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团鱼山普查设计书.doc_第1页
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团鱼山普查设计书.doc_第2页
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团鱼山普查设计书.doc_第3页
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团鱼山普查设计书.doc_第4页
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团鱼山普查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团鱼山普查设计书1 概况该项目为20072008年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2009年项目申报中以普查项目进行了申报。2008年12月29日项目论证会上拟安排为2009年第一批省地勘基金项目,2009年2月10日的项目设计方案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审定了2009年主要实物工作量,我队根据要求编制了青海省大柴旦行委团鱼山煤炭普查设计。1.1 目标任务本次普查工作的目标是:对工作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做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结合20072008年预查成果,提供进一步详查的煤产地12处。全区预计提交推断的(333)和预测的(334)煤炭资源量60000万吨。地质任务1、确定普查区的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含煤地层,研究其沉积环境特征和聚煤特征;2、初步查明普查区的构造形态,初步评价普查区构造复杂程度;3、查明可采煤层层数、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初步评价普查区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4、调查区内自然地理条件、第四系地质及地貌特征,大致了解普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环境地质现状;5、大致了解普查区开发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煤的开采技术条件;6、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7、初步了解煤层气赋存情况;8、估算各可采煤层推断的(333)和预测的(334)资源量。1.2 工作区概况1.2.1位置普查区位于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辖区内。在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南麓。地理坐标:东经940514941908,北纬:380553383126 。 1.2.2交通普查区北距敦格公路(215国道)23km,与主要城镇距离见表1-1。工作区内为山地、丘陵、戈壁,交通较方便。普查区与主要城镇距离一览表 表1-1城镇敦格公路(215)国道马海农场敦煌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西宁距离(km)2372215138364312850普查区的拐点坐标为:东经940514 北纬383015东经940625 北纬383126东经941504 北纬382700东经941749 北纬382744东经941822 北纬380553东经941826 北纬382638东经941837 北纬382654东经941841 北纬382646东经941902 北纬382659东经941908 北纬382550本次普查区范围:东西长约24km,南北宽约4.2km,面积101km2。1.3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该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海拔31123167m。大部为平坦戈壁,植被稀少,广为第四系冲积物所覆盖,干旱缺氧、寒冷,缺氧量为35.2%,降水多集中在69月,12月至翌年1月有微雪,年降雨量仅81.84mm左右,蒸发量达2154.64mm,平均湿度25.36%,最大冻土深度为1.121.19m。该区为典型的高原内陆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最高气温在7月,可达15.3,最低气温在1月,可达零下15.6,昼夜温差大,可达34.7。区内强风季节一般在每年11月至来年5月,多为34级西北风。区内人烟稀少,现有马海农工商高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老高泉北露天煤矿生产,年产煤炭6万吨以上。区内经济状况比较落后。1.4 矿井及小窑普查区内无任何生产矿井及小窑,在普查区东有青海省格尔木农垦(集团)马海农工商有限公司大柴旦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在生产,年产量6万吨以上,昆源矿业公司年产45万吨高泉煤矿正在筹建中。1.5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普查区以往进行过如下地质工作,现简述如下:1、青海省区调队进行过120万马海幅区域地质调查,在结绿素发现可采煤层,即原老高泉煤矿所在地。