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标准编制说明.doc_第1页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标准编制说明.doc_第2页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标准编制说明.doc_第3页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标准编制说明.doc_第4页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标准编制说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普通法、苛性亚硫酸盐法、氨法、亚硫酸铵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一) 简要的起草过程根据原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2011年)”(项目编号为spaq-2011-22),食品添加剂焦糖色被列入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共同组织该标准的修订工作。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针对修订焦糖色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8月组建了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等多单位组成的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研究参考这些标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产品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形成了标准草案。之后,工作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对标准中采用的试验方法反复进行了对比验证工作,积累了大量验证数据。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标准讨论稿。2012年7月10日,起草工作组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召开了焦糖色标准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单位外,还邀请了着色剂行业内专家、焦糖色生产和应用单位代表,并特邀国际焦糖技术协会主席Dr. Forrest Bayer先生介绍了国际上焦糖色的标准法规情况、焦糖色的毒理学评价及焦糖色的应用情况。与会人员就焦糖色的法规标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交流,并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标准起草工作组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之后形成了行业内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7月25日开始,起草工作组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征求意见稿以信件及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有关企业和专家,同时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的网站上刊登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标准起草工作组认真讨论研究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预审稿)。2012年10月17日,起草工作组又在青岛召开了标准研讨会,会上进一步讨论了标准并征求意见,对标准征求意见稿(预审稿)形成了统一意见。2012年11月19日至12月10日,起草工作组将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以信函、邮件等方式发给行业内相关专家进行函审,根据反馈的函审意见,对标准资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公示稿,于2013年1月,上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二)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等单位。(三)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伍超群、戈弋、李惠宜、柴秋儿、谢文明、伍学明、姜永煌、余尧保、沈建西、赵吉兴、张峻炎、程建斌、程缅、姜梅、翁南军、徐义、李景灿、杜雅正、李艳丽。负责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检测方法的验证比对,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行业内征求意见,组织标准的初审讨论会及标准报送等。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中规定,食品添加剂焦糖色可用于食品加工中,生产方法分别为:普通法、氨法、亚硫酸铵法和苛性亚硫酸盐法。本标准的修订在原国标GB 8817-2001的基础上,增加了苛性亚硫酸盐法焦糖色,适用于GB 2670规定的所有焦糖色。本标准与 GB 88172001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适用范围中增加了焦糖色(苛性亚硫酸盐法);修改了可使用的原料的范围;修改了吸光度、氨氮和二氧化硫的指标;修改了二氧化硫、4-甲基咪唑的测定方法。