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下篇.doc_第1页
《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下篇.doc_第2页
《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下篇.doc_第3页
《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下篇.doc_第4页
《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下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下篇 龙门县旅游开发布局规划下篇 龙门县旅游开发布局规划南昆山永汉片区一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补充完善)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广东省龙门县西部,总面积129平方千米。1984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7.49平方千米(26233亩),位于南昆山西南部;1993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2平方千米(3000亩),位于南昆山旅游景点密集区。南昆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始于1979年。1984年南昆山旅游公司正式营业,标志着南昆山地方旅游产业的形成。近年来,龙门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南昆山作为全县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并使之成为龙门的象征之一。为此,1998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南昆山旅游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大力促进南昆山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旅游规划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次序地逐步推进。为此,1984年南昆山旅游公司成立伊始,即邀请广州市软科学公司进行过一次旅游规划的尝试。近年,为适应南昆山旅游发展的需要,1999年6月,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又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惠州分院编制了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简称“原规划”,下同),于2000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为了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将南昆山纳入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统一轨道,使其旅游开发与本县其它旅游区的旅游开发相互协调促进。因此,我们从南昆山持续发展,并带动全县旅游业腾飞的角度,对“原规划”进行局部性补充修改和完善,提出八点意见:(一)南昆山旅游区的名称应突出度假功能 南昆山旅游区的全称,应加上“度假”二字,凸现度假功能,即应为“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理由如下: 1来南昆山的游客,多数是过夜客,南昆山具有突出的度假性质。 2一般称旅游区,侧重于观光性质;称旅游度假区,除了旅游观光外,更侧重于度假功能。旅游度假区比一般旅游区功能更齐全,档次更高。 3从南昆山现有的较齐全的服务设施、优美的环境条件和作为全县龙头景区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来看,其性质应为生态旅游度假区。(二)规划目标要增加达到国家的等级标准1999年10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公布实施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已成为全国各旅游区的奋斗目标。但在“原规划”的奋斗目标中,没有列出要达到这个国家标准。我们认为,南昆山要创造品牌,就一定要达到这个国家承认的等级“标准”,这个等级标准,对每一个等级的要求,如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等等,都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在不同时期,争取达到不同的等级,就有一个明确的可经常指导督促的努力方向。南昆山在近期争取达到3A标准,中远期争取达到4A标准,是可以做到的。(三)旅游开发条件应作综合评价,兴利除弊,扬长避短 “原规划”对南昆山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条件有较为详细的罗列,也作了一定的分析,但却缺乏从南昆山旅游开发条件的整体归纳评价,难以使人一目了然,难收提纲挈领之效。为此,我们补充归纳如下:1有利条件生态环境良好,适宜避暑疗养南昆山重峦叠嶂,平均海拔500米,主峰天堂顶1228米,是龙门县最高峰;森林茂密,覆盖率高达96.6%,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享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誉;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拥有穗花杉、桫椤、格木、福建柏、观光木等珍稀植物以及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白鹇等珍稀动物;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尤其夏季凉爽,气温比珠三角平原低3-7摄氏度,同时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堪称珠江三角洲的避暑、疗养胜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品位较高 南昆山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根据通行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南昆山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类型包括自然旅游资源4类13种、人文旅游资源3类12种。