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中器乐(口琴)与视唱协同教学初探.doc_第1页
小学音乐课中器乐(口琴)与视唱协同教学初探.doc_第2页
小学音乐课中器乐(口琴)与视唱协同教学初探.doc_第3页
小学音乐课中器乐(口琴)与视唱协同教学初探.doc_第4页
小学音乐课中器乐(口琴)与视唱协同教学初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音乐课中器乐(口琴)与视唱协同教学初探王 平一问题的提出器乐与视唱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获得打开音乐宝库金钥匙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于训练儿童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意境,塑造和表现音乐美,提高审美情趣,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视唱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的视与唱的同步能力。从视到唱的过程就是对“音乐符号”的接受与回射过程。这同器乐演奏者视奏乐曲的性质一样。我们将器乐(口琴)的学习,引入视唱教学之中,利用器乐(口琴)所发出的绝对音高协同视唱,帮助学生唱准音,尽快提高视唱质量,克服在视唱中枯燥、乏味的现象。音乐教学内容系统是一个大的、有序的系统,而这个母系统中又包含着许多的子系统(如唱歌、器乐、唱游、欣赏等)。这些子系统制约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母系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这些子系统中,视唱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乐器它有绝对的音高,可以成为小学视唱的“拐杖”。因此,我选用了简单易学、价廉物美,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口琴来协同视唱教学,提高和解决学生的识谱能力,进行“小学音乐课口琴、视唱协同教学”研究。二实验的理论依据(1)依据协同学和脑生理学理论。即:要使系统内部形成协同效应,优化整体功能,其内部诸要素,诸层次和诸子系统之间就应该形成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的关系,变无序为有序。另外,从人脑的生理结构来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别支配着对侧的肢体活动,根据近几年来利用新的测试手段,对大脑进行新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辨别音符时用左脑,而记曲谱时多半用右脑,美国学者斯佩里等又对裂脑人研究发现:左半球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空间定位等等。而两者又具有互补与协调的作用。我们通过不同的音乐手段:视唱与器乐演奏,恰恰正是对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积极性,训练大脑两个半球的协同性,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乐器演奏,需要用脑、眼、手、口和脚等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得心应手。视唱练习,同时也需要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二者的关系即为互补、协调,又为合作和同步。由此可见,协同学理论是口琴与视唱教学的理论基础。(2)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地去从事学习”。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能力。用口琴协同视唱教学,这既是一种学习中的新学具,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刺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另外,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经这样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墨塞尔先生对器乐教学深刻的认识,无疑对我们是一种很大的启发。我们借助口琴有固定的音高,简单易学,便于教学班整体学习等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掌握音高和节奏,提高视唱水平和音乐素养,还促使学生克服音乐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又使学生掌握了一门简单的乐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改变单一的“以唱歌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教学模式”,并走出一条多元化音乐课教学模式的新路子。(3)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核心,就是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来研究符合于我国国情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就要走整体改革之路。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充分地看到艺术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通过音乐教育,使之达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通过参与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构想本实验时,我们抓住教学系统的协同作用冒失教学内部形成协调、同步、互补和合作的关系,则是搞好本课题的关键,也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三实验的对象与方法1学生情况本校四年级三班。该班学生是按照学区招生,未经任何挑选,共有学生45人,其中,农民子弟13人;工人子弟13人;干部子弟10人;知识分子子弟9人。2制定计划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颁布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小学音乐试用课本的精神,确定了以本课题为重点进行实验。采用口琴协同视唱的教学方法,着重解决小学生的视唱能力为目的,进行课题研究。3实践研究(1)根据学生的中下面较大,特别是男生的视唱能力仍然与本年级学生有差距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我自编和选用了口琴视奏、视唱练习曲补充教材,供学生上课使用。(2)对于课题关键部分,反复验证、仔细实验、精心测算、认真查找有关资料等。认真备课、及时总结,并且结合学期考试,不断调整实验内容和步骤。用“实践研究再实践”过程指导课题实验,求得良好的实验效果。