膝关节动作幅度、平均角速度、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运动学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途中跑着地缓冲时膝关节角度等方面进行讨论浅析硕士论文,旨在为我国短跑运动员基础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关键词:短跑;男子;送髋技术;摆动式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塑胶跑的普及,对现代短跑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技术角度浅析硕士论文,现代短跑技术已由屈蹬式技术发展为摆动式技术,在塑胶跑道跑进过程中支撑脚着地后几乎不存在“滑动”现象,同时塑胶跑道具有更好的弹性,因此,如果过分强调后蹬力,将增大运动员身体重心向上的腾起角,虽然增加了步幅,也增加了腾空时间,反而不利于跑速的提高。现代短跑要求更加突出摆动技术,有关研究表明,运动员一侧退的支撑时间只占复步时间的22.1%,而摆动腿时间占77.9%,两者比值为1:3.5。因此,在短跑技术观念上要突出摆动技术的重要性,在训练结构上要加强摆动动作的研究,掌握摆动技术的规律,为正确理解摆动技术提供依据,而髋部技术动作在短跑摆动技术作用是教练员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1、研究对象 中外优秀短跑运动员:博尔特、盖伊、胡凯、劳义 2、研究策略毕业论文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整理、阅读大量有关短跑中积极送髋技术方面的资料文献,利用浅析硕士论文的策略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探讨,并总结归纳探讨结果。2.2 比较浅析硕士论文法,对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短跑送髋技术的比较浅析硕士论文得出差异。3、结果与浅析硕士论文3.1 送髋技术对男子短跑技术的影响因素3.1.1生理发育特点对步频的影响 人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了步频的提高一般在10-13岁,因此,这一特殊时期应加强运功动员的步频的基础练习,把运动动员的短跑频率尽量发挥到最大。但步长的增长不受年龄的限制。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尽可能的提高步长,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提高步长具有积极的意 义。积极送髋技术可以使髋关节沿轴线进行旋内、旋前的幅度大大地增加,从而增大了步长。发展髋关节肌群的力量灵活性和柔韧性有助于送髋技术动作的形成。3.1.2积极送髋技术对步频的影响 在跑的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是摆动腿一侧骨盆产生旋内动作,加快摆动腿的速度,也加快了支撑腿积极的扒地动作,从而缩短了支撑腿进行退让性收缩的时间。有益于送髋力量产生的速度和途中跑速度的惯性,使人体重心迅速超越了支撑腿支点,更快的通过垂直支持阶段,缩短了支撑腿进行等长收缩时的时间。良好的送髋技术,减少后蹬角度,增加后蹬力量,加快了后蹬深度,从而加速了后蹬动作,缩短了支撑腿进行克制性收缩的时间。送髋使身体腾起角度缩小,后蹬力量加大,速度加快,缩短了腾起时间。因此,积极送髋技术在跑的各个节段中都能主动地调节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使整体动作的时间相对缩短,从而有助于步频的提高。3.1.3送髋技术对短跑动作的影响 由于强调了作为人体骨骼中枢部位的骨盆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使跑的动作符合人体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群带动小肌肉群的全身性运动原则,从而使全身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都能合理的先后秩序协调起来进行有效的工作和休息。积极送款技术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跑的技术的积极支配和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积极送髋技术和跑的技术动作联系、协同起来,增加技术动作的实效性。因而,积极送髋技术使跑的技术动作更协调、自然、放松、省力。另外,积极送髋技术可以加强腿部用力的连续性,使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上波动较小,有利于水平运动速度的发挥。在短跑技术中,途中跑技术主要是摆动腿与支撑腿的协调配合,获得有力的跑进姿势,使得髋关节在三个基本轴及环转使更加自如,在这种情况下跑起来才能够扒地有力,步幅开阔,轻松自然,动作协调大方。3.2 中外男子运动员送髋技术比较 通常情况下,100米途中跑的周期支撑阶段中,膝角的变化是10-20而髋角的活动范围是60-70。可见人体大肌肉群的发挥是由髋关节率先发动,来带动其他部位肌肉群的用力协调完成的。高速度、大幅度的短跑技术主要是由髋和大腿的动作加以体现的。通过劳义和博尔特的数据及其成绩比较,发现劳义在100米跑中髋、膝关节动作幅度明显小于博尔特。相对的成绩也不如博尔特。另外,在平均角速度的比较中发现,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平均角速度明显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送髋技术在短跑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在基础训练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送髋技术的练习。3.3 蹬伸角度与送髋技术的关系 表2 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男子百米比赛运动员途中跑垂直缓冲阶段上肢及下肢一些环节角度与跑速相关的列表,其相关度的关系:X5X2X3X4X6X1由相关度的关系可以看出在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肢体的髋部附近的各个运动环节变化明显。 从表2中可以看到, 中国优秀男子短跑选手途中跑垂直缓冲阶段X2支撑腿膝关节角、X3支撑腿髋关节角与途中跑速度的相关度分别为0.9202 和0.919,呈显著相关。从现代短跑的技术上看, 为了有效地利用腿的蹬地力量, 就必须减小后蹬腿蹬地角。