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doc_第1页
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doc_第2页
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doc_第3页
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doc_第4页
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记录、计算及成果处理的有关规定一、测量资料的记录要求测量资料的记录是测量成量的原始数据,十分重要。为河证原始数据的绝对可靠,实飞时即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记录的要求如下:1实习记录必须直接填写在规定之表格上,不得转抄,更不得用零散纸张记录,再进行转抄。2所有记录与计算均用绘图铅笔(2H和3H)记载。字体应端正清晰,字体只应稍大于格子的一半,以便留出空隙作错误的更正。3记录表格上规定应填写之项目不得空白。4禁止擦试、涂改与挖补,发现错误应在错误处用模线划去。淘汰某整个部分时可以用斜线划去,不得使原字模糊不清。修改局部错误时,则将局部数字划去,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5所有记录之修改及观测结果之淘汰,必须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6禁止连环更改,即已修改了平均数,则不准再改计算得此平均数之任何一原始读数,改正任一原始读数,则不准改其平均数。假如两个读数均错误,则应重测重记。7原始观测之尾部读数不准更改,应将该部分观测结果废去重测。废去重测之范围如下:测量种类不准更改之部位应重测范围水平角竖 角量 距水 准分及秒的读数分及秒的读数厘米及毫米厘米及毫米的读数一测回一测回一尺段一测站8记录之数字应写齐规定的个数。规定如下:测量种类数字的单位记录字数水 准角度的分角度的秒毫 米分秒四 个二 个二 个如水准测量中读数325毫米应记0325,角度测量中应记。9外业的记录及计算部分取位如下:(1)水准测量视距(m)视距总和(Km)中丝读数(mm)高差中数(mm)高差总和(mm)0.10.011.00.11.0(2)角度测量 (3)距离丈量读数一测回中数1.01.0读数(cm)一测回中数(cm)0.51.0二、测量成果的整理、计算及计算作业要求1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计算应用规定的印刷表格或事先画好的计算表格进行。2内业计算用钢笔书写,如计算数字有错误,可以用刀刮去重写,或将错字划去另写。3计算作业的取位如下:(1)水准测量改正数(mm)最后高差(mm)点的高程(m)1.01.00.01(2)导线测量角度坐标方位角距离(m)坐标增量(m)坐标(m)1.01.00.0010.0010.001(3)小三角测量角度坐标方位角坐标增量(m)坐标(m)1.01.00.0010.001(4)三角高程测量高度距离(m)离差(m)高程(m)100.010.010.014.上交计算成果应是原始计算表格,所有计算均不许另行抄录。5习题应练习本连续完成。不许用散面纸张做题。6教师批阅后要求改正或重做的部分应按时完成并交指导教师重新批阅。水准测量预习填空一、水准仪的认识1微倾式水准仪由 , 和 三个主要部分组成。2视准轴是指望远镜 与 的边线;水准管轴是指 ;圆水准器轴是指 。3粗略整平可依据 法则利用 螺旋使 气泡居中;而读数前还必须用 螺旋使 气泡符合,从而视线精确水平。4视差是指 ,视差产生的原因是 ,清除方法是 ,二、普通水准测量1进行水准测量时应尽量保持 距离与 距离大致相等,这样做的好处是 。2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 ,消除 并且 气泡符合。3当待测量点离已知水准点较远或高差较大时,需在其间设置转点,转点通常用 固定,转点的作用是 ,但在水准测量的起始点上不能放置 。4在同一测站上读取后视读数后再调转望远镜读数前,若圆水准器气泡不再居中,此时必须调节 螺旋使 气泡符合,而不能调节 螺旋使 气泡居中。5在计算检核中,如果 等于 ,则说明高差计算正确;如果 等于 ,则说明高程计算正确。6水准测量读数必须 位数齐全,高差有 符号,高差的 号也不能省略。三、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1圆水准器是用于 的。利用其气泡居中,使 处于铅垂位置,从而使 大致水平。因此,必须满足 与 互相 的条件。2十字丝横丝是用于 的。为使横丝不同部位得到的尺读数均相同,必须满足 与 互相 的条件。3水准管是用于 的。水准管气泡居中,表示 水平。此时,若 与 平行,则 也水平,因此,这两条轴线的平行,是水准仪能够给出一条 的关键,该项校正后的残余误差,可用 的方法消除或减少。