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04经济学2班 贺小舟 3104004366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一)长三角大都市圈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位置,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形势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流域所形成的紧密结合“T”字型态势,而长三角大都市圈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地位,空间优势十分明显。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长三角大都市圈发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通港、镇江港和南京港等10多个大中型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南京、上海、杭州等铁路枢纽把京沪、京杭、浙赣、宁芜、杭甬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新长铁路联结成了稠密的铁路网;宁沪、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通一级公路及众多的二级、三级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上虹桥、浦东、萧山、朱家尖、奔牛、硕放等大型国际国内机场共同构成了辐射全国、畅通海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3雄厚的经济实力,素质良好的经济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各城市以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城市上海为依托,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经济区域。2002年,长三角大都市圈生产总值达191250亿元,占全国的187;人均生产总值2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2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144。农业生产发达,是我国著名的粮、油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工业发展迅速,2002年工业总产值271245亿元,占全国的251,工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电子通信、医药、造船等工业均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长三角大都市圈中,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占有9个;投资环境40优城市占有9个;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49个(其中前10名中占有8个);人才聚集度和科研实力远高于我国周围一些新兴国家和都市圈,并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表1 长三角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类别单位指标占沪浙苏()占全国()面积平方公里1002420.031.51.0人口万人7861.457.66.1城镇人口万人3763.4/生产总值亿元19125.O80.718.7工业总产值亿元27154.588.O25.1第三产业产值亿元8092.882.723.4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1641.188.8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6246.976.9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203.193.214.4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71.997.03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8448.9/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628.984.919.1邮电业务量亿元488.6/货运量万吨146716.162.89.9城市化水平47.9/ 注:(1)都市圈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2)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3年)、浙江统计年鉴(2003年)。 4城市网络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圈内有大中小城市4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8个城市,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多,在国际上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和都市区发育比较完善,已呈现出大都市圈的网络整体发展优势。目前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5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5个,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上海、苏锡常通、宁镇扬、杭嘉湖、甬绍舟等5个都市区。各都市区首尾连接为一体,形成“多心多核”的大都市圈空间网络形态。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职能及产业分工合理,发展定位明确。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及最大的城市,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基础工业发达;南京是次中心城市,石化、电子工业发达;杭州是次中心城市,轻纺、旅游发达;宁波石化及港口工业发达;苏州是新兴的制造业名城,IT产业和旅游业发达;无锡集成产业、常州精密机械工业等较具特色。 (二)京津唐大都市圈 京津唐大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和廊坊、承德、张家口、沧州、保定等7市,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2002京津唐大都市圈人口313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4。生产总值88837亿元,占全国的87;人均生产总值29万元。京津唐城镇人口2231万,城市化水平71。有特大城市3个(北京、天津、唐山),大城市2个(廊坊、秦皇岛),建制镇近250个。1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京津唐大都市圈位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拥有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因而有着对外交往、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经济的优势和广阔渠道。京津唐大都市圈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云集之地,具备发展现代经济的一切自然资源。位于圈内的渤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被誉为“天然鱼池”,海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滩涂资源面积较大(900万亩)。