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P GB XXXXX20XX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local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征求意见稿20XXXXXX 发布 20XXXXXX 实施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函20134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规定了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主要内容、规划设置原则、技术标准和设计程序;2规定了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绿色屋顶、调蓄设施、可渗透路面等源头控制设施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要求;3规定了内涝防治系统中排水管渠设施的技术要求;4规定了道路、河道、城镇水体、绿地广场和调蓄隧道等综合防治设施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要求;5规定了内涝防治设施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编:200092)。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员:张 辰(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王文亮王家卓王磊磊支霞辉车 伍汉京超吕永鹏吕志成邬显晨刘子龙刘海燕闫 攀孙海燕严 飞李 艺李玉良李树苑李俊奇杨 正杨 红杨京生肖 艳邹伟国张怀宇张 欣张 泳张 勇张富国陈 嫣陈 旭武彦杰范 勇罗 凯周玉文周娟娟赵乐军赵 杨俞士静贺晓红徐昊旻徐建初莫祖澜谢 胜谢映霞程 江谭学军潘留明魏新庆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员:III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52.1 术语52.2 符号83 内涝防治系统133.1 一般规定133.2 技术标准263.3 雨水量294 源头控制设施374.1 一般规定374.2 生物滞留设施444.3 植草沟504.4 绿色屋顶534.5 源头调蓄设施554.6 可渗透路面595 排水管渠设施675.1 一般规定675.2 雨水口695.3 管渠调蓄设施805.4 泵站815.5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836 综合防治设施876.1 一般规定876.2 道路886.3 河道906.4 城镇水体946.5 绿地广场986.6 调蓄隧道1007 施工、验收、运行和管理1067.1 一般规定1067.2 施工验收1077.3 运行和管理110附录A:内涝防治设计报告114附录B:内涝防治设计校核117附录C:内涝防治常用雨型121本规范用词说明124引用标准名录125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12 Terms and Symbols.52.1 Terms .52.2 Symbols.83 Local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133.1 General Requirements.133.2 Technical Standards.263.3 Storm Water Quantity.294 Source Control Facilities.374.1 General Requirements.374.2 Bioretention System.444.3 Grass Swale .504.4 Green Roof.534.5 Source Detention and Retention.554.6 Permeable Pavement.595 Storm Sewer System.675.1 General Requirements.675.2 Inlets.695.3 Detention Facilities.805.4 Pump Stations.815.5 Drainage of nderpasses.836 Comprehensive Local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876.1 General Requirements.876.2 Roadways .886.3 Rivers and Open Channels.906.4 Water Bodies .946.5 Green Belts and Open Spaces.986.6 Tunnel Storage.1007 Construction, Acceptanc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1067.1 General Requirements.1147.2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Acceptance.1177.3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121Appendix A .116Appendix B.120Appendix C.125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124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251291 总 则1.0.1为有效防治城镇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设施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条文说明】说明制定本规范的宗旨和目的。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内涝防治设施,也适用于其他需要内涝防治的地区。【条文说明】规定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使原来的地表状况发生变化,造成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加,是城镇内涝的首要原因之一。当农业、林业和牧业用地转变为工商业或住宅用地时,地表渗透性能的变化更加显著。因此,本规范不仅适用于位于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项目,也适用于位于当前农村和集镇地区的项目。1.0.3城镇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为依据,并与城镇排水、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等专项规划相协调。