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的历史及发展前景班级:高2010级12班 姓名:郑泽龙 朱海洋 王豪 史慧若 高雅馨 梁甜 指导教师:胡浩章研究背景我国中医历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而且更为占据市场地位。其原因到底是中医的落后,还是我们国人的崇洋媚外呢?究竟哪种医学更具发展前景呢?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目的意义1、了解中西医的文化背景,和它们对人体的负作用情况及谁更能在将来占据医学主流。2、了解中、西医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3、了解当今医学领域中,中医与西医的相对比例,及病人选择的情况。4、了解中、西医的本质,药物原理和它们对人的影响,包括对病情的控制,对人生理造成的负面作用。5、了解当今医学领域中,人们和专家对中、西医的看法。6、了解中、西医在今后的发展前景。成果展示一、课题研究计划 1、活动安排:(1)向导师询问药理;(2)小组分工,安排工作在网络,书店查找资料、整理材料;(3)到中西药店调查;(4)调查老师同学;(5)在社会上发调查问卷 整理材料; 2、研究方法:(1)请老师帮助我们分析药物原理。(2)到图书馆,书店,网站上收集有关资料。(3)调查问卷及采访。包括抽样调查人们生病是选择中、西医的情况;调查药店出售中西医的情况;请有关学者,专家介绍中、西医的特点和弊端。二、课题研究正文(一)西医的传入与发展1、近代西方医学发展概述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相继产生。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卫生学中又划分出社会卫生学,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况,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与它们斗争的方法。2、西方医学的再次传入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世界接触的前沿,也是西方医学最早输入和最先繁荣的城市。早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中国医学传教协会”在广州组成。 1842年后香港变成英国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国驻军和外国商人,当内地发生战 争时大部分传教士和侨民便选择香港作暂栖地,这个狭小的港岛成为出入中国的重要门户。港岛因此变得拥挤,加之气候炎热和潮湿,经常流行疟疾、痢疾和黄疸病。病人不仅有原岛上的中国居民,还有英军士兵。英军舰船上的军医院无法适应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疗需要,军医院从船上搬到岛上。1843年军医院全部迁入港岛上一幢新建的楼房里,同年,香港成立公共卫生和清洁委员会,1844年3月,香港颁布“维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洁”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中国内外科学会”,由英国海军医生塔克(Tocker A)任会长,合信(Hobsen B)任秘书,成员共7人。学会下面设一所图书馆,他们和内地教会医生有密切的关系,定期召开医学讨论会,与内地医生共同研究中国常见的流行病和中国植物药物等问题。由塔克代表该医学会提议在香港建立一所教会医院和医学校,教会医院计划很快得到实现,但关于香港医学校的计划后来因为经费来源出现了困难和香港内外科医学会的悄灰解体没有得到实施。在学会直接组织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个教会医院落成。医院的主要工作除门诊部外还有可以容纳40多人的病房。实际医疗工作是合信和另一个医生承担,同时经常有一些在港的外国医生帮助。但在三年后,1847年当合信再次从英国回到香港时,他带来的在国内筹集的经费远远不够用于建立一个学校,加之香港医学会的解散,合信设想建立香港医学校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后来香港出现的医学校与合信无关)但是,1850年,合信却在广州发表出版中文书籍全体新论,合信希望这本医学著作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方医学有益的教材。全体新论有过几次再版重印,一度成为为数不多的几本中文标准医学著作。(二)中医药学史及其发展前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社会制度变革、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历史上“诸子烽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面世了。在黄帝内经一书的内容里,充分体现了我国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它通过了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生活实践、人体解剖实践的观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际经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的,有牢靠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具有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观和变动观,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想特征,规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它长期坚持了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坚持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医药学囊括世界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对医药文化,既能输出,又能输入。数千年来,它在保障中华民族蕃衍昌盛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新的经验,产生了新的理论,诞生了新的学派和出版了新的医药典籍,如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等等。从而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使之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宝库”,并输出到国外,到日本,到朝鲜,到越南,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也吸取了对自己有益的世界各民族的医药文化充实和发展自己。迫使南京政府“撤销禁锢中医药的一切相关法令”,中医赢得了生存空间。然不久又成立了“中央国医馆”,在“中医不科学”的思想支配下,提出了一个所谓“中医科学化”的口号,极力主张以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实际上是一条中医西医化”路线,这从当时出版的某些著作可证。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开始从整体考虑问题,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指出:“中医是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中医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医以这种整体观来看待宇宙及人体。中医曾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被误解,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很多人认为中医是骗人的把戏,包括鲁迅也曾持这种观念,不过学西医出身的鲁迅后来也认识到自己的偏颇。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复杂科学的兴起,全世界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为基础的中医不仅将大大促进全世界医学的发展,而且它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可应用于探索生命现象等复杂科学领域,甚至可以应用于解释整个宇宙的诞生与演化。