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矩阵分析及其应用3.1 矩阵序列定义3.1 设矩阵序列A(k),其中A(k)=()Cnn,当k,aij时,称矩阵序列A(k)收敛,并称矩阵A=(aij)为矩阵序列A(k)的极限,或称A(k)收敛于A, 记为 或 A(k) A不收敛的矩阵序列称为发散的。由定义,矩阵序列A(k) 发散的充要条件为存在ij使得数列发散。类似地,我们可以定义矩阵收敛的Cauchy定义定义3.1 矩阵序列A(k)收敛的充要条件为对任给e0 存在N(e), 当 k, l N(e) 时有|A(k)-A(l)| e例1 如果直接按定义我们因为求不出A(n)的极限从而很难应用定义3.1证明收敛。相反,由于 l 时就有这样A(l) 收敛。定理3.1 A(k) A的充要条件为|A(k) -A|0证明:利用矩阵范数的等价性定理,仅对范数可以证明。即 c1 |A(k) -A| |A(k) -A| c2 |A(k) -A|性质0 若A(k) A, 则 |A(k)| |A| 成立。性质1. 设A(k) Amn,B(k) Bmn, 则a A(k)+b B(k) a A+b B, a,bC 性质2. 设A(k) Amn,B(k) Bnl, 则A(k) B(k) AB证明:由于矩阵范数地等价性,我们可以只讨论相容的矩阵范数。|A(k) B(k)-AB| | A(k) B(k) -AB(k)|+|AB(k)- AB| | A(k) -A|B(k)|+|A|B(k)-B|注意| A(k) |A|, |B(k)|B|, 则结论可得。 特别地有性质2. A(k) A的充要条件为A(k) xAx, 对任意x成立(在无穷维空间中称为弱收敛,但在有限维空间中和一般收敛性定义是等价的)性质3设A(k)和A都为可逆矩阵,且A(k) A,则 (A(k)-1 A-1证明: 因为A-1 (A(k) I. 所以存在K,当kK时有|I- A-1 (A(k)|K时,有 |(A(k)-1|A-1|+1/2| (A(k)-1|即 |(A(k)-1|2|A-1|因为A-1- (A(k)-1= A-1 (A(k)- A) (A(k)-1从而 | A-1- (A(k)-1|A-1|A(k)- A|(A(k)-1|(当kK时) |A-1|A(k)- A|2|A-1|(当k时) 0由定理3.1有(A(k)-1 A-1定义3.2矩阵序列A(k)称为有界的,如果存在常数 M0,使得对一切k都有 |M 或等价的 | A(k)|M定理:有界的矩阵序列A(k)一定有收敛的子列。定义3.3 设A为方阵,且当k时有Ak0,则称A为收敛矩阵。定理3.2(迭代法基本定理) Ak0的充要条件为谱半径r(A)1.证明:必要性:设Ak0,证明r(A)1. 对A的任意特征值l和相应的特征向量x有 lx=Ax.这样我们有Akx=lkx 从而有|l|k |x|=|Akx|Ak|x|从而有|l|k|Ak|0这样有|l|1, 由于l为A的任意特征向量, 所以r(A)1, 即必要性得证。充分性。已知r(A)0,由定理2.10有,存在某种相容的矩阵范数|.|M使得 |A|M r(A)+ e 1从而|Ak| M(|A|M)k(r(A)+ e)k所以当k有|Ak| M 0, 从而Ak0.定理3.3 Ak0的充分条件为存在矩阵范数|.|M使得 |A|M 13.2矩阵级数定义3.4设矩阵序列A(k),其中A(k)=()Cnn,由它们形成的无穷和 A(0)+A(1)+A(k)+称为矩阵级数,记为 ,即有= A(0)+A(1)+A(k)+定义3.5 记S(N)=,称其为矩阵级数的部分和.如果矩阵序列S(N)收敛,且有极限S, 即有S(N)S那么称矩阵级数收敛,且和为S, 记为S=不收敛的矩阵级数称为发散的。显然=S 是指, i,j即矩阵级数收敛是指它的每个分量所构成的数项级数收敛。性质:矩阵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为对任意向量x, 向量级数收敛。定义3.6 设矩阵级数的每个分量所构成的数项级数绝对收敛,则称矩阵级数绝对收敛。关于绝对收敛,我们有如下的定理:性质1. 绝对收敛的交换求和次序不改变其绝对收敛性和极限值。性质2. 矩阵级数绝对收敛的充要条件为正项级数收敛。性质3. 如果矩阵级数(绝对)收敛,那么也是(绝对)收敛,且有=P()Q性质4. 设Cnn的两个矩阵级数 S1: A(1)+A(2)+A(k)+ S2: B(1)+B(2)+B(k)+都绝对收敛,其和分别为A和B.则矩阵级数S3: A(1) B(1)+ A(1) B(2)+ A(2) B(1)+ + A(1) B(k)+ A(2) B(k-1) +A(2) B(1)+绝对收敛且和为AB.证明:由于S1: A(1)+A(2)+A(k)+绝对收敛的充要条件为正项级数|A(1)|+|A(2)|+|A(k)|+收敛且与排列无关。我们证明的思路是证明正项级数: |A(1) B(1)|+ |A(1) B(2)+ A(2) B(1)|+ +|A(1) B(k)+ A(2) B(k-1) +A(k) B(1)|+收敛。