【条文说明】规定内涝防治设施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应根据城镇人口与规模、降雨规律、暴雨内涝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内涝防治目标和要求,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内涝防治设施涉及城镇排水、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应注重与城镇排水、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等专项规划相协调,还应充分考虑建设地区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现状等因素。1.0.4应按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规划各项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确定内涝防治系统设计标准,明确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控制雨水径流。对一次性达标困难的地区,可结合地区的整体改造计划和城镇易涝点的治理,分阶段达到标准。【条文说明】规定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原则。内涝防治设施应依据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进行建设。内涝防治设施包含现有城镇排水设施,还包括雨水渗透、收集利用等源头控制设施和道路、绿地、城镇水体、广场、调蓄隧道等综合防治设施。各项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地形特点等,结合现有排水设施的运行状况,统筹规划,合理确定该内涝防治系统的设计标准。已建城区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和提标改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面临地上建筑林立、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基础设施用地紧缺、交通拥挤,排水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大规模的排水管道翻排已无可能等一系列问题,一般难以一次性达到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标准要求,对于这样的地区,可结合地区的整体改造计划和城镇易涝点的治理,从源头控制、过程蓄排结合、优化集水路径、提高管道输水能力、建设综合防治设施等多方面入手,分阶段达到标准。1.0.5应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确定内涝防治规划和方案,内涝防治设施应预留足够的地上和地下空间。【条文说明】规定制定内涝防治规划方案的时间阶段。雨水径流的排除是空间分配问题。内涝防治设施如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和管渠等需要占用地上或地下空间,因此,需要在城镇开发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内涝防治的规划和方案,如工程设施的形式、规模和位置等,并据此预留足够的地上和地下空间。1.0.6内涝防治设施应达到多功能多用途的目的。当内涝防治设施位于公园、广场、绿地或其他公共场所时,应与周边环境协调。【条文说明】关于内涝防治设施功能和用途的规定。内涝防治设施如渗透设施、调蓄设施等的设计,可以与城镇中的园林绿化、休闲健身等公共设施相结合,实现多功能、多用途。国内外均有这方面的案例。如街区中的绿地可设计成下沉式,既满足了绿化要求,又可以在降雨时起到临时储存雨水,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1.0.7城镇内涝防治工程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规定本规范与其他现行有关规范的关系。内涝防治设施与排水工程设施所遵循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规律有很多相通或相同之处。在具体工程实践中,这两类设施往往相互交叉衔接,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进行内涝防治工程设计时,除应满足本规范的规定之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本规范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均包含雨水管渠设计相关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同时参考两部规范。雨水调蓄是城市内涝防治的一项重要手段,本规范应与其他雨水调蓄类的规范配合使用。1.0.8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及其他特殊地区建设内涝防治设施时,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条文说明】 关于在特殊地区建设内涝防治设施注意事项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雨型 rainfall pattern, rainfall distribution一次典型降水事件中,降雨量在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过程。2.1.2交替区块法 alternating block method一种根据暴雨强度公式推求雨型的计算方法。2.1.3净雨量 net rainfall depth扣除蒸发、下渗、洼蓄和植物截留等作用之后,完全转化成地面径流的降雨量。2.1.4净雨过程线 hyetograph一次降水事件中,净雨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1.5土壤渗透系数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单位水力梯度下水在土壤中的单位流量,又称水力传导系数。2.1.6入渗率 infiltration rate单位面积和时间内渗入土壤的水量。2.1.7初始入渗率 maximum infiltration rate降雨初期雨水在土壤中的入渗率,霍顿公式参数之一。2.1.8稳定入渗率 minimum infiltration rate降雨后期雨水在饱和土壤中的入渗率,霍顿公式参数之一。