南昆山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多样,而且资源品位总体较高。除了上述我们重点提出的生态旅游资源之外,其自然山水风光在省内也堪称一流。这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峰、漫山青翠的林海,有碧波荡漾的山间平湖、气势磅礴的飞瀑、幽谷鸣琴的流泉,有宛若天开的奇岩怪石。其中,流泉飞瀑堪称南粤一绝,尤以石河奇观、川龙瀑布、仙霞溪瀑最令人流连忘返。区位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南昆山地处中国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是珠三角最近便的山区生态旅游和避暑胜地之一。这里,距广州市区仅97千米,距佛山、顺德约120千米,距惠州129千米,距东莞、深圳也不超过200千米,与港澳市场也相距不远,处于上述客源中心城市的近中程出游距离和双休日旅游度假圈内,因而具有优良的客源区位优势。此外,南昆山与各客源中心之间的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山上已有三条柏油水泥公路分别通往从化、增城和龙门县城,连接国道、省道主干公路网,且路况良好、行车快捷。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有利进一步发展南昆山的旅游发展得到了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惠州市政府将其列入近期重点开发的“一湖二山一海湾”四大旅游功能区的系列,使之成为惠州旅游大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龙门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南昆山作为全县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并使之成为龙门的象征之一,而且县政府还于1998年开始专门设立南昆山旅游区管委会,加强对南昆山旅游业的领导、管理,以便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相应地,各级政府制订或正在制订各种促进南昆山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力筹集境内外资金投入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已有相当基础,旅游业初具规模南昆山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经营,已形成相当规模。景区开发卓有成效,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服务系统大体配套,游客数量逐年上升,整个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在旅游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也得到较好的保护。这些都为其旅游业未来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限制因素资金制约比较突出龙门是广东省的山区县之一,区域经济尚不够发达,各方面对南昆山旅游业的资金投入都很有限。同时,由于龙门目前投资环境还有待完善,短期内尚不可能吸引大量县外、境外资金。因此,资金制约仍将是南昆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限制因素。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南昆山长期藏在深闺不为人知,故而历史上人类活动较少,文物古迹不多,与周边地区的一些主要旅游地相比,尤其缺乏高品位、高知名度的人文旅游资源。市场区内旅游地竞争激烈在南昆山主要客源地珠三角东翼市场区内,尤其是南昆山周边地区,存在流溪河、罗浮山、万绿湖等生态、度假型旅游地,彼此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大,在同一市场区内必然存在激烈的替代性竞争。 (4)旅游开发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南昆山旅游经多年的开发,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今后持续发展的隐患,急待解决,最主要的问题是:本应以生态旅游为卖点的南昆山生态旅游产品仍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建设性破坏,导致自然的和人为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固体垃圾与废水直接排入河溪,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旅游景观;上坪地区一些工业企业的无序建设,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旅游中心区,地处南昆山腹部,其景观城市化严重,缺乏山区旅游中心地的特色。此外,山上行政机构过于庞大,小小的核心地区常常人满为患、而旅游业某种程度上却“旺丁不旺财”。返此种种,均有待尽早解决。(四)适当调整分区功能结构,务求名实相符 “原规划”将南昆山旅游系统划分为七个旅游功能分区:南昆山镇娱乐购物区、观光游赏中心区、天堂顶生态游赏区、佛坳顶山体游赏区、七星湖游览区、乌坭“三高”农业旅游区、花竹“三高”林业旅游区。我们认为这样的旅游空间分区方案基本上是合理的,但该规划对各区旅游功能定位和分工不够明确或不尽合理。我们拟将各功能区的定位作出必要的调整,并据各旅游功能分区的特色和功能,重新命名,使之更符合实际。 1南昆山镇娱乐购物区改名为旅游服务中心区 本区原为南昆山镇区,以下坪为中心,地处整个南昆山旅游区的中心地带,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已有相当基础。拟将其进一步完善配套,使之成为南昆山旅游区的一级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地和旅游经济、文化及旅游业管理中心;在旅游中心区建设中,应着重突出风景旅游区特色,严格控制旅游中心地的建筑,做到低密度、低容积率,新建筑不宜过多、过密,体量亦不宜太大,并应与环境相协调,避免旅游区城市化倾向。2观光游赏中心区改名上坪中坪游乐度假旅游景区本区地处南昆山旅游景观相对密集、旅游容量相对较大的上坪、中坪,拟将其发展为以山水观光、游乐及森林度假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和南昆山综合服务次中心。3佛坳顶山体游赏区改名佛坳岭登高朝圣旅游景区本区地处广州方向进山入口两侧,佛坳顶、正在顶、天正王顶群峰及其谷地,为南昆山正山门所在。