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探究.doc_第1页
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探究.doc_第2页
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探究.doc_第3页
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探究.doc_第4页
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探究王琪 于晓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关观叶文化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从叶的色彩、形状和声响三方面做了介绍,通过阐述观叶文化的表现意义,为今后观叶植物文化在园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关键词:观叶植物;植物文化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囿”和“台”开始,经过历代王朝的兴衰演替和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1。园林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不仅为古典园林创造了宛自天开的自然生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它还是营建动人心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物质材料,同时园林植物也承载了许多文化内涵与情感因素。观叶植物,不似花开有时、花落有期的花木,它们在一年四季都给人清新雅俗、赏心悦目的感受,因此深受我国古代人们的喜爱,由此衍生出的观叶文化也丰富多彩。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古代观叶文化的类型及表现意义,强调园林中日益被忽略的植物文化,以期对我国现代园林植物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 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概述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植物是人们赋予人格比拟的主要对象,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2。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繁多的种类、四时多彩的变化和迥异不同的形状,因而也就激发了古代文人千姿百态的艺术联想,透过植物被赋予的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成为了解我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作为蕴含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自然也是一脉相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一种艺术意境的美,它通过具体的园林形象来传达深远飘渺、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人睹物会意、触景生情,从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感到无限丰富的意趣。而园林植物就是营构自然美、创造山花鸟语之间那种朴素气息的不可或缺的具体“园林形象”。这种采用诗画艺术习用的比拟、联想等艺术手法,借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赋予人格意义,从而表达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的手法,就产生了中国园林植物景观独有的文人风格。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按观赏特性来说,主要分为观姿、观花、观叶、观果、观干和观根六种类型3。我们今天所说的观叶植物,一般是指拥有姹紫嫣红叶色、变化万千叶形或四季长青,可做室内装饰或点缀风景的一类植物。然而实际上,观叶植物并不局限于此,因为观叶的“观”不只是指视觉上的享受,人们还可以从听觉上得到美的满足,“雨打芭蕉”及“风起松涛”便是有力的证明。叶子作为植物整个生长季中出现时间较长的部分,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文人的吟咏,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秋日枫叶的著名诗句,而以观叶植物作为情感载体的例子也俯拾即是,如小雅天保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4的比兴手法,借松柏的繁茂赞美人的坚强不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观叶文化不仅是自然的映像,而且还具有诗情画意的底蕴和富有哲理的人文精神。2. 叶的观赏特性与观叶文化2.1 叶的色彩人对于色彩的感知度较高,因此从观叶的角度来说,叶的色彩就显得格外明显。就目前国内的分类来看,根据叶的色彩可将植物分为绿色叶植物和彩叶植物。从广义上说,凡在生长季节可以稳定呈现非绿色(排除生理、病虫害、栽培和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植物都可以称作彩叶植物5。而根据色彩在叶面上的分布和观赏期,彩叶植物又可分为春色叶、秋色叶、双色叶、常色叶和斑色叶5大类6-7。绿色叶植物最为普遍,然而在我国古代观叶文化中最常被描绘的却只有几类植物松柏、竹子、芭蕉和荷花,并且通常将它们表达的意蕴与诗画作者的情操联系起来。北京戒台寺有棵名为“九龙松”的古白皮松,明代有诗赞曰:“宝树倚晴峰,婆娑月影重;叶深藏观鹤,枝老作虬龙。拂殿青荫合,凌霜翠色浓;山僧时向客,聊尔说秦封。”8拙政园的得真亭有黑松几棵:“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9借雪中松柏叶色的苍翠,象征主人的坚毅品格。竹为“三教”共赏之物,元末明初张羽所作的深竹亭记中,竹在下雪天是“琅开翠碧”,晴天则展现出“黛绿摇翳”10。沧浪亭的翠玲珑前后皆竹、绿意萦绕,取园主“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芭蕉是一种常绿的草本植物,其叶大、叶色嫩绿明亮,呈现一种平安而清雅的气质,故在江南一带多种于窗前,是谓“书窗左右,不可无此君”。蒋捷在一剪梅中所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虽然无情,满园的姹紫嫣红而今早已烟消影隐,但正所谓“书成蕉叶文犹绿”,漫卷的亭轩池影又似乎清晰可见。而提到荷花,众所周知的是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荷花高洁品格的颂扬,实际上荷花之叶在其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南宋吴潜在南柯子池水凝新碧和踏莎行红药将残分别就有这样的描绘:“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红药将残,绿荷初展,森森竹里闲庭院”。