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doc_第1页
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doc_第2页
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doc_第3页
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doc_第4页
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活血通络“八浴”健身21浴头部。32浴两臂。33浴胸部。34浴腹部。35浴背腰。36浴臀部。47浴两腿。48浴两脚。4脏腑经穴推拿疗法5概述5基本内容51.锁骨上部穴位52.肩臂部穴位63,胸部穴位74.剑突部穴位85.侧胸部穴位86.侧腹部穴位97.腋肋部穴位108.背胛部穴位109.腰部穴位12操作方法12中药泡脚 刺激足部丰富的神经末梢18养生有道 知足常乐20足浴治疗范围广20根据体质慎选药材21足浴误区逐个数23点穴按摩疗法院 揉压打点疏通经络241、点穴按摩是自然疗法,立足于平时,保健与治疗于一体242、点穴按摩是体内、外治疗的统一,重在内外协调253、深刻认识点穴按摩疗法,是我国中医药学有机组成部分和祖国传统的有效治疗方法26常捶背疏通经络28梳通头部经络多养生28三把梳舒经活血保健康29第一把 牛角梳梳头用30第二把 宽尺木梳梳手掌脚底30第三把 猪鬃毛梳 沐浴梳身30通经络 健身圈健身31力挽狂澜31对掌按摩31湖心划船32锤击泰山32云雾采茶32反弹琵琶32多动脚趾可健胃 小腿集中脾胃经32多动脚趾可健胃33小腿集中脾胃经33日行千米摩胃肠34春季防胃病 少嚼口香糖34春困拍拍腿内侧35春季适宜“敲胆经”36点脚按筋降肝火37捏脊 调理胃肠38常环腰拍打可调经通便38搓膀胱经治感冒头痛39胃经 养气血的捷径40常松腰气血通44经络疗法:手到病除创神奇45人体防御屏障膀胱经47调节内分泌从三焦经入手50温通背部经络 把寒气赶出来52中医脏腑经络理论 秋泡脚防燥53口干舌燥沟通“二脉”54活血通络“八浴”健身“八浴”健身法就是按8个部位顺序进行摩擦,即头部、两臂、胸部、腹部、脊背、臀部、两腿和两脚。“八浴”可以使气血加速运行,经络通畅,使全身温暖舒适,睡眠安宁,大小便畅通,皮肤光泽,身体强健。同时,对头晕目眩、腰酸背痛、肾虚腹胀、手足发麻、下肢水肿、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疗效。具体方法如下。1浴头部。浴头顶:戴上手套(下同),五指聚拢成钩形,以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两耳尖连线中点处)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逐圈向周围划圈(约9圈)至头发边际,再按逆时针方向逐渐划圈回到百会穴,共做8个来回,呼气时一圈,吸气时一圈,全身放松。浴颈项:以两手手指轮流在颈部前、颈部后摩擦24次。2浴两臂。先擦左臂,右手沿左臂内侧腕横纹向上,擦至肩部,吸气,再摩擦臂外侧至掌背,呼气,共做16次。然后换右臂,方法同上。3浴胸部。将前胸分成3块,即分别以左乳、右乳、膻中穴(两乳中点)为中心,两掌相叠,以掌心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划圈,各按摩24圈。乳头处勿重擦。4浴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分9次逐圈向四面划圆,上到胸骨下方,下至耻骨上方;再逆时针方向逐圈向腹中间划圆,回到肚脐处。重复4次。5浴背腰。脱掉上衣,侧卧或正坐,先用“围巾”擦后背,一手在肩上,另一手在背后,各牵一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反复擦后背。然后穿上衣坐着擦腰部两侧。摩擦至有热感为佳。6浴臀部。用单掌擦臀部(先左后右),各擦3040圈。擦阴囊和会阴部,重复4次。7浴两腿。两腿分开,脚趾上跷。两手掌沿大腿根外部向下擦至脚踝部,再转至内侧向上擦至大腿根部,一下一上为1次(类似椭圆形状)。左右轮流各做24次。8浴两脚。先擦脚面,后擦脚底,重点是涌泉穴(屈足,脚掌前三分之一凹陷处),摩擦23分钟,以有热感为佳。浴身工具可用布制或纱制手套两副,厚围巾两条(可用两条毛巾拼成)。浴身时间可在早晨起床前,每次半小时左右。天冷时,可卧床盖被,先擦上身,再穿衣擦下身,防止着凉。天热时,脱去上衣,站、坐、卧均可,如出汗,也可改水浴擦身。患各类皮肤病或肿瘤在表皮部位,切勿干浴。浴身不宜用力,以免将皮肤擦伤。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基本内容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1.锁骨上部穴位(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2.肩臂部穴位(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4)肩臂4: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主治肩臂痛(臂前区)。 (5)肩臂5:第3胸肋关节的上面。主治肩臂病(尺侧)。3,胸部穴位 (1)胸1: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 (2)胸2: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胸1、胸2主治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闷等症。 (3)胸3: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于肋软骨上垂直压。主治下胸部痛、肋间神经痛。 (4)胸4: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垂直压。主治肋弓区和下胸部痛。 (5)胸5:肋弓与锁骨中线的交点,垂直压。主治季肋区疼痛、肝区痛。 (6)胸肋5穴:第1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1穴,两侧共10穴。手指按入肋间隙,靠紧胸骨边缘,向内上方抵压。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喘息、支气管炎等病症。