拟增加文化内涵,将其发展为观光朝拜以及山林登高揽胜景区。4天堂顶生态游赏区改名天堂顶自然生态旅游景区本区地处南昆山最高峰天堂顶,是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地带,自然生态环境甚佳,可适当进行低密度旅游开发。拟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合作、筹建大规模的亚热带植物园,将其发展为一处以动植物景观和自然山水为特色、以生态型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5七星湖游赏区改名七星湖度假康体旅游景区本区位于炉下管理区七星墩水库及其周边岸区。七星墩水库拟命名七星湖,水体较大,湖水面积112.5万平方米,周围生态环境较好。考虑到水库的现有功能,拟将其建设成一处水上游乐漂流活动、湖滨度假、康体健身、山水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并成为南昆山休闲度假中心地。最近,已开通7千米的“川龙漂流”。6乌坭“三高”农业旅游区改名为乌坭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本区位于乌坭管理区三夫田村所处谷地,平均海拔300米左右,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基础较好。拟将其建设为一处建立在“三高”农业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基础上的田园风光浓郁,集观赏性、参与性和教育性活动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区。7花竹“三高”林业旅游区改名花竹生态林业旅游景区本区位于花竹管理区二坑村附近,以原青年林场为中心,地处南昆山东南部低山区,多毛竹,宜杉、茶种植。拟将其发展为一处幽深静谧、林木葱郁,以“三高”林业、山毛保健茶、竹制品为特色,集观赏性、参与性、教育性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林业旅游区。(五)增强文化内涵,提高品位旅游文化是南昆山的灵魂,积极挖掘和展示南昆山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内涵,才能提升南昆山的形象和品位。“原规划”对增强南昆山文化内涵的内容比较薄弱,我们认为应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补充。南昆山的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丰富多样,在广州周边以至珠三角地区都比较突出,应充分发掘出来加以展示、宣传,使游客在旅游观光中吸取文化营养,提高观赏山林泉瀑风光的韵味,增长知识,丰富精神文化享受。可邀请一些文人墨客,特别是散文家、诗人、画家、作曲家、歌唱家、摄影家分期分批到南昆山游览、采风、体验生活,以南昆山为题材创作作品。然后通过出版南昆散文集、诗集、画展、摄影展、演唱会、朗诵会,并通过报纸的文艺副刊、电视等媒体加以报道、宣传,展示南昆山的旅游文化风采。若能创作或发表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如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或一首好歌,往往会万人传诵(唱),使南昆山家喻户晓,知名度大大提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考虑建设旅游文化广场,设表演中心台、环幕影院、展览厅等。每年组织一届大型的南昆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绿色美食节、重阳登高活动、端午龙舟赛等等。可将民俗风情演示、歌舞表演和放映世界生态风情环幕电影等作为文化广场的经常性活动。(六)弹性规划:修建寺院建筑,增加南昆山宗教文化内涵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自古以来,南昆山因山高林密、地处偏僻,长期藏在深山人未识。因而缺少寺观文化。鉴于南昆山人文旅游景观不足,为给名山添色,增强其旅游吸引力,建议在佛坳岭登高朝圣旅游景区内的天正王顶山腰,依山而建一座中型佛寺龙昆寺(暂名),并形成一组佛寺宗教建筑群,从而与群山相呼应,营造出仙山琼阁的文化氛围,使之与山名(佛坳岭)做到名实相符。龙昆寺与龙岩古寺,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成为龙门县的两大丛林。其旅游开发,正符合“广州南昆山龙岩何仙姑家庙广州”或“广州何仙姑家庙南昆山龙岩广州”的旅游线路设想。龙昆寺布局大致坐北向南,略朝向下坪方向;建筑为三进两厢结构,仿宋建筑风格。其配套建筑:寺前辟半亩方塘,栽植莲花、放养锦鲤(可供信众放生之用);寺旁设一处专供素食的斋堂,接待信众和游客;正在顶与天正王顶之间的鞍部建一座5或7层宝塔(砖塔或砼仿砖塔),塔名正在塔(暂名)。考虑与龙昆寺相呼应,配合游人登高活动,可能的话,在天正王顶的顶峰竖一尊巨型释迦牟尼镶金铜佛立像或石雕立像(可参照无锡灵山大佛的题材另行设计),供善信朝拜和游客观光,与龙昆寺一起成为南昆山一处亮丽的人文胜景,从而弥补南昆山人文旅游资源之不足。本建议虽有意义,但操作的难度相当大,只能作弹性规划处理。在规划的远期,届时视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宜纳入法定的规划内容。(七)强化区内旅游交通系统,以利人畅其游南昆山旅游区进出山的三条对外通道,已初具规模,路况也较好,除进一步进行加固整治,保证常年通畅外,还须加强区内旅游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新建及扩建),使游人在区内游览更加便捷、安全、舒适。对区内交通道路系统,“原规划”过于薄弱,此处作适当补充。1旅游道路规划规划建设三级道路系统共16条路:一级路4条即增南路、铁南路、永南路、观音潭路,路宽12米;二级路5条即仙潭路、七星南路、七星东路、龙昆寺路,路宽9米;三级路7条,即天堂路、漂流路、温竹路、七星西路、七星北路、丛林路、农庄路,路宽7米。详见表11南昆山旅游道路规划一览表。本规划只涉及南昆山旅游区内旅游道路交通系统,不涉及聚落间交通、林业交通等一般性交通系统。表11 南昆山旅游道路规划一览表名称起讫点级别宽度(m)长度(km)增南路正山门(佛坳岭)-镇区(可通增城、从化)一级125.88铁南路东山门-乌坭-七星湖-镇区一级1210.65永南路南山门-花竹-镇区一级126.72观音潭路增南路口-中坪-上坪-观音潭一级123.45古井路七星湖铁南路口-古井瀑布二级92.85湖川路七星湖独石下禾仓犁头石万马坪川龙坳检查站二级97.5七星南路沿七星湖南岸二级91.65七星东路环七星湖东岸别墅区二级91.29龙昆寺路增南路口-龙昆寺二级91.44天堂路观音潭-甘坑-天檀奇观三级73.06漂流路天堂路口-漂流站三级71.26温竹路温南路口-九重远眺-竹柏园三级71.56七星西路沿七星湖西岸三级72.01七星北路古井瀑布-七星湖北码头三级72.58丛林路贯穿花竹生态林业旅游区三级72.07农庄路贯穿乌坭生态农业旅游区三级71.80旅游步道规划见总体规划图,此处从略。