硕大的莲叶连在一起,呈现的不仅是碧盘承露、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动人景象。此外,多年生常青草本的万年青在观叶植物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阔叶丛生,深绿色,冬夏不萎,吴中人家多种之一切喜事,无不用之。”11论数我国古代观叶文化,最常见的彩叶植物中属春色叶和秋色叶植物居多。春色叶植物虽然不多,但早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就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美丽的自然现象。如权德舆的石楠树:“石楠红叶透帘春,忆得妆成下锦茵。试折一枝含万恨,分明说向梦中人。”充分展示了石楠春日红叶的妩媚动人。“可怜颜色好阴凉,叶翦红笺花扑霜”,白居易的同名诗作也将石楠春叶的红艳如作画般渲染开来。我国古代文人喜爱赞美的另一春色叶树种,则是早春泛着鹅黄嫩绿的垂柳。白居易在杨柳枝词中有“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描述;陆放翁在柳桥中也有“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那“迢迢以风”的柳丝是春的使者,是春日里最迷人的风景,也是诗人对新一年的美好希冀。秋色叶的变色是植株整体叶片的变化,色块面积大,而且变色时间长,故早为各国人民所重视。自古以来,从秦汉时期上林苑的枫香、晋朝华林园的柿树,到各地寺庙园林的银杏、黄连木,再到私家园林和普通庭园的榉树、红枫,秋色叶植物在我国就有应用12。我国古代观叶文化中,描绘秋色叶的诗词更是比比皆是。枫香,古人称之为“丹枫”,历代文人常借枫香以咏秋色:秦观在秋辞中有“云惹低空不更飞,班班红叶欲辞枝;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在红艳的枫香叶映衬中,诗人宛如在时光之流中逆行;苏轼的“枫叶芦花秋兴长”(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描绘了枫香叶经霜变红的景致;“金陵十景”之一的南京栖霞山,以“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叶千枝”的“栖霞丹枫”而闻名。乌桕也是南方著名的秋色叶树种之一,“秋晚叶红可爱”的它,让人初见以为是红花,怪不得有诗赞曰“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陆游的“乌桕赤于枫,园林九月中”则使人不禁联想到乌桕红叶在雾霭的映衬下,呈现出似人间非人间的梦幻之美,让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黄栌是我国北方常见的秋色叶树种,作为“晴雪红叶西山景”所描绘的“燕京八景”之一的植物材料,宛若明霞般的红映衬着纤尘不染的白,古人与今人因为这无比纯净的秋而相互凝视、亘古永恒。柿树不仅有可爱味美的果实,其秋叶的红也“不异于江南枫”:明代苏州名士陈汝秩曾赋诗云“晚风吹雨过林庐,柿叶飘红手自书”,这种自然景致恰似一幅江南秋日风俗画,衬托出作者品性的宁静致远。槭树属的树种是世界各国重要的秋色叶植物,中国古代常将槭树称为“枫”,西晋潘岳在秋兴赋中有“庭树槭以洒落”之句,说明在西晋以前我国已将槭树栽植在庭园观赏,诗文也屡见不鲜:明朝钟人杰在过枫林记中写道:“枫林在城西南隅时夕照已转林腰,横射叶上,光彩如泼丹砂者,正坐吟远上寒山之句,希微间踽踽影动”表现了红叶随着光线变化而展现出的动感;明人的“染得千秋林一色,还家只当是春天”,红叶如火焰一般将秋天点亮,让人误以为是春日艳阳高照之景致,一树一景,树树不同,合成一片,百看不厌。除以上几个秋色叶树种为我国古代观叶文化中常见之外,还有银杏、槲树等,学圃馀疏就有云:“银杏树秋冬叶纯黄,间枫林中,相错如绣。”这些秋色叶植物用它们斑斓的色彩,构筑出一个无比绚烂的秋天。2.2 叶的形状与叶色相比,古代文人对叶形的关注明显要逊色许多。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造景及赏景的标准常重意境,着力画意,植物景观常以个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这种意蕴使得观赏者缺少对细部(叶形)的观察。但是,对于深受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几种观叶植物却另当别论。李清照曾有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3词的前段写景:窗前的芭蕉叶大,荫满庭院,而其形态则是“叶舒而心卷”,好像一封书扎已被风吹展,但中心部分仍然卷曲着,“内情”还是保留着的;后段则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与深重愁情。扬州个园的“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园主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意14。“移竹当窗”是中国传统园林程式之一,所表达的首先就是竹的形态,竹叶的狭长、秀丽,平行脉纹,聚簇斜落,显示出一种碧绿青青的潇洒脱俗的雅趣。拙政园中有墨竹图一幅,为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画,他一生画竹最多,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除了芭蕉与竹之外,也有描述过垂柳叶形的诗词,如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问一答,不仅将柳叶柔媚细长勾勒出来,更讴歌了春的美好。2.3 叶的声响确切的说,叶的声响是由雨或风等自然现象引起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韵致和审美中缺少不了音响的成分,或者说,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得益于那丰富而美妙的听觉美15。在听觉的营造中,首先当推芭蕉。“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16,“芭蕉夜雨”是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植物营造意象: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知。窗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沈周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除却芭蕉,荷叶、竹子也都是雨声的载体。