国外短跑运动员跑进时的身体重心明显低于国内优秀短跑运动员, 其理由是运动员身体重心低, 身体压缩得紧, 身体各运动环节储存的势能相对较多。从跑的本质上看, 跑的过程是人体不断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脚扒地和蹬伸时的能量释放过程, 也包括着地缓冲过程中能量的储存过程。而人体运动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人体所具有的能量, 是由这两个过程能量的总和决定的。从上面X2支撑腿膝关节角、X3支撑腿关节角同途中跑速度的高度相关可知,跑得快的运动员都具有较小的支撑腿膝关节角和支撑腿髋关节角。3.4 小腿摆动技术与送髋技术的关系 从表3 中可以看出, 美国运动员在最大缓冲阶段膝关节的角度(134.2 )明显小于中国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着地缓冲膝关节的角度(149. 2) ,这表明随着短跑途中跑速度的提高,支撑腿的着地缓冲时的膝关节角度是减小的。这一现象表现在膝关节的夹角上,它同样表现在其他一些身体环节的夹角上,如X1支撑腿踝关节角,X2支撑腿膝关节角,X4摆动腿膝关节角和X5摆动腿髋关节角等。 从表2X4摆动腿膝关节角、X6大腿后摆角与途中跑速度的相关可以看到, 中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X4摆动腿膝关节角、X6大腿后摆角同途中跑跑速的相关度同为0.9179, 这两个数值的一致性说明了身体运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精确性。同时表明身体是完整的统一体, 各环节间是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在短跑技术中, 摆动腿膝关节角和大腿后摆角的大小将影响摆动腿前摆的高度和着地腿后蹬时的角度。这会影响脚着地时的前蹬阻力, 后者将影响着地腿后蹬时过程水平分力的大小。如果膝关节角和大腿后摆角过大将会造成摆动腿摆动半径过大,摆动阻力增加,这会减慢摆动腿摆动的速度, 造成前摆送髋不好。前摆高度进而影响下摆速度, 下摆速度慢会导致着地时的前蹬阻力加大。同时过大的摆动腿膝关节角和大腿后摆角会造成后腿过分后伸, 从而增大了腿的摆动半径, 会影响髋关节、髂腰肌的肌肉收缩效率。髂腰肌过分伸展会导致其在髋关节作用下的动力臂减小, 阻力臂增加, 影响摆动腿的摆动速度。4、结论与倡议4.1 结论(1)在短跑的过程中参与发力的大肌肉群是由髋关节率先发动,来带动其他部位肌肉群的用力,送髋技术在短跑应用日趋重要。(2)支撑腿髋关节角与途中跑速度呈显著相关,优秀运动员都具有较适宜的支撑腿膝关节角和支撑腿髋关节角。(3)过大的摆动腿膝关节角和大腿后摆角会造成会影响髋关节、髂腰肌的肌肉收缩效率,导致其在髋关节作用下的动力臂减小, 阻力臂增加, 影响摆动腿的摆动速度。(4)积极送髋技术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跑的技术的支配和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送髋技术和跑的技术动作协同起来,对增加运动员的步频、步长,增加技术动作的实效性,使跑的技术动作更协调、自然、放松、省力。4.2 倡议 现代短跑技术更加注重髋关节的摆动幅度与摆动速度,充分发挥腰、髋周围肌肉群力量的主导作用,合理的送髋技术有利于提高摆动腿的摆动幅度和速度,减少身体重心的起伏程度。以摆促蹬,蹬摆结合,积极送髋的“摆动型”技术必将取代传统的“蹬伸型”技术,使短跑技术更加经济、实效、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基础的短跑教学技术训练中要强调送髋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合理的训练策略毕业论文。送髋技术的合理性有助于运动员步幅与步频的合理结构,在短跑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送髋技术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基层体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基础技术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短跑技术发展具有现实意 义。参考文献1郑贺.短跑技术的发展趋势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 (16):23-26.2代进军.短跑伸髋高摆扒地技术浅析硕士论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79-82.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龙秋生.送髋技术对100米途中跑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5,(5):99-102.5邵恒忠,王丽秀.中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运动学参数的灰色关联度浅析硕士论文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6路国华.短跑训练摆动技术浅析硕士论文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 ,(1):99-112.(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本篇文章来源于硕博在线论文网,转载请保留地址,谢谢/zhongxiaoxuejiaoyulunwen/243990.html摘要短跑是田径比赛中竞争最激烈,也是成绩提高最快的项目之一。短跑的途中跑摆动腿摆动技术和积极送髋技术对跑速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短跑摆动技术和积极送髋技术进行分析,以完善我国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及短跑理论,为教学训练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关键词短跑屈蹬式摆动技术积极送髋技术前言:短跑全程技术一般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4个部分。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短跑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显得更加完善与规范,特别是随着塑胶跑道的出现对短跑技术进行了一次大革命,表现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加强调与注重跑的摆动腿动作及蹬摆技术和积极送髋技术的组合。