2停车场规划规划在南昆山共设立18个左右旅游停车场,其中镇区2个(东、西入口广场),上中坪景区3个(上坪、中坪、川龙瀑布),佛坳岭景区2个(正山门、龙昆寺),天堂顶景区3个(实验站、甘坑、漂流站),七星湖景区4个(庐仙入口、七星南路、七星东路、古井瀑布),花竹景区2个(花竹、百岁杉王),乌坭景区2个(乌坭、邹家古宅)。各停车场面积、车位待在详细规划时,在综合平衡游客预测规模和游客合理容量后再予以确定。3交通组织要点 在南昆山各条道路(包括旅游步道)沿线尤其是道路口建设完善的行车标志牌和景点指示牌系统。 在下坪建设一座旅游汽车站,争取开辟至广州、惠州、深圳、东莞、龙门县城、从化温泉的旅游班车。 逐步开辟南昆山内下坪与佛坳岭、观音潭、七星湖、花竹、乌坭等景区之间的旅游穿梭巴士。 在七星湖滨开辟东、南、西、北四处水上运动或交通码头。 开辟多种特色交通工具线路:七星湖南岸至古井瀑布水上快艇航线;花竹丛林路丛林策马游;乌坭农庄路牛车载人游;登天堂顶抬轿游;苏芳坪上游一千米的漂流站沿溪而下的橡皮筏、独木舟漂流。 外部机动车辆未经批准,一律停在各景区入口处的停车场,不得驶入区内,以减小对景区内生态环境的污染。各种水上运动、游乐工具一律采用清洁动力。(八)十字水水库不宜兴建 “原规划”第六章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的分区规划有关观光度假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内容”中有此一项:“经过现状专业踏勘与精确计算,论证十字水水库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十字水水库”(见“原规划”说明书第34页),并认为“十字水水库的建成将更加强化本区在南昆山旅游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旅游主体作用”,还说“十字水水库建成后将形成山水空间完美组合的综合景观资源”(均见“原规划”说明书第33页)。此等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所在,它以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秀美奇特的山水风光及舒适宜人的气候为卖点,应着力塑造“生态王国、避暑胜地”、“珠三角绿色后花园”的主题形象,在加促旅游开发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其成为广东省尤其珠三角东翼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生态旅游和观光度假胜地,力争把南昆山建设成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此,要十分珍惜南昆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美誉,倍加爱护这里的自然环境,加强环境保护,以不断优化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南昆山旅游中心区及上、下坪一带,人工建筑密集,景观城市化倾向令人担忧。因此,安排大型的建筑物、构筑物都应详细分析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慎重行事。不仅技术上和资金上可行,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旅游大环境可行。十字水水库若非防洪、给水等非不得已的因素考虑要兴建的话,只为增添旅游景点、强化其旅游核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去“重点开发十字水水库及其周边景观及环境资源”,而劈山挖土,修建山塘水库,则大可不必。因为,兴建十字水水库,不仅开山挖土破坏自然景观,水库修成后还淹没不少原有的山石林木,甚至连仙霞瀑布也被淹没,相反却增加了一座大坝和其他相应的人工建筑;如再在水库上安排诸多的水上游乐活动设施,到时则更是“热闹非凡”,造成对原有幽静的自然环境的滋扰,有悖于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初衷。再者,兴建水库需要不菲的投资,若将此资金用作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则能进一步提高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吸引力。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受“黄牌”警告的教训,不可不记取。我们的意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十字水库还是不建为好。至于增加水景和水上游乐设施,在离此8千米的七星墩水库,水面更加开阔,环境更加清幽,完全可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加促七星湖游览区的建设,还可适当分流中心区密集的客流,有利整体的环境改善和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二建设永汉(南昆)温泉康体旅游区,纳入南昆山区域旅游开发南昆山东南麓的永汉镇是龙门县数一数二的大镇,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且地当龙门县西南陆路交通枢纽,交通方便,水、电、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又有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商贸与农业发展较好;加之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正好弥补南昆山的不足。永汉镇蕴藏有颇为丰富的温泉资源,泉源就在镇区东面2千米的马星、落马桥、油田一带。据广东医学科学院矿泉研究室和中山医科大学微量元素、矿泉分析测试室检测鉴定,落马桥温泉是一个含硅酸、氟的单纯高温泉,矿泉水温度71,矿化度596mg/l,主要成分硅酸的含量为117 mg/l、氟为7.75 mg/l,还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油田温泉是一个含硅酸的硫酸钙高温泉,矿泉水温度为69、矿化度为1390 mg/l,主要成分硅酸的含量为81.5 mg/l,硫酸根为751 mg/l,钙离子为248 mg/l,还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以上两处高温矿泉都对慢性风湿病,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症,小儿麻痹症,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便秘,慢性肝、胆道疾患,早期高血压,早期动脉硬化,肥胖症,痛风病,创伤,慢性妇科病,慢性皮肤病等具医疗适应症,是很有价值的浴疗温泉,值得开发利用。