4.剑突部穴位(1)剑上: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推压。主治头晕、前额痛、上腹痛、心悸、恶心。(2)剑旁剑突与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压。主治上腹痛、呕吐、心悸、膈肌痉挛。(3)剑尖:剑突尖处,向上压剑突尖。主治前额痛,昏厥、胃痛、膈肌痉挛。5.侧胸部穴位(1)胃1: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2)胃2: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以上2穴主治胃痛、恶心、呕吐、隔肌痉挛、心悸。(3)胃3:第6肋下缘与胸骨旁线交点。(4)胃4:第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5)胃5: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胃6: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以上4穴主治胃痉挛、上腹痛,肝区痛、胸肋痛、腹胀、膈肌痉挛。6.侧腹部穴位 (1)腹1: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2)腹2: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3)腹3: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4)腹4: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以上4穴主治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膈肌痉挛。 (5)腹5: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腹6:第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7)腹7:第10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以上3穴主治腹痛(以中、下腹痛为主)、腹胀、肠麻痹。歼胆疾患、痛经。7.腋肋部穴位 (1)腋肋1:第3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主治胸上、腋窝部痛、肩臂痛(臂前区、桡测)、乳腺炎。 (2)腋肋2,第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3)腋肋3:第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以上2穴主治腋窝及腋下部疼痛、乳腺炎。 (4)腋肋4:第5肋下缘与腋中线点。主治腋部痛、肩臂痛(尺侧)。8.背胛部穴位 (1)背胛1:第5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2)背胛2:第6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以上2穴主治肩胛内及背部痛。 (3)背胛3:第7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4)背胛4:第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以上2穴主治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5)岗上1:肩胛岗内端上脚尽处。主治落枕、偏头痛、颈项及枕部痛。 (6)岗上2:肩胛岗上缘中点。主治落枕、肩胛岗上痛。 (7)岗上3:肩胛岗上缘与腋后线延线的交点内旁开一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 (8)岗上4:岗上1向上二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偏头痛。 (9)背腹穴: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本穴。主治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腹痛、肩背痛、上肢痛。落枕、腰痛。(10)肩胛穴:背腹穴外下一横指处。主治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酸痛。9.腰部穴位(1)腰腹1:第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2)腰腹2:第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3)腰腹3:第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4)腰腹4:第11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以上4穴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5)腰肢穴:从第12肋端向脊柱引一水平线,此线与竖脊肌外缘的交点,手指深入竖脊肌外缘,向脊柱方向挤压,酸胀感传至骶部;或垂直按压,麻胀感传至下肢外侧。主治腰和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痛。操作方法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适应证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1. 胃病(慢性胃炎、胃痉挛、胃胀气痛、胃溃疡等):主穴取6对胃穴(常取胃1、3、4)。备用穴酌取背腹、腰肢、剑上、剑旁或敏感的腹穴12个。胃神经官能症加锁上2、岗上1;恶心呕吐加锁上l、2.2. 腹痛(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疾患引起的腹痛,对器质性病变只能作为辅助治疗):病在上的多取上部腹穴;病在下的多取下部腹穴;满腹痛的上、下部敏感穴兼取。指压顺序是先上后下,重按腰、背部的反应压痛点;或在病人的腹部轻轻按摩,使腹壁放松,然后抓起脐部及其周围的腹肌连续提几次。