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淇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 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试卷自己留存。第卷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 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 B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C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2. 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D“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往往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研究经术,性謇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已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体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窭:j 贫穷。謇:jin 正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且窭,事母谨甚 孤:幼年死去父亲 B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 稍:逐渐 C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 柄:把柄 D高宗特原义府之罪 原:赦免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仁义”和“忠诚”的一组是( ) A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 将加弹奏,以问其母 B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 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C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已故也 D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 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义方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前往京城长安参加明经考试,途中遇到一名徒步赶路的人,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震动当时。 B王义方在朝中不肯走访请托权贵,因此魏征非常器重他,并要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世,为了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王义方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 C中书侍郎李义府想占有姿色过人的罪囚淳于氏,要大理寺寺丞毕正义将她从监狱里弄出来。高宗皇帝下令重新审理这个案子,王义方上奏请求,但高宗认为他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 D王义方担任洹水县县丞时,好友张亮的侄子张皎临死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自己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张皎死后,王义芳按照张皎的遗言,把他安葬在家乡原武,并在坟前祭告,最后将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5分) _ (2)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5分) _(二)古代诗文阅读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6分)(2)“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9、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 学而不思则罔,_。(2) _,随风直到夜郎西。(3) 巴东三峡巫峡长,_。(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5) _,岂余心之可惩?(6) _,不尽长江滚滚来。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生若直木 张承志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法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老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锛子:斧的一种。10.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张承志的生若直木,讲的是作者因一位老书法家赠与的一对白檀木镇纸而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文章语言充满生命气息。 B.人生总会遇到许多难事、挫折,而这些沟沟坎坎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但伤害过后是一遍遍地怨天尤人,还是像那对镇纸一样,不管当初斧劈锛凿,如今去包容这一切,光洁地呈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C作者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意在要人们忘却政治伤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忘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D“收到镇纸”时作者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是有意安排,是有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写到人,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 E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个向人讲述大难之后有成功的人,而是我们永远不会发现有痛苦表情的那张脸。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启迪,它告诫我们面对苦难不能有痛苦和哀伤。11. “直木”“不语斧凿”,文中却多次写人“语斧凿”。请概括人“语斧凿”的三点内容。(每点不超过12个字)(6分)12. 作者谈“直木”,为什么能与朋友“写小说”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13.请探究文中“生若直木,不语斧凿”的深刻含义,并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8分)四、语言运用题(20分)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B目前社会关注的“延偿法定退休年龄”与“晚退会不会抢年轻人饭碗”等话题。无论在老年人中还是在年轻人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C我们要义正言辞地告诫日本某些当政者,如果你们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强烈抗议总是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D在“建绿色学校、求和谐发展”的活动中,我们提倡的是团队精神,依靠的是广大师生的力量。一两个莘莘学子又能做些什么呢?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 ; ; 。 ; ;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安慰与宁静。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的一年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好的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纯美大地山川A、 B、 C、 D、17请根据所给材料,在横线处补写语句,要求表意鲜明、语气连贯。(5分) 人,生活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人生伴随着一连串的梦想。梦想是人生“永远脱不掉的红舞鞋”,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会去努力奋斗,才会挑战极限。但梦想也需要管理,需要精心呵护,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去支援。管理梦想既不能_,也不能_。18.按照例句的形式把空白处补充完整。(6分)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5、 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似乎有我们身边找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罩涌动的向往。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中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远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淇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 B(“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2、C(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D、侧重写景;B侧重言志)3、C(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4.C 5.B 6.D7. (1)王义方同情他,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震动当时。 (2)因为张皎妻子年轻,王义方让家奴背着灵柩,自己从马上下来,让张皎的妻子骑着,自己步行着。8、(1)分别代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比喻修辞。 (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视的感慨。9. 略10.答案 CE 解析 C“忘却”错;E“不能有痛苦”错。11.(1)朋友的小说满篇是苦难。(2)我怂恿朋友写受迫害的小说。(3)以前我写的东西,感情娇嫩(酸)。(每点2分)12. 因为两者的特点互为相反。直木内里都是斧劈锛凿的坑疤而外表光洁,小说的内容满篇都是炫耀自己的伤痕。(2分)作者用对比的方法诠释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2分)以小说的内容来反衬出“直木”的特点。(2分)13.生若直木,不语斧凿。这个“不语”,是包容,不去炫耀自家伤痕,是以包容地胸怀消融痛苦,(2分)以崭新、积极地生活态度示于人,心广意宽,就是干净漂亮的活着。(2分)(举例分析4分)14.A【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它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15.B【A、“成为”前暗换主语,可在前边加“使之”。C、“显示”用词错误;最后一句主语不明,据句意,应为“科幻文化”,而据语法,却是“崛起”。D、一面对两面,改为“将影响到汉字文化的传承”】 16.B 解析:从句式的特点和内容的关联性可排出,从节日的时间顺序可排出 ,内部的逻辑关系:从“愿望”到“习俗”。17.参考示例:既不能因种种原因轻言放弃,也不能沉溺于梦想而不付诸行动。(鲜明2分,连贯3分。)18.参考示例:一块碎石组成不了雄壮的山川,一滴水珠汇集不成辽阔的海洋。附1:文言文参考译文王义方,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县)人,自幼丧父,家庭非常贫困,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性格正直特别。因参加明经考试,前往京城,在路上遇到一个因徒步赶路而疲惫的人,对王义方说:“我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非常严重,想要前往探视,因徒步赶路十分疲惫不能前往。”王义方同情他,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震动当时。他不肯走访请托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