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第一章绪论PPT课件_第1页
温病第一章绪论PPT课件_第2页
温病第一章绪论PPT课件_第3页
温病第一章绪论PPT课件_第4页
温病第一章绪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任教授张福利博导 吴某 女 2008届本科生 将付北中医参加心内科硕士复试病史 五天前始发热恶寒 病前曾受凉 连续五天服桂枝汤仍每天午后低热 37 5 而夜晚上升 至后半夜3点高热达39 3 上午热暂退 而复循环如是 平素血压120 90mmhg 刻诊 全身酸痛而四肢大关节尤甚 便溏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辨证 处方 黄连10山栀10半夏10厚朴10豆豉10芦根10石菖蒲10竹叶10滑石20炒杏仁10藿香叶10生姜10八付一付两包效果 1 一天 三包 热退 2 用药结束血压降至114 76mmhg思考 1 体质和证型 2 治法和方剂 3 降血压效果 第一章绪论 要求 了解 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熟悉 战国至唐代 病因 证候和治疗的零散认识宋金元时期 理论上和诊疗方法的重大发展掌握 明代医家吴又可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清代温病四大家 内容 温病学 定义 地位 发展史 一 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 一 学科定义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 学科性质 直接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证治 临床课性质理论和诊疗方法又用于临床各科 基础课功能伤寒临床课性质 基础课功能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温病 三 学科体系 清代温病学家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 文献重点 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 四 学科地位及重要意义1 学科地位 中医基础学习阶段 八大主干课程之一2 重要意义 1 指导内 外 妇 儿有急性发热特点的感染性疾病诊治外感指导发热性疾病辨治 2 指导非感染发热性疾病诊治内伤 白血病风湿热红斑狼疮 3 指导辨治热盛及阴伤性杂病CO2暖冬温室效应 时 城市化热岛效应 地 热性内伤病增多高热饮食等生活方式 人 4 理法方药广泛应用各科杂病指导非发热性祛湿法 湿 热热 湿热 湿 疾病的辨治各种热性内伤病清营汤 糖尿病神经症湿疹 二 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 战国至唐代 萌芽阶段 二 宋金元时期 成长阶段明代吴有性等 三 明清时期 形成阶段 清代温病四大家等 四 建国以来 新的发展 一 战国至唐代 萌芽阶段 一 成就 对温病的因 脉 证 治均有一定的认识病因 生气通天论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伏气病因说 脉证 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治则 至真要大论 温者清之 温病清热法理论根据 方药 伤寒论 阳明经证 白虎汤类 清热温病治法 阳明腑证 三承气类 攻下发展基础 千金方 犀角地黄汤 温病蓄血出血 二 局限 没有形成独立的温病辨治体系1 素问 热论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2 难经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3 伤寒论 以 六经 辨治所有外感热病 二 宋金元时期 成长阶段一 宋代1 病因学突破 郭雍 冬伤于寒 至春发者 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 亦谓之温 提示 温病有新感 伏邪两种发病形式的导源 2 治疗学突破 朱肱 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 四时行之无不应验 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 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 夏至后有桂枝证 可加知母一两 石膏二两 或加升麻半两 若病人素虚寒者 正用古方 不再加减也 提示 用 伤寒论 辛温发散的经方治外感病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根据发病地区 季节和病人体质差异而灵活变化 二 金元1 刘河间 创新论 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六经传受 皆是热证 立新法 订新方 辛凉 清下双解散 防风通圣 凉膈散 寒凉派 解表热与清热配合运用 评价 温病学史上重大转折 伤寒宗仲景 热病主河间 2 王安道 医经溯洄集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发病上 伤寒因感寒发病 温病由里热外发而致治疗上 温病初起应以清里热为主 稍兼解表评价 该时期温病学在理法方药上较唐以前有重大发展 开始从概念和成因 证候特点 治疗原则等方面与伤寒明确区分 为形成独立体系打下基础 三 明清时期 形成阶段标志 大批有成就的温病学家系统的温病学专著 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一 明代吴有性 字又可 中医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贡献 1 特殊病因 疠气 而非六气 2 感邪途径 邪自口鼻而入 而非皮毛 3 受邪部位 邪伏募原 