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瓦检修参考文档_第1页
轴瓦检修参考文档_第2页
轴瓦检修参考文档_第3页
轴瓦检修参考文档_第4页
轴瓦检修参考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轴瓦检修 1 目录 一 轴瓦种类二 轴瓦检修工艺三 轴瓦检修标准及方法四 轴瓦研刮五 轴承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六 球形瓦球面间隙标准及球面研刮工艺七 轴瓦紧力的测量和调整 2 一 轴瓦种类 1 圆筒型轴承2 球面支持轴承 自位式圆筒型轴承 3 椭圆形支持轴承4 三油楔支持轴承5 双向可倾支持轴承6 推力轴承 3 二 轴瓦检修工艺 1 轴承解体a 通知热工拆除温度测点及保护元件 b 拆除轴承盖接合面螺栓 吊开轴承盖 c 拆除顶轴油管 温度测点等元件 d 拆除上 下轴承接合面螺栓 e 做好方向标识及修前数据记录 f 使用专用工具将转子顶起0 3 0 5mm后 翻出下轴承并吊走 4 二 轴瓦检修工艺 2 轴承解体后检查a 轴承的宏观检查 轴承合金表面轴颈摩擦痕迹所占位置是否正确 研刮刀花是否被磨亮 轴承合金面有无划伤 损坏和腐蚀现象 轴承合金面有无裂纹 脱胎 局部剥落现象 垫铁承力面或轴承座洼窝球面上有无磨损和腐蚀 垫铁螺钉是否松动 检查轴承两侧及顶部间隙是否合格 检查轴瓦垫铁与轴承洼窝有无间隙 检查轴承水平接合面是否存在间隙 对有顶轴油池的轴承 应仔细检查油路是否畅通 油池的四周与轴颈的接触面是否良好 油池深度是否合格 5 二 轴瓦检修工艺 b 轴承合金探伤检查脱胎情况用金属探伤 着色 超声波 的方法检查合金是否有裂纹 砂眼 气孔及脱胎现象 C 轴颈下沉量测量将轴承座接合面清理干净 将桥规底角放在轴承座接合面打记号的指定位置 用塞尺测出轴颈与桥规顶部的间隙数值 并记录好数值 轴承号 桥规放置位置和方向 以便在以后每次测量时相互比较 监视轴颈位置和合金的磨损情况 6 二 轴瓦检修工艺 d 轴承间隙测量使用塞尺测量下半轴承与轴颈两侧间隙 塞尺插入的深度约为轴颈的1 12 1 10 塞尺厚度从0 03mm开始 直到赛不进为之 此时塞尺的厚度即为两侧油间隙 用压铅丝的方法测量 圆筒瓦及椭圆瓦 轴瓦顶部间隙 将上半轴承吊开 在轴颈上放两条直径大于顶部间隙的铅丝 轴承两端 扣上上半轴承并紧固轴承对口螺栓 用塞尺检查水平接合面有无间隙 当用0 03mm塞尺不入时可松开对口螺栓 吊开上半轴承 取出铅丝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铅丝的厚度取平均值 便是轴承的顶部间隙值 7 二 轴瓦检修工艺 三油楔轴承一般只检查轴承的油楔形状是否符合制造厂加工图纸的要求以及轴承合金的磨损情况 在轴承组合状态下 用内径千分尺 检查轴承阻油边的直径 测量值减去轴颈直径即为三油楔轴承的油间隙 应注意测出有磨损痕迹处阻油边的直径 确定磨损量 然后将刀口尺架在前后阻油边上 用塞尺或深度尺检查各油楔深度情况 8 三 轴瓦检修标准及方法 圆筒形轴瓦和椭圆形轴瓦间隙标准及调整工艺圆筒形轴瓦顶部间隙为轴颈的1 5 2 两侧油间隙各为顶部间隙的1 2 椭圆形轴瓦的顶部间隙为轴颈的1 1 5 两侧油间隙各为轴颈的1 5 2 若轴瓦两侧油间隙变小或顶部间隙变大 通常是下半轴承合金磨损所致 两侧间隙变小可以修刮两侧合金 顶部间隙变大 需要作局部补焊处理 也可将上瓦中分面进行机械加工去掉超出标准的厚度值部分 若两侧间隙大 顶部间隙偏小或沿轴向塞尺所塞深度偏差较大 大多为上次检修遗留问题 需要重新测量 9 三 轴瓦检修标准及方法 调整 如果运行中无异常现象 可不必处理 或对轴瓦顶部合金适当修刮 若两侧及顶部轴向位置的油间隙不同大多是安装轴承时位置不正确所致 此时先不可盲目修刮轴瓦合金 应先用塞尺检查轴瓦前后两端与轴颈有脱空现象 如一端有间隙 则需检查轴瓦是否存在垫铁接触不良或销蹩劲及球面轴瓦就位不正确等现象 如有应消除 如果不存在此现象则可进行轴瓦合金补焊处理或研刮 10 三 轴瓦检修标准及方法 对于轴径值在400mm及一下的可倾瓦 其标准间隙为轴径值的1 3 对于轴径值在400mm以上的可倾瓦 其标准间隙为轴径值的1 