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引种驯化(定稿版).doc_第1页
白芨引种驯化(定稿版).doc_第2页
白芨引种驯化(定稿版).doc_第3页
白芨引种驯化(定稿版).doc_第4页
白芨引种驯化(定稿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及其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濒危药用植物白芨引种驯化及其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1.1项目概述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 是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省;此外,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云南几遍全省海拔1600-2600m的林下、沟谷岩缝中、潮湿山坡与岩石上,喜温暖,耐阴性强。药用假鳞茎,在10 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性微寒,味苦,用于肺伤咳血,外伤出血、溃疡疼痛等。本草纲目载:“气味苦辛,无毒。主冶痈疮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皯疱,令人肌滑。止惊邪血邪血疬,痢疾风痹,赤眼症结,温热疟疾,发背瘰疬,肠风痒痿,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止肺血。附方:跌打骨折:酒调白芨末二钱服,其功不减自然铜、古铢钱也”。江西、湖南与云南近15家中药厂,用白芨假鳞茎制白芨片、粉、糖浆与冲剂。现已经列入濒危野生保护植物,也是云南地道药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药物。本项目通过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设备和强大的科研阵容,把濒危野生白芨引种驯化与规范化栽培基地建设相结合,按GAP基地建设要求,在大田实现白芨引种、驯化和快繁,通过对比考察,实践栽培,选育出优良的栽培种,利用所选优质品种为种源,研究分株繁殖配套技术,繁殖优质种苗,解决种苗供应和部分原料药需求。目前,我公司白芨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种子繁殖、分株繁殖。野生白芨种子非常细小,千粒重仅为0.0056g,缺乏营养,出苗率低,生长缓慢;分株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高、且技术已初步成功。组织培养,公司正在探索研究。故选择采用分株繁殖进行繁殖种苗。本项目将解决野生白芨的引种驯化、优良种源繁育、栽培技术等问题。在项目实施中,摸清白芨在大田的生长规律和习性,探索研究大田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总结栽培管理技术。该项目为推广栽培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使濒危野生白芨资源得到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必要性白芨又名百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芨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甘露聚糖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咳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症。近代药理学研究,白芨栓塞剂在治疗肝癌肿瘤方面,不仅无毒副作用,还能促凝血,是很好的栓塞剂,而且能抗炎、抗肿瘤,具有栓塞和化疗的双重作用。近年来,白芨除制成饮片直接使用外,还被广泛应用在复方中药的配伍中。随着人们对白芨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已经开发出许多新用途和新产品,如“开胃片”,血管栓塞剂,白芨胶囊,复方烧伤喷雾剂,以白芨胶粘部分制成的白芨代血浆,用其淀粉制成的粘合剂等。白芨还可以制成乳化剂、悬浮剂,此外在化妆品和保健品中也被广泛应用。由于以上的原因,白芨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产量正呈逐年下降趋势,白芨的市场需求近年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攀升,市场价由原来的每公斤45元上升到50元左右。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需求的白芨原料超过几千吨,而实际的自然供给量只有几百吨,给量严重不足。随着全国多家制药企业对白芨原料需求量增加,许多药厂货源不足,货源供应已转向省外其它品种白芨。预计在今后几年,供求间缺口会不断拉大,销势会从目前的畅销转向旺销,价格也还会登上新台阶。因此,白芨引种驯化及规范化种植已成为解决白芨自然资源匮乏、提高内在品质的必然选择,白芨的引种驯化及其规模化种植与示范势在必行。目前,急需解决产业化栽培前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摸索掌握其栽培技术,将野生品种驯化变为家种栽培,扩大人工种植,才能达到保护野生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得到质量稳定的药材,为标准的科研提供可靠的供试品,保证药材的科学、合理。能使野生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生产提供质量可靠的原料,解决长期困惑中药工业如何用不稳定的原料生产出稳定成品的问题;为流通领域提供大量的优质货源;且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白芨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成为云南优势产业,它必将成为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项目。项目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二、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白芨是地道的云南药材,白芨的品质优选、引种驯化及其标准化栽培在云南省少有报道。我公司与合作方云南农业大学对所做的引种栽培技术已基本成熟,并对相关繁殖、栽培技术做了初步总结。