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doc_第1页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doc_第2页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doc_第3页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doc_第4页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 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 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中国旧石器考古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重新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重新证明了北京人是会控制用火,回击了一些质疑。晚时期的山顶洞人出现了最早的有意识的埋葬,有撒在人类周围的赤铁矿可能有一些含义还有一些随葬品装饰品。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很多,发现了骨针。周口店不只有人骨,还有石器。莫伟思线划分了两个世界,细石器与手斧是有区别的。铲型门齿从北京人起就与西方人非洲人有了巨大的区别,北京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目前周口店有27处地点,1987年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节 半坡遗址和史前社会 半坡遗址是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拉开了史前社会的研究。 发掘概况,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二阶地上,西距现在河床约800米,根据发掘结果以及部落的布局,推算遗址原有面积10万平方米,现在发现约5万平方米。 1954年起,石兴邦先生主持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半坡遗址北部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达10000平方米。发现了有围沟,房址,窖穴,墓葬以及陶窑等一些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鼓角器,陶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为探讨仰韶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埋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遗址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就是开始把聚落考古思想贯穿到田野实践中,并通过聚落形态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其他一些史前遗址的发掘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1年冬,为获取绝对年代测量标本,在遗址西南部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主要发现了一段小沟遗存。2002年,因陈列大厅改建,又对小围沟东部及F41F42南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些祭祀类遗迹以及墓葬。半坡遗址的内涵,和同时期的庙底沟遗址成为仰韶文化的两种类型。遗址的房址的整齐性说明了遗址的短暂。半坡遗址的分期,半坡类型内含复杂,半坡类型的前段比庙底沟早,但是后段比庙底沟晚。 从功能分房屋类型,首先是灶房,从灶房的有无确定是否是日常居住还是其他类型的房屋。没有灶房的房屋被认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有灶房的房屋会有季节性的使用痕迹。 聚落的布局以及演变。前期布局,小围沟大围沟同时期使用,小围沟把居住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有两个哨所。后期变化为小围沟没有了,房屋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大房子出现,大房子与其他房子的间距很大。陶窑不是集中分布的,半坡遗址的陶窑在遗址的东北部的,是远离浐河的。 社会组织结构,已经进入粟黍种植农业,已经会蒸煮,狗尾草进化为粟。家猪驯养达到一定水平,拥有渔猎工具,渔猎经济占有一席之地,制陶水平达到专业水平,会使用木加工工具,纺织达到相当高水平。墓葬,头向西,有二次扰乱现象。多人合葬很少,同性合葬现象比较多,被视为母系社会的典型。 半坡聚落是具有中心结构的聚落,已经有了社会分工。有母系社会但是没有母权社会。第三节 磨沟墓地与齐家文化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齐家坪遗址发现的,后来被命名为齐家文化。我们对这个文化的来源以及发展去向等等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08年以来,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和甘肃文物考古文化研究所一起发掘了临潭县磨沟遗址,这个墓地的发掘让我们对齐家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于认识齐家文化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线索。 磨沟遗址东西约800米,南北约500米,面积40万平方米,齐家文化墓地位于遗址东北部,面积月12000平方米。2008年到2011年,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688座,共计29排,各排数量不一。这是新石器时期,发掘墓葬最多的墓地,保存也相当完整。 