5 最大允许间隙为轴径值的2 可倾瓦的瓦块与轴径的油间隙值可通过调整瓦块背部的调整块内的垫片来调整 当瓦块与轴颈的间隙超出标准时 应更换轴承的瓦块 11 四 轴瓦研刮 单油楔圆筒型轴瓦接触角为60 接触面积上的接触点应均匀分布 若接触不良应进行修刮 在轴瓦两端应有约10 20mm宽的合金与轴颈不接触 且间隙为0 02mm做为泄油间隙 轴承的进油侧和出油侧 均应刮处合适的油囊 使轴承有充足的油量 否则会造成运行中轴瓦温度过高 影响轴瓦使用寿命 顶轴油池的尺寸必须按照图纸的要求修刮 其深度一般为0 05 0 15mm 边缘应光滑过度 油池太浅 12 四 轴瓦研刮 轴不易被顶起 轴瓦合金与轴颈稍有摩擦时油池被破坏 油池太深会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 油池的面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因油池的本身就影响压力油膜的连续性 面积太大 将使油膜浮力不够 破坏油膜 如果面积太小 又顶不起轴颈椭圆形轴瓦的接触角比圆筒型轴瓦的接触角略小 一般为45 50 13 五 轴承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 非球面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每块垫铁应承重均匀 垫铁与轴承座洼窝的接触痕迹应占垫铁总面积的75 以上 且接触点应均匀分布 带有油孔的垫铁 油孔周围接触一定要严密 以防止润滑油外泄 轴瓦在承重的状态下 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0 03mm塞尺应塞不进 抬起转子后 最下部垫铁应有0 03 0 07mm间隙 两侧垫铁用0 03mm塞尺应塞不进 如不符合要求 应翻出下瓦 检查垫铁接触情况 并进行研刮 1 首先在下部垫铁内加一片0 05mm厚的垫片 然后将下半轴瓦和转子安装就位 在轴瓦水平接合面处拧固两个 14 五 轴承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 吊环 做为杠杆支点 再用塞尺检查各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的间隙 若下部垫铁过高 两侧垫铁就会出现间隙 轴承将会产生左右摆动的现象 因此应先调整下部垫铁内的垫片 但先前加入的0 05mm厚的垫片不能取出 使两侧垫铁与轴承座洼窝接触 下部垫铁留有至少0 05mm 这样可以分两部分研刮 先把两侧垫铁研刮基本合格后 再重点研刮下部垫铁 2 用专用抬轴工具将转子抬高0 3 0 5mm 翻出下瓦 在垫铁表面涂薄薄一层红丹粉 然后将下半轴瓦翻回原来位置 将抬轴工具略松一些 使转子部分重量压在轴瓦上 以两个人用杠杆刚好能转动轴瓦为宜 15 五 轴承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 3 利用杠杆来回活动轴瓦数次 但转动时摆动角度不能太大 以防垫铁偏离轴承座工作位置太远 产生误差 然后抬起转子翻出下瓦 检查垫铁接触情况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研刮 如刮研量大 也可先用锉刀先锉一遍然后再用刮刀修刮 4 反复进行工序 2 3 直至两侧垫铁接触情况符合要求为止 然后调整下部垫铁内的垫片 以下部垫铁为主 三块垫铁同时进行研刮 在研刮的最后阶段应注意两侧垫铁与下部垫铁刮削量的比例关系 其值为 X侧 X下 cosa 16 五 轴承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 X侧 两侧垫铁的研刮量X下 下部垫铁的研刮量a 侧面垫铁中心线与铅垂线的夹角 待研刮合格后 将下部垫铁内所加0 05mm垫片取出 至此垫铁研刮工作结束 非球面垫铁研刮的注意事项1 垫铁的研刮应与机组找中心工作同时进行 因为如果先刮垫铁再找中心 则会造成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再次出现间隙 17 五 轴承垫铁与轴承座洼窝间隙标准 