而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局部,不重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还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是永远不能理解,永远不会接受的。 总之,中医药学产生于我国古代,是我国古代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包含着古人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辩证的思维形式和整体论观点。它阐释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是一个开放系统。几千年来,在指导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吸取新的经验充实自己,并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输出国外,又在对外的国际交流中,吸收了与自己有益的其他民族的先进医学经验发展自己,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中医药学宝库。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但由于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没有得到肃清,在“中医落后论”、“中医不科学论”的思想指导下。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药源性疾病迅猛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医疗和保健都要求回归自然,中医药学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理想中的选择,导致中医药学走向了世界;尤其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迫使西方“还原论”走到了它的终点,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导向世界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一与时代相结合,很可能成为世界科学第二次革命的灵魂,而登上引导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整体论思想集大成者的中医药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必将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三)关于中医发展前景的思考 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问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有关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治理论也一直延用至今,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确有临床用价值;二是中医学理论滞陈旧,需有所发展和创新。近年来,西医学精细的临床观察、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引入,使得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临床观察更深入、更客观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疾病发展变化机理,发展了一些确有实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其弊端也日益清晰地暴露出来。中医界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中医和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都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用西医的思想方法,把中医框入西医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势必丢掉许多中医最根本的东西。中医学应当在继承自己的方法和体系的基础上发展。那么,什么是中医的方法和体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在继承它的同时发扬光呢?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各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些针对复杂对象的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方式应运而生并日趋成熟,对复杂对象的研究方法也成了科学探讨的课题。通过对生物、社会等系统共性的分析和各种研究方法的对比研究,人们发现,当一个系统过于复杂,不能随意打开,或者打开过程会干扰其由自身性质决定的功能活动时,采用通过对其外在活动的观察分析探测内在结构的方法。当人们站在现代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医学时,惊奇地发现,传统中医学在理论建立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应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就是靠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和基于模型的状态辨识与状态控制辨证论治,中医学在古代十分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在对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许多令现代西医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奇迹。在被统称为系统科学的现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这些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理论模型的建立、系统辨识及控制方法都有着严格的实践观察、严谨的数理表述及严密的逻辑结构。应用的技术也常常同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等最先进的智能工具联系在一起。而在传统的中医学中,这些现代科学中最先进的方法论是不自觉地运用的,是古代医家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及治疗规律进行推测和拟想的结果。因此,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推断、观察的不准确,表述的不规范以及模型整体结构中的矛盾,冲突,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具备结构上的一致性和表述上的清晰性,也就不可能具备严格的可检验性,因而更不可能建立依据受控实验不断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发展机制。因此,我们看到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其它科学通过引进新的观察实验方法,通过对理论的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面貌,而在中医学,虽然经验还在积累,还在继续,作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却陷入了发展停滞的“误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风马牛不相及,但问题在于,中医理论模型的完善和规范化,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规范化,只能靠精通中医理论并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专家来完成,而这些专家对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知之甚少,不能将这些方法和技术灵活而恰当地应用于中医学领域,而懂得这些方法的人又往往没有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根底,在中医的专门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中医学与现代系统科学,一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一门是现代最前沿的科学,两者都可算得上博大精深。