2.1.9衰减常数 decay coefficient雨水在土壤中的下渗速率随时间降低的速度,霍顿公式参数之一。2.1.10源头控制 source control通过截留、渗透、过滤、调蓄或利用等技术措施,控制雨水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总量或峰值流量的措施。2.1.11不透水面积impervious cover, impervious surface由混凝土、沥青、石材等不透水材料覆盖的地表面积。2.1.12可渗透路面 porous pavement, permeable pavement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性地砖等材料铺设的具有一定下渗能力的路面。2.1.13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system,bioretention cell一种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2.1.14植草植草沟 grass swale一种用来收集和输送雨水的种有植被的排水沟。2.1.15绿色屋顶 green roof一种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可以收集利用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措施,又称屋顶花园。2.1.16蓝色屋顶 blue roof一种延缓雨水进入雨水斗、落雨管和地下管道的时间,使雨水在屋顶上短暂停留,削减雨水径流峰值流量的源头控制技术。2.1.17源头调蓄设施 storm water detention facility for source control延缓雨水径流进入雨水管渠的调蓄设施的统称。2.1.18管渠调蓄设施 storm water detention facility within collection system 设置在雨水管渠内部的调蓄设施的统称,用来收集污染程度较高的雨水或削减雨水进入下游水体峰值流量。2.1.19雨水口 storm water inlet管道排水系统汇集地表雨水的设施。2.1.20街沟gutter指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用于收集和排除路面积水的侧沟,又称偏沟。2.1.21道路表面积水延伸宽度Spread降雨时路面积水沿道路横向延伸的宽度,是衡量城市内涝程度的重要指标。2.1.22复合过水断面 composite gutter section当街沟的横向坡度低于道路横向坡度时,由立缘石、街沟和道路表面形成的过水断面。2.1.23凹形竖曲线sag vertical curve 设于道路纵坡呈凹形转折处的曲线,由于地势低洼,易积水。2.1.24下凹式绿地 depressed green belt高程低于周边路面标高的绿地,其雨水口设置在绿地中或绿地和道路交界处,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低于周边路面高程。2.1.25下沉式广场 depressed open area城市中高程低于周边路面标高的广场,在暴雨时可临时接纳和储存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2.1.26调蓄隧道 storm water conveyance and storage tunnel用于排除或储存雨水,埋设在地下深度大于20m的大型地下调蓄设施。2.2 符号2.2.1 设计降雨量 Qs雨水设计流量;q设计暴雨强度;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q设计暴雨强度;t降雨历时;P设计重现期;A1,C,b,n暴雨强度公式中的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t1地面集水时间;t1,a, t1,b 地面集水时间;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n粗糙系数;L地面集水距离;S地面坡度;k地面截留系数,铺装表面(混凝土、沥青或砖石)取20.328,未铺装表面取16.135;qa三角形雨型或芝加哥雨型上升段某时刻的暴雨强度;qb三角形雨型或芝加哥雨型下降段某时刻的暴雨强度;r雨峰位置参数,可取0.30.4;ta 三角形雨型或芝加哥雨型上升段的时间;tb 三角形雨型或芝加哥雨型下降段的时间;Ro净雨量;fm入渗率;Do截留和洼蓄量;E蒸发量,降雨历时较短时可忽略;fc稳定入渗率;f0初始入渗率;k0衰减常数;tx下渗时间。2.2.2 源头控制设施设计V控制容积;H设计降雨量; 汇水面积内的综合径流系数;A汇水面积;V渗透设施的有效存贮容积;Vi渗透设施进水量;W渗透量;土壤渗透系数;水力坡降;s渗透时间;有效渗透面积;Qit时刻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Qot时刻调蓄设施下游设计流量;Vt调蓄量;t降雨历时;dbc生物滞留设施植被及种植土层、砂滤层和砾石层的总厚度;nr植被及种植土层、砂滤层和砾石层平均孔隙率,可取0.4;dp表面积水最大深度;Af生物滞留设施所需表面积;Qc生物滞留设施汇水范围内降雨深度;Ac生物滞留设施汇水范围面积;dpp全透水铺装可渗透路面透水基层厚度;Qc汇水范围内(不包括可渗透路面面积)设计降雨深度;R汇水范围面积(不包括可渗透路面面积)与可渗透路面面积之比;P设计降雨深度;Tf透水基层的充满时间;fm入渗率;ni透水基层平均孔隙率,可取0.30.4;drpp半透水铺装可渗透路面透水基层(位于集水管下方的部分)厚度;to放空时间,可取24h,不得大于48h。2.2.3 排水管渠设施设计Q道路表面流量;Qw雨水口宽度范围内纵向流量;Eo雨水口正面截流分数;W雨水口宽度;T道路过水断面宽度;Qi雨水口泄水能力;E雨水口总截流效率;Rf雨水口正面截流效率;RS雨水口侧面截流效率;V道路过水断面平均流速;V0雨水口拦截流速;Sx道路横向坡度;Sw街沟横向坡度;f雨水口开孔率;L雨水口总长度;k雨水口泄水能力计算安全系数,可取0.5;Eo修正后的雨水口正面截流分数;AW雨水口正上方过水断面面积;AW街沟上方过水断面面积;LT截流路面100%流量所需雨水口长度;Sw街沟相对于路面的横向坡度;P雨水口周边边长之和(不包括与路牙相邻的一边);d雨水口正上方平均水深;Aq雨水口净泄水面积;d0立式雨水口有效水头,为水平面至雨水口中线高度之差;di水平面至雨水口底边高度之差;h立式雨水口净高。2.2.4 河道水力计算v 流速;C 流速系数(谢才系数);R 水力半径;i 河道底坡;Qh 流量; 过水断面面积;n 粗糙系数。3 内涝防治系统3.1 一般规定3.1.1城镇内涝防治系统应包括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和综合防治设施。【条文说明】关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组成的一般规定。