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有一年多的栽培实践,建立了一定面积的规范化栽培基地,并对白芨的优选、分株繁殖及其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有较好的条件来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今后,将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理论指导与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栽培实践经验的结合,研究白芨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并比较各地理种源药用活性成分含量高低,测定培育出最佳优良种源1-2个,利用所选优良品种建成10亩白芨的标准化育苗基地,推广10亩白芨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并运用到规范化与示范化的种植基地。综上所述,对白芨的种质资源优选及大田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属新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应用价值。三、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主要负责人概况及在项目中的分工1、项目承担单位: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1公司基本情况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万元,公司开发白芨种植基地建设已获初步成功,目前,正进行白芨各地理种源比较及引种栽培,基本摸清白芨的分株繁殖技术,并初步探索白芨GAP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实现10亩白芨引种驯化。1.2项目负责人情况XXX,早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农作物良种引种、栽培和中草药的引种驯化及栽培研究工作。近年,亲自走偏云南大部分地州考察白芨野生资源概况,在掌握野生白芨分布及数量日渐减少的情况下,与云南农业大学郭华春教授合作,通过进一步探讨、研究,选定以分株繁殖为主,进行野生白芨种源的小面积引种驯化及栽培。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多年的栽培实践,对中草药具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并在白芨大田栽培中掌握了第一手的野生白芨转家栽的种植技术和经验。2、项目合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2.1合作方基本情况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6所省属重点大学之一,具有设备齐全的开放实验室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植物营养实验室、农药检测分析实验室、作物栽培实验室等与项目相关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指导中心。云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批从事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分类、鉴定、评价、利用、创新,植物遗传育种、生物统计、种子生产及基地建设、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为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2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及在项目中的分工 技术负责人郭华春教授为知名农作物栽培专家, 1995-2000年留学日本鹿尔岛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与实践,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和药用植物栽培等内容。并参加作物栽培学和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编写。在中草药方面,主要从种质资源和栽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引种驯化和分株繁殖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四、项目现有工作基础和支持条件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中药材开发的专业性公司,现已有引种栽培面积10亩和地理种源4个(云南、丽江、大理、玉溪)。具有精力充沛、创新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对中草药栽培技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目前,白芨的引种栽培已有一年多的引种驯化基础,在分株繁殖方法的处理上、生长期的管理要求上、栽培方式、适宜时间、病害的防治上获得了一定经验,并初步探索白芨的规范化栽培的关键技术。公司一年前在梁王山脚海拔1800m的大树村基地开展小规模引种工作,引种较成功,从野生引种以及分株繁殖都能正常发芽,且分株繁殖发芽率高于95%,植株生长较正常,长势很好,有望在大田实现产业化开发,对于是否影响药效,还需进一步比较研究。合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实力雄厚、设备先进。公司指导专家郭华春教授对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非常深入和系统,对引种驯化和分株繁殖有独到的见解。现公司引种栽培10亩分株繁殖苗,由郭华春教授提供技术指导。白芨分株繁殖苗繁殖率高,技术成熟,为开展栽培试验提供了必要条件。把白芨的规范化种植进一步扩大推广,为实现白芨示范化产业种植打基础。五、项目预期目标、考核指标、预期提交的成果1、项目预期目标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拟利用2年的时间,开展白芨引种驯化、优良种源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大田设置对比栽培试验,对比各个地理种源在大田的适应性及性状表现。同时进行各个地理种源的野生白芨苗栽培研究,探索白芨大田规范化栽培的生长规律和栽培管理技术,并筛选出适合推广家栽的优良品种,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优质种源、种苗及科技支持。2、考核指标2.1技术指标2.1.1筛选出白芨1-2个优势地理种源,具体比较各地理种源,使其药用效果及其药用活性成分优于野生种源。