2、2002年,青海煤炭地质一O五勘探队,在区内东部的老高泉北露天煤矿进行了煤炭地质普查工作,面积仅1.68km2,进行了 12千地形测量1.68km2,并进行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1.68km2,施工钻探424.5m/5个孔(均为浅孔),探井一个40m。提交推断的(333)煤炭资源量156万吨。为本区勘查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3、2004年10月2006年3月,青海煤炭地质一0五勘探队在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进行了由普查到勘探的地质工作,面积1.8km2,施工钻探4191.22m/42个孔,提交煤炭资源/储量4777万吨。工作区面积虽小,但对普查区内构造剖析和煤系地层、煤层发育及其分布有一定指导意义,对本次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4、2001年2002年青海石油局在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工作,并在2005年施工了东台1井验证孔,该孔在8201150m处见可采煤层数层,煤层总厚度77.62m且煤系地层倾角较小约20。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收集了一部分地震资料。5、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在勘查区中部由青海恒新源机电有限公司,申请取得了青海省大柴旦行委红柳泉煤炭普查项目的探矿权,委托我队在本区工作。我队在2004年11月2005年底施工了10个浅孔和ZK-1号孔,未见到煤层。2006年由甲方自行施工了ZK-2号、ZK-3号两个钻孔,其中ZK-2号见到7个煤层组,煤层总厚约68.90米。该孔采用了无心钻进,岩屑录井,在终孔后由于孔内事故,在774.10米以下含煤层段未进行系统的地球物理测井,所以资料只供参考。2007年我队施工了T-4、T-5、T-6、T-7号4个钻孔,其中T-7号见煤系地层30米,见一个煤层组,煤厚1.06米。T-6号孔见煤系地层113.6米,见两个煤层组,煤层总厚14.75米。通过红柳泉普查工作,结合东台1井资料分析,普查区中部煤层赋存和老高泉北露天煤层不属于同一个构造单元。对认识区内构造起到了一定作用。6、2007年3月2008年12月,青海煤炭地质一0五勘探队在本区进行了省地勘基金项目青海省大柴旦行委团鱼山煤炭预查。设计和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 20072008年设计和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表1-2 序号工作项目单位设计工作量完成工作量20072008200720081控制测量B级点个55E级点个505021:5万地质调查km21651653地 震点/条35003500/84机械岩心钻探m/孔190032502055.682848805测 井m180032502046828006采样测试个170607547修路558报告编制份112007年完成了设计批复下达工作量,12月28日由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人员对青海省大柴旦行委团鱼山煤炭预查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验收结果为良好,各项工程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并且提交了青海省大柴旦行委团鱼山煤炭资源二维地震预查报告和青海省海西州团鱼山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2008年设计批文下达钻探3250m/4个孔,到目前完成钻孔两个(其中21-1号孔未见煤,25-4号孔见煤4层,煤层总厚33.77m),保孔两个(其中1-2号孔在孔深878 m处见J3地层,13-3号孔在孔深1085m处见第一层煤到保孔是共见4层煤,煤层总厚9.987m)。2008年在区内南部区段施工的25-4号孔见煤3层组,煤层总厚33.77m。结合2007年资料综合分析该条带煤系地层初步预计含煤面积沿走向长8km,煤层的分布范围约9.6km2有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根据21-1号孔结合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区内北部区段含煤面积较小,只保留了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的一小部分。二维地震、钻探质量评述(1)二维地震从2007年7月2日正式采集施工,至8月29日结束,共计历时59天,施工测线总长达60多公里,共计完成3502个物理点,其中生产3172个物理点,试验300个物理点,低速带30个物理点。获生产记录3172张,其中:甲级记录1300张,甲级率41%;乙级记录2174张,乙级率58.9%;废品5张;生产合格记录共计3167张,合格率为99.9%;试验记录300张,全部合格;低速带30张,全部合格。本次二维地震测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采集的原始资料合格率99.9%、甲级率41%,达到了规范要求,质量可靠,完成了探区野外二维地震勘探采集工作。(2)钻探全区两年共施工钻孔7个总工程量4904.48m,各孔见煤情况见表1-3,对终孔5个钻孔严格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进行了认真验收评级,甲级孔5个无乙级孔及废孔。 