上腹部及脐周围痛,选穴范围多在腹14穴,常用腹1、3,配穴为背腹、剑上、剑旁、腰肢;下腹痛选穴范围多在腹37,常用腹3、6,配穴为腰肢、12个敏感的腰腹穴;腹胀痛的配穴为胸3、胃3、腰肢。3.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胆囊炎等引起的疼痛:背腹穴(双),配剑旁、胸3穴(右);或从腹1、3、6、7穴中选最敏感的一穴,配胸5穴(右)。4.肾结石症引起的疼痛:主穴为腰腹4、腰肢穴,配穴为背腹穴和反应压痛点。5.头痛:前额痛,主穴为剑上(或剑尖)穴,配穴为锁上1反应压痛点;枕部及头顶痛,主穴为岗上1、锁上2,配穴为剑尖、反应压痛点;偏头痛,主穴为锁上2、岗上1(双),配穴为剑上、锁上3、反应压痛点。6.三叉神经痛:主穴为锁上1、2、3,岗上4穴,备用穴为胸肋5穴(上2穴)、剑上穴、反应压痛点。7.牙痛:上颌牙痛,取锁上3,加胸肋5穴第2对穴;下颌牙痛,取岗上3、4,加胸肋5穴(第l对穴)。8.落枕:主穴为岗上1、锁上2穴,配穴为肩臂1、岗上2穴。斜方肌型以岗上1穴(此穴指压向脊柱方向作大幅度滑动)为主;胸锁乳突肌型以锁上2穴为主,并可于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大幅度滑动指压。在指压的同时,要患者用力转动颈部,直到功能恢复正常为止,配以热敷则效果更好。9.背痛:背上部痛,取背腹、锁上2,加背胛1、2及反应压痛点;背下部痛,取背腹、锁上2加背胛3、4及反应压痛点。10.胸痛:上胸部及胁肋痛,取胸1、2穴;下胸部痛取胸3、4、5穴;肋间神经痛,根据病变部位选用相应的胸穴。11.肩痛:取肩臂l、锁上2、背腹穴。肩前痛,配肩臂4穴;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处痛,配肩胛2、肩臂3及岗上3穴;肩胛内痛,配肩臂3、背肩1、2及肩胛骨内、外缘反应压痛点;腋窝部痛,配肩臂4、腋肋14穴。肩关节周围炎,先压主穴(每次选2穴),然后选压配穴,同时于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深部滑动指压,并由助手协助患侧上肢作被动运动(前平举、上举,摸对侧肩、后背等),直至最大的活动限度。对体质较好的1、2期患者,亦可将主、配穴持续指压2030分钟之后,一面重压患处痛点的健侧对称点,一面用力牵拉活动患肩(活动方向同前)。12.上肢痛(软组织损伤及功能性疾患):肩臂1、锁上2、背腹穴。尺侧臂痛(小指侧),加肩臂2、5穴;桡侧臂痛(大拇指侧),加腋肋1.肩臂3穴;臂前区痛,加肩臂4穴;臂前区痛,加肩臂2、3、及肩胛穴。13. 腰痛(肌肉、筋膜、韧带扭伤):主穴取腰腹1、4(选敏感的l2个)、腰肢穴:配穴为背腹穴、岗上1、反应压痛点。指压时,针对病变部位选23个敏感的主、配穴即可。急性腰扭伤,痛点在脊柱两侧,伴有明显肌痉挛者,治疗以腰腹4和腰肢穴为主,并宜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大幅度滑动指压。对腰骶部痛、韧带扭伤及痛点位于脊柱上的,治疗以腰腹l为主,同时处理好局部反应压痛点,即将手指按于痛点的一侧,对着脊柱作单方向的滑动。腰肌劳损及慢性痛症,宜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深部滑动指压,配以药物熏洗、热敷或理疗。14.腰腿痛:主穴取腰肢穴,配穴为反应压痛点、腰腹4穴。15.肌纤维织炎:受累肌肉的起点或止点上有橡皮样硬结,压痛明显,称“触发点”。由此点发源的痛感牵涉到一定痛区。分别依据触发点和牵涉痛的部位,按照颈、背胸、腰及四肢疼痛的取穴原则,选用相应的胸穴及反应压痛点。首先,指压触发点的相应胸穴,同时用深部滑动指压法处理触发点和硬结,即从硬结的一边推挤,反复滑动,使其消散。或用手指将触发点处的硬结捏起来,用力向体表方向挤压,反复数次。其次,指压牵涉痛区的相应胸穴,并重压局部反应压痛点。比如,本病累及了胸大肌,其触发点位于该肌的外下缘,牵涉痛区在乳头的内下方。治疗时,即可指压胸1、2穴处理触发点,指压胸3穴处理牵涉痛区。16.痛经:主穴取腰腹14穴(选2个敏感的),配穴为腹7、腰肢穴、反应压痛点。17. 膈肌痉挛:腹l配背腹穴,剑尖配锁上1,或锁上2穴,胃l配胸5穴。18.心悸:锁上1配剑旁穴,锁上2配剑上穴,两组穴轮用。如效果不好加胸2、反应压痛点。19.昏厥:主穴取锁上2穴,配穴为剑尖、剑上、胸2穴。20.胸闷、喘息性支气管炎:主穴取胸肋5穴(常用中间3穴),配穴为锁上l、2,胸1、2,腋肋2,胃1、3.21.眩晕:主穴取锁上1、剑上、岗上1穴,配穴为锁上2、 3穴。禁忌症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注意事项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急性病每日2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如经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恢复的,可指压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按语本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内脏和身体的某些部位因机能失调而引起的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对慢性痛症象肩关节周围炎、肌纤维织炎等,如能坚持治疗,亦能获得较好疗效。对一些器质性疾患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肾结石等所引起的疼痛,能用以缓解症状。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中华康网)中药泡脚 刺激足部丰富的神经末梢 “中药洗脚,升阳固脱。”民间早就有这样的说法。琐碎录云:“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用中药桂枝20克,麻黄、羌活、独活各15克,红花、细辛、艾叶各10克。诸药水煎取汁,倒入盆中,兑入温水适量,将双足浸入,待水温下降后,再适当兑入热水或放在火上加温,边洗边搓,水最好漫到踝关节以上,每晚1次,每次泡20至30分钟,直到双足皮肤发红,每剂药可用3至5天。科学证明,中药泡脚,可刺激足部丰富的神经末梢,反射到大脑皮层,减轻和消除局部毛细血管的病理性异常,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呼吸道组织的炎症、肿胀、过敏现象,使呼吸道通畅。