城镇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用于防治内涝灾害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总和,应涵盖从雨水径流的产生到末端排放的全过程控制,其中包括产流、汇流、调蓄、利用、排放、预警和应急等,而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排水管渠设施。本规范规定的城镇内涝防治系统包含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和综合防治设施,分别与国际上常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相对应。源头控制设施又称为低影响开发设施和分散式雨水管理设施等,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绿色屋顶、调蓄设施和可渗透路面等措施来控制降雨期间的水量和水质,减轻排水管渠设施的压力。排水管渠设施又称为小排水系统(minor drainage system),主要由排水管道和沟渠等组成,其设计应考虑公众日常生活的便利,并满足较为频繁的降雨事件的排水要求。综合防治设施又称为大排水系统(major drainage system),主要用来排除大重现期下的小概率事件的暴雨,这一系统包括:1 用于排除超过小排水系统排水能力雨水的排水通道,包括开敞的洪水通道、经过设计预留出来的道路,道路两侧区域(pavement expanses)和其他排水通道。2 天然的或者人工构筑的水体(waterway),包括滞水池、蓄水池和其他城镇水体。3 一些地表浅层排水管渠设施不能排除雨水的地区所设置的地下大型排水管渠。当地表径流超出小排水系统的能力时,大排水系统将会启用。值得注意的是,大排水系统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人为的规划设计,一个地区的大排水系统仍会自然形成。3.1.2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在流域范围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内涝防治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应以行政区划作为界限。2 内涝防治系统应为城镇雨水径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合理的出路,对于超出排水管渠排除能力的雨水,应预设雨水行泄通道并核实下游的受纳能力。3 应就地解决区域的内涝问题,不应把内涝问题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将上游的问题转移到下游。4 应采用或模拟天然排水方式,利用城镇道路、河道、城镇水体、绿地广场等现有设施,提高排水防涝能力。5 内涝防治设施的规划设计应考虑上游的过境流量。【条文说明】关于内涝防治系统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定。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各项内涝防治设施的排水能力,系统规划和组合,确定合理的设计标准,达到径流量控制的要求。各项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应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城镇雨水径流的最终出路一般为河流和湖泊等水体,而这些水体的规划、设计、运行和调度往往是以天然形成的流域为单位,不受行政区划限制。与此相比,内涝防治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为设置的城镇,与当地的水系和流域的划分不一定重合。因此,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尊重客观规律,考虑城镇所处流域的整体规划,并与之相适应。雨水径流的出路主要是一个空间分配问题。对于特定的降雨事件,水量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城镇规划应为雨水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合理出路。城镇化过程往往会导致本地区的雨水径流总量增加,进而导致下游地区雨水径流和峰值流量增加,峰值流量发生的时间提前。因此,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不把内涝问题从本地区转移至其他地区,不把上游的问题转移到下游。合理的内涝防治规划设计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设施对雨水的滞留、调蓄、渗透和过滤作用。这些设施包括天然形成的雨水行泄通道、洼地、湿地、渗透性能良好的土壤和天然植被等。内涝防治系统中的源头控制设施如可渗透路面、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草沟等均是以模拟天然排水方式为基础的人工设施。流经城镇的过境河流是城镇区域内雨水径流的重要出路之一。上游来水的过境流量会直接影响河流的水位,而过境河流的水位又会直接影响城镇内涝防治系统排除雨水的能力。因此,当城镇的雨水径流通过市政排水系统或内河排放至过境河流时,应充分考虑暴雨期间和暴雨之后上游的过境流量,并通过与流域管理机构协调,确定过境河流在此期间的合理水位,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内涝防治系统的设计边界条件。3.1.3 内涝防治系统除应满足规划确定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外,还应考虑超过该重现期时的应对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保护既有的河道和明渠等敞开式的雨水行泄通道。2应保持雨水行泄通道和河道漫滩畅通,不得非法占用。3应为河道漫滩的雨水行泄通道预留足够的侧向移动空间。【条文说明】关于考虑超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时的应对措施的规定。3.1.4内涝防治设施应便于维护管理,并不应对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影响。【条文说明】关于内涝防治设施维护管理的一般规定。3.1.5建设内涝防治工程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写内涝防治设计报告,并应通过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审查;。未提交经审查的内涝防治设计报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内涝防治设计报告的编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关于内涝防治设计报告的一般规定。