引用魏氏定理,我们仅需验证下列正项级数: |A(1)|B(1)|+ |A(1) |B(2)|+ |A(2) |B(1)|+ +|A(1) |B(k)|+ |A(2) |B(k-1) |+|A(k) |B(1)|+收敛。这由题设正项级数|A(1)|+|A(2)|+|A(k)|+和正项级数 |B(1)|+|B(2)|+|B(k)|+的收敛性可得。定理3.4 幂级数 I+A+A2+Ak+收敛的充要条件为A的谱半径r(A)1, 收敛时其和为(I-A)-1且|(I-A)-1- I+A+A2+Ak|A|k+1/(1-|A|)证明: 必要性. 由于I+A+A2+Ak+收敛,从而S(k)= I+A+A2+Ak收敛。记T(k)= I+A+A2+Ak+1Ak=T(k)- S(k)收敛,且T(k)- S(k) 0,这样我们有Ak 0,从而r(A)1.充分性:设r(A)1,(I-A)-1存在,由于I+A+A2+Ak=(I-A)-1 -(I-A)-1 Ak+1因Ak0,所以I+A+A2+Ak+ (I-A)-1.又因为(I-A)-1 - (I+A+A2+Ak)= (I-A)-1 Ak+1若有矩阵范数|.|使得|A|1,则|(I-A)-1 - (I+A+A2+Ak)|=| (I-A)-1 Ak+1|设B=(I-A)-1 Ak+1,从而(I-A)B=Ak+1即B=AB+ Ak+1,从而|B| |A|B|+ |Ak+1|即 |B|A|k+1/(1-|A|)成立。定理3.6 设幂级数 的收敛半径为r,如果方阵A满足r(A) r,是发散的。证明:利用绝对收敛的性质。反之,设A的特征值l满足|l|=r(A),x为l相应的特征向量 =,由于r(A) r ,那么发散(注意x为非零向量)从而发散,这样发散。矩阵函数定义:设一元函数f(z)能展开为z的幂级数 (|z|0表示该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当n阶矩阵A的谱半径r(A) r时,把收敛的矩阵幂级数的和为f (A), 即 f (A)= .性质(代入规则): 若f (z)=g(z), 则f (A)=g(A).矩阵函数举例:sin(z)=z-z3/3!+z5/5! -则 sin(A)= I-A3/3!+A5/5! -cos(z)=1-z2/2!+z4/4! -con(A)= I-A2/2!+A4/4! -ez=1+z+z2/2!+z3/3!+eA=I+A+A2/2!+A3/3!+性质2 若AB=BA, 二元函数f (x,y)=g(x,y) 则 f (A,B)=g(A,B) (二元函数的代入规则).矩阵函数值的求法1.待定系数法 设n阶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j(l)=det(lI-A). 如果首1多项式y(l)=lm+b1lm-1+bm-1l+bm (1mn)满足:(1) y(A)=0;(2) y(l)整除j(l)(矩阵A的最小多项式与特征多项式均满足这些条件). 那么, y(l)的零点都是A的特征值.记 y(l)的互异零点为 l1, l2, ls,相应的重数为r1,rs(r1+r2+rs=m),则有y(l)(li)=0 (l=0,1,ri-1;i=1,2,s)这里, y(l)(l)表示y(l)的l阶导数(下同). 设f(z)= y(z)g(z)+r(z). 其中r(z)是次数低于m的多项式,于是可由f(l)(li) = r(l)( li ) 确定 r(z).利用 f(A)= y(A)g(A)+r(A)=r(A).例1 设, 求eAt.解 j(l)=det(lI-A)=(l-2) (l-5) (l+1)z f(z)=ez t2 e2 t 5 e5 t ( f (5) -f(2)/(5-2)= (e5 t -e2 t)/3-1 e- t ( f (-1) -f(5)/( -1-5)= (e5 t - e- t)/6 (e5 t -2e2 t +e- t)/18从而 f(z)=ez t =j(z)P(z)+r(z), 其中 r(z)= e2 t +(z-2) (e5 t -e2 t)/3+(z-2)(z-5) (e5 t -2e2 t +e- t)/18 = e2 t(1+(z-2)/3-(z-2)(z-5)/9)+ e5 t(z-2)/3+(z-2)(z-5)/18) + e- t(z-2)(z-5)/18f(A)=e A t =r(A)= e2 t(I+(A-2I)/3-(A-2I)(A-5I)/9)+ e5 t(A-2I)/3+(A-2I)(A-5I)/18) + e- t(A -2I)( A -5I)/18 = +例3.5 设, 求eAt解j(l)=det(lI-A)=(l-2)3z f(z)=ez t2 e2 t 2 e2 t f (2)= te2 t2 e2 t f (2)= te2 t f (2)/2!= t2 e2 t/2 从而 f(z)=ez t =j(z)P(z)+r(z), 其中 r(z)= e2 t +t e2 t(z-2)+ t2e2 t(z-2)2/2f(A)=e A t =r(A)= e2 t (I+t (A-2I)+ t2(A-2I)2/2 )=例: , 求 f(A), 其中 f (z)= z16-z10。