养生有道 知足常乐脚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在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今天,足浴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养生保健方式。那么到底怎么足浴才科学?足浴中哪些误区值得我们重视? “冷水洗脸、热水泡脚”的养生经,在寒冷的冬季,愈发地被人念叨起来。不少人喜欢约朋友一起泡脚聊天,做做足底按摩,有的一泡就是一两个小时。精明的商家更是推出以“名贵药材泡脚治病”为旗号的足浴疗法招揽生意。中医专家指出,足浴对肩背腰腿关节疼痛、失眠、皮肤瘙痒、咳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保健效果不错,但要注意根据本人体质及所患疾病来选择对症的药材。足浴治疗范围广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昌俊介绍,足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西周时期盛行于宫廷王室,用来洁身、治病、避邪。从唐朝起开始应用到临床各科,至明清进入鼎盛阶段。金匮要略、理瀹骈文、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对此都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脏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而通过疏通经络气血,又可以达到治疗脏腑病变的效果。” 王昌俊说,足浴疗法就是通过足底反射原理,将不同的中草药经过配伍,用水煎煮后使有效成分溶入水中,足部浸泡后,一方面通过水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一方面药物有效成分可渗透皮肤,通过经络将药力送达机体内部而发挥不同的作用。足浴疗法由于从皮肤给药,可避免药物对口腔黏膜、消化道及胃肠的刺激,减轻肝肾脏负担,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毒副作用少。现代研究表明,足浴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控制体重和血压;此外,还能缓解焦虑和紧张。古人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王昌俊介绍,“沐足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但秋冬季是最佳时机,对关节疼痛、失眠、皮肤瘙痒、咳喘等秋冬季常见病效果明显。”足浴应用范围很广,还可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对高血压、糖尿病、感冒、神经衰弱等内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以及骨质增生、肌肉劳损等骨外科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都不错。此外,还适用于日常保健。根据体质慎选药材针对如今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中药沐足”,专家指出,不要以为名贵药材的组合对自己的效果一定最好。“足浴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情况,辨证选择沐足所用的药物,”王昌俊说,有些人以为患高血压就不能沐足熏蒸,其实不然。沐足对治疗高血压有很好的辅助效果,但必须慎选药材。例如同患高血压,肝阳上亢型和上盛下虚型所用药材就不同。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易怒、口干口苦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宜用牛膝、代赭石、夏枯草等药材来泡脚;表现为眩晕、食少、疲倦乏力的气虚型宜用黄芪、白术等;表现为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头晕、头涨、腰酸腿软、脚冷的上盛下虚型,宜用补肾平肝的药物,如石决明、龙骨、寄生等。风湿关节疼痛患者,如表现为疼痛剧烈、遇冷加剧的寒痹,多用附子、桂枝、川乌等药;表现为红肿疼痛、局部发热的热痹,多用黄柏、苍术、土茯苓等药;表现为痛处游移不定的风痹症,多用防风、荆芥等药;表现为迁延不愈、痛处麻木的湿痹,则多用薏苡仁、苍术等药。他表示,务必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气虚者如果用牛膝、代赭石、夏枯草等药材来泡,只会越泡越糟糕。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药材,不要被广告宣传误导。此外,足浴盆不宜选择平底的,而应选择底部凹凸不平、有按摩作用的盆或桶。中药足浴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不要用铜盆等金属盆,因为此类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与中药中的鞣酸发生反应,生成鞣酸铁等有害物质,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足浴误区逐个数误区一:水温越烫越好 时间越久越好王昌俊指出,沐足不是简单的“热水泡脚”,水温要有所控制,一般维持在38至43为宜。这是因为,一方面,水温太高,导致双脚血管过度扩张,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易引起心、脑、肾脏等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水温太高,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正在发育期的儿童尤应注意,如果常用过热的水沐足,会使足底韧带因受热而变形、松弛,不利于足弓发育,日久容易诱发扁平足。对皮肤温度感觉减退者,如糖尿病导致神经病变的患者更要注意,由于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容易引起烫伤。