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制烯烃技术分析.doc_第1页
甲醇制烯烃技术分析.doc_第2页
甲醇制烯烃技术分析.doc_第3页
甲醇制烯烃技术分析.doc_第4页
甲醇制烯烃技术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醇制烯烃(MTO)技术国际领先的甲醇制烯烃工艺,主要有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和挪威海德鲁(NorskHydro)公司共同开发的UOPHYDRO MTO工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DMTO工艺,德国鲁奇(Lurgi)公司开发的MTP工艺。J其次,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MTO工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SMTO工艺以及清华大学的FMTP工艺等也各有长处。1、MTO是指甲醇直接转化为低碳烯烃(乙烯、丙烯)的技术。最早提出MTO工艺的是美孚石油公司(Mobil),随后巴斯夫(BASF)、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环球石油公司(UOP)及海德鲁公司(Hydro)等相继投入开发。具有代表性的MTO工艺技术主要是:UOP、UOPHydro、Exxon Mobil和国内中国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DMTO、DMTO-II工艺技术。2、MTO的反应机理是甲醇先脱水生成二甲醚(DME),然后DME与原料甲醇的平衡混合物脱水继续转化为乙烯、丙烯为主的低碳烯烃,少量的C2C。低碳烯烃进一步由环化、脱氢、氢转移、缩合、烷基化等反应,生成分子量不同的饱和烃、芳烃、C。烯烃及焦炭。3、MTO的工艺过程:MTO装置包括甲醇制烯烃(MTO)和轻烯烃回收(LORP)单元。MTO工艺采用气相进料、流化催化技术将甲醇转化为轻烯烃(主要是乙烯和丙烯)。原料甲醇可采用精甲醇、粗甲醇或两者的混合物,粗甲醇是指来自甲醇合成装置还未被精制的甲醇,其中甲醇和水的质量分数约为80和20。MTO单元主要由下列工序和系统构成:甲醇蒸发和产品激冷工序、反应和再生工序、空气系统和烟道气排放系统等。轻烯烃回收单元(LORP)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气相反应产物进行压缩、冷凝、分离和提纯,得到有价值的轻烯烃(主要是乙烯和丙烯)。LORP单元包括以下几个工序:压缩、DME回收、水洗、碱液洗涤、干燥、乙炔转化、分馏、丙烯制冷和氧化物回收工序(ORU)。压缩工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MTO单元来的气体反应产物的操作压力,以便用分馏、冷凝的方法回收烯烃产品;DME回收工序主要用于回收二甲醚(DME);碱液洗涤工序用于除去MTO反应产物中的副产品CO:;干燥工序是为下游分馏工序的深冷工艺作预处理;乙炔转化工序为了有选择性地加氢转化成乙烯;分馏工序用于分离产品和副产品等。4、2010年7月1日,道达尔石化宣布,其甲醇制烯烃(MTO)示范项目取得成功。该MTO示范项目由道达尔比利时费卢依研发中心开发运营,投资金额达4500万欧元,是目前道达尔集团内第二大研究项目,仅次于其位于法国Lacq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CS)项目。该示范装置2008年10月建成投产,经过几个月的技术提升和生产工艺改进,2009年生产出乙烯和丙烯,并于今年成功生产出聚丙烯。该项目负责人艾瑞克杜谢表示:“我们试用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均生产出了质量可靠的工业级聚丙烯,从而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据了解,该示范项目还将继续开展更多的实验,包括烯烃单体的在线聚合、装置的一体化以及生产线的进一步优化等,再过几个月,还将实现聚乙烯的生产。该项目的MTO工艺是由霍尼韦尔旗下的UOP公司和海德鲁公司共同开发,能把甲醇转化成乙烯、丙烯和部分高碳烯烃。道达尔和UOP公司又共同开发了OCP工艺,即采用催化工艺把高碳烯烃转化成更多的乙烯和丙烯,再经分离和提纯后生成聚合级的乙烯和丙烯。在目前聚丙烯市场需求强劲的情形下,该工艺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生产出来的烯烃产品中丙烯占60%,乙烯占40%。道达尔石化希望MTO/OCP一体化工艺的碳利用效率能达到预期的85%以上的目标。艾瑞克杜谢强调,这样的碳收率在市场上是最高的,而高碳收率意味着生产聚烯烃所需的原料消耗低。