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的种类及制作,钓鱼的各种方法和种类.doc_第1页
漂的种类及制作,钓鱼的各种方法和种类.doc_第2页
漂的种类及制作,钓鱼的各种方法和种类.doc_第3页
漂的种类及制作,钓鱼的各种方法和种类.doc_第4页
漂的种类及制作,钓鱼的各种方法和种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漂的自身标点一支用于手竿的浮漂,不论品质、形状如何都具有自身的5处标点。(当然一支出色的浮漂,这5处标点具有更深的含义。)1、重心点:浮漂有重心点是人人皆知的,可是具体到手中浮漂的重心点在何处却是知者甚少。这并不是因为重心点难以寻找,而是人们总是忽略了它的作用而不去寻找。一支竖直在水中的浮漂,逐渐减去配重后,浮漂会因水的浮力逐渐向上升起,当上升到某一位置时浮漂将出现倾斜的趋势,这时漂身与水面相交的点就是浮漂的重心点。我们应该选用重心点偏上的浮漂,这种浮漂传递信号更准确,在水中的稳定性好,抗风力强。2、主浮力点:当今用于手竿的浮漂一般都由两段组成,一段是较粗的主浮体(从漂头算起),一段是当做视漂的较细的副浮体。而主浮力点就在这两种浮体的分界线上,它标志着浮漂的设计浮力中主浮体的最大浮力,同时也预示着浮漂从此点再往下沉,副浮体将产生浮力,并进入水底层反应下降过程中鱼就饵信息的预警范围。3、全浮力点(零点):浮漂入水后,其设计浮力的最大值,表现为浮漂直立水中,且漂尾端点刚好与水面平齐。我把此时这一点称作该浮漂的全浮力点或剩余浮力零点。 4、剩余设计浮力(剩余浮力):那么什么叫剩余浮力呢?我们钓鱼,通常虽使浮漂露出水面一部分,以利于观察鱼就饵的情况。因此时水下部分的绝对浮力没能达到整又浮漂的全部设计浮力,因而我称这露出水面的一部分为浮漂的剩余设计浮力或简称剩余浮力。减去相同的配重,不同浮漂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剩余浮力,而剩余浮力则正是体现浮漂价值的关键所在。5、平衡点:当浮漂配置后竖直在水中静止不动时,漂身与水面的相交点就是平衡点。平衡点的位置随时都会因配重的变化而改变。这一平衡关系属于牛顿第三定律中二力平衡现象,此时的重力等于浮力。谈到浮漂的自身标点就必然涉及到浮漂的“归零点”。这个随“台钓”而来的说法,在钓界曾引起不少的争议,至今众说纷纭,观点无法统一。这种所谓浮漂“归零点”是指:“浮漂顺水中配重后依次等量减去配重,浮漂会等量上升,当上升至某一段位时会出现升量大于减量的现象,过此段位后又恢复等量上升。”。这种观点听起来就像个神话,是绝对违反科学道理的一种错误观点。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我们知道“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浮漂能部分浸入水中竖直并处于静止状态,除浮漂自身的重力作用之外是水中线组的重力所致。一定的重力,必然导致浮漂的一定体积浸入水中,排开相同体积的水并产生相同的浮力。反过来说,当水中线组的重力被减少一定的量,必然导致浮漂从水中升出一定量的体积。浮漂因重力竖直漂浮的水中并处于静止状态时,浮漂在竖直方向上所受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是一对平衡力。当水中线组的重力改变,平衡被破坏,浮漂会相应地升降,然后再静止仍处于平衡状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浮漂在水中的动与静,是一种平衡和再平衡现象。浮漂在水中的升降是一种量的变化表现,配重的等量变化只能导致浮漂的等量升降。而水的浮力和压力对浮漂的升降造成的影响,只能是随着浮漂的升降造成的影响,只能是随着浮漂的升降而逐渐减小或者增大,绝不会在某水层时有突然的变化。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浮漂不存在“归零点”。有的钓友说他们测量过“归零点”,浮漂在某段位时是有升量加大的现象。我想不是他的测量方法有问题,就是浮漂有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有变化的那一目的体积,明显小于其它目的体积。