目前,已知油田、马星等处可利用泉眼分布面积达3平方千米,现有龙泰山庄、永福酒店、镇水利会、马星村委等,建有多家温泉浴室,有60多间室内浴池和4个露天池,其他浴疗设施简陋,且不配套。温泉水基本上属无序开发,未能做到综合利用,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为今之计,宜应在温泉出露的集中地油田马星建立永汉温泉(南昆温泉)度假区,温泉浴疗、游乐、休闲度假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拟控制在5平方千米之内。在进一步勘测摸清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资源,理顺各种关系;参考清新温矿泉和珠海斗门御温泉等广东省内多种开发利用形式及日本、韩国先进的温泉利用模式,取其精华,制定开发建设规划,广泛招商引资,加促开发建设,形成规模,力争在规划近期末(2005年)把永汉温泉(南昆温泉)度假区建设成为医疗保健和休闲度假胜地,与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比翼齐飞。永汉镇与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域相连,永汉镇区扼南昆山东南出口的咽喉,二者形同唇齿。与南昆山核心区相距仅18千米,有省道永鳌线的水泥路相通,且路况良好,交通便捷;两地交往频繁,人流、物流往来络绎不绝。这正好为南昆山地方行政下山、旅游管理上山,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南昆山上的环境容量有限,可作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更感不足,要在其核心地区(原镇区)安排庞大的地方行政职能架构,建设小而全的行政中心地,实在是不胜负荷,宜应及早进行调整。我们认为,为发展南昆山生态旅游起见,南昆山的旅游发展相关的行政业务,交由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全权掌管,使其真正为南昆山旅游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顺理成章的。诚然,这一调整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逐步推进、稳妥进行。与此相关的是永汉温泉(南昆温泉)康体旅游区,可以考虑纳入南昆山区域旅游开发范畴,成为南昆山永汉旅游片区的组成部分,使得山上山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实行“日游南昆,夜浴温泉”,两地旅游发展相得益彰。鉴于永汉镇温泉开发和旅游发展现状,永汉地区亟需进行旅游发展的详细规划,以保证温泉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桂峰山天堂湖片区总体规划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简称桂峰山天堂湖片区,位于龙门县西北部,西起桂峰山,经地派镇区、天堂山水库(拟改名天堂湖,下同),东抵天堂山镇区,跨地派、天堂山水库和天堂山镇,基本上由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地派温泉(桂峰温泉)旅游区和天堂湖水上旅游度假区三个组团组成,亦可称为龙门县北部旅游片区。这个片区,山光水色绿林茂、有山有水有温泉,大自然生态旅游的完美组合,可以作为龙门生态旅游的品牌,将成为龙门旅游的新亮点。一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评价 (一)有利条件 1山林水体结构完美,生态环境优良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处增江河正源、龙门河上游,群山环抱,山林茂密,水体宽广。桂峰山地区林木、瀑布众多,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气候凉爽宜人,尤其夏季,平均气温比附近城市地区低35;天堂湖自1992年10月建成蓄水后,形成水面面积达10平方千米、海拔150米的人工湖天堂山水库。水库原址所在增江河上游河道迂回曲折、山高峡深,两岸林木荫翳,成湖后,正常水深29米,蓄水量达2.43亿立方米。如此大的水体,加之水库周边植被良好,满目葱翠,森林覆盖率高,阳光难以直接照到地面,水陆空气锋面交流,格外凉爽。诚然,这一山一水,生态环境优良,确是夏日纳凉好去处,天然的避暑胜地。再有,处在桂峰山与天堂湖游线节点上的地派温泉(桂峰温泉),可供浴疗开发,使这一片区的山林水体形成完美的风景结构,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度假区,真乃天作之合。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类型组合理想在龙门县旅游资源分类中,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几乎囊括了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组合比较理想。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既有丰富的动植物旅游资源:森林植被、兽类、鸟类、鱼类和其他动物,又有多样的气候旅游资源:气温、空气与季风、天象(桂峰观日、桂峰及天堂湖云雾),更有广阔和多样的水体旅游资源:水库(天堂湖大型水库)、湖泊、山塘、山泉、温泉(地派温泉)、瀑布(桂峰飞瀑、黄草岭瀑布、上水瀑布、白马瀑布等)、溪潭(“猴子腌井”)等,还有类型繁多的地貌旅游资源:山地、谷地、峡谷、奇峰、怪石等。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既有建筑旅游资源,如龙门县最大型的构筑物天堂山水库70米高的砼拦河大坝和发电能力1.95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以及众多的小水电站,地派镇协和、均隆两条客家古村落、古街道、古民居;又有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如龙门县西北部区域中心的地派古圩镇的镇圩布局和集市贸易(其集散范围除龙门西北一带外,还扩及从化、新丰的邻近村镇),沿蓝田河上溯可至蓝田瑶族乡,可以引进瑶族风情,建设瑶寨景点;还有风味独特的当地客家饮食文化和丰富的土特产,如“三豆”(狗牯豆、刀鞘豆、骚豆)、巴戟、板栗、芋头、南瓜、菜干、竹笋(甜竹笋、苦竹笋、荆竹笋)、野菜(蕨菜、黄花菜等)、年桔、蜂蜜、豆腐和地派腊味(腊肉、腊鸭、腊肠等)。