水准仪认识记录计算表日期 班组 观测者 仪器号 呈像 记录者 测点名水准尺读数高 差 (米)仪器高1仪器高2仪器高1仪器高2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TV3 测至BM1 日期 1995.5.20 天气 晴 呈像 清晰 仪器号 江光DS3-811334 班组铁工93-1(2) 观测者 刘勇 记录者 张峰测站序号测点名视距(m)水准尺读数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a)前视(b)+1TV3503.520730.54750.118已知水准点ZD151.815262ZD145.616240.217ZD244.814073ZD281.216780.286ZD382.313924ZD375.115950.193ZD476.414025ZD435.819210.582BM136.3150350.784计算高程579.87.8917.2301.2430.582 自 BM1 测至 TV3 观测者 刘勇 记录者张峰测站序号测点名视距(m)水准尺读数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a)前视(b)+1BM141.216020.35750.784计算高程ZD140.512452ZD170.315610.078ZD272.114833ZD284.413420.487ZD385.618294ZD343.415490.137ZD445.716865ZD447.215260.482TV348.5200850.118已知水准点578.97.5808.2510.4351.106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TV3 测至 BM1 日期 1995.5.21 天气 晴 呈像 清晰 仪器号 江光DS3811334 班组 铁工93-1(2) 观测者 刘勇 记录者 张峰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TV320730.5470.2170.2860.1931.2430.5820.58250.118已知水准点ZD116241526ZD216781407ZD315951392ZD409211402BM1150350.784计算高程7.8917.230 自 BM1 测至 TV3 观测者 刘勇 记录者 张峰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BM116020.3570.0780.4530.4870.1370.4821.10650.784计算高程ZD115611245ZD213421483ZD315491829ZD415261686TV3200850.118已知水准点7.5808.251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测至 日期 天气 呈像 仪器号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自 测至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仪器高程(m)高程(m)备注后视(m)中视前视(b)+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记录日 期 班 组 观测者 仪器号 观测者 1圆水准器轴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次第平转180后圆水准气泡偏离中心的距离(mm)123校正意见A 条件满足,不需要校正B 条件不满足,需要校正2十字丝横丝检验与校正检验次第横丝偏离固定点的距离(mm)123校正意见A 条件满足,不需要校正B 条件不满足,需要校正3视准轴与水准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次弟仪器在中间仪器在 点近旁远点 的校正尺读数附 图A点尺读数a1B点尺读数b1A点尺读数a1B点尺读数b11仪器在中间仪器在 点近旁H1= a1-b1=H= a2-b2=2H1= a1-b1=H= a2-b2=辅助计算远点A的校正尺读数a2=b2+h1= i角的近似计算:远点B的校正尺计数 b2=a2-h1=校正意见A 条件满足,不需要校正或 B 条件不满足,需要校正4检验结论经检验,该仪器下列条件: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之条件(满足 ,不满足 ;)十字丝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之条件(满足 ,不满足 ;)望远镜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在竖直面内投影)之条件(满足 ,不满足 ;)A该仪器可以投入使用B该仪器需校正不满足之条件使其满足后方可投入使用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自 天气 观测者: 测至 成象 记录者: 19 年 月 日 测站编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向及尺号标尺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考上丝上丝后 距前 距黑面红面视距差dd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自 天气 观测者: 测 至 成象 记录者: 19 年 月 日 测站编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向及尺号标尺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考上丝上丝后 距前 距黑面红面视距差dd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自 天气 观测者: 测 至 成象 记录者: 19 年 月 日 测站编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向及尺号标尺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考上丝上丝后 距前 距黑面红面视距差dd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后前后一前角度测量预习填空一、 经纬仪的认识1光学经纬仪由 、 和 三部分组成。