2.1.2提出白芨地域性优势种源分株繁殖和配套技术,使繁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2.1.3探索出白芨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使白芨大田推广种植有据可依。2.1.4建立优质种源种植面积达到10亩,10亩试验示范面积,提供完整的配套栽培技术。2.1.5规范化种植达到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白芨种植地方标准。2.1.6完成家栽白芨与野生白芨的质量对比研究,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2.2拟定经济指标白芨为地道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规范化种植完成后白芨每亩地可产干品153kg,按目前白芨市场价50元/kg计,去掉地租、人工费、肥料、遮荫棚等3950元生产成本,白芨每亩可获纯利润可达3700元。3、预期提交成果3.1白芨优质种源的分株繁殖配套技术3.2白芨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3.3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六、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创新点1、主要研究内容白芨生长在海拔1600m-3200m的林下、沟谷岩石缝中,喜温暖,耐阴性强。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充分考虑白芨的野生生物学特性,尽量创造与野生环境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经过科学分析,仔细考察,我公司选择海拔1800m,无霜期长达246天、初霜期晚(11月25日)、日照充足的梁王山脚大树村建立种苗基地及栽培示范基地。对其大田适应性进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试验规模为10亩育苗面积,10亩试验示范面积。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六点:1.1种质资源选择及鉴定(考察抗病性、丰产性、药用价值及其活性成分、适应性);1.2白芨优良种源分株繁育技术研究(假鳞茎采收时间、贮藏条件、发芽条件、发芽率测定);1.3白芨种苗的分株繁殖基地建设;1.4白芨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定植条件、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1.5白芨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运用。1.6比较各地种源、药用活性成分的优劣,测定野生白芨与家栽白芨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3、技术关键3.1关键技术3.1.1利用科学合理的对比试验,选育优良种源;3.1.2利用科学合理的试验,探索高低海拔地区白芨家种栽培的适应性;3.1.3利用简易、快速有效的繁殖方法分株繁殖技术进行繁殖;3.1.4培育种苗,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3.1.5实行轮作,防治病虫害,探索用生物防治方法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防止大田栽培试验中烂根、霉根,3.1.6严格采收加工;3.2技术路线3.2.1分株繁殖野外采集收购白芨 种植 种源圃 (筛选优良种源) (混合选择法) (单株选择法)确定种植品种 分株育苗 栽培 田间管理除草,灌溉 (中耕排灌水,追肥,摘心,培土等)病虫害防治(生物方法防治) 收获(根据GAP标准进行采收,白芨SOP标准草案待研究后制定)。3.2.2规范化种植技术路线收获定植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中耕除草施肥管理确定地点测定土壤水质气候达标搭建遮荫棚筛选种苗具体按照表1、2、3、4、5、6、7、8、9实施(以下图标适用于育苗区及推广种植区)标准化基地建设、探索。由于国际市场对药品和保健食品中对人体有害有极严格的要求,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元素列入必检项目。因此,最终保证生产品种的内在质量,达到药典规定用药标准是标准化栽培须达到的目的。野生白芨引种栽培必须做到育苗、栽培、采收、加工、包装科学化,规范化。表一 白芨品种分类表 繁殖材料 杂化类型 育种方式品种 科属 产地 备注 种子 营养体 花系 株选 其他分类学家筛选分出 暂缺 假鳞茎 授粉方式 优良植株 分株繁殖白芨优良品种 待定 表二 白芨种苗特性记载表 切块断净重 出苗率 发芽温度 时间 备注白芨 待测 待测 待测 待测 项目重点表三 土壤6种元素及农药残留测定表取样 类型 日期 As Hg Pb Cr Ni Co DDt 备注地点 砂质土 委托有关部门测定后,标准参照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云基地取样 南省天然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执行。表四 气候特征登记表地点 经纬 海拔 无霜期 初霜期 温度高/低 年积温 日照 呈贡气 102541746.2 246天 11月25日 21.7/-10.8 暂缺 2013.4象局提 2440 小时供 参考值 1800表五 水质调查表取样地点 日期 PH As Hg Pb Cr Ni Co 氟化物 氯化物 基地取样待委托有关部门测定后,标准参照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执行。表六 白芨生育期调查表(苗期)品质 播期 播量 株行距 5cm气候 气温 发芽 出苗 备注无性繁 9-10月 3万株 10cm10cm 早 中 早 中 时间 时间 殖苗 /亩 晚 晚 待测种子育苗 暂缺表七 白芨生育期调查表(营养生长期)品种 施肥情况 病虫害 防治措施 备注无性繁殖 农家肥底肥1次 待研究 综合防治表八 白芨生育期调查表(成熟期)品种 开花时间 种子成 株高 根系类别 生育期 采收期 备注 熟时间通常4-5月 8-9月 30-70cm 块根 待测定 10月表九 白芨产量登记表 用工量 成品等极品种 亩产量 加工方法 备注 苗期 生长期 成熟期 采收1、2、3 按3万株/亩计 1-2年 2-4年 当年成熟 1、2、3等极分类(分株繁殖苗)3.3、技术关键的解决方案3.3.1假鳞茎的贮藏与播种关键抓住温度与湿度的调控,可依次设置实验组对比得出结论,找出最佳处理方法。3.3.2为预防假鳞茎霉腐烂与土壤水分、透气性等问题,严格控制水分和土壤透气条件。3.3.3病虫害的防治,摸清发病规律,消灭病源及控制传染途径,作好预防,进行生物方法防治的探索。