本条文主要依据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范围内的与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相连接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意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就排水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和相关标准提出意见。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排水设计方案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未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的,不得投入使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所有适用于本规范规定的建设项目,均应在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完成之前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提交内涝防治设计报告,并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并提出意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写,并应反映项目所在地建设前的雨水排水系统状况、项目对现状排水系统的影响、项目采取的具体内涝防治工程措施和以上措施完全实施后的排水系统状况预测,证明该项目符合本规范附录A。当建设项目对所在流域可能产生影响时,如部分工程项目的内涝防治设施可能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流域防洪排涝现状和规划发生影响,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征求流域管理机构的意见。3.1.6 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和综合防治设施除应满足各自的技术要求外,还应通过整体校核,满足内涝防治系统设计重现期的要求。内涝防治设计校核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有关规定。对不满足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的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整体改建,分期实现。【条文说明】规定内涝防治系统应满足的技术标准。各地内涝防治系统的具体技术标准应根据本规范第3.2节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相关规定制定并执行,内涝防治设计校核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内涝防治系统的设计校核过程可参考以下案例:案例来源于美国钢铁协会(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编制的Modern Sewer Design第四版(1994年出版)。1 场地情况。本案例的分析对象是一个占地面积约16公顷的新建小区,小区内包括独栋住宅、联排别墅和一所公立小学。小区的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东侧以一条天然河道为界。小区排水系统情况见图1。2 设计标准。雨水管渠系统:2年一遇;内涝防治系统:当遭遇100年一遇降雨时,小区内路面允许的最大积水深度为道路中央以上200mm。3 流量计算方法。由于小区面积较小,因此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4 设计参数。当地的降雨强度资料见表1。径流系数资料见表2。为简化计算,本案例各汇水分区的综合径流系数均采用0.35;当进行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100年一遇)校核时,综合径流系数提高至0.60。根据当地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制定的地表(道路)最大允许流量见图2。假定位于最上游的检查井(1#)的集水时间为10min。采用波纹钢管,曼宁粗糙系数根据管径大小取0.0110.018。5 计算过程。1)根据地形划分汇水分区并布置雨水管道;2)根据2年一遇的降雨强度数据和集水时间计算各管道设计流量,初步估算管径、坡度和管道高程布置,结果见表3;3)进行详细水力计算,确定各管段水头损失,修正管道布置,结果见表4;4)计算10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的径流量和雨水管道的最大过水能力,由此得出需要通过地面(街道)排除的最大径流量,并与地面(街道)所允许排除的最大径流量进行比较和校核,确定符合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要求。需要说明的是,管道在有压情况下的排水能力可以仍然按照曼宁公式计算,但是坡度不再等于管道的敷设坡度,而是应该等于其实际水力坡度。计算过程做了如下假设:i)管道糙率为0.012;ii)每段管道在有压时的水力坡度与街道的坡度相同(因为假定此刻街道已经积水,且积水的水面线与街道坡度平行,在街道表面形成均匀流。管道的排水能力计算完毕之后,街道的过水量为总水量与管道排水能力之差。5)结论由表5可见,当降雨强度为100年一遇时,从1号检查井至雨水排放口沿线各路段的最大允许流量均大于相应路段所需排除的径流量,因此,排水系统设计符合标准要求。图1 设计案例排水系统图图2 满足内涝防治设计标准的地表最大允许流量表1 当地的降雨资料降雨历时(Min)2年一遇(mm/hr)100年一遇(mm/hr)5105262107217815571462048122254210930379735348940308145287450266955246460225965215570195175184780164485154190133995123810011331251032150925175723200722表2 当地标准规定的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绿地、草坪、屋面等)0.2不透水地面(沥青和混凝土路面)0.95综合径流系数(2年一遇)0.35综合径流系数(100年一遇)0.60表3 雨水管渠初步设计结果起始检查井末端检查井汇流面积 A径流系数 CA x C支管 A x C总管 A x