道达尔集团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化工部总裁康纳斯表示:“道达尔石化在MTO/OCP工艺的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我们会在那些拥有丰富煤炭或天然气资源、并期望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石化产业的国家中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MTO/OCP的商业化项目。”据悉,道达尔目前正在和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磋商。1 UOPHYDRO MTO工艺1995年,UOP与Norsk Hydro公司合作建成一套甲醇加工能力075 td的示范装置pJ,连续运转90 d,甲醇转化率接近100,乙烯和丙烯的碳基质量收率达到80。该工艺采用流化床反应器和再生器,其核心部分为循环流化床反应-再生系统及氧化物回收系统。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采用湍动流化床,再生器采用鼓泡流化床。反应热通过产生的蒸汽带出并回收,失活的催化剂被送到流化床再生器中烧炭再生,然后返回流化床反应器继续使用。在整个产物气流混合物分离之前,通过一个特制的进料气流换热器,清除其中的大部分水分和惰性物质,然后气体产物经气液分离塔进一步脱水、碱洗塔脱CO、再经干燥后进入产品回收工段。产品回收工段包含脱甲烷塔、脱乙烷塔、乙炔饱和塔、乙烯分离塔、丙烯分离塔、脱丙烷塔和脱丁烷塔。该工艺的核心部分非常类似于炼油工业中成熟的催化裂化技术,仅仅足反应段(反应一再生系统)的热传递不同,并且操作条件的苛刻度更低,技术风险处于可控之内。该工艺的产品分离段与传统石脑油裂解制烯烃工艺类似,且产物组成更为简单,杂质种类和含量更少,更易实现产品的分离同收。UOPHydro公司的MTO工艺可以在比较宽的范围内调整反应产物中C2与c3烯烃的产出比,使产品适销对路,增大收益。UOPHydro公司SAPO一34催化荆具有适宜的内孔道结构尺寸和固体酸性强度,能够减少低碳烯烃齐聚,提高生成烯烃的选择性。UOPHydro公司在SAPO34催化剂基础上开发了新型催化剂MTOi00,在01O5 MPa和350550下进行反应,可使乙烯、丙烯的选择性达到80。2中国科学研究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DMTO-工艺2004年8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省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合作建设万吨级甲醇制低碳烯烃中试项目(DMTO工艺),只建设甲醇制烯烃反应单元、水气急冷分离及废水汽提单元。2006年4月,工业化试验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共运行1 l 50 h。DMTO中试装置反应器采用密相流化床,反应温度为460520,反应压力001 MPa,乙烯收率为4050,丙烯收率为3037,甲酵转化率大于99。平稳运行241 h时,乙烯和丙烯平均选择性约792,甲醇平均转化率约995。52清华大学的下行超短接触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技术专利清华大学在MTO上将催化剂和物料改为并流下行式,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超短接触,催化剂和反应产物出反应器后进入设置在反应器F部的气固快速分离器进行分离,及时终止反应,有效抑制了二次反应的发生拶J。此项专利的优势在于减少副产物,降低后续分离难度,增加低碳烯烃的产量。甲醇转化率大于98,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大于93。清华大学(Tsinghua)成功合成了具有CHA和AEI混合结构的交生相SAP0分子筛(CHAAEI SAP0),并发现其具有将乙烯、丁烯高选择性地转化为丙烯的能力,据此提出了以小孔SAP0分子筛为催化剂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艺(FMTP)6叫,即先进行MT0反应,再将产物中的乙烯和丁烯转化为丙烯,最终获得高选择性的丙烯产品(图3)。并通过加入成核导向剂等方法合成出小晶粒及多级孔道结构催化剂,并实现了300ta_1的催化剂生产线。在反应器的设计上,为了解决固定床移热和催化剂再生困难而流化床返混严重的两难问题,该技术采用了构件多层湍动流化床分区反应器,不仅具有传统流化床易于反应移热和催化剂再生的优点,而且可有效控制反应器内返混,减少氢转移、烯烃聚合等副反应,准确控制不同阶段对反应及再生条件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目的产物丙烯的选择性。清华大学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安徽淮化集团合作,在甲醇加工能力3万吨年的工业性实验装置上实现了甲醇单程转化率995,丙烯选择性673的结果,并于2009年11月通过专家技术鉴定,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TP工业化核心技术。