4、创新点4.1白芨野生引种家种栽培创新;4.2野生白芨分株繁殖创新;4.3按GAP标准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创新; 4.4高产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路线创新;4.5质量分析及监控检测创新; 野生白芨在云南省很少见规模化野生引种家种栽培,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摸索其快繁技术以及初步研究标准化种植地方标准。野生白芨种子非常细小,千粒重仅为0.0056g,缺乏营养,出苗率低,生长缓慢,目前在生产中应用是不经济的。而分株繁殖的方法简单、容易,分株繁殖速度快,且分株繁殖时块根种的营养物质保证了初期生长,因此,通过分株繁殖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梁王山脚大树村种植基地所在地区能零星发现野生白芨,说明该地区气候比较适合白芨的栽培。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研究,得出如下一些数据:第一点:云南XXXXXX公司从各地引种不同品种及不同地理种源,从中筛选优质品种并测定其药用效果及有效活性成分。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第二点:生长特性 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腐殖质土壤。花期4-5月,果期7-9月,早春或秋季栽植,春季2-4月或秋季8-9月采取假鳞茎进行分株繁殖。第三点:选种与种栽贮藏 在 9 -10 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假鳞茎作种栽。可以随挖随栽;也可以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置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 1 份种茎与 2-3 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少数种茎可与细砂混合后装入木箱内贮藏。箱顶不要加盖,并注意经常检查,发现霉变及时处理。第四点:分株繁殖 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切假鳞茎繁殖较易。3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用刀横切小块,每块带12个芽,每株可分2-4株,伤口沾草木灰后栽种。用镢开沟,沟距25厘米,深10厘米,按株距78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4月出苗。第五点:栽培时间 分株繁殖移栽2-4月或8-9月,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种子育苗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研究,组织培养育苗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六点:病虫害 常发生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有时有根结线虫病危害,用3%呋喃丹颗粒剂灌施土中。七、项目进度计划第一步即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采集收购各地理种源引种驯化,在原有栽培技术基础上,使每个地理种源面积达到500m2,同时测定收集到的各地理种源药用活性成分的含量高低,获取一定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栽培试验奠定基础。按GAP要求建立10亩种植基地。目标:引种达到获取各地理种源的目的。第二步即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继续收购鲜白芨,在引种基础上开展相关配套实验分株繁殖技术,在大树村试验基地开展比较研究(各野生种间野生与家栽的药用活性成分对比、长势对比、结籽量对比、成熟期对比等),将结果应用到扩大栽培试验上,再次验证,进一步积累总结栽培经验,并探索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为白芨种植示范化打基础;将培植好的种苗推广到大田规范化栽培,注意定植时施足有机底肥,同时尽量创造与白芨野生状况相似的气候环境条件,保证白芨在大田生长良好。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控制水肥。春季将种苗基地培育的待芽种苗定植到大田;夏季生长旺盛期注意遮萌,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肥。采收季节注意假鳞茎的采收和贮藏,冬季待地上植株枯萎后采收,并将所得块茎返回种植基地进行扩大繁殖,结合田间栽培及科学统计初步制定白芨栽培的地方标准。目标:从试验结果中初步取得一套有效繁殖方法,总结出一套成熟、可靠、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初步筛选确定最佳优势种源,修正错误数据。第三步即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丰富前两步的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推广种植,按GAP要求制定白芨SOP操作规程。目标:筛选确定最佳优势种源,制定出种植推广标准,并形成一定产业。八、项目组织管理措施1、项目的组织方式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云南XXXXXX公司)与云南农业大学进行科技合作,组成精干试验开发小组,由XXX担任项目负责人、郭华春为技术负责人、吕建平为技术顾问组成科研领导小组。首先抓基地(苗圃)建设,并为基地和农户解决种源,摸清白芨大田生长规律。按GAP要求使白芨引种驯化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达到“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标,建立云南省白芨规范化白芨引种驯化、种植、示范基地,实现种植规模产业化。在省科技厅的监督下,逐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农户为基础,有关专家及时有效指导和帮助的运行机制,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建设及严格管理,达到最佳运行效果,推广白芨在云南的规范化种植。科技厅云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运行局专 家 云南XXXXXX公司基地农户2、运行方式2.1云南XXXXXX公司在云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指导下开展无性快繁工作,利用采集收购来的野生白芨,进行分株繁殖探索实验。选育优良品种。2.2云南农业大学随时根据需要到基地指导工作。2.2云南XXXXXX公司在省科技厅监督下开展工作。