总之,桂峰山地派天堂湖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类型组合,优势互补,为北部旅游片区登山、赏林、玩水、泡温泉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游乐观光以及美食等多项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有利的前提。 3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兼备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处龙门县西北角,东接蓝田、王坪、龙城,南连左潭,西邻从化吕田,扼龙门西北进出的门户。地派圩镇向来是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曾溯增江而上,侵犯骚扰过地派圩。省道龙塘公路(龙城塘广坳)纵贯本片区南北,是龙新公路及金龙大道西接105国道的必经之地。地派温泉旅游区西行经105国道至从化吕田,亦不过25千米,在空间布局上与吕田镇境内的广州抽水蓄能电厂旅游度假区呈犄角之势,旅游资源及产品优势可以互为补充,成为从化龙门旅游环线上的亮点。这里又是广州游客通过105国道进入龙门旅游最为便捷之地,广州至地派只有130多千米,随着105国道的扩建改造,由广州进入本区将更加快捷。天堂山水库横亘于本片区东部,主库体呈长条形作东西走向,正好与地派天堂山龙城的方向一致,库头库尾形成约20千米长的水上航道(含九牛圳段),库尾承接龙塘公路陈洞道班,由湖上乘船至库头登岸后,经龙城水库大坝公路(里程13千米)即达龙城。游客由地派温泉(桂峰温泉)旅游区赴龙城旅游服务中心,可以实行水陆兼备,既游赏了天堂湖风光,又达到交通的目的,一举两得。4旅游处女地,开发成本低,旅游脱贫致富,后发优势明显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处龙门西北部山区的龙门、从化、新丰三县(市)交界地域,虽是处处青山绿水,风光无限,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长期“养在深山无人识”。加上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的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资源远未得到开发利用,使得这里仍然是一块旅游开发的处女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龙塘公路的改造及天堂山水库的建成,相继有一些旅游开发的设想和动作,如地派镇1998年开始先后签订过合子生态旅游区和温泉度假村两个旅游开发项目,天堂山风景区也做过可行性论证,但旅游开发始终未成气候。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逐渐认识到要吸取外地发展旅游的经验,开发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走生态型致富之路。当地渴求振兴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旅游开发,群众也热烈拥护、积极配合,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例如,地派为了开发山地资源,鼓励投资者种植速生丰产林,平均每亩山地年租金只有5元。这种低成本的优惠,无疑会触动后发优势机制,加快这块旅游处女地的开发。5民风纯朴,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外来干扰少这里属龙门客家人聚居地区,民风纯厚朴实,热情好客;居民的生活虽不算富裕,但可以温饱。而且,除地派镇区圩镇人口较为集中外,天堂山水库淹没村落的居民多已迁移至天堂山镇区,旅游片区范围内人口压力不大。加之,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外来人口甚少,治安良好。总之,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为旅游事业的发展造就了有利的社会基础。(二)限制因素1山林多,平地少,旅游用地受一定限制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周围群山环抱,区内以山地、丘陵和水体为主,多山林,少平地,尤其缺乏大面积平坦的荒地,为避免征用极其有限的农地和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用地只宜利用山坡地,依山就势布置旅游设施,建筑体量不宜过大,更不宜大面积推山填土平地。2经济单一,财政困难,资金短缺,旅游投入不足这里山地多、农田少,又没有象样的工业,只有一些小水电和高岭土、铅锌矿开采,第三产业更是不成规模,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地方财政相当困难,连旅游启动也缺乏资金,更谈不上大量的投入。例如,地派镇府很想进一步勘测摸清地派温泉的储量、温度等地质情况,以便作出规划,吸引外地资金,投资开发。但因缺乏十多万元的勘测经费而迟迟未能进行。3行政分割,有待理顺;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天堂湖地区由天堂山水库和周围山林组成,其中天堂山电站、公路、大坝上下游已征用的土地和库区已征用(即珠基150米高程以下)土地和水面,属国家所有,其经营管理权属于天堂山水库管理局;水库周围即珠基150米高程以上的山林、土地,则属天堂山镇下属的行政村所有。要保护和开发天堂湖的旅游资源,并不单只是天堂山水库管理局一家的事情,还牵涉到天堂山水库周围林木(80%为生态公益林),而这些林木则为当地镇村所有。当地人为生计,需要砍伐一些成熟的林木,以获必要的经济收益。而这些林木,八成是公益林,按有关规定只能对部分杉木林作适当间伐。况且,为保持库区良好生态环境和青山绿水秀美的自然景观,也应对水库视域范围内的林木严加保护。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合理开发天堂湖旅游资源,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如成立“天堂湖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天堂山水库管理局和库区所属村镇的关系,形成共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开发,让双方都能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收益,也使良好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维护,山林水土得以永续利用。4基础薄弱,设施与人才缺乏,旅游业尚属空白正因为这里是旅游处女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基本上还没有怎么开发,旅游设施欠缺,旅游人才更是缺乏,旅游业尚未起步,或者说是一片空白。当然,一张白纸最宜画更新更美的图画。但若要画出这美丽的图画,也就先要有各种旅游发展规划的蓝图。