可以说现在短跑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以摆促蹬、蹬摆结合。短跑全程跑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保持最高跑速的距离以及各部分技术完成的质量。1短跑的传统理论综观短跑运动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从短跑作为比赛项目起,就出现了这种观点,认为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的主要动力来源,其理论支持者根据=ma即力量=质量x加速度的公式得出了,后蹬力量越大,人体的加速度也越大。这种理论强调了跑时的后蹬力量,其结果只能是导致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大多数力量训练是以发展股四头肌为主的杠铃蹲起练习,造成了运动员大腿前后肌群的发展极不协调,也导致了运动员拼命的用力跑,动作紧张,能量消耗过多。而成绩平平。然而,力学原理只是揭示物体的一般规律,而不能反映人体运动的特殊性,如只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生物运动,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生物力学研究证明,机体达到最大力时,肌肉所需要的发力时间需要03一4秒。黄宗成等研究测定世界级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时问仅有0891秒而后蹬时间更短,如美国短跑运动员拉塔尼、维利、加里森二人,支撑时间为0095秒,后蹬时间仅有5秒。显而易见,短跑后蹬阶段,肌肉收缩用力时间大大短于肌肉获得最大力的时间,仅占获得最大力时间的143。这就是说,在途中跑后蹬肌群还来不及充分发挥力量,蹬地动作就已经结束。后蹬用力不可能发挥出最大力量而只能发挥出最大力量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的主要动力来源的理论是有其片面性的。2“屈蹬式”技术实质上是促进摆动8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后蹬腿的曲度,明显大于我国运动员。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对于过去的“后蹬充分蹬直”技术而言1技术,其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己不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这种观点对我国的短跑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短跑运动员的技术和成绩的提高收效甚微。就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这一观点误解为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就是后蹬腿要曲着蹬地。事实上,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的原因是膝关节不充分蹬直可以是途中跑的蹬伸动作幅度小,动作速度快,有利于蹬地力量水平分量的增大,使得蹬摆动作转换更加自如、自然、连惯,后蹬时间相对缩短。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还有利于大小腿的快速折叠根据杠杆的原理可知,大小腿折叠角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前摆时阻力臂的大小。大小腿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也越小,进而前摆时的角速度也大。这样就使得大腿带动小腿的前摆速度也就加快。反之,大小腿折叠角大前摆阻力也大,而角速度相对减小,即前摆速度减慢。可以认为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的实质是为了前摆。3短跑中“摆动”是人体向前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摆动技术是短跑运动的关键技术环节,强调摆动技术是现代短193跑技术的主要特征,腿的摆动动作在短跑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不断的进步和人们的熏视程度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种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研究认为途中跑摆动腿的平均摆动速度与后蹬时间的相关系数=一7802p001),说明提高摆动腿的平均摆动速度有利于缩短后蹬时间有利于提高后用期身体重心速度后蹬时间的缩短也有利于步频的提高,从而提高途中跑的速度。途中跑摆动腿的最大摆动速度是影响步频和提高途中跑速度的重要因素。31摆动技术符合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现代短跑技术要求更突出摆动技术,强调以在促蹬,摆、蹬结合。据研究,优秀运动员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摆动时问却占779,两者相比为1:35。因此新的技术观念上要突出摆动技术的重要性,在训练结构上要加强摆动动作的研究,掌握摆动技术的规律和生物力学特征。充分发挥摆动动作在短跑中的作用。32可以充分利用髋关节周围1的股后肌群和臀大肌的动力源。传统观点强调伸膝肌群的发展。而新的观点强调髋部、大腿后侧及小腿肌群力量的发展,这此肌群的收缩用力,产生了大腿绕髋轴的快速转动,两大腿的剪绞动作协调、快速、有力,就像车轮了一样把人体的动力施给了地面。33可以完善扒地动作,增加步民、步频,缩小腾空、支撑时间,提高跑速。“大腿高抬以髋为轴腿的快速摆动并带动小腿和脚积极扒地”。加大了两大腿的夹角,提高了步长,到离地腾空时两腿有积极靠拢,成快速剪绞动作,大小腿折叠更加明显,缩短了摆动半径,加快了摆速。到前腿着地时又能合理、有效地完成扒地动作。有因而减少了腾空、支撑时间,加快r步颇。34这种技术短跑表现出高效率化和节省化。这种短跑技术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原理,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