其中每一个领域都可耗尽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很想设想一个人在这两个领域内都成为顶尖高手。但比较现实的,一是让系统科学领域训练有素的人才,系统地接受中医的基础和临床教育;另一是让在中医领域训练有素并有相当现代科学基础的人才,系统地接受控制论、系统论这些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修改和完善中医理论中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开创中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局面。(四)西医治疗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尤其是人类生命,每一个都是唯一的。1、现代西医治疗弊端科学而自居的传统中医,其起源在于养生。这两种不同的缘起方式,我试图向读者指出,正是今日西医之无论如何也难以成为科学的根源,和今日中医之潜在地可能具有科学性质的根源。试想一位医生,端坐于正堂,面对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这一场景,先在地意味着两个要命的假设:(1)“病”,以较高概率存在,否则,理性的人怎么会浪费时间和财力来看医生?(2)“就诊”,承认了医生的权威性,排除了潜在的其他多种祛病途径。 行文至上列第(2)项假设,我想到了西方医学之祖盖伦在其医学名著开篇提出的未来医学理想:未来之医学,应当不再是专业医师之事,而是每一个人之事。因为,每个人都应当而且事实上比医师更熟悉自己的身体及其疾病的可能原因。我们现在仍然设置医院,这意味着我们尚处于自我意识不足够发展的阶段。将来,我们不再有医院,可是我们有医学院,就如同我们有经济学院和文学院一样,让医学成为每个学生修习的公共课程。继续讨论那两个致命假设。所以,有经验且不被既得利益遮蔽了德性的医生,其判断力的首要方向,不是病,而是就诊者所信存在之病不存在的可能性。此所以,美国医生几乎半数处方所开之药物皆“空囊”药丸以慰前来诊病其实无病者。而且,实验表明,对这类“病”人而言,空囊效果与实药效果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 现在让我们假设病人真有病,而且病症明显。例如,某部位感染发炎,据医典可用抗生素治疗。我亲眼见到北京医院内科的一位门诊医生,或许因接诊数量太大而厌倦,或许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诊断,反正,他只询问就诊者自己的感受,便提笔开药,两分钟,每天而言,平均两分钟,他的注意力就(或许是“必须”)转移到下一位就诊者身上。这两分钟的时间,还包括记录病情和写诊治意见的时间。 这位医生在两分钟时间内,需要基于职业经验来判断,例如,感染发生的部位,在多长期间内使用了多大剂量的药物之后以多少概率恢复正常。 首先是剂量的判断问题。今天,不仅中医一贯承认,而且西方科学也开始承认(较早如兼有科学家和哲学家身份的詹姆士、庞加勒、怀特海),人体是相互纠缠着的无数生态链的某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上,一些链条集聚在一起涌现出来我们叫作“生命”的那种过程。 过大的剂量,不仅可以削弱导致感染的细菌和病毒,而且可以干扰生命所在的那些生态环节。因此,根据社会预期,医生的职业经验应当指导他作出最恰当的剂量判断。姑且不论在现实社会里我们的可怜或可恨的医生们是否有能力、有时间、有道德情操,来进行这样的判断。 于是,西医的问题就转化为对生命所据的那些生态环节可能受到的药物和手术影响的整体判断和权衡问题。面临这样的问题,西方科学的唯一办法,是收集数据,建立统计关联。这样,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的医学院学生几乎都被转化为应用统计学的学生了。类似地,还有经济学院的学生们和教育学院的学生们,或许,语言学系和社会学系的学生们,以及,最近的趋势表明,法学院的学生们。 但是,统计指标不是生命,它们无法刻画生命过程,即便西方医学收集到足够的统计数据。我的一位美国医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说服我使用一种降眼压但对心脏功能有相当负面影响的药物,理由是:(1)我的眼压太高,并且,(2)根据我的自述,我的直系亲属当中存在青光眼患者。 他所根据的,是西方科学所谓的“统计规律”。可是生命,尤其是人类生命,每一个都是唯一的,每一个都具有唯一性,非如此而不能昭显其生命力。后来,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期间,按照我在美国的惯例,前往一位香港医生的诊所去开降眼压的处方。那位老资格医生,在仔细检查了我的眼睛的状况和询问了我的历史之后作出如下判断:没有青光眼! 我很奇怪,难道那位哈佛毕业的医生的判断是错误的吗?老医生解释说,西方医生所根据的统计资料,大部分来自西方人体数据。可是,就“眼压”而言,我们亚洲人普遍比西方人高,而且可以高很多呢。在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始终没有再用降眼压的药物,不仅眼睛的情况很好,而且心脏功能也很好。 让我再讲一个例子,我最难忘的一个例子:有位患者是老人,他最后一次入住北京阜外医院是因为心脏疾病。一周之后,他的病情很稳定了。可是,主治医生坚持认为患者“血糖”依旧偏高比统计指标要求的“正常水平”高许多。这样,她在那天下午的处方里加了降血糖的药物。当天,患者血压下降到40,全体医护人员都参与了抢救。并且,患者再也没有康复。 关于统计数据及统计指标,我能够说的只是这些例子。今日西医之不科学,在于它抛弃了盖伦当年的理想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医生。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2、西医药物对人的影响 对群体、社会而言,滥用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如果许多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耐药,这种局面更为可怕,即这些细菌感染将变得所向无敌,人类对它们束手无策。如当前耐多药结核菌就成了世界上结核病防治的难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的患者中,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者约占三分之一;在我国现有的180万名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的孩子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另据我国一项调查显示,约有30的患者选择“自己诊断,自己买药”方法治病。“大病到医院,小病去药房”,目前按照这种治病模式就医的病人较为普遍。由于滥用药物所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滥用药物最常见的品种主要集中在:治疗感冒症状的解热镇痛药、治疗腹泻的抗生素类药,以及治疗失眠、抗焦虑疾病的药物等。(1)抗生素引起副作用 一名男青年出现腹泻症状后,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便服用家中备用的抗生素治疗,结果很快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发现,因其滥用药物,已经损害了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 专家评析腹泻不一定全部是细菌感染所致的胃肠疾病,其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都有可能造成腹泻,此类腹泻与细菌感染无关。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腹泻,在治疗上方法各异,所以患者应及时就医,不要擅作主张滥用抗生素。 (2)随意吃药加重病情 部分公司白领由于平日工作压力较大,睡眠质量不佳,当出现失眠、早醒、抑郁等症状后,滥用药物现象较为普遍。虽然有的症状有所缓解,有的毫无效果,他们均对这种被动治疗方法很困惑。 专家评析滥用此类药物最大的危害是隐性反应,甚至能够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总之,治疗神经类和精神类药物更不可滥用,病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系统的心理疏导及配合药物治疗。