墓葬结构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竖穴偏室达到70%左右。竖穴土坑一般相对比较浅,多数为单人一次葬,也有少数2到6人合葬现象,合葬形式有左右并列也有上下堆积。竖穴偏室中有不是同一时期埋葬的现象,偏室幕中单偏室数量最多。双偏室又分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磨沟遗址有一个发现,就是墓葬有坟丘,同坟异穴。磨沟墓地的埋葬方式比较复杂,有土葬有火葬,有一次葬有二次葬还有二次扰乱葬。二次扰乱葬并不是因为后面埋的不够埋了,而是故意的。墓葬还有殉生和殉人现象,殉人有坐着的还有趴着的。女性侧身不能证明是殉葬,而是亲密关系的体现。 多次使用与埋葬过程,尸体的白骨化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地表则只需一年,没有空间的填埋需要五年,服丧三年或许和这个是相关的。墓穴有改建与扩建的现象,竖穴偏室还有被挖开的现象,但是一个墓穴有多个墓道。偏室塌陷后人们会再次填埋,所以下面的是自然塌陷上面的是人工完全填埋。棚架封闭墓道,墓道下面会形成沉积土,墓室上方有两个凹槽,是用来放封门板的,有一个凹槽的另一方会有柱础来支撑。 出土了比较有特点的陶器组合,与二里头文化有联系,磨沟墓地有三类不同类型的陶器,公元前15世纪前后出现铁器。磨沟墓地的年代是在齐家文化的末期,青铜器制品有1/6,金器和铁器也比较多。 验证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起源过程,也就是说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和中原地区始终存在着文化交流。以男性为中心的墓葬说明了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比较普遍,同时高领袋足鬲还说明与先周文化有联系,逐渐向寺洼文化转变(解决了去向问题)。第四节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 两个概念: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河南省偃师市伊河和洛河之间,以夏人为主体族群所遗留下的遗存。 二里头文化研究历程,近现代出现过疑古派,直到殷墟甲骨文被发现,证实了史记殷本纪里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对夏代的历史建立了信心。有人认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说明了人们对夏朝缺乏认识。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调查夏墟,就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实际上促进了二里头文化学术研究。1953年登封玉村发现了夏文化遗存,1956年郑州洛达庙也发现了类似遗存,之后在郑州董砦遗址发现了洛达庙型文化堆积层上叠压着二里岗商文化层,1958年在洛阳东干沟遗址也发现了这类型文化遗存,同时打破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灰坑的地层关系。1959年,徐旭生等人赴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也比较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1962年夏鼎先生就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成为二里头类型文化。随着对二里头遗址认识的加深,1977年又提出了二里头文化的命名。 二里头遗址的分布相当广泛,但主要集中于豫西地区和晋南地区,同时在郑州等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二里头文化可以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二里头类型的典型遗址是二里头遗址,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是东下冯遗址。二里头遗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仰韶文化等。但是以二里头遗址居多,目前发现的遗存有房屋基址,墓葬,灰坑,水井,陶窑还有手工业作坊等,遗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还有青铜器和玉器。 东下冯遗址在山西夏县,面积大约25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74年开始发掘,出土文化遗物也很丰富。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以陶器表现出来,大的来说,二里头文化流行的是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也有黑陶,红褐色陶和少量的白陶以及印纹硬陶,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蓝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等。器物里边普遍的饰麻点是二里头文化陶器的重要特点之一,同时在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型的鋬这样一个做法。 分期方法,有四期,每一期有不同的变化。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商文化之间,根据碳十四测的二里头文化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900到1500年之间。根据统计,对二里头的发掘共计达60多次。 根据考古学者的努力,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和宫城城垣,发掘了一大批宫殿建筑基址,大小型墓葬400余座,收获非常丰富。 