2010年5月,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联合开发的DMTO-2技术,在陕西省华县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烃试验基地进行了工业化试验,2010年6月,该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技术指标为:甲醇转化率达到99.97%,乙烯+丙烯选择性85.68%,吨乙烯+丙烯消耗甲醇2.67吨。甲醇制烯烃分离技术进展及评述-2008年第27卷第9期,化工进展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上海惠生化工工程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烃成套技术由反应技术和分离技术组成。反应技术以催化剂的研制和反应器开发设计为核心,以甲醇为原料生产烯烃混合物;分离技术则是以反应产物为原料,经杂质脱除、压缩、分离等过程生产聚合级乙烯和丙烯产品,其核心是杂质脱除和分离流程的开发和设计。11醇制烯烃产物分布特点典型醇制烯烃(M1o)混合气与石脑油裂解混合气典犁组成列于表1中。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MTo产品气组成有以下一些特点:(1)氢气和甲烷少,有利于乙烯分离;(2)乙烯、内烯明显高于裂解气;(3)重组分(碳五以上组分)非常少:(4)炔烃含量少;(5)不含H2S;(6)产物中还含有氧化物,如甲醇和二甲醚,此类物质在裂解气中不存在。12醇制丙烯产物分布特点醇制丙烯(MTP)产物分布与MTO产物分布类似,但与MTo产物分布相比有如下特点:(1)主产品以丙烯为主,质量分数在70以上;(2)由于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混合物中N2、02和Nq很少;(3)DME较高;(4)重组分多。3未反应原料、中间产物和杂质脱除反应产物中未反应原料为甲醇,中间反应产物为DME,杂质有C02、CO、Nq、N2、02、乙炔等。甲醇+般采用水洗方法脱除;杂质町采用常规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脱除。DME的脱除、回收是难点,多篇文献报道了DME脱除方案,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溶剂吸收法、精馏法、吸附法或这些方法的组合。31溶剂吸收法采用甲醇做为吸收剂,能有效吸收DME。但甲醇在吸收DME同时,乙烯、丙烯也被同时吸收下来。含有烯烃的DME物料返回反应区进入反应器会加快催化剂结焦,同时循环返蚓流量增加,增大了反应IxI设备尺、J。和操作费用。为解决这问题,塞内塔【4J提出了甲醇吸收与烯烃气提相结合流程,显著降低厂循环DME物流中乙烯、丙烯夹带量。但该流程过丁复杂,直接应用丁工业生产有较大困难。32精馏法范埃格蒙德等15】发明了一种从甲醇反应产物中分离DME的方法。首先用甲醇洗涤,除上部分DME,剩余DME经过精馏塔,进入到丙烯塔塔釜中,与丙烷起从系统采出。33吸附法里什M A等发明了利用固体吸附剂脱除DME方法。I占|体吸附剂为分子筛或金属氧化物,能除去99的DME。固体吸附剂能用常规方法,如干燥氮气再生。41 UOP分离工艺UOP开发了一种MTo反应产物分离流程,见图1。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前脱乙烷流程,减少脱甲烷塔的进料量;(2)与常规石脑油裂解生产乙烯的装置相比,增加了脱甲烷塔塔顶产品中的乙烯含量,从而提高了脱甲烷塔塔顶的温度(大于一45),避免采用乙烯冷剂;(3)为了回收脱甲烷塔塔顶气体中的乙烯,将该气体送入变压吸附设施,分离甲烷、氢和乙烯,将回收的乙烯返回氧化反应器出口物料中;(4)乙烯回收率995(摩尔分数)以上。UOP流程缺点如下所述:(1)在uOP工艺中,脱甲烷塔塔顶出料含进料乙烯的15,需要用变压吸附装置吸附、再脱吸这部分乙烯,脱吸出来的气体返回原料压缩机进口,增加了全部后续工序的负荷;(2)UOP流程采用了PSA技术,带来了一些新问题。PsA操作程序复杂、系统维护工作量大。42惠生PRoA技术J二海惠生工程公司根据MTo产物分布特点,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T0反应产物分离技术PROA工艺。申请专利两项,并己完成600 k妇MTo分离工艺包。MTO反应产物经压缩、杂质脱除、干燥后进入分离系统。在分离系统中,用PROA专利技术,取代了传统深冷分离rT艺。PROA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无传统的深冷分离单元,无冷箱设计;(2)采用专利分离技术,取代传统的深冷脱甲烷系统;(3)常规丙烯制冷,无乙烯制冷系统;(4)采用物理分离方法脱除氮气、氧气和CO;(5)流程对进料组成变化适应性强,能适应进料中二甲醚、氮气、氧、CO等较大范围变化;(6)整个流程由常规单元集成优化而成,各单元均有成功工业化经验。51 Lur西MTP分离流程Lurgi公司开发了MTP分离流程。反应器出口物料冷却,将气体、液相烃和水分离。