当两目长度相同,直径不等时它们的体积就不相等。等量减重到直径较细的那一目时,就会出现浮漂上升超过一目的现象。 二、漂的设计标点用于手竿的浮漂,一般在漂体上部都标有一些色段,作为视漂,俗称漂尾、漂尖子。钓者就是通过观察它在水中的升降来了解线组和钓饵在水中的状态和变化;并感知鱼就饵时的情形。如果我闪在了解了浮漂自身标点符号之后,根据浮漂的性能,在漂体上设定几处标点,就能更细微地观察线组在水中的全部动态,发现更多的鱼讯,使垂钓越发精彩诱。一般人在垂钓时往往只记住视漂上的两个标点,即一个“调”点,一个“钓”点。而我认为做为一名竞技爱好者,在垂钓时至少要掌握视漂上的五个标点。因为在不同的标点处鱼来就饵时,漂的动作各有不同;而相同的动作出现在不同的标点处时,不一定是有效鱼讯,见漂动就提竿,不但空竿率高,而且会常常错过有效鱼讯。1、A点:浮漂入水后因铅重站立并有几拍的停顿时间,此时漂体与水面相交点就是A点。A点也可以称为铅重点,铅坠以下的重力不包括在内。但是,A点不一定是浮漂的重心点,如果铅坠较重,浮漂会从重心点的上方立起。A点是钓者必须牢记的点,因为从A点起浮漂已进入底层降讯的预警范围。2、B点:钓者双钩不挂饵“调”的目数,就是浮漂的B点。B点也可以称为监界点。按“台钓”理论讲“调节器四钓二”时,四目就是B点;“调五钓三:”时,五目就是B点。这种空钩调节器漂法叫下调法,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调漂法。我认为用这种调漂法确定B点是比较盲从的,并且使B点失去了监界点的意义。我之所以称B点为监界点,是因为B点对一名竞技钓爱好者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在实际垂钓中从B点起,浮漂下沉才是饵的重力所致;也可以说B点是称量饵重的起点。二、无论钓者想让单饵触底,还是双饵触底,或者是双饵离底,都要从B点开始调整浮漂。三、在钓敏时浮漂自然上升到B点时,就证明双饵已完全溶化,双钩恢复到调漂时的直立状态。“台钓”的下调法,如调四钓二时,因没有称量双饵重量,无法证实两目的排水量等于双饵重。所以钓两目时无法判定是单饵触底。如果双饵重小于两目排水量,浮漂会高于两目,双饵等于两目排水量,双饵可能离底或下饵触底。当双饵重大于两目排水量,双饵会完全触底。同样是钓两目,双饵在水下的位置却有如此多的变化,而钓者只能去猜测,无法确定钓饵所处的位置,很是被动。另外,钓敏时如双饵重大于两目排水量,当双饵溶化掉的重量等于两目排水量时,浮漂会升至B点,但不能证明双饵完全溶化。所以要想清楚地知道双饵在水下的位置和线组的状态,并能根据需要来调整它们,只有改用竞技钓鲫法的上调法来调整浮漂,设定B点。3、C点:(也可称为最敏钓点)从B点说C点是双饵重的一个标点;从整支浮漂来说,C点是水中线组包括饵重的全重点。当浮漂停在C点,双饵悬浮时,B点到C点的下沉量等于双饵重,线组处于绷直状态,全重等于浮漂的实际浮力。这时无论来自何方的一点点外力移动钓饵,都会打破这一平衡现象,使C点以上的剩余浮力产生升降变化。4、D点:在确定B点和C点之后,挂单饵测定,此时浮漂会停在B点和C点之间,这个点就是D点。也可以称为单饵重标点。5、E点:钓者设定的钓点就是E点。如按“台钓”调四钓二讲,两目就是E点。调五钓三时,三目就是E点。E点可以由钓者设定。但按竞技钓鲫法的上调法确定C点后,E点无法高出C点,只能在C点和A点之间选择。 以上五个标点,在设定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按“台钓”下调法确定C点时,如B点设定过低,挂饵太大,浮漂浮力又过小,会导致浮漂完全沉入水中失去C点。如果彩上调法,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竞技钓鲫法的上调法就是挂饵调漂法:首先根据钓者的视力和看漂习惯来设定C点(C点一般定在两目左右)。然后挂双饵,通过加减铅皮在双饵不触底前题下,使浮漂停在C点。然后去掉双饵,浮漂小升至不动时,浮漂与水面相交的点是B点。调漂时所挂的双饵大小尽量和实钓时挂历的双饵大小相同,这样在实钓时才不会因饵重不同造成C点起变化。当然饵重绝对相同是不可能的,而C点有一些变化也无不可能的而C点有一些变化也无碍大局。一旦饵重略有变化,可以重新确认C点,B点不受影响。我们在垂钓中为了找到一个中鱼率市制标点,经常调整浮漂:一会儿钓敏、一会儿钓钝,一会儿调敏,一会儿调纯。