C降雨强度管道流量管道长度管道直径坡度管道坡降检查井水头损失上游管底标高下游管底标高管道流速管道流动时间总集水时间(ha)(mm/hr)(m3/s)(m)(mm)(m)(mm)(m)(m)(m/s)(min)(min)120.740.350.260.26720.05902000.840.76231.590230.8301.031.4711.47231.10.350.390.64670.12803001.301.0475230.755229.7151.710.7712.24341.040.350.361.01650.18814000.980.7975229.640228.8501.580.8513.09450.830.350.291.30620.22934001.501.4075228.775227.4751.960.7913.88671.060.350.370.37720.07902001.701.53231.610230.0801.471.0411.04780.07902001.701.5375230.005228.4751.471.0412.08891.50.350.530.90660.16753002.201.6545228.430226.7802.230.5612.6410111.80.350.630.63720.13903001.401.26230.360229.1001.770.8610.8611120.710.350.250.88690.17833002.401.9915229.085227.0952.320.6011.4612130.420.350.151.03670.19814001.100.8975227.020226.1301.680.8012.26590.430.350.151.45600.24815000.760.6275227.400226.7801.470.9214.809130.530.350.192.54580.41816000.620.50150226.630226.1301.410.9615.7613142.280.350.804.37560.681506001.702.5575226.055223.5052.321.0916.8514150.550.350.194.56550.701506001.802.7015223.490220.7902.391.0617.9115162.350.20.475.03530.74357001.200.4275220.715220.2951.990.2818.1916排放口5.03530.741508000.681.0275220.220219.2001.611.5819.77注:“”表示无数据。表4 雨水管渠水力计算结果(满管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检查井管底标高管道直径管顶标高管道截面积管道流速管道流量 E.G.Avg.St管道长度HfHbHjHmhHtE.G.(m)(mm)(m)(m2)(m/s)(m3/s)(m)(m/m)(m)(m)(m)(m)(m)(m)(m)Outlet219.200800220.0000.501.4730.74220.111220.11116220.149800220.9490.501.4730.74221.0600.00601500.9000.0330.016221.06015220.593700221.2930.381.9240.74221.4820.0092350.3220.022221.48214223.478600224.0780.282.4420.69224.3820.01831502.7450.0250.015224.38213227.428600228.0280.0282.3710.67228.3150.02361503.540.0340.376228.3159228.912600229.5120.281.4150.4229.6140.0155811.2560.0080.22229.6145229.586500230.0860.201.2230.24230.1620.0068810.5510.0070.016230.16212228.994400229.3940.131.5130.19229.5110.0163811.3200.010.036229.51111230.798300231.0980.072.4060.17231.3930.0204831.6890.015231.39310233.182300233.4820.071.8400.13233.6550.0246902.2140.17233.6558230.579300230.8790.072.2650.16231.1400.0178751.3350.0310.001231.1407233.927200234.1270.032.2290.07234.3800.0332902.9880.26234.3806237.678200237.8780.062.2290.07238.1310.0389903.5010.25238.1314230.708400231.1080.131.7520.22231.2640.0092930.8560.166231.2643231.593400231.9930.131.4330.18232.0980.0108810.8750.01232.0982232.737300233.0370.071.7000.12233.1840.0121800.9680.0740.002233.1841234.551200234.7510.031.5920.05234.8800.0176901.5840.13234.880注:E.G.:总水头;Avg.Sf:平均水力坡降;Hf:沿程水力损失;Hb:转弯损失;Hi:支管损失;Hmh:检查井损失;Ht:管径变化造成的损失表5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司法专业素质考试题及答案
- 2021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培训岗位专业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酯交换脂肪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帽子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酒店集团空调系统统一保养与维修服务协议
- 离婚谈判策略分析-三招击中对方心理软肋合同
- 通信企业客户信息保密及通信服务合同
- 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确定协议样本
- 离婚纠纷调解协议书及财产分配执行保证书
- 高压配电抢修方案范本
- 2025-2030中国茶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北美128个护理诊断
- 2025高考英语全国II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2025年度宠物赛事组织与赞助合同4篇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物流公司驾驶员管理的规章制度
- 35KV集电线路安全施工措施
- 机场监控施工方案
- 北京餐厨垃圾收运合同范本
- 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安全员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