因此,最好使用有温度控制的沐足器具以防烫伤。足浴时间也不宜过久。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一直泡到水全凉了,这是错误的做法。足浴一般以20至30分钟为宜,次数每天1至2次足矣,水量以淹没脚踝为宜。误区二:一边足浴一边吃东西时下很多足浴城都提供零食、水果等餐点服务,让客人边沐足边吃,其实此举不利健康。王昌俊指出,饱食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饭后1小时后再沐足。此外,沐足时不宜用力搓擦皮肤,应避风直吹。皮肤病患者采用药物熏蒸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必须征求医嘱,且不可去公共场所沐足,最好在家自己单独用一个桶泡。点穴按摩疗法院 揉压打点疏通经络点穴按摩医疗思想,要立足于人体自然规律的多维治疗,这样容易使患者适应,治疗也彻底,不失是临床治疗的较好方法。1、点穴按摩是自然疗法,立足于平时,保健与治疗于一体一般疾病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从早期症状不明显,到中、晚期出现临床症状。大多数疾病早期有信号,尤其在人体体表经络上有改变。如脏腑病变,在体内表现为脏腑不适,在体表表现在经络上有压痛、硬结等改变。我们在临床上,一般先大面积触诊,解除痉挛,然后发现异常点,立即缩小固定位置,重点对异常点治疗。点穴按摩应手法科学,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析疾病性质,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同时,观察患者言语和反应,促使患者积极配合。点穴按摩是自然疗法,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及自然规律。医生要为患者康复提供治疗条件,按摩安全、简便,不打针,不开刀、不吃药,不受条件限制,易受患者接受。自然疗法是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按摩按照自然规律,针对病因,按照疾病发生的过程反向逆转治疗,如筋出槽要归槽,经络畅通,为人体活动创造条件。有些人对按摩有误解,受美容美发等方法影响,根本不讲什么是经络穴位,认为只要用手轻摸头皮就能治病,轻摸肌肤就舒服。然而真正的点穴按摩绝不会这样简单,如拿法就是抓起肌肉不放松,然后手下变换理筋,实施整理手法,达到理清组织层次的关系。如抖法会让患者全身肌肉放松,“牵一发而动全身”。手法巧在于顺其自然规律,让患者得到很好调适,故治疗常在患者不自觉的睡眠中进行。这样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一觉醒来,全身轻松。尤其患者在仰卧位,用扳抠法和顶摇法,这是我们常用方法。即让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在头侧,双手从大椎穴两侧处点到第七、八延伸至十二胸椎旁,沿脊柱推两侧,上下按摩和顶摇,采取一松一紧,借患者自身重量,使脊柱得到整脊,肌肉放松;再在肩胛角及内缘,用大拇指腹面轻拨轻揉,然后摇摆脊柱,纠正脊柱骨及小关节紊乱,达到动态平衡的目的。 2、点穴按摩是体内、外治疗的统一,重在内外协调点穴按摩疗法是在人体体表及经穴上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从作用方式来说,点穴按摩是外治法;从作用性质来说,是内、外治疗的统一。疾病是人体内、外平衡失调,分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点穴按摩思路立足于平衡失调,巧生于内,法从手出,内外同治。按摩时要认真分析疾病原因,辨证论治、合理配穴,手法要灵活对症,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即有美的享受,又有治疗作用。要有针对性、特色性,对治疗各类疾病,长期以来形成了医者自己的独特方法。手法要作用体表,通过渗透力把力传导到体内,不拖皮带肉,干净利落,即保护皮肤,又达到治疗效果。力通过皮肤不断渗透到病变组织,使体内病变得到有效治疗。不仅改善了人体毛细血管通透性,建立侧支循环,同时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通过手法触诊,就可以一边点穴按摩治病,又一边触诊,不断变换患者体位,发现疾病灶,了解疾病的性质。 通过多年临床经验体会,点穴按摩手法应要硬能软,软硬兼施。硬如钳,使粘连、结疤、条索组织松解拨离;软如棉,活动自如,使患者有悦愉、舒适感。按摩要达到内、外治疗统一,就要软硬兼施,慢功并有耐力,合理恰当,内外协调同治疗。尤其是骨伤病人,慢性疼痛病人,心理压力很大,需要在按摩治疗中,有安慰、又有心理疏导,使病人对治疗疾病产生信心;同时愿意医治疗,经过医生分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深刻认识点穴按摩疗法,是我国中医药学有机组成部分和祖国传统的有效治疗方法 我国的点穴按摩疗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运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有效至今,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之一。从中医理论看,按摩有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滑利关节的作用。中医按摩理论认为,人的整体是由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组成,是有阴阳之分类。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否则,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阴阳不能平衡,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通过按摩可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使人们自身机体的气血流畅,阴阳调和,脏腑生机旺盛,才能达到“正盛而邪退”,驱除病邪的目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传统的物理疗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性,尤其国际医学界对传统古老的物理性质的治疗手段,又渐渐重视起来,是人类认识的循环上升规律。