气体进入压缩单元,并除去c02、DME和水,然后进入精馏单元,分离出聚合级丙烯、液化气和汽油产品。该流程有如下特点:(1)主要产品为聚合级丙烯,产品质量收率在70以上;(2)分离单元烯烃循环返回反应单元,提高了丙烯收率;(3)除丙烯产品外,还副产高辛烷值汽油产品。不足之处:(1)犬量循环物流造成主要设备反应器、压缩机、塔、泵等尺寸增加,增大了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2)流程复杂,操作难度大。2 甲醇制烯烃的反应机理研究甲醇制烯烃的反应历程可以分为3个步骤,如图2所示3。步骤1是甲醇到二甲醚的反应,一般认为是甲醇在分子筛表面质子化形成甲氧基,另一甲醇亲核攻击,生成二甲醚;步骤3是典型的碳正离子机理,包括链增长、裂解以及氢转移反应,其中烷烃和芳烃主要来源于氢转移和成环反应。关键是步骤2,目标产物低碳烯烃是如何形成的,从C一0键的甲醇如何形成CC键,这是MTO反应机理的核心问题。DMTO工艺与工程发布日期:11-07-20 1. 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MTO技术是以甲醇和/二甲醚为原料,经催化转化制取基本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最终生产聚烯烃等高附加值化工品。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兴公司,或SYN)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或“大连化物所”)控股、与陕西煤业集团及泰国正大能源化工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新兴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简称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或LPEC)合作形成了完整的具有商业化能力的DMTO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在煤制烯烃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的专利技术供应商之一。 中国的石化产品中,乙烯、丙烯及其衍生物自给率一直在50上下徘徊,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石化原料成本大幅上涨,赢利空间受挤压;发展替代生产路线的经济拉动力增强。中国的甲醇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市场出现过剩局面,为以甲醇为中间体的C1化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来源。单系列甲醇装置规模大型化,使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和成本大幅降低,有利于提高下游产品的经济竞争力。综上因素,在今后十数年内,将给以煤炭(或天然气)为原料、经由甲醇生产低炭烯烃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DMTO技术的研发具有很长的历史。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引发了利用非石油资源生产低碳烯烃的技术研究。国家有关部委和中科院立足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早在“六五”期间就把非石油路线制取低碳烯烃列为重大项目,给予了重点和连续的支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八十年代初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天然气(或煤)制取低碳烯烃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其关键的中间反应环节甲醇制烯烃过程(MTO)进行了连续攻关。在“六五”期间完成了实验室小试,在此基础上,“七五”期间,采用中孔ZSM-5沸石催化剂、固定床工艺完成了300吨/年(甲醇处理量)的中试,其结果达到了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新型合成材料SAPO分子筛的发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基于对SAPO34分子筛结构的深刻认识,开展了用SAPO34分子筛为催化剂进行甲醇制烯烃的探索研究,并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以小孔SAPO分子筛为催化剂的MTO试验结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对以小孔SAPO分子筛为催化剂的流化反应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开发,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5-513-02)。