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原始时代的诗歌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劳动人民创作,口头相传。如一些劳动号子,他们是依照劳动节奏的声音和语言的结合体。节奏短促鲜明,诗句短小。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二、四言诗(诗经体) 产生时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代表作是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年春秋中期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作品按音乐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可概括为“赋、比、兴”主要内容: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诗经句式:四言诗(章法复沓、回环往复)三、骚体诗(楚辞体) 产生时间为战国时代,代表作是楚辞。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楚辞开创了诗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形式的歌谣。其句式参差错落,多带“兮”字,宜于自由地抒发不同的情感,适于表现更复杂的内容。 其优秀篇章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四、乐府诗(杂言诗、五言诗) 时间为汉代,代表作品是乐府诗集。这些民歌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从不同层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真挚朴素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反映婚姻爱情于家庭矛盾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以五言杂言为主,形式灵活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交之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汉末便呈现五言诗大兴的局面。五、文人五言诗 产生于东汉末年,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兵祸不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一群佚名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五言古诗十九首,造诣极高,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它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擅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蕴籍深挚的情思。尤其是那些写相思离情的作品,言短情长,更是后世难以超越的。六、建安诗歌时间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也是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充实的内容,充沛的感情,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骨与藻饰恰当地结合,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的诗作,及时的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七、正始诗歌 时间是从三国魏从公元223年到264年这段时期。原是当时的玄学家王弼和何晏共同倡导玄学清淡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唱出的是这一时代里“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的主旋律。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前者有82首咏怀诗留下来,绝大多数是五言诗,在诗史中有一定的地位。八、两晋诗歌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以“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太康体”诗风。当时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慷慨悲凉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转而向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特点:内容上,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形式上,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这时期尤值称道的诗人是陶渊明,他既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又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其优秀篇章如归园田居。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或者“田园诗人”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山水。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其归园田居等作品,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给人以含蓄隽永的美感享受。九、南北朝诗歌 时间为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乐府诗和文人诗两类。乐府诗又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