但是,钓敏与钓钝的区分点在浮漂的什么位置上呢?这个问题“台钓”理论中不曾有过明确说法,也很少有人问津。而我认为,这个被忽略的重要位置,也就是钓敏与钓钝的中心线就在浮漂的临界点B点上。当把钓点E点定在B点时,是一种不敏也不钝的钓法,这时一定是上饵轻触底,下饵卧底。而钓线因重心垂直原因,上饵与浮漂在同一垂线上。而下饵的脑线自然弯曲,两饵分开一定距离。如两根脑线等长,双饵会挨在一起触底,如分开触底,脑线会形成一个倒写的“”字。当E点从B点向C点移动就是钓敏,上饵渐渐离底变成悬垂,当E点移到C点时就是最敏钓法。此时上饵悬垂,下饵轻触底,水线完全处于绷直状态,鱼从任何一个角度吸动钓饵,浮漂立刻会有动作。这种最敏钓法有时会产生某些副作用:一是钓饵被鱼吸动后并未完全过唇入口,浮漂的下顿信号即已表现,造成提竿过早。二是小鱼吸饵时的阻力大。当小鱼刚一吸饵,浮漂的剩余浮力会马上牵制饵的移动,使小鱼吃饵不彻底。不过这些副作用可通过相应的调整来克服。当E点从B点向A点时就是最钝钓法。这时线组在水中是一个“L”形,双饵完全卧底,铅坠下端触底,铅坠到浮漂的水线是一垂线,悬坠底钓法此时已渡过成了传统钓法。而这种用竞技钓线组,实行传统钓的方法,在某些时候却是一种获胜的法宝。可能有人会想钓得比A点再钝一些是否可以?如果把E点移出A点,甚至将浮漂横卧水面时,铅坠到浮漂的水线已无法绷直,也不在一个垂线上,鱼讯很难传到浮漂,除非鱼儿吞饵后牵线带坠游走。 也可能有人会提出,是否可以钓得比C点更敏一些?这也是不可能的,前面已分析过,C点是水中线组包括饵重的全重点。当你从C点再下调浮漂,缩短水线时,E点不会越出C点,改变的只是把下饵触底变成了双饵离底,甚至到半水。不过离底钓和钓浮,在某些场合是竞技钓鲫中两种十分必要的钓法。这里捎带提一下:有些初学者错误地认为浮漂调得高(指视漂露出水面高)就钝,调得低就敏。调节器四钓二比调五钓三要敏,调三钓一比调四钓二更敏。从理论上讲,当视漂每目体积相同,钓饵重量相等,而且钓饵均不触底时,这三种调钓法的灵敏度是相同的。无论这三种方法造成的剩余浮力有何不同,全都同样处在二力平衡状态。向它们施加相同的重力,必然导致它们相同的体积沉入水中。如果鱼吸饵的力可以使浮漂下沉一目,那么这三种浮漂在鱼吸饵时同样下沉一目。不过这三种浮漂因视漂露出水面的目数不同,当浮漂同样下沉一目。不过这三种浮漂因视漂露出水面的目数不数不同,当浮漂同样下沉一目时,对钓者产生的视觉影响是不同的。调三钓一时,视漂出水一目。当这一目突然沉入水中,是一种绝对下沉,对钓者的视觉刺激比较强烈,因此提竿的动作会很果断。而调五钓三时,视漂出水三目,同样是下沉一目,就三目而言是下沉了三分之一电报局以是一种相对下沉动作,对钓者的视觉刺激比较缓和,造成提竿迟疑。 另外有些浮漂的视漂由下至上直径渐渐缩小,而每目的长度,除尾目以外变化不大,造成每目的体积逐渐变小,这种浮漂调得低是比调得高要灵一些。 当掌握了这五个标点后,以C点为上限,B点为临界点,A点为下限,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双饵在水下的位置,并可以通过标点来了解线组、钓饵在水中的变化。这种竞技钓鲫法的浮漂上调法,适应范围很广,而且融合了几种钓法的优点,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进攻防守兼备的调漂法。浮漂:一种能漂浮在水面向钓鱼人传达鱼讯的标志。1.长身漂:一种主浮体细而长,示标也细而长,漂脚长度适中,专门用于钓底、钓离底、钓深水的浮漂。这种浮漂在水中移动时受水的阻力小,稳定性好,站立后二次下沉均匀缓慢,行程大,特别适合捕捉鲫鱼的离底截杀信号。对鱼在底部吸饵产生的轻微拉力、反应极为灵敏,是钓底必不可少的浮漂。 长身漂中又分为长身长尾(示标)和长身短尾两种。长尾可达12目以上到20目之间;短尾在12目以内,如果是软短尾大致在7目左右。 长身漂其漂身越长越细,示标越长越细,就越灵敏。但调钓得如果不正确,也会降低灵敏度或过于灵敏常出现假信号。 2.短身漂:一种入水后站立快、适合于钓浮的专用浮漂。有人也把它称为枣核漂。短身、短尾、短脚,总长10厘米上下,而且漂身不太粗的短身漂,更适合于钓中上水层。短身长尾、长脚的浮漂不适合于钓浮。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短身漂,基本上是用于溪钓和冰钓的,虽说也能用于竞技钓鲫,但不太理想。