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案例初四化学第一单元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第二课时:碱的性质) 乳山市府前中学化学组 冯利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自08年新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学案导学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式教学在我校的实施,就像一缕雨后的清风,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新鲜的空气,也带来了收获成功的惬意。在使用“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恰好是对布鲁纳这一理念的合理诠释。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探索,教师已初步掌握学案导学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结合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第二部分碱的性质的教学内容,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尝试及反思和收获。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碱能与指示剂、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散不系统的。本节教材在学生已建立起来的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碱的化学性质碱与指示剂、酸、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酸、盐的化学反应,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关的化学问题。这节课内容多而杂,面对较多的教学任务,若采用过去常规的教学方法,很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即使完成,也会因速度过快,学生印象不深刻。而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法,既解决了教学内容多的困难,又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碱的化学性质。首先,将教材主要知识点、概念、规律、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的探究设计成填空、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设计成提纲;将获得知识的过程以“问题思考”或“实验探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等重点内容,并填写学案中“知识链接”的内容,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能初步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通过思考学案中的一些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较深刻的理解和挖掘;在课堂上,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展开充分的实验和讨论,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精讲点拨和引导,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然后通过有梯度的练习,经过“思维训练”,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又始终利用学案进行导学。例如: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因是试管实验,操作简单,采取小组实验的方式进行,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填写在学案设计的表格上。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是本节课探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对于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能根据哪些不同的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从而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成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和难点。突破此难点主要根据学案中提示的思路(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证明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方法等),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结合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一个概念:复分解反应的归纳与总结,在学案上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对新知识的预习,通过完成学案上“知识链接”中的题目检验学习效果。教师选取的典型例题,展示在学案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方式,通过“知识巩固”、“能力提高”等具体练习题目在学案上完成。总之,本节教材从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及巩固,始终利用学案,充分发挥了学案的导学作用。由于将教学内容与问题设计成学案,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针对性强,并且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课堂上不再讲解,只讲难点和需要提升的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案的设计方式也能使知识更系统,形成网络。课堂上学生在较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学习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初四化学 第一单元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第二课时:碱的性质)教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个小魔术。小魔术:在三个烧杯内依次提前放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量少几乎看不见)和少量稀盐酸,把第一个烧杯内溶液倒入第二个烧杯中,再把第二个烧杯中的液体倒入第三个烧杯中,观察现象。教师:你看到了怎样神奇的变化?学生:当把第一个烧杯内溶液倒入第二个烧杯中时,看到溶液变成红色,再把变红的溶液倒入第三个烧杯中时,又发现溶液的红色神奇地消失了,变为无色。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猜测一下魔术中第1、2、3个烧杯中分别放了哪种物质?学生:讨论后做出猜想烧杯1:可能放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性溶液;烧杯2:放入无色酚酞试液;烧杯3:放入的可能是稀盐酸,稀硫酸等酸性溶液。教师:请一个同学揭开这个魔术中的秘密。学生:这个实验是利用了碱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又利用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使溶液的红色消失的原理。教师:刚才的魔术能说明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 碱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教师:每一种神秘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魔术中所用的酸我们上节课已经共同探究过,魔术中所用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有哪些性质呢?我想同学们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认识这两种碱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实验台上提供的用品。零距离接触魔术中的这一主角,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将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上,并记录下你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注意):氢氧化钠溶液若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硼酸溶液。实验设计现象结论遇到的问题其它教师:刚才实验时,有的小组的同学根据以前学过的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从而推测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结果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却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究竟是二者不能反应,还是二者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呢?【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师:请同学们就这组同学发现的问题,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或者画出实验装置图),验证你的猜想。你的猜想查阅到的相关信息实验方案设计获得的结论遇到的问题及其他(实验用品:软塑料瓶、玻璃管、U形管、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塑料针管、气球、试管、广口瓶、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大理石、启普发生器、稀盐酸、锥形瓶、橡皮塞等。)教师提示: 我们以前做过很多的实验,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证明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等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实验用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动手实验,证明猜想。教师活动: 进行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学生:部分小组的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或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讨论交流】各小组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针对试验方案提出质疑,分析讨论。通过各小组交流的探究方案,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一):学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学生:同意。教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究竟是C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如何消除H2CO3的影响?学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稀盐酸。教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加以验证。(老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成功)教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方案二):学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溶液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气体,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教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验证,大家有异议吗?学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溶液显碱性,同样会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教师:两位同学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到底谁正确?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教师:虽然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这也是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方案三): 学生4:CO2与NaOH反应,是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气体减少了,会使密闭体系内的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迅速地倒入NaOH溶液,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左高右低),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学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思路很好,而且创意新颖。学生5质疑: U型管的液面左高右低,不一定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所致,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水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样可以使瓶内气压减小,使U型管的液面左高右低。