同时,还要有为这些蓝图的实施所必须的行政手段旅游发展的行政主导,和筹集必要的建设资金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化消极的限制因素为积极行动。然则,龙门县北部旅游新亮点的出现,指日可待。二旅游分区规划 (一)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1现状、产品定位与目标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龙门县西北部桂峰山东麓,东部和南部与天堂山镇相邻,北接地派镇上合村,西部以桂峰山脉分水岭为界与从化吕田相连。总面积8平方千米。地处增江上源地派河的源头之一,地势高亢,平均海拔500米,最高点桂峰山海拔1085米,为龙门第二高峰。这里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繁多,山泉飞瀑,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生态环境优美,是广州近程范围内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过去,因偏于一隅,鲜为人知。如今,建有4千米简易公路通地派镇区接龙塘公路,经105国道可通达广州及珠三角各地。初步具备旅游开发条件。1998年起,地派镇与龙门植物生态园艺公司签订了“合子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现已启动第一期工程,建有别墅两栋,床位15张及相应的水、电和餐饮服务设施,能接待少量会议、度假游客。正在按新近编制的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旅游开发建设步伐。本区旅游资源最大的优势是:谷岭相间,林木茂密,空气清新,山水林泉瀑整合为一体,构成一幅壮丽而又幽深的天然山水画。其最大亮点是自然生态环境幽雅、恬静。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为生态旅游,城镇居民双休假日休闲度假、康体观光和小型会议游。规划目标:2010年前,把桂峰山建设成为以自然生态为主体,集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森林探秘、会议度假、美食购物、青少年素质教育以及科学实验(实习)等于一体,动静结合,参与性强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2功能结构根据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适度合理开发土地资源,促使开发地块增值;土地开发要结合地形地物和生态环境,采取分区组团式开发建设;合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着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创立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品牌;旅游开发应突出生态主题,以人为本,十分注重保护环境,实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度假区的持续发展等土地使用规划原则,结合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土地适应性分析评价及土地利用现状,拟将整个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结构确定为“七区三线一中心”,即综合服务中心,观光活动度假景区、半月潭休闲度假景区、四季花果景区、情浓芳草地景区、桂峰登山观景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白木观赏林景区和桂峰登山游览线、观瀑戏水游览线、森林生态游览线。3分区项目布局(1)综合服务中心为整个旅游度假区的综合服务和管理中心区,具有康体娱乐、会议、餐饮等综合服务和游人集散中心的功能。土地总面积0.13平方千米(195亩)。现已建有别墅两栋及相应的餐饮服务设施。拟增建康体娱乐、会议、餐饮、通讯设施和停车场、游览车换乘站,综合服务楼、溪泮茶居、高尔夫练习场及网球场等室外休闲康体设施。(2)观光活动度假景区为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相结合的景区,包括休闲别墅、溪泮林间别墅、“四坊”(造纸、榨油、酿酒、制茶手工作坊)展示、青少年活动营地等4个小区,土地总面积0.48平方千米(720亩)。本区处在整个旅游度假区的核心部位,谷岭相间,多跌水、深潭,最富山水风光。三条游览线路均穿越本区,除原有纸厂遗址、东江纵队活动遗址、瑶寨遗址、“上三千下百万”、九树同根和上水瀑布等景点外,拟建一座观景台及若干观景亭,以一览葱茏的山林风光。(3)半月潭休闲度假景区位于生水岩谷地、半月潭东侧,掩映于天然观赏林中,为中高档休闲度假别墅区。土地总面积0.12平方千米(175亩)。拟安排有旅游度假总部,湖滨别墅21栋、半坡山麓林间别墅15栋,以及配套相应的餐饮、康体、娱乐、小型会议、停车场、绿化广场等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善的休闲度假小区。(4)四季花果景区位于旅游度假区西北角,土地总面积0.80平方千米(1207亩)。拟在现有油茶林基础上,增植各种适生林果,既可开展果木生态观光游,实行“以林养地”,并形成旅游区西北面的绿色屏障。其下,布局时花观赏带,种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时令鲜花,为生态旅游区增添缤纷色彩;西南端,利用坡地,在原有林木基础上,移栽桂峰山地区所有种类植物,增植广东及我国适生的珍稀植物,建成植物标本园,面积21600平方米,供游人观摩、辨识,成为植物专业实习基地和青少年自然教育课堂。(5)情浓芳草地景区地处旅游区西端、黄草岭东南面的山顶缓坡地,多野生黄草,土地总面积0.45平方千米(674亩)。利用原有草地,适当改造,种植观赏性花草和滑草用草种,建设中型滑草场,提供游客开展滑草、冲锋车、草地滚球等运动。选适当地点,开辟高山茶园,为当地名产桂峰茶提供原料。(6)桂峰登山观景区位于旅游区西南,桂峰山东麓,西界龙门从化边界,面积1.61平方千米(2414亩)。这里清溪与山林相间,天然次生观赏林茂密,为主要溪流的发源地;近望蟾嘴,远眺桂峰,重峦叠嶂,富山光水色。整个旅游区的最高峰桂峰山(1085米)、三级跌宕的黄草岭瀑布和落差95米的桂峰瀑布均在本区,选适当地点建观瀑亭。桂峰飞瀑(高寨下)和桂峰观日(桂峰顶)两大景观及桂峰山顶成片高山杜鹃林,蔚为奇观。桂峰顶建观日亭,在主峰与次峰的鞍部,有泉水出露,可设茶寮,以高山泉水冲沏桂峰茶,别具特色。修通登峰路(车行道),并筑登峰径(石级步道的康体健身径)及花园式停车场(面积5000平方米),以方便游人登山。(7)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位于旅游区山林的中央地带,两条主要溪流的上源沟谷林带,面积2.26平方千米(3394亩)。