因此我们学习继承传统的医疗技术,绝不是单纯的仿古或复古,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提高这种传统的特殊医疗科学,要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重视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和提高点穴按摩医疗机理和真正作用,为人类医疗事业做出新的贡献。点穴按摩疗法是凭借两手取患者的体表穴位,通过揉压打点等手法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非药物疗法。在按摩治疗中,医者按摩思想是按摩手法的灵魂,只有贴近患者,才能因人、因病制宜地运用手法,使手法外形、着力部位、力度、速度和方向等,即规范,又有层次和特色,还要有针对性,使患者得到立竿见影的疗效,患者疼痛的难受感、恐惧感得到控制,减轻和消除,才能得到患者的欢迎。尤其点穴按摩治疗,这种不吃药、不打针、不开刀,即经济,又安全,是祖国传统保健和治疗方法,更能受到国内外人员青睐和接受。常捶背疏通经络中医认为适度捶打背部可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可强化人体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捶背简单易行,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梳通头部经络多养生养生论中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说的就是春季最适合梳头养生。通过梳头,可疏通经络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等作用。中医认为,经络遍布人的全身,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互相联系,气血的调和,都要靠这些经络传导。人的气血靠经络而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肌体。而人的头顶有“百会穴”,就是因经络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得名。而春天梳头非常符合春季养生之要求,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当然也就能强身壮体了。梳头养生是有讲究的:第一要全头梳,不论头中间还是两侧都应从额头的发际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每个部位起码梳50次以上方有功效,上限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二是时间以早晨为佳,因为早上是人的阳气升发之时。三是用牛角梳、玉梳、木梳最为好。除梳头外,配合揉搓按摩脚部的涌泉穴、太冲穴更好;若有头痛症,可配合揉搓按摩手部的合谷穴、风池穴;失眠则配合揉搓按摩腿脚部的涌泉穴、三阴交等。三把梳舒经活血保健康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朋友的头发越来越少,于是不少老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就省掉了梳头这道程序。其实老年人梳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反复梳头可以产生电感应,刺激头皮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通过梳理头发、刺激头皮,能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使痉挛的血管得以舒张。因此,对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治疗作用。选择一把好的梳子,不仅可以用来梳理头发,还可以舒经活血,健身防衰。我们最好有三把梳子,一把梳头用,一把按摩用,一把沐浴用。第一把 牛角梳梳头用牛角梳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活血通脉的作用。牛角梳与头发摩擦时不会产生静电,并具镇痛止痒、去屑护发的作用。水牛角相对黄牛角和羊角而言较脆,要小心保养,但保健效果最好。梳头时间最好在早晨,早上阳气最盛,梳头有助阳气升发。每天早晨洗漱后,用牛角梳由前向后梳理头发,轻轻地触及头皮,梳头应坚持一定的时间,一般每次梳头十分钟左右,大概百余下;梳头时适当用力,以使头皮产生微热感为好。第二把 宽尺木梳梳手掌脚底木梳中以黄杨木梳最好。黄杨木中含有的黄杨素可抑制真菌,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常用其梳手掌、脚底可健身防病。选择梳齿排列均匀的,间隔宽窄35毫米最佳,梳齿的尖端要圆,不可过于尖锐,以免损伤皮肤。下午5点到7点,是肾经经气最旺之时,此时刮脚底板能强身健体。用木梳刮手掌大鱼际处则可健脾胃。刮手掌不受时间限制,每天2次。在人体颈部有个大椎穴,它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梳背或梳柄常轻梳该穴,可预防感冒、颈椎病等。皮肤干燥者可在皮肤上涂一层护肤油脂润滑后再梳。 第三把 猪鬃毛梳 沐浴梳身猪鬃毛的毛囊里富含丰富的发油,可作为皮肤的天然油脂。沐浴时用猪鬃毛梳代替搓澡巾,轻轻擦拭皮肤,可清除体表老化的组织细胞,使汗腺、皮脂腺排泄通畅,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并可防止某些顽固性皮肤病。梳洗时应从远离心脏的部位开始,脂肪聚积的部位要重点梳理,最后再进行一次水浴,以使毛孔张开,神清气爽。通经络 健身圈健身健身圈是医学科技人员设计的式样新颖、携带方便、具有多功能的健身器材。俗话说,“十指连心”,在我们手指的末端、掌心和手背等处的经络上,布满了许多敏感的穴位,将健身圈握在手中进行锻炼,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可改善人的生理功能,使经络得以通畅,从而达到增强体力、祛病延年的目的。