4 传染流行 无问老少强弱 触之者即病 5 治疗原则 祛邪为第一要义 攻下 透达 6 创立方剂 达原饮 三消饮 二 清代温病四大家成就 构成中医温病学科 课程体系的主要基础1 叶桂 字天士 温热大师代表作 温热论 温病学奠基著作 病因病机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辨证施治 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特殊诊法 辨舌验齿 辨斑疹白pei 诊疗经验 临证指南医案 2 薛雪 字生白 代表作 湿热病篇 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上焦 中焦湿热病三焦辨证 下焦 3 吴瑭 字鞠通 代表作 温病条辨 系统论述四时温病辨证施治专书总体理论 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 现代沿用 辨证方面 三焦辨证 和卫气营血辨证共同成为辨证核心 治疗学上 三焦分证的治则 治法和方剂4 王士雄 字孟英 代表作 温热经纬 书名含义 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 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内容编排 编辑文献 临床体会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 临床价值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 温病学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在临床广泛运用1954 56年 部分地区乙脑流行 中医治疗 蒲辅周等 以后 运用于多种感染性 传染性疾病和杂病治疗2 温病学文献整理 专著出版 规划教材出版50年代 影印 重版许多温病学著作 温病学全书 统编本科温病教材 第七版 统编七年制温病教材 第一版 3 温病学理 法 方 药的现代研究理论 卫 气 营 血本质治法 清热 攻下 养阴法的作用方药 银翘散 犀角地黄汤的作用剂型 颗粒 口服液 注射液 清开灵 学习方法 课前 预习 思考课堂 简记 深思课后 复习 总结上篇 基本理论 重点病因 辨证 治疗 深入理解 牢固掌握 融会贯通中篇 各病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 各温病因脉证治并能分析 对比下篇 原著 温热论 湿热病篇 选读 自学以加深对上篇中篇内容理解 重点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温病学是一门既有临床课性质又有基础课功能的学科 4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病因病机和治疗上提出那些独特见解 5 清代温病四大家指那几位 他们在温病学上各有哪些成就 基础知识检测一 名词解释1 温病学2 寒凉派二 填空题1 从温病学发展过程看 大体上是萌芽阶段 是成长阶段 是形成阶段 4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 温疫论 中提出 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其病因是 感邪途径是 治疗上强调 三 单项选择题1 温热经纬 的作者是 A 戴天章B 王孟英C 叶天士D 吴鞠通E 薛生白2 被誉为 温热大师 的医家是 A 刘河间B 叶天士C 吴鞠通D 吴又可E 薛生白6 我国医学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著作的是 A 湿热病篇B 温疫论C 温热经纬D 温热论E 温病条辨8 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的医家是 A 叶天士B 薛生白C 喻嘉言D 吴鞠通E 刘河间9 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 吴又可B 薛生白C 叶天士D 吴鞠通E 王安道10 提出水湿三焦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 A 罗天益B 刘河间C 吴鞠通D 薛生白E 喻嘉言 11 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 以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全面整理 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又可B 吴鞠通C 汪机D 王孟英E 王安道12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 创新论 立新法 订新方 的医家是 A 朱肱B 王安道C 吴又可D 刘河间E 郭雍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 A 温病条辨 B 温热论 C 湿热病篇 D 医医病书 E 温热经纬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此文出自哪部经典著作 A 素问 B 难经 C 伤寒论 D 金匮要略 E 灵枢 认为温病有新感 伏邪之不同导源于 A 伤寒论 B 医经溯洄集 C 类证活人书 D 伤寒补亡论 E 素问 四 多项选择题3 属于清代著名四大温病学家的有 A 喻嘉言B 叶天士C 薛生白D 王孟英E 陈平伯5 在概念上将温病从属于伤寒范围的论述有 A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B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C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D 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