教师: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敢于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大胆质疑,非常不简单。那么如何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相互讨论,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6: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固体。学生7:这个方法可以,但会不会因为氢氧化钠是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速度太慢,不能很快看到实验现象。学生8可以做对比实验。分别向同样两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注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比较两个U形管液面变化的程度。教师:同学们能想到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说明同学们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非常好!(教师情不自禁地为学生鼓起掌来)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老师演示方案三,现象明显。)(方案四):学生9: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锥形瓶里收集一瓶CO2气体,迅速倒入NaOH溶液,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系上一个气球,若能观察到气球鼓起,则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方案。(老师演示方案四,实验成功。)学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方案五):学生10: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将一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试管里的气体减少,气压减小,水会上升到试管里。教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面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原理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学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教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方案六):学生11(反应迅速)用矿泉水瓶!在一个空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气体,迅速向瓶中倒入NaOH溶液,立即盖紧瓶盖,振荡,若发现软矿泉水瓶变瘪,则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方案七九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方案八方案七方案九(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现象:方案七: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方案八:第二个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不变浑浊;方案九:左边针管中的活塞向里移动。)(方案十):教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我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气体,迅速倒入NaOH溶液,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水中原来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打开止水夹,则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方案十,观察到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学生:(一片惊叹声!)教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能(齐声回答)。教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学生12:从两个方面:一是从检验生成物的角度思考,二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密闭体系内气压的变化的角度考虑的。教师: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学生13: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中。学生14: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教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以达到对资源共享的目的。“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是学案导学式教学的出发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道具,可以将教师塑造成为优秀的演员,但学生依然是旁观者,他们体会不到主角的滋味,因为课堂的舞台被教师所占据。而一纸小小的学案却可以彻底将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挥动思维的翅膀,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学案导学”教学法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纵观现行教材中的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照方抓药”,缺乏创新意识。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或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开放性。本节课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魔术(实验)引入课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碱的性质的热情。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完成碱的性质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在探究这一重点、难点问题时,没有采取以往教师先提出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是否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传统方式,而是在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探究活动中,有意识的给每个实验台准备了细玻璃管,有部分同学能记起以前向石灰水中吹气来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的实验,从而自发地也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自己发现问题,引发了探究兴趣。再通过学案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反应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进行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并且还以“学案”为桥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概括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的特点:1、以“学案”为桥梁,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2、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3、充分发挥实验探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4、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根本目标。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的体会有四: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教学内容比喻成一把盐,教师应该把它调制成“一碗美味的汤”,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愉快地喝下去,而不应把化学知识这把“盐”硬灌给学生,因此创设情景,激趣探究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如果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口,学生便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从导入“小魔术实验”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精彩的实验”等内容的学习,都以真实、生动、直观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点燃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火花。2、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创设成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和新颖性的教学情景,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问题的欲望。3、老师的作用应是引导而不是主导,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对于学生在探究时出现偏离课题的现象应及时指出来,否则,探究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4、“问题”是学生求知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应该在学案中设计一系列“问题”作丝线,把学生的课堂内外串缀成一个精彩的世界。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上是那么投入和快乐。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讨论研究、方案设计、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探究相关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动态生成性。他们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争辩,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在交流中否定自我,在讨论争辩中突破自我。课堂上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质疑与完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点燃了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思维火花,有利地激发了学生“问”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了结合实际生活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这一节“学案教学”活动,从学案的构思设计、课前实施到课上应用,使我对“学案教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使用“学案”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案教学”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学案教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学案教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问题、动手做实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中还需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学案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也应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使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不断进行学习,更新知识,使之跟上和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方面解除合同协议
- 合伙购买厂房合同范本
- 兼职美术老师合同协议
- 卫生间抵押合同协议书
- 购销合同中质量约定的条款
- 营销战略合作协议基本模板
- 口头协议能不能算合同
- 口头合同能否成立协议
- 卖房佣金合同协议模板
- 初三复读生培养协议书
- 冰雪节庆文化全球冰雪节庆一览
- 档案室火灾应急预案(6篇)
- 超声内镜的护理配合
- 老年医学人才培训总结汇报
- 商场围挡合同范例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化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入围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足疗店合伙人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酒店沙发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正式版)CB∕T 4548-2024 船舶行业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