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复习纲要.doc_第1页
古汉语复习纲要.doc_第2页
古汉语复习纲要.doc_第3页
古汉语复习纲要.doc_第4页
古汉语复习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复习纲要一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六书:古人分析汉字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郑玄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将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今天人们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许名班序)将六书称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六书中前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假借)为用字法。这“四体二用”说最早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来的。象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即字形摹写事物的形状,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如说文解字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一般认为象形有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之分。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如“石”,其中“厂”(hn)成字,“山石的崖岩”之意;“口”象石块之形(不是“口舌之争”的口字),不成字。指事: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又叫“象事”、“处事”。它在汉字中不多,可分为两类:(A)纯指事字,全字都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等等;(B)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上加指示性的符号,以表明造字意图之所在。如:刃、本、亦等等。会意:又叫“象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义,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如“戍、林、料”等等。形声:又叫“象声”“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声符和形符组合而成,其中,声符表音,形符表义。形声字要会辨析其声符和义符的组合方式: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外形内声、外声内形、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省形、省声。隶变:汉子由篆文向隶书的演变过程叫隶变。隶变的基本内容,在构形元素上是变象形部件为表意部件;在书写元素上是变圆为方,变曲为直,变圆转为方折,变线条为笔画。隶变的结果,是彻底颠覆了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体系由古文字跨入今文字,完成了符号化进程中关键性的飞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秦隶是隶变初级阶段的形态,汉隶是隶变彻底完成的字体形态。古今字:从狭义上讲,古今字就是对前代数词或数义共用的通用字与后代为了区别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称。古、今的界线是相对的,时代较早的叫古字,时代较晚的叫今字。一般来说,古字兼有多个词或多个义项,今字所分担的只是古字所记录的词或义项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间不能划等号。古今字产生的三种主要情况:(一)将兼词从字形上区分开。如:“舍舍、捨”,“田田、畋”。(二)使引申义独立成词。如:“责债”,“昏婚”,“賈價”。(三)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别开来。如:“戚慽”,“自鼻”,“何荷”。异体字:某一历史时期,字形不同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异体字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汉字有好几种造字方式,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有一定灵活性。异体字在形体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字方法不同韭韮 丘坵 伞繖 床牀 岳嶽 泪涙 磊磥(二)造字方法相同,但构件不同(1)会意字,义符(形符)不同灾災 尘塵 葬塟 明朙 绵緜 御驭 弃棄(2)形声字,义符不同雞鷄 杯盃 溪谿 暖煖 燈鐙 阱穽 坑阬歡懽 詠咏 秕粃(3)形声字,声符不同仙僊 猿猨 禮礼 達达 時峕 線綫 柏栢(4)形声字,义符和声符均不同村邨 迹蹟 霉黴 妝粧 椀盌 穅粇 愬訴(三)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1)构件位置不同夠够 峰峯 群羣 秋秌 雜襍 鵝鵞 略畧鞍鞌 慚慙(2)笔道形体略有不同土圡 決决 況况 亞亜 冊册 污汙 宂冗竝並 冰氷 皂皁假借字: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字与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如:“其”本是“箕畚”的“箕”的古字,假借为虚词;“莫”本是“暮”的古字,假借为虚词;“来”本是“麦”的古字,假借为“来去”的“来”。繁简字:繁体字与其相应的简体字的合称。繁体字简化的主要方法有:(1)将繁难的偏旁改为简单的。如:燈灯 憐怜 黏粘(2)删去原字的一部分。如:務务 條条 習习 處处(3)草书楷化。如:会会 东东 韦韦 当当 长长(4)采用笔画简单的古字。如:云雲 舍捨 礼禮 仇雠(5)同音替代。如:榖谷 麺麦 醜丑 後后 餘余(6)另造笔画简单的新字。如:竈灶 舊旧 體体 蠶蚕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有两种关系:一一对应(爱:愛、罢:罷、达:達、籴:糴);一对多(干:幹乾、当:當噹、台:臺檯颱)。本字:对通假字(借字)而言指的是被通假的字,对古今字而言指的是古字,也指一个字的最初写法。借字:即通假字本义:见词的本义借义:借字所承担的意义,又称为假借义或通假义。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与本字同音的替代字,又简称“借字”。如:蚤早、脩修、信伸、裁才、谢榭、畔叛、彫凋、锡赐、豪毫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形体反映出来并有古代文献证明的最早意义。(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词的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分为两种:A、直接引申义;B、间接引申义。