而且还有治疗失眠、健脑增智、提神解忧、增强握力等功效。具体锻炼方法如下:力挽狂澜两脚分开,稍宽于肩,双手拿圈,两臂前平举,手心向上。随即吸气,用力屈肘屈前臂,同时两手用力握圈,稍停58秒钟。然后呼气,两臂还原,两手松圈。做23个8拍。对掌按摩两脚分开,稍宽于肩,将健身圈放于两手心之间,对掌按摩,沿顺、逆时针方向各转8拍。共做24个8拍。湖心划船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弓步,两手握空拳于腰间,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向下划弧做划双桨的动作。向前推桨时两手松圈,向回拉划桨时两手用力握圈。身体随推桨与拉划动作而前倾后仰。共做35个8拍。锤击泰山两腿成弓步,两手心握圈于腰部,向前伸左掌,掌心向下,同时握圈,掌心向上收回,松圈,还原,再交换右手做上述动作。共做24个8拍。云雾采茶两脚分开,稍宽于肩,两臂向前平举,与肩平行,同时掌心向下,五指分开捏圈2次,然后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捏圈2次。共做45个8拍。反弹琵琶两脚分开,稍宽于肩,左手拿圈屈肘于肩上,同时右手拿圈向后,手臂紧贴腰骶部,两手握拳2次,左右手交替做上述动作。共做34个8拍。做完上述动作后,左右手握圈,交替揉压合谷穴、内关穴和风池穴。多动脚趾可健胃 小腿集中脾胃经由于生活忙碌,饮食不规律等,许多人都有胃不好的毛病,近日,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内科杨国华教授也指出,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经常活动活动脚趾及脚部确实能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多动脚趾可健胃从经络看,胃经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一般来说,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方法有:脚趾抓地 站立或坐姿,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可练习抓地、放松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脚趾取物 还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扳脚趾 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配合按摩第二、三脚趾趾缝间。按摩脚趾 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者,宜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以达到泻胃火的目的;对脾胃虚弱、腹泻者,可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小腿集中脾胃经在动脚趾的同时,还可以顺手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像管脾经、肝经的足三阴在小腿内侧,管胃经、胆经的足三阳在小腿外侧,能够健脾的足三里在膝盖下三寸的外侧。按按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需要注意:做时力度以按后觉得舒服即可,但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儿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不要选择这种方法健脾养胃。日行千米摩胃肠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加强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增加呼吸的深度与频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从而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胃病患者可以参加太极拳、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可步行两千米左右,时间每次2030分钟,改善胃肠功能,对消除腹胀、嗳气,促进溃疡愈合有一定作用。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加大运动量。本报综合相关链接春季防胃病 少嚼口香糖许多人为了口腔清洁、口气清新,习惯有事没事嚼口香糖,对此,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科主任赵玮提醒:长时间嚼口香糖易引起胃部疾病,尤其在春季这个胃病高发季节,更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嚼口香糖。春季各类食物丰富起来,海鲜、河鲜、辛辣食物日益丰盛,这些食物刺激了消化道,令春季成为胃病高发季。加上有时气温会突然升高,很多人衣服减得太快,受凉刺激胃病也易发作。在此肠胃脆弱的时期,为了不刺激胃反酸、恶心不适,要尽量避免在空腹状态下长时间咀嚼口香糖,每次咀嚼口香糖的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特别是患有胃部疾病者更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人在咀嚼时,口腔中的唾液与胃部的消化液会大量分泌出来,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嚼口香糖时也不例外。唾液能帮助清洁口腔,可胃酸分泌过多,空腹状态下人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反酸水等症状,长期下去会引起胃炎甚至胃溃疡。特别是本身就有胃酸过多、反酸等肠胃问题者,这种伤害就更加明显了。春困拍拍腿内侧如果说春天犯困是因为“春困”,属于正常现象;那么,过了春天还老犯困,在排除疾病的前提下,就该注意多休息了。 除了多休息保证睡眠外,老犯困的人还可试着拍打按摩阴跷脉,有醒神之效。