三、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郑泽龙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中医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有时候翻开史书都会被里面描绘的古人的聪慧与勤苦所深深感动,中医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岂是我们短暂的研究学习所能了解的,我们知道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就连现在我觉得我连它们的冰山之角还没有触摸到,但是能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其中不管是多少的苦与酸,都是最美最甜的!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虽然说中医在技术上是没有西医好,但是这在中国起源发展,走向高峰走向世界的医学,就在历史漫漫长河中被淘汰,被埋没吗?一直以来我都很想解决这个问题,在不段的调查,走访,查阅中,我了解到中医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可以这样说:在物质领域,西方现代科学是遥遥领先的;而生命领域,东方人则掌握非同寻常的奥秘!最现代的和最古老的科技,如同循环线上的一个点,终有一天,会在历某个时刻不谋而合。当现代科学真正弄清“气、经络、心藏神”之类的概念时,将这不得不叹服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之深邃!中医,源于修真养性之士对于生命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验证,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拥有完善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各系统之间整体的协调与平衡,疗效卓著,故能历千载而不衰!2、朱海洋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中西药的起源和发展”,起初我对这个课题兴趣正浓,但是随着找资料的次数越来越多,所碰到的钉子也越来越多。有时候,翻遍书柜上1/3的书,也找不到适合的资料,后来我渐渐变得懒散了,积极性也降低了。在研究的过程中有过失败的苦楚也有成功的欢喜,看着我们有心收集的资料,我感慨万千。人生的路上也不过如此吧,在达到目的的 过程中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次过程中成长。3、王豪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对中医和西医的起源,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中西医对病人的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早在“诸子烽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面世了。在黄帝内经一书的内容里,充分体现了我国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它通过了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生活实践、人体解剖实践的观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际经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的,有牢靠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具有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观和变动观,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想特征,规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它长期坚持了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坚持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还在等待我们对他们的探索,等待我们对他们的进一步了解,使他们发扬光大。四、自评与互评1、史慧若我觉得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缺少责任心和恒心,往往一碰到钉子就打退堂鼓。,如果没有郑泽龙和朱海洋的帮助,我想我撑不到最后。郑泽龙:组织能力很强,做事认真,把我们收集的资料过滤,去拙取优,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鼓励我们。朱海洋:责任心也很强,每次都把分给她的工作做的有条不紊。没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她善于带给全组气氛,帮我们打气。2、高雅馨从来没有真正去研究探讨过一个课题,平时的说与做都只是表面肤浅的东西,都是在前人所说的理论基础上改成自己的话,其深刻内涵也只是知道凤毛龙角,自从有了研究性学习,在我们研究当中我才真正了解到我知道的东西可谓是少之又少,浅之又浅。象中医,我只是知道它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其神气之处与后来的逐渐萧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全然不知其所以。而面对西医的冲刷,我只是知道要保持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外来的先进性,但具体的表现与措施,我又怎么能道的出呢?在这次活动中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另层深意,其实我也打过许多次的放弃念头,并不是因为研究的艰辛,只是觉得这种东西太没有必要了,是没有事做才来做的无聊事,但久而久之,我才领悟这在人生的阅历中是如此如此的重要呀!3、梁甜我觉的这是一个很老却很有魅力的话题,但却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许多知识,再研究过程中,我们更深的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了怎样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增进了我们的友谊。这个话题使我们了解到了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开扩了我的眼界,增加了了我们的课外知识。 郑泽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械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重点复习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官方兽医网牧运通考试题库及答案及详解
- 2025年防爆电气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6课 网络服务 教学设计 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 22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5-2030中国量子通信干线网络扩建及商业应用场景与安全标准制定研究
- 2025-2030中国酵素添加剂微生物群落分析与功能拓展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远程办公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市场趋势报告
- 恶意代码原理、技术与防范全套教学课件
- Python经济大数据分析 课件 第8章 Python应用商品零售购物篮分析
- 护理品管圈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
-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 职业安全和防护
-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数学试题
- AM2U2Friend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牛津上海版(试用本)英语五年级上册
- 水管阀门维修施工方案模板
-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操作评分表(新改版教科版)
- 社会学导论(第五版)孙立平课件
- 2023年高考英语总复习高中英语常用一百组固定搭配
- GB/T 23711.3-2009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耐高温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