钻孔见煤情况及评级 一览表 表1-3孔号终孔孔深终孔层位见煤深度(m)煤层层数煤层总厚(m)评级备 注1-183343O/甲5-545705O/甲4-376520O660202912甲1-293800J3 保孔21-121080D/甲13-31082.80964.4039.98保孔25-461720D589033377甲2009年施工的13-3和1-2号孔,由于多种原因在2009年未能完成,作为保孔。取得的主要成果:(1)通过本次二维地震勘查及地质调查,结合2001年2002年青海石油局在该区进行的二维地震资料及验证钻孔综合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大致确定了区内构造总体构架为N 50W,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从地震资料分析预查区构造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甚发育,构造线方向基本与区域构造相一致。本次二维地震解释区内主要有4条断层即:F1、F2、F3、F4断层。F1逆断层,位于勘探区中部测线D3、D4上,落差大于500米,走向南东东,倾向北东东,倾角70。该断层由两条地震勘探线控制,在测区内延展长度约7700米。F2正断层,位于测区中部测线DL上,落差100-300米,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70。该断层由一条地震勘探线控制,在测区内延展长度约2540米。F3逆断层,位于测区中部测线D3-1、D3上,落差大于500米,走向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该断层由两条地震勘探线控制,在测区内延展长度约4000米。F4逆断层,位于测区东北部测线D5、D6上,落差大于500米,走向南南东,倾向南西西,倾角70。该断层由两条地震勘探线控制,在测区内延展长度约3900米。F1、F3、F4三条断层使区内煤系地层形态变由一单斜构造成为三个叠瓦状的单斜构造,其中把F4断层下盘以北划分为北部区段,把F4断层上盘到F1 断层下盘之间部分划分为中部区段,以F1断层为界把F1断层上盘划分为南部区段。经过20072008年预查项目施工的7个钻孔结合青海省大柴旦行委红柳泉煤炭普查项目施工的4个见煤钻孔验证和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区内3条主要断层基本与二维地震解释成果一致。(2)大致了解了北、中、南三个区段的煤系地层、煤层延展方向及分布面积、煤层层数、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其中北部区段煤系地层及煤层经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探含煤四层,其中可采煤层两层,煤层平均厚34 m,向N50W方向延展,推测分布长约1.5km。根据21-1号孔结合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区内北部区段含煤面积比预期的要小,只保留了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的一小部分。区内中部区段煤层的分布范围约16 km2,含煤七层,其中可采煤层三层。南部区段在老高泉煤矿有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出露,长约3.5km,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及侏罗系上统(J3)出露并向N50W方向延伸长8km,并且有4层可采煤出露。在前人露天开采废弃煤坑中大致测得4层煤厚度分别为2.4m、3 m、4.6 m、2m总厚12m,25-4号孔见煤3层组,煤层总厚33.77m。该条带煤系地层初步预计含煤面积沿走向长8km,煤层的分布范围约9.6km2。(3)通过岩煤层对比,大致确定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其中大煤沟组含煤2层属全区主要可采煤层,石门沟组含煤5层属局部或大部可采煤层。据东台1井、4-3、红柳泉T-6号孔、T-7号孔见煤情况分析埋藏深度在6001200 m。各孔见煤情况见表1-1。 中部钻孔见煤情况 一览表 表1-1孔号见煤深度(m)煤层层数煤层总厚(m)备 注T-6772.71314 .75东台l井834.80777.62岩屑编录有测井资料煤层较可靠T-2738.00769.50因岩屑录井无测井资料煤层不可靠T-7570.8111.064-3660.60310.0525-458.90333.77(4)通过煤样测试大致了解区内北、中两个区段煤质为低灰、低硫、高热值的不粘煤,南部区段煤质为中灰、低硫、低中热值的长焰煤。(5)区内初步估算预测的(334)煤炭资源量80316万吨。对预查区的认识:经过20072008两年的预查工作,对预查区的地层层序、构造形态、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煤层层数、煤层一般厚度、埋藏深度和煤层对此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方面,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在2007年设计中面积较大,经过预查工作认为在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虽有一定的资源量赋存但赋存面积较小。预查区中部的含煤地层向西北方延伸面积缩小,煤层埋藏变深,含煤岩层沿倾向呈三角形形态分布,在煤层层数、煤层一般厚度方面与原设计都有不同程度变化。预查区南部的含煤地层面积虽无大的变化,但是向深部煤层厚度有增厚的趋势。总之经过两年的预查工作区内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煤层层数、煤层一般厚度、埋藏深度等与原设计有一定的出入,但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和稳定性较好,具较好的对比性,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地质依据。