京津唐人文古迹多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北京、民俗风情独特的天津、疗养旅游胜地的秦皇岛、武术故乡沧州等,构成宏伟的“皇都”、壮美的北国风光、古老的燕韵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京津唐大都市圈建立和发展多种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2 京津唐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类别单位指标占京津冀()占全国()面积 平方公里 169109.O 78.1 1.8人口 万人 3137.0 34.2 2.4生产总值 亿元 8883.7 79.1 8.7工业总产值 亿元 8769.1 49.8 8.1第三产业产值 亿元 4216.5 71.4 7.2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436.6 96.9 8O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5.7 87.3 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122.2 67.1 7.6进出口总产值 亿美元 752.7 91.9 12.1居民储蓄存款 亿元 1064.7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835.4 82.9 9.8 注:(1)京津唐大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2)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3)。 2交通网络体系发达,东西南北之要冲京津唐大都市圈的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圈内铁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倍,是贯通全国东西南北的总枢纽。公路密如蛛网,环绕大都市圈四周为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沧州-德州,石家庄-衡水-德州四条公路干线,是全国公路最稠密都市圈。在“C”型海岸线上,密集分布着大、中、小型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港口群。天津、秦皇岛、唐山等大中型港口均与铁路干线直接相连,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都市圈有着经贸关系。以北京航空港为中心的航空运输,与国内外城市密切相连,开辟了上百条国内航线和几十条国际航线。3产业基础较好,重工业特征明显京津唐大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圈内的产业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同时,随着北京“中关村”及其它科技园的建立,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正在崛起。而且第一、第二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该大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果、油料、牛肉等产品产量较大。以旅游业和金融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也较好。 4呈现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京津唐大都市圈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但小城市发展较慢,数量比较少,城市体系规模不完善。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来看,三个特大城市沿铁路分布,与周边城镇形成了多中心的组团式空间结构。每个中心形成各自都市区圈层式的结构,即围绕着中心由内向外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有机组成的“市-郊-县-乡镇”四个层次,构成了由首都圈(北京)、天津圈(天津)和冀东都市圈(唐山)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从三个次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来看,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经济技术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业服务业发达,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和环渤海都市圈经济中心,是石油、海洋和精细化工基地,也是华北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和枢纽;河北环京津唐都市圈经济发展也有相当基础和势力,唐山是冀东以煤和铁为主的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工业城市;秦皇岛以交通运输、工业、休闲疗养旅游业为主;圈内产业关联度和城市功能互补性日渐增强。 5文化教育发达,科技智力密集 京津唐大都市圈历来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人文荟萃。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集中了大量文化、教育、科技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是全国知识人才的宝库,科技智力密集;各类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聚集,共集中了6 O多所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等一流水平的研究院所;特别是中关村智力密集程度高,不仅居全国之冠,在世界也属罕见。天津的文化科技教育也十分发达,全市人口素质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三)大珠三角大都市圈大珠三角大都市圈(或称大珠三角)位于广东中南部,珠江下游河网区,面向南海,范围上由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和惠州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简称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面积43万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为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5;2002年大珠三角人口28313万(其中珠三角为21151万人),占全国的21。1区位条件独特,自然条件较好大珠三角大都市圈地处我国南部沿海,行政上虽然跨越广东和香港、澳门不同制度的区域,但同属于大珠江三角洲都市圈,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地缘、血缘关系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政治区位条件独特,具有沟通海内外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窗口,是中外文化及制度交流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低山,具有天然的港口及岸线水运资源;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四季如春,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2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大珠三角大都市圈交通网络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以香港、广州、澳门、深圳和珠海5个国际性机场、广一深一港高速公路、广一珠一澳高速公路、广九铁路、珠江水运为骨架,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珠三角大都市圈轨道交通网、信息网、供水网、供电网、天然气(LNG)网等也在日渐的发展和形成。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行政边界淡化、市场行为的强化,以及粤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CEPA)、珠港澳大桥建设的推进,大珠三角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特征将更加突出。 3经济发展迅速,轻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不含港澳)依靠毗邻港澳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了全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快的都市圈之一。19802000年,珠三角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69,到2002年珠三角生产总值912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万元。