三、国内国际相关标准情况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JECFA2011)、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第版)和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八版)均公布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的质量规格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均将焦糖色分成四类,分别为I类普通法(Class I:Plain caramel)、II类苛性亚硫酸盐法(Class II:Caustic sulfite)、III类氨法(Class III:Ammonia caramel)和IV类亚硫酸铵法(Class IV:Sulfite ammonia caramel)。本标准的修订在原国标的基础上主要参考了FCC焦糖色标准。表1是焦糖色国内外质量标准中理化指标的对比情况。表2为焦糖色标准试验方法对照表。四、其他需要在网上公开说明的事项暂无。 附表:表1国内外焦糖色质量标准对照表 标准 项目指标本标准GB 8817-2001FCC JECFA(2011)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8版)吸光度(色度)0.011.00(吸光度)0.050.6(吸光度)0.010.6(色度)I类:0.010.12II类:0.060.10III类:0.080.36IV类:0.100.60(色度)/氨氮*(以N计)/%0.60.50(以NH3计)0.6III类:0.4IV类:2.8III类:0.4IV类:2.8二氧化硫*(以SO2计)/% 0.20.10.2II类:0.2IV类:0.5II类:0.2IV类:0.54-甲基咪唑*/(mg/kg)200200250III类:300&200;IV类:1000&250。I类:不检出III类:300IV类:1000总砷(以As计)/(mg/kg) 1.01.0111.0铅(Pb)/(mg/kg) 2.02.0222.0总氮*(以N计)/% 3.33.33.3I类:0.1II类:0.2III类:1.36.8IV类:0.57.5I类:4.0II类:0.2III类:6.8IV类:7.5总汞(以Hg计)/(mg/kg) 0.10.10.1/总硫*(以S计),w/% 3.53.53.5I类:0.3II类:1.32.5III类:0.3IV类:1.410.0I类:0.3II类:2.5III类:0.3IV类:10.0干燥失重/%/5(固体)/固体含量/ %/无指标,有检测方法I类:6277II类:6572III类:5383IV类:4075I类:55II类:65III类:53IV类:402-乙酰基-4-四羟基丁基咪唑(THI)*/(mg/kg)/无指标,有检测方法III类:40&25III类:40重金属(以Pb计)/(mg/kg)/25.0/25注1:本标准和GB 8817中的吸光度指标为0.1%样品溶液在610 nm处的吸光度值;FCC 和JECFA(2011)中的色度为0.1%样品溶液在610nm处的吸光度值折算成以固体含量基计的值。注2:本标准、GB 8817和FCC 中带*项目的指标值是吸光度为0.10个吸收单位时的指标值(当吸光度不等于0.10时,需将各有关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折算后,再与本表比较、判定);JECFA(2011)中带*项目(4-甲基咪唑和THI除外)的指标值是以固体含量基计的指标值,4-甲基咪唑和THI的前一个指标值是以固体含量基计的指标值,后一个指标值是以吸光度为0.10个吸收单位时的指标值;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8版)中带*项目的指标值是以固体含量基计的指标值。表2国内外焦糖色质量标准试验方法对照表 标准 项目指标本标准GB 8817FCC JECFA(2011)日本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第8版)吸光度(色度)吸光度:同GB 8817方法吸光度:0.1%样品溶液在610 nm处的吸光度值色度:0.1%样品溶液在610 nm处的吸光度值,折算成以固体含量基计的值色度:0.1%样品溶液在610 nm处的吸光度值,折算成以固体含量基计的值/氨氮*(以N计)/%同GB 8817方法, 14为氮的摩尔质量数0.1mol/L盐酸溶液滴定样品蒸馏液,17为氨的摩尔质量数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样品消解液,14为氮的摩尔质量数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样品消解液,14为氮的摩尔质量数(限于III类和IV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样品消解液,14为氮的摩尔质量数(限于III类和IV类)二氧化硫*(以SO2计)/% 等同采用FCC方法GB/T 5009.34特殊装置蒸馏法特殊装置蒸馏法(限于II类和IV类)特殊装置蒸馏法(限于II类和IV类)4-甲基咪唑(4-MEI)*/(mg/kg)等同采用FCC方法 薄层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限于III类和IV类)气相色谱法(限于I类、III类和IV类)总砷(以As计)/(mg/kg) GB/T 5009.11GB/T 8450-1987湿法消解以砷斑法测定砷限量试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砷限量试验砷限量试验铅(Pb)/(mg/kg) GB 5009.12GB/T 8449-1987经湿法消化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总氮*(以N计)/% GB 5009.5,不乘系数(蛋白质=总氮F) GB/T 5009.5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总汞(以Hg计)/(mg/kg) GB/T 5009.17GB/T 5009.17汞限量试验/总硫*(以S计),w/% 同GB 8817方法硫酸钡灼烧残余量换算成硫硫酸钡灼烧残余量换算成硫硫酸钡灼烧残余量换算成硫硫酸钡灼烧残余量换算成硫总固体含量/ %/样品干燥失重后,在60、减压条件下干燥至恒重样品干燥失重后,在60、减压条件下干燥至恒重样品干燥失重后,在60、减压条件下干燥至恒重2-乙酰基-4-四羟基丁基咪唑(THI)/(mg/kg)/高效液相色谱法,查标准曲线,(限于III类)高效液相色谱法(限于III类)高效液相色谱法(限于III类)注1:本标准和GB 8817中的吸光度试验方法为测定0.1%样品溶液在610 nm处的吸光度值;FCC 和JECFA(2011)中的色度试验方法为测定0.1%样品溶液在610nm处的吸光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