存在的问题(1)由于预查区含煤岩层埋藏较深,二维地震反映不太好,所圈定的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依据不够充分。(2)北部区段对北露天煤矿含巨厚煤层,而向外围含煤地层延展方向、赋存情况控制不够。(3)对影响和破坏北部区段厚煤层的F4断层的走向、断距等性质不明,控制不够。(4)中、南部施工终孔见煤钻孔较少,煤层对比缺少充分依据。2 区域地质2.1 区域地层普查区地处赛什腾山南麓,基底地层为古元古界(Pt1)变质岩系、奥陶系复理式建造、泥盆系碎屑岩、火山岩及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侏罗系上统不含煤,古近系、新近系较广。1.古元古界(Pt1)岩性为绿泥片岩,石英岩夹大理岩、千枚岩、白云岩、并有岩浆岩侵入体。2.奥陶系上统滩间山群(OT)广泛出露于赛什腾山东北部及勘查区周围,仅见有上统滩涧山群。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片理化蚀变安山岩、凝灰岩夹大理岩。下部主要为灰色千枚岩、灰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含少量锰硅质岩,灰岩中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不详。其中有大型岩浆岩侵入体。3.泥盆系上统阿本尼克组(D3a)出露于预查区北部,岩性为灰绿、灰紫色砾岩,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上部夹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厚度2158m,与下伏奥陶系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4.石炭系(C)下统(C1)分布于普查区东南部老高泉煤矿附近及西部,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深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夹灰白、紫红色石英砾岩、长石砂岩。灰岩中含珊瑚、腕足、蜓科动物化石。厚度1329m。与下伏泥盆系地层为断层接触。上统(C2)灰、灰绿色片理化砂岩、千枚岩夹薄层灰岩,上部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厚5415m。5.二叠系下统(P1)深灰色厚层灰岩夹石英砂岩、含炭质粉砂岩。灰岩中含蜓科化石。厚1178.8m。6.三叠系(T)出露在普查区东南部、岩性为灰、灰绿色砾岩夹云母石英质长石砂岩及煤线,上部呈紫红、灰绿色,中夹灰岩透镜体。砂岩中含植物化石。上部灰深灰色结晶灰岩,夹角砾状灰岩及石英长石变砂岩。厚约878m。7.侏罗系(J)侏罗系上统(J3)出露在结绿素南侧,岩性为黄灰、紫褐、紫红及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蓝灰色斑点状长石砂岩,下部为棕黄色巨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厚0130m。侏罗系中统(J2)出露于新、老高泉及北露天剥离区。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灰白、灰黄色,厚层石英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夹炭质泥岩(很少)、厚层泥岩,夹7个煤层组,为普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与下伏古生界为不整合接触。厚度200m。8.古近系(E)在普查区的西南侧广泛分布。古-始新统路乐河组(E1-2L):岩性为灰红紫红色巨厚层砾岩与褐红色含砾砂岩,厚度巨大。渐新统下干柴沟组(E3g):上部为红色厚层粉砂岩,夹灰白色砂岩。下部为暗紫色巨厚层砾岩,厚度大于325m。9.新近系(N)中新统上干柴沟组(N1g):岩性为浅黄棕红色厚层泥钙质粉砂岩夹白色长石砂岩,杂色泥岩,厚度950m。上新统油砂山组(N2y):岩性为灰白浅黄色巨厚层砾岩夹砂岩,下部夹粉砂岩、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厚度不详。10.第四系(Q)区内广为冲积、洪积砂、砾石所覆盖。厚度约329m。2.2 区域构造普查区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端柴达木北缘拗褶带内,构造线方向受区域构造应力控制,以加里东和华力西运动表现较为强烈。在断褶带内赛什腾山总的走向北西南东向,其断裂带及山前拗陷、山间盆地多为北西南东向展布,与柴北缘断褶带走向方向一致。因受断裂的切割和隆起,新高泉煤矿、老高泉北露天煤矿范围均不大,属规模不大的残存煤盆地。如新高泉煤矿属断层夹带的煤系地层一部分,南北较窄。在普查区由于煤系沉积时期的构造断陷活动,使部分煤系地层沉降较大,后期又有一系列的逆冲断层,使盆地构造复杂,如在本区西部,有石油钻探在孔深近800m,才发现有厚77.62m的煤层,是走向逆冲断层切割了成煤盆地。属残存上盘煤系地层的一部分。2.3 岩浆岩普查区北部为赛什腾山主体,有大规模的岩浆岩侵入体,以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为主,多为中粗粒的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岩,亦有基性辉长岩脉、辉长玢岩及暗绿色超基性岩。岩体分布方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岩体出露最大宽度近6km,长度约20km,构成陡峭山峰。