这期间完成了流化反应工艺的中试放大试验。于1995年底在北京通过了国家计委的项目验收和由中科院主持的技术鉴定,确认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于199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DMTO工业化技术开发项目是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TO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内一流的“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建设一套年加工1.5万吨甲醇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为在我国建设百万吨级/年的甲醇加工能力的大型DMTO工业化示范项目奠定坚实的工业技术基础。2004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LPEC)三方合作,利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期研究成果,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工业性试验装置。项目总投资8610万元。2005年7月,完成试验装置的建设、安装工作,2005年底完成了试验设备的调整工作,2005年12月正式投入试验运行。2006年6月完成了50吨甲醇/天的工业性试验。2006年8月通过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技术鉴定。 DMTO工业性试验,利用大型的试验装置,不仅验证了批量生产的催化剂的优异性能,验证和优化了甲醇制低碳烯烃工艺技术,为大型化工业装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也发现,工业性试验结果与实验室中试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验证了这样一个原则,即甲醇制烯烃低碳技术大型化的过程中,一定规模的工业性试验是必须的或不可缺少的。通过工业性试验,验证了DMTO工艺和催化剂技术已基本成熟。在工程技术方面,DMTO的核心技术反应再生部分应用的流化工程技术可借鉴已很成熟的FCC流化工程技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合作伙伴LPEC具有40多年的FCC工程设计和运行经验,关键的工程技术可针对DMTO的工程技术特点借鉴FCC工程设计经验。 DMTO过程的研究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研究的初期就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持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目前,DMTO已经申请和被授权了60余件专利,其中包括7国际专利。在DMTO技术方面,已经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DMTO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我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 “以煤代油”的能源战略,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战略上都具有极高的意义,也是保证我国二十一世纪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2. 已许可项目 目前已经签订的技术许可合同已超过10家,总烯烃生产规模超过600万吨。其中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包头煤化工分公司头60万吨烯烃/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项目已经投产并正式商业化运营。该项目于2010年5月31日中交,2010年7月DMTO装置惰性剂流化试运工作顺利完成,2010年8月8日10时48分,神华集团包头煤化工分公司甲醇制烯烃装置顺利投料试车,至12时生产出乙烯、丙烯和C4+产品混合气。神华包头甲醇制烯烃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中国能源报、中国煤炭报、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包头日报、华夏能源报等12家新闻媒体在神华包头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至8月16日生产出聚丙烯粒料,8月21日生产出聚乙烯粒料,目前装置正处于满负荷平稳运行中。