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2002年生产总值229168亿元(占全国及港澳的197),人均生产总值为81万元(是全国及港澳平均的86倍),财政收入32402亿元(占全国及港澳的295),进出口总额81489亿美元(占全国及港澳的802),实际利用外资7183亿美元(占全国及港澳的627),大珠三角大都市圈已是目前中国大陆经济最活跃、实力最强的都市圈。与此同时,随着珠三角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大量的外资(含港、澳资)企业涌入珠三角,珠三角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及经济关系,香港因此而成为了以金融、贸易、海空运输为主的国际性服务中心,服务业非常发达;而珠三角却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以IT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日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全国之首。目前,珠三角工业企业约16万家,工业总产值15603亿元,电子、医药、建材的产值居全国首位,纺织业居全国第二,彩电产量占全国12,家用电冰箱产量占13。表3 珠三角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数量/比重指标大珠三角全国包括港澳在内全国不包括港澳港澳珠三角合计总量大珠三角占全国比重总量珠三角占全国比重人12(万人)716.O2115.12831.1129169.02.1128453.01.6面积(km2)1126.041698.0428240960万0.5960万0.4生产总值(亿元)13796.59120.322916.8116194.419.7102397.98.9人均生产总值(元)191618.143430.080978.19007.3/7999.8/财政收入(亿元)2484.0756.23240.210999.029.58515.08.9第三产业(亿元)10689.04145.714834.745211.832.534532.811.6工业总产值(亿元)1855.015603.217458.2110041.515.9108186.58.9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947.74021.28148.910155.480.26027.767.7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619.0993718.31146.462.7527.418.8客运量(万人次)15966.0115806,0131772.01624l 16O8.11608150.07.2货运量(万吨)27694.080243.010793701514090.07.11486396.05.4邮电业务量(亿元)332.070741039.41486728.00.11486396.00.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3.03319.55322.542913.512.440910.57.5注:(1)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3年)和广州市统计年鉴(2003年);(2)港、澳为2001年统计数据。 5城市化发展迅速,三足鼎立的大都市圈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大珠三角大都市圈经济的发展及港澳与珠三角经济联系的日益强化,加快了珠三角农村城市化步伐,一批中小城市快速成长,城镇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之间的距离因高速路网延伸日益拉近,城市(镇)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并使大珠三角成为了我国城市化速度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都市圈。目前,大珠三角大都市圈内有特大城市3座,中小城市26座,建制镇392座,城市化水平达664。圈内城市体系及城市职能分工不断发展。香港是国际性的现代化大都市,广州是珠三角及华南都市圈的综合性中心城市,深圳是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东莞是著名的国际制造业名城,珠海是风景旅游城市,澳门是特色化的国际城市,以及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香港和广州是大珠三角的中心。大珠三角内已初步形成了广(州)佛(山)、港(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三个次级都市圈合作竞争发展的新格局。二、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 (一)三大都市圈自然情况比较 表4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都市圈自然情况比较都市圈面积(万Km2)人口(万人)城市数副省极以上城市数(个)城市化率(%)长三角9.977861.415447.9珠三角4.172115.014272.2京津唐2.873137.082591资料来源:浙江、江苏、广东统计年鉴(2003年)河北经济年鉴(2003年)(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5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都市圈自然情况比较都市圈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长三角19125.00.761628.918.7珠三角9120.34.40756.28.9京津唐8883.70.23835.48.7资料来源:浙江、江苏、广东统计年鉴(2003年)河北经济年鉴(2003年) (三)三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定量比较 1比较指标的确定原则一是国际化原则。指标的选定应参照国际上关于都市圈研究的有关资料,便于同国际上其他都市圈的比较。二是综合性与关键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总体反映差距,又要通过关键因素突出主要问题,力避顾此失彼。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一方面要能反映问题,同时也便于收集,有可实现性。 2三大都市圈指标体系构建 (1)区域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设置根据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本文将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核心竞争力指标、基础竞争力指标和辅助竞争力指标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88个子指标。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内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金融实力的体现,其中指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外向经济等指标,反映区域所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科技水平包括区域内科技人才总量和千人人均拥有量,科技投入量。金融实力指标包括区域内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保险收入和金融市场运营状况;基础竞争力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支撑作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指标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能源供应、环境状况等。教育及居民素质指标包括区域内中学、大学教育规模和千人拥有大学生数、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发展等指标;辅助竞争力能协调区域内核心竞争力与基础竞争力增长的不均衡状态,并能通过对人流、物流的集聚扩散作用,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指标包括政府作用指标中的财政收入支出、区域内城市的城市化率、社会保险覆盖率、城镇职工就业率等指标。生活环境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农民纯收入、人均储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等。 (2)指标权重取值根据德尔菲赋权法对上述各指标进行赋权和加权处理,得到权重值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值04836,基础竞争力值03258和辅助竞争力值02358。 3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根据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和各省市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各都市圈的各项竞争力。表6 三大都市圈指标得分比较表都市圈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综合竞争力长三角48.3431837.0558.46珠三角25.7816.526.8931.45京津唐18.5617.445.9228.04注:根据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利用2002年数据指标计算得出。 (1)从绝对值比较分析从绝对数量上来看,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和基础竞争力均大大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辅助竞争力和其它两个区域相当,这是因为与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科技人才总量和高等教育师资学生总量。但从各种指标的人均拥有量来看,长三角都市圈并没有优势。在核心竞争力指标中,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总值是珠三角的21倍,京津唐都市圈的373倍,显示出长三角巨大的经济实力。但在外向经济指标方面珠三角则领先于长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如2002年珠三角的出1:3额是长三角的134倍,京津唐都市圈的417倍,外贸出口依存度比长三角高60个百分点,比京津唐都市圈高54个百分点,显示出珠三角都市圈强大的外向经济活力。在科技水平指标中,长三角都市圈具有较强的实力,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总量分别是珠三角都市圈的436倍和424倍,是京津唐都市圈的265倍和238倍。但是在每千人拥有的中级以上职称人数上,京津唐都市圈则比长三角多6人,比珠三角多4人。京津唐都市圈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比长三角高22个百分点,比珠三角高17个百分点。在金融实力方面,长三角除了具有较强的总量优势外,长三角的金融市场运营质量和机制优于其它两个都市圈。在基础竞争力指标中,京津唐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好于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圈,其中京津唐都市圈公路密度比珠三角高852公里平方公里,比长三角都市圈高23公里平方公里;铁路密度比珠三角高20公里平方公里,比长三角高21公里平方公里。在教育及居民素质指标中,长三角都市圈高等学校总数和在校大学生总量具有优势,如长三角的高等院校总量是珠三角的4倍,是京津唐都市圈的15倍;在校大学生数是珠三角都市圈的26倍,是京津唐都市圈的19倍,但是每千人拥有大学生数京津唐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均高于长三角都市圈。在辅助竞争力指标中,珠三角都市圈的城市化率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长三角都市圈的14倍,京津唐都市圈的15倍;人均储蓄是长三角都市圈的255倍,京津唐都市圈的15倍;京津唐都市圈和长三角都市圈的农民纯收入相差无几,但比珠三角都市圈高25,说明珠三角都市圈城乡收入差别较大。 (2)综合竞争力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基础、辅助竞争力标准化比为:1:064:014,根据综合竞争力增长路径理论,长三角的综合竞争力增长中,各竞争力的增长是不协调、不均衡的。短期内基础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支撑力度不足,长期内基础竞争力将会阻碍核心竞争力的继续提升。辅助竞争力更是相对滞后于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对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产生反作用。下一步长三角都市圈应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挥高等教育总量优势,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和相似产业的归类集中,使苏中南部、浙东北部成为制造业、加工业的中心,上海市成为金融、贸易、会展、科技研究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中心。 珠三角都市圈的三种竞争力标准化比为:1:068:026,其综合竞争力增长路径稍好于长三角都市圈,但是也存在基础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度不足,辅助竞争力将有可能阻碍核心竞争力增长的问题。特别是珠三角都市圈的高等教育水平与长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有较大的差距,如长三角都市圈有全国重点大学17所,珠三角仅有4所,珠三角都市圈的两院院士人数不及长三角都市圈的十分之一,长三角都市圈高校国家重点专业是珠三角都市圈的9倍。另外,由于受到香港商业文化的影响,珠三角都市圈科技教育活动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氛太浓,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更不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京津唐都市圈的三种竞争力标准化比为:1:095:032,说明京津唐都市圈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也表现出其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没有充分利用基础竞争力的支撑作用,即相对于核心竞争力增长,基础设施存在闲置和浪费,基础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仍有巨大的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资源循环使用与环保合作协议
- 产品售后服务与保障合同书
- 协议履约率提升保证承诺书(3篇)
- 2025广东河源连平县招聘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万盛经开区事业单位面向“三支一扶”期满合格人员考核招聘3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学年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黑龙江人才周校园引才活动双鸭山市事业单位招聘33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北廊坊市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3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成都高新区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考核招聘高层次教育人才(第二批次)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教学辅助人员招聘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44808.1-2024人类工效学无障碍设计第1部分:消费品中的语音提示
- 《机器人驱动与运动控制》全套教学课件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ECP20)操作手册-省公司合同管理-供应商操作分册
- 带电作业施工方案
- 《钢渣集料冷铺抗滑磨耗层施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
- 2024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技能大比武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VDA6.3 2023 过程审核检查表-参考表单
- 《稻草人》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人力入股机制合同协议书
- 2024油气管道无人机巡检作业标准
- DL∕T 1084-2021 风力发电场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