3 普查区地质3.1 地层普查区周边出露主要为古生代地层,其余大部为第四系所覆盖。1.奥陶系上统滩间山群(OT)广泛出露于赛什腾山东北部及勘查区周围,仅见有上统滩涧山群。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片理化蚀变安山岩、凝灰岩夹大理岩。下部主要为灰色千枚岩、灰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含少量锰硅质岩,灰岩中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不详。其中有大型岩浆岩侵入体。2.泥盆系上统阿本尼克组(D3a)出露于普查区北部,岩性为灰绿、灰紫色砾岩,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上部夹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厚度2158m,与下伏奥陶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3.石炭系(C)下统(C1)分布于普查区东南部老高泉煤矿附近及西部,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深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夹灰白、紫红色石英砾岩、长石砂岩。灰岩中含珊瑚、腕足、蜓科动物化石。厚度1329m。与下伏泥盆系地层为断层接触。上统(C2)灰、灰绿色片理化砂岩、千枚岩夹薄层灰岩,上部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厚5415m。4.侏罗系中统(J2)侏罗系地层为区内煤系地层,是本次工作重点,为主要勘探对象。因多为第四系、古近系、新近系覆盖,侏罗系出露极少,通过以往地质资料及本次勘查成果资料分析,煤系地层在普查区内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块段,走向北西-南东向,向南西倾斜。由于以往煤田地质资料较少,只能依据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查成果及东台1井资料分别叙述各区段煤系煤层情况。普查区内北、中、南三个区段侏罗系中统(J2)及煤层赋存各不相同,现分别叙述如下:(1)北部区段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m)主要为沼泽相和河流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中粒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其中泥岩较少,以砂岩为主。含煤两个层组M6、M7,为主要含煤组。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未见到顶部油页岩段,仅见次含煤段。岩性为灰白、灰黑色泥岩(较少)、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较坚硬。层理清晰,含M4、M5两个煤层组。(2)中部区段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m)岩性基本与北部区段相同,主要为沼泽相和河流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中粒砂岩、粗砂岩及少量含砾粗砂岩组成,其中泥岩较少,主要以砂岩为主。含M6、M7两个煤层组。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浅部未见到顶部油页岩段,仅见含煤段。岩性为灰白、灰黑色泥岩(较少)、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较坚硬。层理清晰,向深部地层保留较全,具灰深灰色泥岩、页岩、油页岩,含一五个煤层组。 中部钻孔见煤情况 一览表 表3-1孔号见煤深度(m)煤层层数煤层总厚(m)备注T-6772.71314.75东台l井834.80748.00T-2738.00769.50T-7570.8111.064-3660.60310.05(3)南部区段地表虽无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m)出露,但钻孔中大煤沟组(J2dm)较全,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中粒砂岩及少量粗砂岩,含两个煤层组M6、M7。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见大量顶部油页岩段和中部含煤段。油页岩段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页岩、油页岩,中部含煤段岩性为灰白、灰黑色泥岩(较少)、粉砂岩、细砂岩、较坚硬,层理清晰,含五个煤层组。5.古近系(E)在普查区的西南侧广泛分布。古-始新统路乐河组(E1-2L):岩性为灰红紫红色巨厚层砾岩与褐红色含砾砂岩,厚度巨大。渐新统下干柴沟组(E3g):上部为红色厚层粉砂岩,夹灰色砂岩。下部为暗紫色巨厚层砾岩,厚度大于325m。6.新近系(N):中新统上干柴沟组(N1g):岩性为浅黄棕红色厚层泥钙质粉砂岩夹白色长石砂岩,杂色泥岩,厚度950m。上新统油砂山组(N2y):岩性为灰浅黄色巨厚层砾岩夹砂岩,下部夹粉砂岩、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厚度不详。7.第四系(Q):区内广为冲积、洪积砂、砾石所覆盖。厚度约329m。3.2 构造普查区构造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甚发育,构造线方向基本与区域构造一致。