宋代杨万里在秋雨叹中云“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韩愈也十分欣赏荷叶的声响美,“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盆池五首);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哀中也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描述,秋雨滴落在残荷之上,依然滴答有声,拙政园之留听阁便取此义,同时园主借晚秋残荷象征自己内心坚贞不败的精神17;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因取唐李中“听雨入秋竹”诗意名之,轩前有碧池一潭,几片青荷、几丛翠竹、几株芭蕉,均是借听雨声的最好的琴键。每当潇潇雨落时,它们仿佛如键盘乐合奏一般,发出别具幽趣的自然之音。利用风作为创造声景的方法,我国古代观叶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松风”了。拙政园的听松风处,取自南宋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比起听松风处的小家碧玉,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则自有大家闺秀之风范,其一组建筑内外种植数以百计的松树,乾隆称该景象为“四时无改色,众木有超群,盖影晴仍暗,涛声静不纷。”长风过处,松涛澎湃,如千军万马大显声威。此外,风过竹叶也有别样的听觉之美,南北朝的贺循曾有诗赋得夹池修竹曰:“来风韵晚迳,集凤动春枝。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18 风吹竹蹈,犹如群凤齐鸣,胜似黄帝时乐官伶伦的演奏。3.我国古代观叶文化的表现意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一个极大反差是对审美意境的追求,“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强调植物与人相似的品格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贯的审美传统,其源泉可追溯到先秦美学的“比德”思想。植物的外在形态下蕴含了不同的精神意蕴,在中国园林中对植物审美的传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就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19,这也正应了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植物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所表现的意义,大体上可分为表达生活情感、表达人格魅力和表达人生哲理三类20,这也通用于观叶植物文化。我国古代文人借植物表达生活情感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前文提到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还是李清照描写雨打梧桐叶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寻寻觅觅),分别借用观叶植物的色、形、声,却都表达了词人被迫南逃的思乡之苦和忧郁惆怅的心境。借植物反映人格魅力是文人眼中契道修养的最佳途径,竹子就是常被引用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竹子具有“刚、柔、忠、义、谦、常、贤、德”八德而比喻君子,这是由其外在景观之美而提升到拟人化的内在美,郑板桥在枫桥题画竹石中写道:“一方天井,修竹数竿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由此托物言志,表达出自己清心寡欲的人格魅力。植物产生的静谧幽远的环境有时会给人神性的启迪和精神的慰藉,因而古代文人会利用植物表达某种人生的哲理,如戴叔伦的“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就参禅佛之哲理于植物中,而借常青的松柏类植物借以表达青春常在也为宗教文化所常见。4.结语我国古代观叶文化虽不及花文化那般绚烂多彩,但其蕴含的内容与意境也并不可小觑。尤其是观叶文化所涉及的不仅有四季常青的植物,还有“看叶胜看花”的彩叶树种;不仅有粗犷的整体描述,还有妙哉的细部“特写”;不仅有视觉的饕餮,还有听觉的享受。植物在我国古代文人眼中不仅是自然的美好景致,也是思想与意境的寄托。植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我国园林特色之所在。随着园林事业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植物文化(无论是观叶文化还是花文化)的相关应用研究也应得到关注,从而使中国园林的特色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得以继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周维权.1990.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黎伯钢,徐慧宁.2009.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园林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37(19):9224-9225.3.周道瑛.2008.园林种植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4.杜若明注释.1998.诗经.北京:华夏出版社.5.袁涛.2001.彩叶植物漫谈.植物杂志.5:12-13.6.张启翔,吴静.1998.彩叶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4):126-127.7.于晓南,张启翔.2000.彩叶植物多彩形成的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7(增刊):533-538.8.朱钧珍.2003.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安小兰译注.2007.荀子.北京:中华书局.10.杨絮飞,李国新.2009.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语素的多维审美意蕴.浙江林学院学报.26(2):262-265.11.陈淏子(清).1956.花镜.北京:中华书局.12.臧德奎.2003.彩叶树种选择与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81.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4.曹林娣.2005.中国园林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5.李国新,杨絮飞.2008.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听觉美.浙江林学院学报.25(1):100-103.16.陈植.1988.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7.居阅时.2005.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广东园林.28(2):14-19.18.邓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