阴跷脉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内踝,再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后,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再至颧骨,最后达到眼内角。这条经脉联系眼、脑,对其进行拍打按摩即可起到统摄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如果出现嗜睡、多眠、易困的情况,可以从内踝沿腿内侧向上,或从锁骨沿胸内侧向下按摩拍打阴跷脉来缓解。但需注意的是,频率不宜过高,通常要觉得困了再拍按,这样方可起到作用。另外,按摩时切勿太快,要轻柔,把动作做到位,连续拍按数周,便可逐渐恢复精神。体质较虚弱的人,更应放慢频率,隔几天一次。春季适宜“敲胆经”春季肝气特别旺,而肝气则要依赖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耳鸣、头晕目眩、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胁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肝胆经堵塞、疏泄不利的表现。人的胆经是从(头部)一直到下面(脚部)外侧,如果每天由上而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最好就是屁股到膝盖这段就行,一天敲两至三次,那么就能促进肝胆经的畅达机能。 从中医的经验,当脏器功能不佳时,刺激其相关的经络,可以强化经络的机能,因此解决胆功能不佳的最好方法,就是“敲胆经”。点脚按筋降肝火天气渐暖,有些老人常会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造成的。用按脚背,捏脚筋的方法就可以起到平抑肝火的作用。因为,位于足背的太冲穴是肝经原穴,是肝脏在肝经输注、留止的部位,点按此穴具有降肝火,补肝阴的作用,是治疗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的要穴。位于足踝内侧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肾脏在肾经输注、留止的部位,提捏此处具有补益肾精的作用,是治疗肾虚导致的头晕、耳鸣、耳聋等症的要穴。两穴配合使用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火下行,平抑肝火,肝肾阴虚的老人可以经常用此法祛病保健。 具体方法:端坐位,一腿伸直,另一腿弯曲搭在其上;食指屈曲,用指节点按太冲穴(足背部大趾二趾间隙的后方凹陷处)25次;用四指握住脚脖前面,大拇指点按太溪穴(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25次;换对侧各做25次。每次每组动作做3遍,每日早晚各1次。捏脊 调理胃肠很多人一听说“捏脊”就觉得是小儿保健的一种方法,其实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大人。根据中医理论,“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有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常环腰拍打可调经通便带脉是一条奇特的经脉人身上所有的经脉都是竖行的,只有它是环腰一周。它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的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受损,主要表现为腰酸腿痛,腹部胀满、腰腹部松弛,在女性可以是长期便秘,或妇科有问题。带脉循行起于肋骨下缘,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常敲带脉对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肥胖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孕妇不可尝试。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轻轻敲打腰部两侧和后背,每天100300次即可,敲打时注意力度不可过大过猛。搓膀胱经治感冒头痛风寒感冒可引起头痛、发热,可搓膀胱经予以治疗。手法:将姜切碎,泡入白开水中,1小时后涂抹在脊柱两侧,以一手小鱼际在膀胱经(位于脊柱两侧旁开1.5寸处)上行搓法,以搓热为度。要领:受术者俯卧位,施术者搓法要由慢变快、由轻至重,方向由下向上,每分钟100次以上。另外,术后10分钟,可将以3根葱白沏水喝,1杯为宜。胃经 养气血的捷径从治病到养生,仿佛是一个从温饱步入小康的过程。要治病,就要知道什么是病。“病”在中医里的含义是“心火”的意思,心里有火就生了病。而心火是从肝上来的,肝的不平之气就是心火的源头。所以,治病从调肝入手,才是治本之法。养生是一个较高的层面,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而生命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因此,养生不但要养护身体,更要调适精神,也就是要修炼“精、气、神”。精气神正是养生的目标,也是养生的基本要素。而先天之本肾脏的强壮,正是精气神充沛的源泉。简而言之,治病从调肝入手,养生以强肾为功。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很多人都知道肾脏功能的重要,想尽各种办法来补肾,以益寿延年、永葆青春。但是人们也发现,肾脏易衰而难补。于是,道家有打坐、意守丹田、还精补脑之法,中医有艾灸关元、肾俞、太溪之方,同时还有许多滋阴壮阳的药疗食补。这些方法使用得当,都会有不错的效果。只是一般人很难分清体质的寒热,把握不好养生方法的火候,所以通常不敢去尝试和坚持。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更简单安全的方法可以达到补肾强身的目的呢?其实,所谓补肾,就是要增强肾的功能。简而言之,肾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生殖的功能,一个是排毒的功能。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