词的假借义:由文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叫做通假义,也叫做假借义,简称“借义”。假借义有两种情况:A、本无其字的假借义,如:而、耳、北等;B、本有其字的假借义,如:蚤早、脩修、信伸、裁才等等。二 古代汉语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一)字形结构和汉字本义的关系人们一般把没有表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为表意字。表意字一般通过整个字的形体构造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如:亦、初、休、伐、刃等等。形声字通过义符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因为大多数形声字的义符都能标示本意所属的意义范畴。因此,义符可帮助我们识别词义的大体范畴,也可帮助我们在某词的众多义项中找出本义。如:题、领、颠、顿、颇等均以“页”为义符,而“页”本义指人头;所以上面的字的本义均与头有关。(二)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字体。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隶书”因最初的用途而得名。隶书是因为事务繁多,需要提高书写速度而产生的,早在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中,它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小篆是正统文字,线条讲求圆转匀称,某些笔顺不符合手写的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速度。为了适应日益繁杂的社会事务对快速书写的要求,书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文的圆转笔道改写为方折笔画,有时还略加简省,略具隶书风味,在当时形成一股俗体风,这就是秦隶。(三)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1)字义分化。如“责”本义为“债”,引申为责任、责求等意义。后来用“债”来表示本义。(2)汉字假借。一个字因常常借用作他字,产生了假借义。后来为了区别本义与假借义,就另造新字。如“衰”本义是“蓑衣”,被借用来表示“盛衰”,后来把本义写作“蓑”。“自”本指的是“鼻子”,被借用来表示“自己”,后来新造一个“鼻”字来表示“自”的本义。(四)繁简字的对应关系见上繁简字部分(五)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古汉语常用词可分为两类:(1)常用实词。要注意的就是他们的本义、古今词义的差异和同义词的辨析。如:著、坟、要、汤、池、宫、禽、瑞、江、河、色、西、东、禽、脚、牙、齿、雄雌、牡牝、节、狂、嘴、皮、肤、革、齐、尉、竟、辟、闻、写、字、诛、替、涕、谢、走、趋、行、步、无赖、时髦、风骚、风流;完备、存亡、法律、馨香、谄谀、恐惊、疾病、畏惧、子若汝、笑哂、愤愠、饥饿、涉渡绝、聆听、恭敬等等。(2)常用虚词(代词不是虚词,但这里我们放在虚词中讲;另外,副词有的专著划为虚词,有的划为实词,我们这里视作虚词)。要注意它们的来由(大多数虚词均是假借而来)和用法。主要虚词有:而、其、何、孰、虽、何、胡、曷、奚、安、恶、焉、之、兹、此、是、斯、彼、夫、尔、若、然、吾、我、予(余)、朕、乃、女(汝)、无定代词(或、莫)、辅助性代词(者、所)注意: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来表示复数。(以上为代词)副词:最、极、殊、甚、尤、绝、良、愈、益、弥、加、滋、略、少、稍、颇、皆、尽、咸、悉、毕、举、具、唯、独、但、徒、特、第(弟)、直、仅、既、已、业、曾、尝、方、适、会、将、且、行、终、竟、卒、俄、姑、素、常、立、即、亟、数、屡、复、仍、固、必、诚、乃、果、盖、殆、岂、宁、独、庸、不、弗、毋(无)、勿、未、非(匪)、否、敬、请、惠、辱、幸、谨、敢、窃、伏、忝。介词:在、从、及、竟、以、於(于、乎)、为、与、因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及、况、抑、虽然、然则、然而语气词:也、矣、耳、尔、焉、乎、与(欤)、邪(耶)、哉、夫、唯(维、惟)、盖、其词头、词尾:词头词尾不表示含义,只补充音节。有(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禹攻有扈。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予欲左右有民。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子于归,宜其室家。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然、如、尔、若一般用于形容词后,有描摹状态的作用。填然鼓之。 天下晏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六)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或肯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莫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 “宋人或得玉。”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七)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如:“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如:“惟余马首是瞻。”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君子是则是效”(注意: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也是前置宾语。“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八)判断句、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判断句就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它一般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注意的问题:(1)语义上不表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2)判断句不是动词谓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加上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主语+者+谓语+也。(2)主语+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它的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者。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 语义上表示被动“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类句子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还是施事。(2)被动句式句子在谓语的前后有表示被动的词。这些词就成为表示被动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