区内主要有F4逆断层、F3正断层、F1逆断层,上述三条断层使区内煤系地层形态由原来的单斜变为三个与原构造形态基本一致的单斜构造。区内浅部地层倾角为6070,向深部角度变缓大多为30左右。主要断层分述如下:F4逆断层:位于普查区北部,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西南、倾角70断距大于500米。F3正断层:位于普查区中部,走向基本为北西-南东向,在第2勘探线有一定变化、倾向东南、倾角大于70断距大于500米,F3正断层横穿整个普查区。F1逆断层;位于普查区中部南,走向基本与F3正断层平行、倾向南西、倾角大于70断距大于500米。上述三条断层是破坏、影响和控制区内煤系地层和煤层赋存的主要断层,另外区内小型断裂较发育对整个煤系地层和煤层影响较大。普查区总体构造较为复杂。3.3 岩浆岩普查区东、北两面有大量岩浆岩侵入体,均为加里东期及华力西期花岗岩和超基性岩,对煤系地层及煤层无影响。4 煤层4.1 煤层特征区内煤系地层沉积为陆相山前拗陷型煤盆地,以煤层厚度大,储量集中为特点。普查区只在区内南部地表有少量煤系地层出露,大部分地段煤层埋藏深,所以区内中部煤层露头无法用槽(井)探控制,利用收集到的青海石油局二维地震资料和预查阶段的二维地震资料对煤层分布范围进行了圈定。区内含煤地层分为侏罗系中统的大煤沟组及石门沟组的下部,含煤7个层组,从上至下编为M1、M2、M3、M4、M5 、M6、M7,区内M5、M6、M7煤层为可采煤层,M2、M3、M4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M1为零星可采煤层。煤系地层及煤层主要分布在区内第125勘探线间的中部。区内含煤地层分为北、中、南三个区段。现对各组含煤性叙述如下:(1)北部区段含4个煤层组,由上至下分为M4、M5、M6、M7,将M4、M5划分为石门沟组,M6、M7划分为大煤沟组,煤厚几十上百米。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m):为主要含煤组,含M6、M7两个可采煤层组,煤系平均总厚163.84m,煤层平均总厚度为60.46m。 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为次要含煤组,共含煤两层M4、M5属局部可采煤层,局部达到可采厚度。此段含煤地层平均总厚度113.06m,煤层总厚度为17.93m,根据21-1号孔结合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区内北部区段含煤面积较小,只保留了老高泉北露天煤矿以东的一部分。北部区段煤层总厚度、间距见表4-1。北部区段煤层总厚度、间距一览表 表4-1地层层段煤层名称煤层总厚度(m)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见煤点数(个)点数可采点数煤层间距(m)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可采程度石门沟组M4总厚0.48-14.555.333329.79-67.8742.3832.48-51.5038.4532.08-101.8953.30局部可采M5总厚3.63-17.409.6044局部可采大煤沟组M6总厚3.64-37.0214.5299全区可采可采厚0.94-7.234.73M7总厚14.98-116.7645.941313全区可采可采厚14.73-116.7641.07(2)中部区段含7个煤层组,由上至下分为M1、M2、M3、M4、M5、M6、M7,将M1、M2、M3、M4、M5划分为石门沟组,M6、M7划分为大煤沟组,煤厚从1.0677.62米,见表4-2和4-3。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m):共含煤两层,即:M6、M7是本次勘探主要对象,M6、M7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在普查区内中部第5勘探线的东台l井和T-2两个孔见煤较好,厚度较大,该段煤系平均总厚52.70米,煤层总厚度为31.40米。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共含煤五层,即:M1、M2、M3、M4、M5,其中M1M4只在区内中部第5勘探线的东台l井和T-2两个孔见到可采见煤点,且煤层总厚度虽大,但夹矸厚度大,煤层可采厚度相对较薄,所以暂定为不可采煤层,M5为可采煤层。根据钻孔资料统计此段含煤地层平均总厚度204.26米,煤层平均总厚度为47.07米。 中部区段钻孔见煤情况 一览表 表4-2孔号见煤深度(m)煤层层数煤层总厚(m)备注T-6772.71314 .75东台l井834.80748.00T-2738.00769.50T-7570.8111 .064-3660.60310.05中部区段煤层总厚度、间距 一览表 表4-3地层层段煤层名称煤层总厚度(m)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见煤点数(个)点数可采点数煤层间距(m)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可采程度石门沟组M1总厚10.06122.76-37.8430.3036.19-35.9636.8720.38-58.2239.3024.26-33.0028.6312.42-32.8217.983.88-32.1713.55M2总厚0.97-11.646.3122M3总厚0.97-3.882.4322M4总厚27.82-28.1427.9822不可采M5总厚1.94-11.597.9644全区可采可采厚1.94-4.783.5344大煤沟组M6总厚1.05-8.735.1944全区可采可采厚3.91-4.754.33M7总厚0.14-58.3224.6755全区可采可采厚4.43-42.5021.89孔号见煤深度(m)煤层层数煤层总厚(m)备注25-458.90433.77 (3)南部区段含7个煤层组,由上至下分为M1、M2、M3、M4、M5、M6、M7,将M1、M2、M3、M4、M5划分为石门沟组,M6、M7划分为大煤沟组,煤厚平均总厚度33.77米。