宫城东西300米,南北长约360米到370米,宫城最开始没有设围墙,围墙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的二三期之间延续到二里头文化的末期,面积达到10.8万平方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二里头考古队队长徐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宫城可以看作是祖源。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起土面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迹,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间距约1米,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因此提早了约200年,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提出了新命题。巨型坑的发现为偃师商城祭祀起源提供了资料。墓葬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型的有30平方米左右,中型墓有10平方米左右,小型的只有2平方米,还有没有墓葬的。可以发现当时已经有了等级的划分。墓葬中发现长度达70.2厘米的龙型器,由9000多件绿松石组成。 夏文化的探索,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第四期虽然属于夏文化,但是已经进入商初,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起成为夏文化。第五节 殷墟遗址与甲骨文 殷墟遗址的发现,殷墟的来由,盘亘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殷商先民的远祖是以鸟为图腾为生育神信仰的氏族,商始于契,商都殷173年,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 龙骨之谜,清末,安阳小屯一带农民在田间作业时经常从地下挖到古老的龟甲和兽骨,1899年,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因病服药,从中药材龙骨中奇迹般的发现了甲骨文,20世纪前,殷墟在地下已经沉睡了3000多年。 刘铁云把1000多片甲骨文字写了下来,成书铁云藏龟。1915年罗振玉赴安阳探访,成为中国第一个查访殷墟的学者。当时的外国驻华机构,商人和学着觊觎殷墟甲骨文,数以万计的甲骨被私人非科学的挖掘并流失海外,殷墟甲骨先后流失到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 重要考古收获,殷墟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28年的秋天,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主要目标是寻找有字甲骨。当时发掘了40多个坑,出土了700多片刻字甲骨,还有陶器等遗物,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考古三时期,第一时期是1928到1937年,第二时期是1950年到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恢复时期,1958年到现在是考古发掘的全面开展时期由社科院考古研究队安阳队主持。 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保护单位,殷墟的范围应当是30平方公里。殷墟分布在洹水两岸,殷墟文化分为4期,分期以甲骨文分期为支撑。发现的宫殿遗址分为宫室,宗庙,祭坛还有铸铜作坊。 殷墟考古证实,商代王室宫殿宗庙区建筑以土木材料为主,史册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宫殿建筑。当时已经有了择吉居住的环境意识和宫殿居住区规划的初步理念,并掌握了夯土,版筑,木架结构,日影定向,以水测平和以茅房盖屋等技术。 墓葬出土了著名的后母戊鼎,高度有133厘米,器口长度79.2厘米,重量875公斤,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妇好墓,南北长度5.06米,深度7.5米。根据青铜器铭文,埋葬的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随葬青铜器有468件,玉器755件,海贝6800枚,骨器564件。殷墟遗址和甲骨文,甲骨大约出土15万片,刻字甲骨34844片,甲骨文字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生活所有场景,对研究商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永远的殷墟,永远的甲骨文。殷墟至今没有城墙的发现。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就离我们很远,我们感谢早年先驱者们的勤奋。第六节 周原遗址和钟鸣鼎食 周原,周原本是商的边陲,一个小的族群,周旋于周邻强大势力的夹缝之间,首先面对的是强大的商,当时商已经扩展到了关中地区。其次,戎对它也有侵扰欺负。古公亶父最后率领周族定居岐山,扶风县西边和岐山县东部,最后一统西陲。 周实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政治文化制度,周的文化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很深的礼仪礼制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的解读历程。周原魅影:1942年以前大量青铜器的出土和金石学的研究和周原相关的一些事情。汉宣帝年间,美阳得鼎。汉章帝在槐里(兴平)的铜器于岐山。可见历史上出土的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很多的。说明了周原有出青铜器的传统,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1942年到1975年之间,我们确定周原这个称呼,并确定位置和面积。并且发现了一些商时期的遗存,可以成为先周遗存。 1976年到1998年,被称为揭秘周原,我们发掘了凤雏,召陈两处大型建筑基址群,还有贺家刘家和黄堆三处墓地。