2.3云南XXXXXX公司严格按照GAP要求进行白芨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及推广栽培试验研究工作。3、分工与合作3.1云南XXXXXX公司3.1.1负责项目总体组织、落实、协调和检查,并筹集经费。3.1.2负责试验基地建设和日常管理。3.1.3提供白芨原材料,供给云南农业大学及专家进行相关分析试验,负责提供所需试验材料和经费。3.1.4云南XXXXXX公司接受云南农业大学技术指导并严格按技术要求实施。3.2云南农业大学3.2.1进行采集的野生白芨苗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基地快繁技术和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3.2.2根据需要为种植基地培养2至3名技术骨干,双方在申请项目获得立项期间的研制成果、专利,按知识产权规定要双方共享。3.2.3合作专家吕建平进行土壤、水质、气候的测定并与相关专家制定SOP操作规程。3.2.4合作专家郭华春教授进行分株繁殖种苗和药用活性成分监控检测试验。九、项目有关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本项目国外研究较少,甚至难以看到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白芨分株繁殖技术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属自有,按知识产权规定要双方共享,将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知识产权取得后的使用和分配方式为:云南XX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第一,云南农业大学第二。十、项目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1.1分株繁殖苗标准化种植每亩销售收入估算白芨标准化种植完成后,其亩产量按每亩栽3万株计数,白芨块根栽种每亩可得块根产量153kg干品(按折干率30%计),按目前白芨市场价50元/kg,每亩可实现毛收入总计7650元,去掉地租、人工费、肥料、遮荫棚等3950元生产成本,每亩可获纯利润3700元。1.2假鳞茎标准化种植每亩支出经费1.2.1地租:1000元/亩;1.2.2土地改良、排灌措施、简易遮荫棚:1280元/亩;1.2.3人工工资,每人管理3亩计:1200元/亩;1.2.4肥料费:350元/亩;1.2.5病虫害防治费:120元/亩;(二)社会效益分析优质种苗、规模化种植与示范可以调动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扩大栽培面积,增加就业岗位,安排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的治安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在规范化种植中,通过实施遮荫网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最大程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及限制常规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保证安全间隔期,将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在白芨体内的残毒,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缓解人类需求和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保护濒危物种白芨的种质资源,实现珍稀濒危中药材可持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三)应用前景分析由于市场白芨商品紧缺,需求量大,白芨的引种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可以解决目前市场需求和农户种植缺少种苗,特别是缺少优质高产种苗的矛盾。是一项见效快、回报率高的可操作性强适用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依靠我公司标准化栽培经验,易操作的生产工艺,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白芨的推广示范和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预计白芨标准化种植地方标准后,达到153kg亩(干品)的生产水平,每亩可达3700元纯利润。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深化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推广白芨栽培不仅解决了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符合省委省政府打造云药品牌的精神。十一、项目经费预算(一)项目经费来源预算该项目预算总投资160万元;前期已总投资43万元(其中:已投固定资产38万元);新增投资117万元,其中:申请省科技经费60万元,占项目新增投资51.3%;自筹资金57万元,占项目新增投资48.7%。(二)项目经费支出预算该项目完成年限为2年,前期已总投资43万元其中:已投固定资产38万元表一,新增投资117万元表二。表一、前期已投固定资产简表序号建设内容单 位数 量价格(万元)备 注1办公用房、实验室、贮藏室、工人宿舍30022.002种质圃亩21.003种植基地亩51.504灌溉系统亩62.005供电系统套13.00 6野外采集鲜白芨吨56.007建围栏、铁丝网50001.008晒场10001.50合计38.00表二、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新增投资) 单位:万元经费投入预算经费支出预算科目金额科目金额单位自筹57.00流动资金20.00固定资产37.00申请省科技经费扶持60.00人员费18.41设备费4.00能源材料费10.52试验外协费5.47技术引进费10.00差旅费1.50知识产权费1.00管理费4.00其它费5.10合计117.00合计117.00(三)分年度用款计划(含申请经费) 单位:万元年度用款计划年度2006.06-2007.062007.06-2008.06合计用款金额35.0022.0057.00申请省科技经费40.0020.0060.00合计75.0042.00117.00十二、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本项目的实施,既可以解决濒危野生药物引种家种栽培,使面临枯竭的白芨资源得以再继续利用,解决大自然赐予与人类索取的矛盾,减少人类需求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又可带动当地药农种植白芨,增加农民收入和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