解:由于det(lI - A)=( l-1)3(l+1)=j(l), 求 r(z)使得f (z)=P(z) j(z)+ r(z), 其中f (z)= z16-z10z f (z)1 0 1 0 f (1)=6 1 0 f (1)=6 f (1)/2!=75 -1 0 0 (0-6)/( -1-1)=3 (3-75)/ ( -1-1)=36因此 r(z)= 0+6(z-1)+ 75(z-1)2+36(z-1)3 从而f (A)=r(A)= 6(A- I )+ 75(A - I )2+36(A -I)3即r(A)= 2. 数项级数求和法。利用Am=k0I+k1A+k2A2+km-1A m-1代入计算即可。3. 对角行法若A相似于对角行,求出它的对角矩阵和相似矩阵即 A=P-1DP, 则f(A)= P-1f(D)P4.Jordan标准行法 A= P-1J P, 则f(A)= P-1f(J)P4 矩阵的微分和积分 定义3.9 如果矩阵A(t)=(aij(t)mn的每一个元素aij(t)是变量t的可微函数,则A(t)关于t的导数(微商)定义为 A(t)= (aij(t) )mn 性质1. (A(t)+B(t)= A(t)+ B(t)性质2.(A(t)B(t)=A(t)B(t)+A(t)B(t)性质3. (a(t)A(t)= a(t)A(t)+ a(t) A(t)性质4. 如果A(t)和A(t)可交换,f(z)和t无关则有f(A(t)=f(A(t) A(t) 特别注意若A(t)和A(t)不可交换, 则上式不一定成立。定义3.10 如果矩阵A(t)的每个元素aij(t)都是区间t0,t1上的连续函数,则定义A(t)在t0,t1上的积分为分量积分构成的矩阵. 即A(t) dt=aij(t)dt 性质:(积分算子仍为线性算子) (A(t)+B(t)dt=A(t)dt+B(t)dt PA(t)Qdt=P(A(t)dt) Q当aij(t)都在t0,t1上连续时,就称A(t)在t0,t1上连续. 且有 A(s)ds=A(t)当aij(t)都在a,b上连续时A(s)ds=A(b)-A(a)其它微分概念1函数对矩阵的导数(包括向量)定义:设X=(xij)mn,mn元函数f(X)=f(x11, , x1n, x21, xm1, xmn)定义f(X)对矩阵X的导数为 =例 f(x)=xTAx, 则df/dx=(A+AT)x,特别地,若A为对称矩阵,g(x)=xTAx/2,则dg/dx=Ax.若 f(t)=f(x), x=x(t), 则df/dt=dxT/dtdf/dx.关于迹函数的导数 d(tr(XTA)/dX=A. d(tr(ATX)/dX=A.行列式的自然对数关于矩阵的导数d(log|Z|)/ds=tr(ZT)-1dZ/ds) d(log|Z|)/dZ=(ZT)-1证明:det(Z)=, 其中A1i为在矩阵Z中去掉第一行第i列的代数余子式。排列A1i得如下矩阵 则根据代数余子式的定义可得Z()T=|Z| I因此= |Z| (ZT )-1由此可得结论。矩阵函数对矩阵的导数(主要考虑向量值函数对向量的导数)定义3.13 设X=(xij)mn 的mn元函数fij(X)=fij(x11, , x1n, x21, xm1, xmn)定义矩阵F(X)= 对矩阵X的导数如下: = 其中 =(i=1,2,r, j=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美咨询激励方案
- 咨询具体方案
- 区安全咨询日方案
- 水泥建筑改建方案设计流程
- 岳阳铝单板施工方案安装
- 企业旅游推介会营销方案
- 建筑地基沉降加固方案设计
- 石材建筑装饰清洗方案设计
- 企业开展采茶活动策划方案
- 压铸行业咨询方案模板
- 物业经理聘用合同
- 理想二语自我对交际意愿的影响:二语坚毅和自信的链式中介作用
- MPOWER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国际国内控烟进展
- 2023年建筑三类人员(B类)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2024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综合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学校品牌塑造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报告
- 企业会计学学习资料
- 学校宿舍的卫生与定期清洁策略
- 危险化学品码头安全管理制度(3篇)
- 《电力机车构造(第2版)》课件 任务三 HXD3型电力机车空气管路系统分析
- 2019版 苏教版 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 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