聚落周原,对周原的研究从表象化到深入社会层面的考古学术活动。对遗址布局有了跟深入的认识。 器以藏礼,两组建筑群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周原遗址的建筑分布格局和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特别是发现了瓦和瓦当。周已经有了礼制,建筑方面也体现了礼制。 贵族分为五等,爵谓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也。通过墓葬的分析,能够发现等级是明显存在的。墓葬考古发现四等,一二等为高级贵族,一等为周王等级,二等为与之相当的贵族,三等为中级贵族,四等为低级贵族。钟鸣鼎食,酒器受到商文化的影响,食器和乐器成为周文化的象征,列鼎和编钟制度的形成。太子的地位比诸侯还要低,但是太子埋了七鼎六龜,说明已经出现了僭越。 礼,是约束人的,带上沉重的玉,就是让你走不快。否则礼岂不是很简单了,简化了。 待解之题,对钟鸣鼎食文化的了解需要我们对周原地区更加详细的考古。第七节 西山遗址和早期秦文化 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这个遗址的发现把秦文化的时间上推到了西周中期,让学术界对早期秦文化的研究建立起了信心。我们知道嬴秦族从商代默念到了西汉水的上游,文献中说,在西戎保西陲。在一段时间的发展,秦人积蓄了自己的力量,它由甘肃东部山区走了出来。秦王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以后2000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秦人统一文字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秦早期历史是指秦迁都关中以前活动于甘肃东部一带的历史,他的范围包括了今天陇南和陇东的一部分,从水域上看,包括了长江和黄河流域。 由于对秦文化早起探索的缺失,由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陕西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系五家单位共同发起了建立了联合考古队,最终在2003年实现。 2004年春,在甘肃东部,发现了38处周秦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一共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05年到2006年,联合考古队大规模发掘了西山遗址,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了大量史前和两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陶窑,等建筑遗迹,城址一处,以周秦时期遗存为主。 西山遗址的三大发现,第一个就是城。第二个发现就是墓,m2003墓,殉人殉狗,腰坑还有一只狗,墓主人的头部有一支箭镞。第三个发现就是畤祭。 遗址的发现说明,秦人进入关中地区后还有部分贵族在西陲守护祖先的陵园。 热点问题。早期秦都邑在西犬丘,西犬丘即西山遗址。秦仲,即位第三年,周厉王残酷舞蹈诸侯反叛,西戎和王室对立,秦人和西戎就在打仗,死后,庄公带领7000人打败西戎,被封为西陲大夫,m2003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秦仲。文献中西畤就在西山遗址。70%的屈肢葬不仅流行于秦,二里头也有,辛店,齐家都有,屈肢葬受西北地区古老葬俗的影响而不是秦人独有。秦人和戎人是长期友好,后期恶化。第八节 石人子沟遗址与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 东天山地区是指以天山山脉东段为中心的区域,包括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伊吾草原,也包括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和哈密盆地。 西北大学2000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考古研究,发现古代游牧民族的聚落遗址有300多处,古代游牧民族部落遗址被人们误解,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民族普遍的规律,冬天必须定居,要找地方定居,不存在一年四季的游牧。 居住遗迹,岩画,墓葬是古代游牧民族遗留下的遗存。有两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第一类时间在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特征是没有封堆,平面是方形或者圆形,其典型是拜其尔墓地。岩画是粗线条式的,或者剪影式的。从聚落遗址看,在东天山的南北都有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冬季聚落居多。近代游牧民族选择的冬窝子往往会发现古代的遗存。第一类遗存是建立在东天山地区的传统文化。第二类遗存,以农耕为主的遗存,游牧民族的很多用具来自农业人群。迹象表明,游牧人群和农耕人群在一个政权下。其典型遗址为红山口-石人子沟遗址,第一类的岩画用石头画成,第二类则有金属用具画成。这一类的墓葬有封堆,以圆形为主,封堆下有被肢解的人骨。第一类人被第二类人所征服,时间在公元前2世纪。 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址的确存在,有季节性的差别,冬天在南麓,大中型的少,夏天在北麓,小型的少。第二类文化遗存属于匈奴文化遗存。东天山在汉代被称为祁连山,第二类有可能是月氏文化遗存。第九节 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司马迁所写的秦始皇是有问题的,是有态度的。秦始皇陵不是从13岁即位开始建的。皇帝是一种理念,是对帝国政治体制的一种追求,皇帝就是中央集权的代名词。 李斯在33年34年之间当的丞相,秦始皇37年死的,也就是说皇陵挖了6年,不不超过10年。帝国都城的再现,不是仿造的结果,而是理想化的都城。三出阙,观可以登高望远,阙不可以。阙是用来挂东西的,只有王可以用。秦始皇陵的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