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二人台艺术二人台.doc_第1页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二人台艺术二人台.doc_第2页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二人台艺术二人台.doc_第3页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二人台艺术二人台.doc_第4页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二人台艺术二人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二人台艺术贾国平呼伦贝尔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摘 要:二人台艺术,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陕北、晋西北,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的影响,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是植根于当地地域文化土壤中的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从查阅很多专家的研究现状来看,在许多研究成果中,对于二人台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偏重于音乐本体形态,音乐演唱,民歌曲调的研究,但涉及其地域文化及其形成环境的不多,对二人台的地方文化渊源的阐述并不详细与深入。中国自古以来地域广袤辽阔,各地之间无论山川水土自然地理环境还是语言风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标准迥异,地域文化特征始终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存在着,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一方人民及其艺术。二人台的成长、成熟与其地域文化的孕育、熏陶是分不开的。本文想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说明二人台艺术是地域文化孕育下的一朵艺术奇葩,它受人们欢迎的核心与其地域文化的灌注是不可分的。关键词:二人台;地域文化;艺术个性二人台是扎根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是在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下共同形成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艺术特色都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二人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民间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民众意识形态的反映与寄托,表现了民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它深受人们欢迎是与其地域文化的灌注不可分的。世界上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而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在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的长期作用下,在语言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人们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越是地方的,就越是独特的,正是这种独特性显示了世界的文化意义。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二人台” 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广泛散播于农村乡间等草根阶层,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是地域文化造就了该地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造就了“二人台”这一民间艺术独特的风格特色。由于二人台所处的晋、陕、蒙、冀之交界地理背景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那么要想全面认识二人台艺术,必须着眼于历史背景。说起“二人台”,就不能不提西口文化,作为扎根于民间、扎根于蒙、汉人民心中的平民艺术“二人台”,它的形成与历史上的“走西口”生活紧密相关。明末清初,晋北、陕北、冀北一带地贫壤瘠,连年荒灾,民族之间战争不断。大批贫苦农民饱受战乱和天灾人祸之苦,生活艰难,饥寒交迫,为了生存,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多数人流向了现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年间有数十万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的汉民不顾禁令,到“口外”垦荒,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人尽皆知的“走西口”。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内蒙古西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所谓“五方杂处”的蒙汉民族杂居共处的态势,而由此形成的蒙汉兼容的生活方式和农牧经济并存的经济形式,构成了该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相互渗透和吸收的大环境。在二人台流行的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以及冀北一带,东西跨越了不同的省地和民族,内蒙古西部地区、山西省西北地区及陕西省的北部地区构成了毗邻的三角形的地理格局。“走西口”不仅使这一地带成为了蒙汉民族的聚居地,也把黄河与草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深厚的历史和边缘地域性文化的广阔背景中,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河套地的阴山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晋、陕、内蒙古交界地区并置与碰撞,成就了二人台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存环境。二人台艺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点就是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决定了本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质量,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从地形地貌方面来说这一地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已经土默特河套平原区,从气候条件来看,这里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这里是黄土文化与蒙古草原文化的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最终给二人台这个剧种打上了深深的融合烙印。在其传统优秀曲目中既有走西口中反映农民背井离乡走口外的悲惨生活,也有五哥放羊挂红灯这样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的爱情生活。而且在唱腔曲调上又兼有粗犷高亢,语气诙谐幽默的特色,现今传演的代表性曲目挂红灯、拜大年等;“转火龙”歌表演阶段,重歌且舞,这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吸收了草原文化的精髓,使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其次是该地区的文化积淀,这是该地区生存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而沉积下来的人文精神的总和。人口的流动、迁徙,使得各种民间艺术在这里得以传播并形成双向流动。在这一蒙汉民族的聚居地,一些外来的民间艺术也随着蒙汉人民的杂居共处,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间艺术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二人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语言特色,它恰当地运用方言土语和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风味。二人台极富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在创作中运用和提炼群众语言的能力。二人台的道白大量运用民间谚语、歇后语、串话等,采用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来反映和表现生活,使二人台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如优秀曲目探病中刘干妈在探问女儿病时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凡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再如“袖管里的擀面杖,直来直去”,“真是那石头上开花啦,一生腚啦”,“大闺女坐轿头一回”。这些幽默诙谐的歇后语具有含蓄、风趣、通俗易懂的特点,借小事物说明一个道理,同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二人台的语言诙谐、幽默、夸张而又感人肺腑,既有艺术上的高度概括,又有细节上的精描细绘,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方言土语成为二人台的文化标识,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在九曲黄河的怀抱中,孕育了二人台这样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在草原文化的影响下,由山陕民歌、社火吸收蒙古族的民歌和漫瀚调的精华,用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的。它融汇了蒙汉两个民族的精髓,是从劳动人民的心底喊出的声音,纯朴而又自然。二人台形式简便,剧目短小,语言风趣,唱腔抒情流畅,易学易传,无论炕头院落,村里村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吟唱,抒发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欣喜或忧伤。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艺术形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根植于劳动人民的艺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加工与提高,反过来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成为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总之传统的二人台艺术,是一笔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别让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从我们身边流失,原生态的这种艺术形式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它蕴含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元素,记录了太厚太厚的生活积淀,它内容的丰盈、蕴藏价值的久远以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绝对值得我们后人重视它、保护它、发扬它、发展它。参考文献:【1】 姜晓芳二人台唱腔旋律特点之我见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7.6.563-566【2】 雷震试论陕北二人台的艺术特色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512-14【3】 沙痕二人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