4教学原则遵循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指导整个实验过程。四实验过程进行口琴、视唱协同教学时,按照儿童的音乐心理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过程,依据协同学原理指导整个实验方法。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和初步协同阶段1指导学生购买型号统一的“C调单音口琴”或者“半音阶口琴”(可作为吹奏变化音使用)。2自编和选遍口琴、视奏练习曲,每次上课学习一至两首。3初步教会学生吹奏:“11”8个音。选用小宝宝要睡觉、闪烁的小星、小雨沙沙、划船歌等八度以内的乐曲。第二阶段:口琴与基本训练的协同阶段(实际上也贯穿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1节奏训练:选用口琴的某一个固定音(a1或g1)吹节奏,单(多)声部亦可进行。以解决和突破难点用。2听觉训练:结合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以及选用柯尔文手势法进行有听、有唱、有奏的训练。3乐曲分句听奏练习:在教师分句弹奏乐曲,学生听奏(唱)乐曲后,学生再跟琴完整地奏(唱)乐曲。第三阶段:表现与创作练习阶段(综合练习)1器乐演奏:齐奏、合奏。2创作练习: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打击乐器设计固定节奏型以及编配和声低音伴奏。3口琴演奏会:在学生能吹出教材内歌(乐)曲后,鼓励学生自学吹一些动画片、少儿影视片中的少儿歌(乐)曲。4游戏: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接龙唱、奏游戏。即把一首歌(乐)曲或者自编乐曲,按照乐(分)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接龙或师生之间接龙,开展互动学习。五实验效果通过一年的实验,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该班小朋友的歌声、琴声。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不仅人人学会了吹奏口琴,还有不少学生正在学习各种乐器。现在全班已有学电子琴的同学5人、钢琴3人、手风琴3人、二胡2人、琵琶2人、小提琴4人。由于器乐与视唱的协同教学,学生的视唱(奏)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科老师和家长反映,学生比过去更聪明、活泼了,反映更快了。(1)从下面两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音乐成绩、音乐能力均逐期提高,教学效果良好(见表一、表二)。表一:实验班学生期终考试情况 项 目 视 唱 口 琴 唱 歌 平 均 分学期 分 数第一学期末 76.9 78.7 84.7 79.9第二学期末 78.8 81.8 88.3 82.9表二:实验班听觉测试统计 项 目 学 期 分 数 总 分 平 均 分第 一 学 期 2920 64.8 第 二 学 期 3406 75.6(2)经过音乐素质情况检测分析。实验班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班,证明实验效果非常显著(见表三)。表三:小学生音乐素质情况检测对照表 班 次 分 数 实验班(45人X) 对照班(49人X1)项 目 单音(20分) 18.8 6音程(20分) 15.3 4.3节奏(30分) 27.4 15.2听记曲调(30分) 27.0 11.8及格率班平均数 88.5 37.3班平均数 (3)最后,我们依据统计学标准(S)和(Z)值计算,证明: S实S对;Z=72。58 (见表四)。表四:素质情况统计表班次NXSZ值 ( Z(2.58 )实验班45885144 72.58对比班45373240从表四,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实验班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比班,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班的学生音乐素质差异小,整体水平较为整齐,班平均分的代表性大.再从Z值72.58来看,更说明了实验效果非常显著,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六实验体会由于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实验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得心应手,学生充分发挥了器乐学习的优势,视唱、视奏的能力较强,音乐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音准能力音乐听觉的主要部分是音高。音高实际上是一个音准问题,音准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音不准就难以正确地揭示音乐的形象;欣赏者也无法感受音乐,因此把握住音准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表现音乐。由于,口琴有固定音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学具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想用手中的乐器口琴“唱”出美妙的声音,通过吹吹、听听、唱唱等协同教学活动,音准能力就得到了同步发展,他们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感受能力也得到了较快地提高。(二)加强节奏练习,提高视唱、奏水平节奏的知觉是较复杂的时间关系的反映。音乐能力发展可以先从节奏开始的,抓住了节奏这个要素,音列就能表现出丰富的生命力,显露出具有各种意义的情绪。节奏是旋律的骨骼,是视唱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强调“节奏第一”,利用各种打击乐器和能够发出固定音高的乐器,敲击出不同形式的节奏,其目的是运用节奏的训练,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比较注意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节奏训练,特别是当学生学习了口琴后,便利用口琴吹奏一个固定音高的节奏谱,帮助学生掌握节奏,使之成为协同效应中既合作,又互补的关系。(三)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创造才能。根据协同学的理论。在实验中,我经常利用新歌学习,采用听听、吹吹、唱唱、拍拍、写写、议以等方式代替机械的重复唱奏。学生眼看谱、耳听琴、嘴里唱(吹)等多种器官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神情愉悦、轻松,此时学习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技艺逐步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中,高尚的品质与审美情趣也初步形成了。与此同时,通过写写、议以(“写”即写节奏、写乐句,为曲调配低音声部等;“议”即启发学生评议学生自己写作的节奏、乐曲,以及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