2经纬仪有两对 和 螺旋,以控制照准部在 方向和望远镜在 方向的转动,从而保证仪器能方便地照准任何方向的目标。3仪器对中的目的是 ,对中的方法有锤球对中和光学对中两种,锤球对中的要领是先移动 ,使 大致对准地面标志,再稍旋松 在 上平移仪器使其精确对中。光学对中的要领是先调节脚螺旋使地面标志点位于 分划板中央,然后伸缩架腿使 气泡居中,再稍旋松 螺旋在架头上 仪器使地面标志点位于 分划板中央,最后将仪器整平。4仪器整平的目的是 ,整平分为粗略整平和精确整平,粗略整平是利用 进行的,精确整平则利用 进行。最终整平是指仪器转至任何方向 气泡居中,而 是否严格居中则是次要的。二、测回法测水平角1测回法只适应于 个方向的角度观测,其步骤是 。2一测回是指 观测和 观测合起来的结果,而 观测或 观测分别只是半测回的结果,习惯上一测回总是先从 位置开始观测的。3测水平角时目标的照准是利用十字丝的 丝昼瞄准目标的 部,同时要消除 。4记录时读数的 和 都必须是 位写齐全,若为分微尺读数法,读数只能估读至 分,因而秒位只能是 倍数。三、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1测回法只适用于 个方向的角度观测,而方向观测法则适用于 个或 个以上方向的角度观测,前者直接得到的是 个方向间的 值,而后者则直接得到的是各个方向的 值。2方向观测法的步骤是:1)安置仪器,选择 并配置 ;2)盘左 方向依次照准各目标交读数、记录;3)重新瞄准 并读数、记录以检查观测过程中度盘位置是否变动,这一步骤称为 ;4)盘右从 开始 方向依次照准各目标并读数、记录,最后仍然 并读数、记录。3在观测、记录和计算中,必须依次检查的限差是 , , 和 。四、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1照准部水准管是用来 的。利用其气泡居中,使 处于铅垂位置,从面 水平,因此必须满足 与 互相 的条件。2十字丝纵丝是用来 的。为使纵丝不同部位照准目标,所得水平度盘读数相同,必须满足 与 互相 的条件。3若视准轴 不垂直,则在同一竖直面内,不同倾角的视线所得的 不同,产生 误差。因此,应校正 使 与 互相垂直的条件得到满足。4若横轴与 不垂直,由在同一竖直面内,目标高度不同,所得 也不同。该项误差是由于 所致。因此,应校正 ,使满足 与 互相 的条件。5仪器检校不完善残存的 及 误差等,可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测水平角,取平均值的方法消除其影响。仪器制造加工不完善所引起的 误差,也可以用此法消除。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日期 1995.5.20 天气 阴 班组 工931(5) 测站点名 C11 仪器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回序号竖盘位置照准点名 称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草 图第一测回左T50 01 0678 31 4278 31 45 T5C11 T9T978 32 48右T9258 32 42 78 31 48T5180 00 54第二测回左T590 30 1278 31 3678 31 42 T9169 01 48右T9349 01 5478 31 48T5270 30 06第测回二测回平均值78 31 44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日期 天气 班组 测站点名 仪器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回序号竖盘位置照准点名 称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草 图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日期 天气 班组 测站点名 仪器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回序号竖盘位置照准点名 称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草 图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日期 天气 班组 测站点名 仪器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回序号竖盘位置照准点名 称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草 图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日期 天气 班组 测站点名 仪器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回序号竖盘位置照准点名 称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草 图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第测回水平角观测手簿(方向观测法)测站点名 A3 天气 晴 呈像 清晰 仪器 TDJ:838112 观测者 刘 勇 记录者 张 峰 日期 1995.5.20 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