如果先找正中心再研刮垫铁 则中心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找中心计算中就应考虑垫铁研刮量 这样才能既不影响中心找正 又不影响垫铁研刮 2 研刮垫铁应经常用塞尺检查垫铁间隙 防止刮偏 3 当垫铁研刮到最后阶段 应注意防止下部垫铁和两侧垫铁同时接触 在研刮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 4 三油楔下瓦底部垫铁的研刮 应将上下轴承组合好再研刮 方法一样 18 六 球形瓦球面间隙标准及球面研刮工艺 1 球形瓦球面间隙标准a 球面与洼窝应光滑平整 无毛刺 b 球面接触面积应占整个面积的75 左右 并要求均匀分布 c 球面两侧接触较差或无接触时 可用0 03mm的塞尺检查 塞尺塞入深度应不超过球面半径的10 达不到标准的应重新研刮 一般情况下 侧面间隙的存在很难调整 若两侧面接触差一些 但在运行中只要不出现异常情况 在大修中可不必修刮 在更换轴瓦后或因接触不良使轴承产生振动时 才进行修刮 2 球形瓦球面研刮工艺 19 六 球形瓦球面间隙标准及球面研刮工艺 首先采用浮搁法初步研刮下瓦球面 在瓦枕球坑洼窝涂上一层薄薄的红丹粉 将下瓦缓缓放入瓦枕内 不能使瓦枕承力过大 否则接触痕迹将产生假点 然后将轴瓦吊出 用刮刀将高点刮去 研刮结束 清理轴瓦球面 再次着色 研刮 并重复此过程 当接触点分散大体均匀时 便可细致研刮 做一个比轴承内径略小 长度适当的木质假轴 并在假轴两端安装手柄 在轴瓦球面上涂红丹粉 将假轴放入下轴承内 然后将轴瓦按标准紧力全部组装 利用手柄上下左右稍微摇动轴承 摇摆幅度不能太大 一般在2 3mm即可 20 六 球形瓦球面间隙标准及球面研刮工艺 摇动数次后拆开轴承根据研磨痕迹 用刮刀轻轻修刮球面亮点 直至将接触球面达75 以上且分布均匀 轴瓦进油孔周围全部接触时为止 对于推力 支持联合式轴承的球面 研刮后应使轴瓦球面轴向两端与瓦枕洼窝间接触均匀 这样才能使轴瓦在承受轴向力时不会发生轴向移动 保证动静部件轴向间隙在标准范围之内 3 研刮球面轴瓦时注意事项研刮全周球面配合轴瓦时不允许修刮瓦枕洼窝球面 以免破坏球面形状 局部球面配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 21 六 球形瓦球面间隙标准及球面研刮工艺 轴瓦球面为垫铁结构 瓦枕洼窝为全球面 这时应研刮轴瓦球面垫铁 另一种是轴瓦球面为全周结构 瓦枕洼窝为局部球面结构 此时应研刮瓦枕洼窝球面 22 七 轴瓦紧力的测量和调整 轴瓦紧力就是上轴瓦垫铁处与轴承盖的配合过盈量 轴承紧力在装配图上有明确的要求 圆筒形轴瓦的紧力一般为0 05 0 15mm 0 20 0 25 球面形轴瓦的紧力一般0 03 0 08mm 紧力过大可能使轴承 轴承盖变形 特别是球面轴瓦将影响自由调位 紧力过小将引起振动 现在有些机组的球形配合面采用过渡配合 理由是运行中轴瓦温度高于轴承座温度 考虑了热膨胀的偏差量 最终仍能保证机组在热太运行时轴承与轴承座之间存在一定的过盈量 1 轴瓦紧力的测量方法a 将上下半轴承组装并紧固接合面螺栓 23 七 轴瓦紧力的测量和调整 b 在轴瓦顶部垫铁处放两条直径为1mm的铅丝 在轴瓦两侧轴承座接合面的前后放四块厚度相同 0 5mm 的不锈钢垫片c 扣上轴承盖 均匀拧紧接合面螺栓 用塞尺检查接合面四角的间隙应均为0 5mmd 松开螺栓 吊开轴承盖 测量压扁的铅丝厚度并取每条铅丝平均值 再求出两条铅丝的平均值e 紧力值等于垫片厚度与铅丝厚度平均值之差 如出现负值便出现了间隙 24 七 轴瓦紧力的测量和调整 f 对于有两块垫铁的上部轴瓦 因铅丝只能放在两侧垫铁的上面 此种情况下紧力值应为 C Acosa b1 b2 2C 紧力值A 垫片厚度b1 b2 测得每条铅丝厚度的平均值a 垫铁中心与铅锤线的夹角2 测量轴瓦紧力时出现的误差原因 25 七 轴瓦紧力的测量和调整 a 轴瓦组装不正确 如下半轴瓦放置的位置不正确 定位销蹩紧 轴瓦接合面 垫铁及轴承座洼窝清扫不干净或有毛刺等b 轴承盖螺栓紧力不足或紧力不均匀 铅丝直径太粗等 使测出的数据不真实c 铅丝和垫铁放置位置不当 垫铁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