南部区段钻孔见煤情况 表4-4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J2dm):共含煤两层即:M6、M7是本次勘探主要对象,根据25-4号钻孔资料,M6属不可采煤层,M7煤层全区可采,煤系平均总厚35.08米,煤层总厚度为5.97米。侏罗系中统石门沟组(J2s):共含煤五层,即:M1、M2、M3、M4、M5,其中M1、M4可采煤层,M2、M3、M5为不可采煤层。根据25-4号钻孔资料统计此段含煤地层平均总厚度220.13米,煤层平均总厚度为33.77米,见表4-4。4.2 可采煤层普查区内可采煤层同样分三个区段分別叙述如下:北部区段:M6煤层:剖面上位于大煤沟组顶部,有益厚度1.3711.68m,平均6.10m,可采厚度0.947.23m,平均4.79m,夹矸层数18层,多为泥岩、粉砂岩,不易进行分层对比,与M7间距32.08101.89m,平均53.30m,层间岩性以灰白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次为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高岭土化长石,煤层顶板岩性以灰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少数孔为泥岩,底板以灰色粉砂岩为主。M6厚度变化较大,结构较复杂,属较稳定煤层。M7煤层:剖面上位于大煤沟组底部,煤层与煤系地层的基底直接接触,有益厚度14.73116.76m,平均45.94m,可采厚度14.73116.76m,平均42.14m,夹矸层数06层,多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夹矸厚度较薄,大部分孔为单一煤层,不易进行分层对比。M7煤层直接顶板灰深灰色粉砂岩,灰色泥岩,个别为粗粒砂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灰灰白色细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及凝灰岩,据相邻露天煤矿开采区观察,煤层顶、底板有起伏现象。致使煤层厚度发生变化。结构简单复杂,属较稳定偏不稳定型煤层。中部区段:M5煤层:剖面上位于中侏罗统石门沟组(J2s)底部,煤层总厚度1.9411.71米,平均厚度7.99米,可采厚度1.944.90米,平均3.88米,夹矸层数2层,多为泥岩、粉砂岩,不易进行分层对比,与M6间距12.4232.82米,平均17.98米,层间岩性以灰白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次为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高岭土化长石,煤层顶板岩性以灰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少数孔为泥岩,底板以灰色粉砂岩为主。M5厚度变化较大,结构简单复杂,属较稳定煤层,结构及厚度变化见表4-5。 M5厚度、结构夹矸统计表 表4-5勘探线号孔号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夹矸层数M5、M6间距(m)总厚有益可采3东台1井1.941.941.941.9413.5854-38.124.794.792.83(3.06)0.73(0.27)1.23212.422T-611.714.904.900.70(5.57)2.85(1.24)1.35232.823T-210.194.373.881.94(2.91)1.94(2.91)0.49213.10平均7.994.003.8817.98M6煤层:剖面上位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J2dm)顶部,煤层总厚度1.058.73米,平均5.19米,可采厚度1.056.79米,平均3.96米,夹矸层数0-3层,为泥岩,不易进行分层对比,与M7间距3.8832.05米,平均13.65米,层间岩性以灰白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次为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高岭土化长石,煤层顶板岩性以灰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少数孔为泥岩,底板以灰色粉砂岩为主。M6厚度变化较大,结构简单至复杂,属较稳定煤层,结构及厚度变化见表4-6。 M6厚度、结构统计表 表4-6线号孔号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夹矸层数M6、M7间距(m)总厚 有益可采3东台1井4.854.854.854.856.792T66.133.513.140.77(0.70)0.70(1.04)1.67(0.88)0.3736.873T28.736.796.792.91(1.94)3.8813.884T71.051.051.051.0518.6454-31.280.000.0032.05平均5.194.053.9613.65M7煤层:剖面上位于大煤沟组底部,煤层与煤系地层的基底直接接触,煤层总厚度0.1458.21米,平均24.46米,可采厚度3.9741.72米,平均21.51米,夹矸层数03层,多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大部分不易进行分层对比。M7煤层直接顶板灰深灰色粉砂岩,灰色泥岩,个别为粗粒砂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灰灰白色细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及凝灰岩,据相邻露天煤矿开采区观察,煤层顶、底板有起伏现象。