图1 神华包头DMTO装置 3. 甲醇转化为烯烃的反应特征 (1)酸性催化特征 甲醇转化为烯烃的反应包含甲醇转化为二甲醚和甲醇或二甲醚转化为烯烃两个反应。前一个反应在较低的温度(150-350oC)即可发生,生成烃类的反应在较高的反应温度(300oC)下发生。两个转化反应均需要酸性催化剂。通常的无定形固体酸可以即作为甲醇转化的催化剂,容易使甲醇转化为二甲醚,但生成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较低。 (2)高转化率 以分子筛为催化剂时,在高于400oC的温度条件下,甲醇或二甲醚很容易完全转化(转化率100%)。 (3)低压反应 原理上,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反应是分子数量增加的反应,因此低压有利于提高低碳烯烃尤其是乙烯的选择性。 (4)强放热 在200-300oC,甲醇转化为二甲醚和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均为强放热反应,反应的热效应显著。 (5)快速反应 甲醇转化为烃类的反应速度非常快。根据大连化物所的实验研究,在反应接触时间短至0.04s便可以达到100%的甲醇转化率。从反应机理推测,短的反应接触时间,可以有效地避免烯烃进行二次反应,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6)分子筛催化的形状选择性效应 原理上,低碳烯烃的高选择性是通过分子筛的酸性催化作用结合分子筛骨架结构中孔口的限制作用共同实现的。结焦的产生将造成催化剂活性的降低,同时又反过来对产物的选择性产生影响。DMTO工艺的开发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上述MTO反应的特征。DMTO工艺的设计中,也应时刻牢记这些特征,将这些反应的原理性的特征融入其中。 4. DMTO工艺的工艺特点 根据甲醇转化反应的特征、催化剂的性能和前期中试研究工作特别是工业性试验阶段的研究和验证,甲醇制烯烃的DMTO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1)连续反应再生的密相循环流化反应 甲醇制烯烃专用催化剂基于小孔SAPO分子筛的酸催化特点,由于利用了该分子筛的酸性和较小的孔口直径的形状选择性作用,可以高选择性地将甲醇转化为乙烯、丙烯,同时SAPO分子筛结构中的“笼”的存在和酸催化的固有性质也使得该催化剂因结焦而失活较快。流化床是与催化剂和反应特征相适应的反应方式,在中试放大中和工业性试验中得到了验证。DMTO工艺采用循环流化反应方式具有工艺的特点: a.可以实现催化剂的连续反应再生过程; b.有利于反应热的及时导出,很好地解决反应床层温度分布均匀性的问题; c.控制反应条件和再生条件,通过合理的取热,可实现反应的热量平衡; d.可以实现较大的反应空速; e.反应原料满足专利商要求。 (2)DMTO专用催化剂 甲醇制烯烃专用催化剂专门针对DMTO工艺所发展,不仅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高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适用于甲醇和二甲醚及其化合物等多种原料,也具有合适的物理性能。特别是其物理性能和粒度分布与工业催化裂化催化剂相似,流态化性能也相近,是DMTO工艺可以借鉴已有的流态化研究成果和成熟流化反应(如FCC)经验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DMTO毕竟是不同于现有任何工艺的新技术,在借鉴FCC技术的成功经验方面应以催化剂物理性质相似为基础,但不应不加分析地照搬套用。 (3) DMTO工艺对原料和工艺设备的特殊要求 DMTO工艺技术采用酸性分子筛催化剂,为了保证催化剂性能的长期稳定性,对原料甲醇中的杂质含量有特别的指标要求,以防止催化剂的中毒性永久失活。另外,鉴于DMTO工艺生产的低碳烯烃只是中间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最终产品,应尽可能控制低碳烯烃产品中的杂质(尤其是重要的杂质)含量,以降低下游加工前的净化成本。因此,DMTO工艺对循环催化剂的脱气效率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汽提装置对特殊设计。DMTO工艺要求较低的再生温度,以避免氮氧化物的生成。DMTO催化剂的性能可以使得低温再生成为可能,推荐的再生温度为550-700oC。 5. DMTO工艺流程描述 DMTO反应工艺流程框图由原料气化部分、反应-再生部分、产品急冷及预分离部分、污水汽 提部分、主风机组部分、蒸汽发生部分六部分组成。 (1)原料气化部分 原料气化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将液体甲醇原料按要求加热到进料要求温度,以汽相形式进入反应器。 (2)反应-再生部分 该部分是 DMTO 技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