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_第1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_第2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_第3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_第4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317 420 北魏 东魏 西魏 宋 隋 220年 589年 北齐 北周 齐 梁 陈 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 266 316 北魏 北周 439 581 前秦 一 政治A 国家分裂 政权交替频繁 战乱不休 南北对峙B 民族融合 各族政权对峙 民族融合进程加快C 士族政治 门阀士族政治形成 发展与没落D 体制创新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二 经济A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江南得到开发 北方经济破坏恢复B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C 土地 赋税制度革新 均田制和租调制形成D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 科技 思想 文化A 分裂烙印和民族融合特色明显B 科技发展C 文学艺术异彩纷呈D 三教合流 佛道兴盛 儒学地位受冲击 出现三教合流趋势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一 三省体制的形成1 魏晋时 三公已完全被架空 成为荣誉头衔 而尚书令 中书令 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形成三省制 2 与秦汉相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3 与隋唐相比 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二 士族制度形成 发展和衰落 士族的概念 指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的政治 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由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发展而来 它是一种腐朽的社会力量 士族制度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形成 魏晋发展 东晋南朝衰落 南朝末灭亡 唐朝末年 腐朽性的表现 1 注重门第和身份的高低 2 不学无术 生活腐化 经济上 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九品中正制 文化上 崇尚清谈 往往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 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三 民族融合加强 1 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国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西晋 五族内迁十六国 北方各族互相攻杀 建立政权东晋南朝 共同开发江南北魏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2 途径 A 民族迁徙B 联合斗争C 友好往来D 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 民族融合加强 江东 长江流域 岭南 闽江流域 1 开发进程 范围 魏晋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 江南农业的开发 大量土地开垦 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多 农作物品种多 单位面积产量高 2 开发的具体表现 最发达的地区 3 发展不平衡 重要产粮区 三吴地区 洞庭湖流域 鄱阳湖流域 成都平原 有利于统一 4 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对经济格局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5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2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3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 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 奖励耕织 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二 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龙骨翻车 灌溉工具 南方盛产青瓷 造型美观 后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东汉炼出成熟的青瓷 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白瓷的产生 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 手工业的发展 3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 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 寺院经济盛行 加之战乱频繁 2 表现 商业活动十分萧条 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乡村出现 草市 金元宝 银元宝 曹魏五铢钱 四 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科学技术 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 齐民要术 崇佛与反佛 道教 佛教的传播 诗歌与骈文 雕塑与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四 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 贾思勰 裴秀 郦道元 著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绘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著 水经注 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北朝 西晋 北魏 二 道教 佛教的发展 儒学的发展 1 道教的发展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 宣扬采药炼丹 长生不老 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 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 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 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原因 社会动荡 民生疾苦 灵魂不灭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 适合统治者需要 统治者提倡 佛教盛行的表现 信奉佛教的人多 上至皇帝 王公 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 许多人信奉佛教 佛寺遍布各地 僧尼众多 佛教寺院在政治 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佛教盛行的危害 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 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 安于现状 统治者广修寺塔 施舍钱财 浪费了社会财富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 广占田宅 侵夺百姓 争夺劳力和税收 农民负担加重 3 反佛斗争 思想理论上反佛 政治上反佛 代表人物 范缜 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著作 神灭论 思想 针对佛教形神分离 形亡神不灭的观点 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形存神存 体亡神灭 意义 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原因 加强统治 代表人物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 内容 没收寺院财产 僧侣还俗 焚烧佛经 捣毁佛像 作用影响 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灭佛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1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佛教盛行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 儒 佛 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魏晋时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 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 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 儒两家 内 儒 外 佛 兼修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 贵儒 又 尊道 三 承上启下的文学 1 诗歌的成就 完成了古诗从四言 五言 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形成建安文学 成就突出 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 代表作 归园田居 桃花源 等 山水诗开始兴盛 代表作 谢灵运 登池上楼 鲍照 拟行路难 等 建安时期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实 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 史称建安文学 代表作 曹操 蒿里行 王粲 七哀诗 蔡文姬 悲愤诗 等 2 南北朝民歌 南方民歌 北方民歌 特点 缠绵婉转 多描写爱情 代表 如 采桑度 等 特点 慷慨激昂 有恋歌 也有牧歌 战歌 代表 如 敕勒歌 木兰辞 等 3 中国小说 志怪 的兴起 搜神记 四 大放光彩的艺术 1 书法 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东汉末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曹魏 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 诸体兼精 世称 书圣 代表作 兰亭序 黄庭经 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 与王羲之合称 二王 王羲之 兰亭序 帖卷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相关问题 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发阶段 魏晋前 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 自觉阶段 魏晋后 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成为艺术 士人群体的思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 于是形成不拘一格的行书和草书 2 绘画 绘画艺术 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东晋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等 提出 以形写神 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特点 绘画理论的总结 以形写神 文人画出现 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历史原因 魏晋风度 注重个性 女史箴图 绢本设色24 248公分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 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 姓名都少有流传 魏晋以下 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 代表人物为 六朝三杰 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三杰 当中 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女史箴 西晋张华的一篇文章 女史 指的是官名 她是掌管皇后礼仪 史书典籍的官员 箴 是一种讽谏规劝的文体 女史箴 其实是一篇规定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 张华原为讥讽贾后专权而作 顾恺之根据这篇文章创作出 女史箴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局部 原长572厘米高27厘米 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 元人汤垕 画鉴 评为 如春蚕吐丝 3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 利用自然地势修建 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 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余处 大部分分布在北方 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 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 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 到隋唐五代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 中外交往频繁 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 雕塑 融汇了中国 印度 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 1899年 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 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 法 俄 日等国的所谓 探险家 劫走 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 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 唐朝的最多 总数在四万件以上 被称为敦煌文书 其内容以佛经为主 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 官私文书以及道教 摩尼教 基督教的经典 除了汉文文献外 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 如藏文 梵文 于阗文 粟特文等文献 敦煌文书 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 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 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 答案 1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 雕塑 敦煌出土文书 相关考古资料 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2 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 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 语言 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 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