致使煤层厚度发生变化。M7煤层在倾向上,向深部的变化趋势因钻孔较少无法确定,沿走向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从0.1458.21米,并且在第11勘探线出现特厚煤点。如T-2号孔M7厚52.39米和东台1井M7厚58.21米。M7厚度变化较大,结构简单复杂,属较稳定不稳定型煤层。结构及厚度变化见表4-7。M7厚度、结构统计表 表4-7线号孔号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夹矸层数总厚有益可采3东台1井58.2134.9334.9312.61(5.82)2.91(5.82)18.44(11.64)0.9733T-252.3941.7241.7236.57(10.87)5.9314T-70.140.140.1454-34.984.433.970.46(0.55)3.9712T-66.565.785.420.34(0.26)3.62(0.52)1.802平均24.4621.7521.51区内中部T-2号孔和普查区外东台1井二个孔见煤厚度超过30米的两个特厚见煤点。形成特厚煤层的原因有待在本次普查中进一步研究。南部区段:可采煤层为M1、M4、M7煤层,根据25-4号孔资料分析。M1可采厚度2.23米,夹矸层数1层为灰深灰色泥岩、煤层直接顶板灰深灰色泥岩,M1结构简单。M4可采厚度25.57米,夹矸层数5层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大部分不易进行分层对比。M4煤层直接顶板灰深灰色粉砂岩,灰色泥岩,M4结构复杂。M7可采厚度5.97米,夹矸层数1层为灰深灰色泥岩,M7煤层直接顶板灰灰白色细砂岩,M7结构复杂。4.3 有益矿产普查区除了煤,对镓(Ga)、锗(Ge)等微量元素在预查工作中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均达不到工业品位,未发现其它有益矿产。测试结果见表4-7 微量元素成果综合表 表4-7煤层号岩性Ge(g/g)Ga(g/g)M5煤1(1)3(1)M6煤1(2)2(2)M7煤1(2)1(2)5 煤质区内煤质分北、中、南三个区段分别叙述:北部区段含煤地层与老高泉北露天属同一构造单元。按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探资料分述煤质特征。(1)物理性质肉眼观察:黑色,条痕褐黑色,玻璃光泽,参差状断口,大部分呈粉末状,偶见碎块状。(2)显微组分见表5-1 煤岩鉴定成果汇总表 表5-1煤层凝胶化组(%)半凝胶化组(%)丝炭化组(%)稳定组(%)矿物杂质最大反射率M616.2-47.236.751.8-3.22.6151.4-77.556.880.7-1.61.21.5-4.102.680.666-0.60.678M78-58.924.170.6-41.8834.7-84.569.280.2-2.200.910.15-7.43.920.65-0.750.691从表中可见,M6、M7煤层丝炭化组含量均在50%以上,而凝胶化组含量较低40%,镜煤最大反射率R0max1%,表明该两层煤均属于无粘结性、变质程度低的煤。(3)煤的化学组分水分:各主要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以M6煤层最高,平均为3.97%,其次为M4、M5煤层,煤层水份平均3.64%,再次为M7煤层,平均为3.43%。灰分:主要煤层原煤灰分变化不大,M7原煤灰分变化范围5.459.02%,平均为6.70%,属特低灰煤。硫分:按各煤层原煤全硫含量M4、M5、M6、M7平均0.41%0.62%。属特低硫煤低硫分煤。北部区段煤中各种硫以硫化铁为主,次为有机硫。煤质测试成果见表5-2。煤质测试成果综合表 表 5-2煤层号原浮煤Mad(%)Ad(%)Vdaf(%)St.d(%)Qgr.v.d(MJ/Kg)GR.I煤类M7原煤2.30-6.43.435.45-9.026.7029.81-35.32.150.32-0.50.4129.65-32.30.66BN31浮煤1.94-4.13.302.71-6.373.8928.36-38.33.450M6原煤1.80-5.03.973.65-23.48.8927.58-36.32.050.34-0.60.4524.58-31.29.09BN31浮煤3.03-4.63.842.74-4.073.3829.67-34.32.880M5原煤2.55-4.73.643.44-23.813.3118.72-37.30.120.30-0.70.4524.30-30.26.70BN31浮煤3.39-4.33.903.52-4.554.1332.82-36.35.110M4原煤3.13-4.03.6415.99-30.23.2137.03-3.138.080.50-0.70.6222.10-26.24.50CY41浮煤4.42-4.94.274.79-4.924.8635.70-38.37.050分级中灰特低灰中高挥发分特低低硫分煤中高特高热值煤按照中国煤类分类(GB57511986)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各煤层煤类除M4为长烟煤(CY41),其余各层为不粘煤(BN31)。该区的煤质煤类变化不明显,基本为单一的不粘煤。中部区段煤质资料较少,只以4-3号孔资料叙述:(1)物理性质肉眼观察:黑色,条痕褐黑色,玻璃光泽,参差状断口,大部分呈碎块状,偶见粉末状。(2)煤的化学组分水分: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平均3.02%。灰分:煤层原煤灰分变化不大,平均17.16%,属低灰煤。硫分:煤层原煤全硫含量平均1%。属中硫分煤。煤质测试成果见表5-3。 煤质测试成果综合表 表5-3煤层号原浮煤Mad(%)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