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次生林深处分布有一片野生竹林,颇为壮观。拟在严格保护原有野生动植物的基础上,争取与林政部门挂钩,作为濒危野生动物放养地。沿鸭冚门三条沥溪东侧修筑林中游览路及配套的停车场,直通神坛(地名),形成森林生态观光走廊,开展森林探秘。(8)白木观赏林景区位于旅游度假区东北部、中央溪流以东,总面积2.11平方千米(3167亩)。主要是白木冚、生水岩等山林地,继续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和山林景观。目前以保育为主,近期不作开发建设。远期视林木生长情况,可沿溪修筑登山溯源石级步道,供游人勇敢者深入林区,作有限度的森林探险活动。(二)地派(桂峰)温泉旅游区1现状、产品定位、目标与功能结构地派温泉(桂峰温泉)旅游区位于地派镇区,扼龙门县西北进出的门户。南起黄塘河埔围,北抵水电站附近的新旧公路交汇处,沿地派河及与其平行的龙塘公路东西两侧呈南北向发展,总用地规模0.95平方千米(1425亩),为整个镇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河埔围、围坪、寒水、长乐围、均隆、协和、黄坭岭、黄塘、星光(潘屋、黄屋、沙盆岭)、寺湾、田心(大围、鸭乸塘、南坑)等村及地派圩和地派温泉出露地。这里是地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镇主要金融、邮电通讯、商业服务和集市贸易。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工业皆属空白。目前,圩镇建成区主要在地派河东岸,沿旧公路两侧分布。由于很少受工业文明污染的影响,整个镇区的生态环境还比较好。尤其地派温泉一带,位于地派河的河漫滩和河畔山麓,环境幽静,又不与民居相连,可以自成一体,不受干扰,非常适合规划建设温泉疗养休憩度假地。规划目标:2015年前,把地派镇区建设成为以温泉康体旅游为主体,集温泉浴疗、康体娱乐、客家民俗、美食购物等于一体,商贸繁荣的现代温泉旅游镇。根据龙门县地派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年)有关“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的镇区发展战略和“镇区用地发展方向:沿地派河两侧发展”及“以地派河为镇区发展的南北轴”的布局结构,确定地派温泉旅游区的功能结构为“一河两岸、三区、一中心”,即地派河两岸绿色休闲走廊,旧圩游憩商业区、田心大围星光旅游开发区、长乐古村落风情区和温泉旅游文化中心,建设一河两岸,改造旧圩,开发新区,南北呼应,以温泉为重点,配套完善的现代温泉旅游城镇。2分区项目布局(1)整治地派河,绿化美化一河两岸在地派河镇区下游河段的协和及太平山两处,各建一处水坝(水圳),使水坝增至4座(温泉、旧镇府前、协和、太平山),水深提高到2米左右,形成长约3千米、平均宽80米的梯级式人工湖,湖面平静开阔,可以荡舟和开展水上休憩活动;两岸堤路,植树、种草、栽花,形成两条长1120米的绿色长廊,共同构建一河两岸绿色休闲走廊。(2)改造旧圩街道,建设游憩商业区地派圩镇是颇具历史韵味、有着浓郁岭南山区小城镇风格的古圩镇,各类商铺及集市贸易集中在旧公路两侧,现仍保留有不少骑楼式旧店铺。然而,不少店铺和街市建筑,已年久失修,显得破旧。拟适当加以整修,增建给排水和其他卫生设施,整顿交通秩序,保存旧街风貌,使之成为旅游镇的游憩商业区(RBD)。(3)开发新区,建设田心大围星光旅游开发区对龙门县地派镇总体规划(20002020年)的用地规划作适当调整:一是龙塘公路西侧(原大围村)的综合市场用地,拟建设具有乡土气息的杉皮屋70间、长400米的旅游购物一条街。二是规划停车场与综合市场间,增建15米宽的次干道,以形成环路,方便人流、车流进出。三是文化中心用地中安排敬老院不妥,宜另外选址建敬老院。四是地派桥南、龙塘公路南侧、供销社旧址附近山坡,原规划的防护绿地,拟改作旅游开发用地,安排建设综合性、园林式的旅游度假山庄,占地约12000平方米(45亩)。五是镇府新址北面,原规划的旅游区,安排不当,会对河对面的温泉旅游文化中心造成不良影响,应予取消,作绿化用地。(4)修葺、整饰古村落,建设长乐民俗风情区镇区东南的协和、均隆两条古村落,尚保存着鹅卵石砌就的村街,村舍古朴,此处有长乐围,拟在此基础上,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并取长乐之意,建设长乐民俗风情区,以充实地派温泉旅游区的内容。(5)重点建设温泉旅游文化中心地派温泉有两处泉眼出露,形成三个泉池,据介绍泉水温度42,日自流量600立方米,若钻井抽取,温泉水温可提高3以上,日流量可望达到2000立方米左右,为硫酸重碳酸钠型温泉,与从化温泉水质相类似,而镁元素含量达7.9,远高于国家标准,非常适宜浴疗,对防治皮肤病特别有效。亟待进行地质勘探,以确定可采量及开采规模,再作进一步的规划建设。温泉旅游文化中心区所处位置在本旅游区的顶端,西临地派河与龙塘公路分隔,东为清塘寨连绵缓坡山地,面积0.128平方千米(192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这里山水相连,环境清幽,但离圩镇只有300米之遥,有现成的旧公路与休憩商业区相连通。拟在摸清温泉资源情况基础上,吸取如今国内外多种温泉利用模式,作有限度的开发,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集浴疗康体和温泉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温泉旅游文化中心,与桂峰山、天堂山互为补充配套,发挥其作为桂峰山天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节点的承先启后作用。(三)天堂湖水上旅游度假区1现状、产品定位与目标天堂湖水上旅游度假区位于天堂山水库及其四周视域范围内,西起太平山陈洞道班的龙塘公路,东至水库大坝,南抵右岸公路以南山林地,北达大坑河、密溪河九牛圳、蓝田河及其支流的水库回水面周边山林地(山林地皆以水库水面上的视域范围为准),总面积约1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达10平方千米,水深29米,形成庞大的水体,港汊众多,水曲河深,加上周边山高林密,自然环境十分清幽,非常适宜水上闲游。天堂山水库管理部门曾将之确定为“天堂山风景区”,并作了可行性论证,意欲进行旅游开发。虽然,在1994年龙门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天堂山水库管理的通告里已明确指出“天堂山水库是集防洪、发电、灌溉、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综合工程”,但有一种说法是要将天堂山水库水作为龙城饮用水源,不宜作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利用。近经有关部门明确,天堂山水库因受上游铅锌矿的影响,只作为龙城饮用水的后备水源,水库可作适度的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