很多竞技钓爱好者都自己改制软尾短身漂,示标只留4目,漂脚也很短。 3.急收肩浮漂:也称为钝肩漂。因浮漂主浮体上根部呈伞状斜平面,当浮漂在水中失去牵引力上浮时,水对其端面形成的阻力较大,使它独具特点,专用于钓吐饵快的滑鱼。4.大肚漂:一种漂身短,漂尾长,漂脚短的浮漂。这种浮漂由于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关系,一股是木制品。大肚漂重心点低,站立较快,二次下沉前的停顿时间相对长一点,在钓中下层鲫鱼方面具有优势。5.软身漂:目前专指用于钓鲫的去壳孔雀翎浮漂。这种浮漂能稍微弯曲,浮力比同体积带壳孔雀翎浮漂要大,灵敏度高,使用不当容易断裂。 6.硬身漂:过去专指带壳孔雀翎浮漂。如今泛指漂身不能弯曲的浮漂。孔雀翎、木质、芦苇、豪猪刺等材料制成的浮漂都是硬身漂。钓鲫浮漂统一国家标准(转)本标准全文强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休闲及竞技钓鲫浮漂的物理性质部份,为鼓励创新研究,钓鲫浮漂不规定具体外形限制,可以是任何能实用外形。可以使用任何材质,但不得使用毒害材料制造。2,物理标准部份(1)漂号,以漂体浸没至漂标结合处排水量,立方厘米CM3为漂号。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即漂号可以2.5号;3.3号这样标称。(2)性状描述,漂号(排水量)除以漂体自重(克、G)减1为性状描述,具体文字描述为X倍漂。如某3.3号漂(3.3排水量),自重0.78克,即3.30.78-1=3.23,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此漂为:3.3号/3.2倍漂。=馒头都有国家颁布标准了,我也提一点试试,没人执行,先自己执行。极品芦苇渔翁浮漂 适合大鲫混养一套3支1# 身长14.5cm 脚长5cm 尾长16cm 身径4.7mm尾径0.8mm-0.6mm 脚径0.9mm 自重0.8g2# 身长15.0cm 脚长5cm 尾长16cm 身径5.0mm尾径0.8mm-0.6mm 脚径0.9mm 自重0.9g3# 身长15.5cm 脚长5cm 尾长16cm 身径5.3mm尾径0.8mm-0.6mm 脚径0.9mm 自重1.0g采用进口顶级防水亮光表面漆, 漆面薄而防水性极佳, 亮度高,手感好.全手工精心制作, 做工精致精选优质老芦苇,配合全手工精心打磨,原纹呈现漂尾漆采用高倍数放大荧光涂料,可视性极佳身形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尽显大家风范信号灵敏,动作稳准自重极轻 ( 比普通名片的重量还轻! )适合竿长: 5.4米内适合水深: 1米-2.8米适合鱼情: 非常适合竞技比赛中的大鲫鱼和混养, 平时黑大坑更是游刃有余. 适合打底,离底之接口亦不会错过.性能全面.随着钓鱼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钓技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技术含金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前只有少部分人掌握的知识已被越来越多的普通钓友所理解,许多钓友为更上一层楼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一些垂钓队伍中的新兵,由于受条件限制手中没有必要的材料及工具,所以非常渴望钓技的指导性理论知识,而较为详细的理论文章又不多。近来我就接到不少关于浮漂的咨询电话,为此,我就我所知晓的一些浮漂方面的知识向钓友做一下介绍,希望能与广大钓友共飨, 浮漂的材质 目前,制作漂身的材质主要是巴尔沙木、孔雀羽、芦苇,秸秆、通草,塑料等。 巴尔沙木,一般为进口的,其木筋少而松软、比重小、浮力大。巴尔沙木在加工时,会有一个高温漂白的过程,即在短时间内将温度升高,使木材内部的水分溢出,这样松软的巴尔沙木会因挤压而形成较多的细小孔隙,其浮力自然增加。反之,没有经过高温漂白的巴尔沙木浮力就会相对小一些。当然,漂白的巴尔沙木因为质地疏松,强度也会有所减弱。总的来说,自然色洁白、重量轻、木筋少、疏密一致、强度大、材质单块体积大的巴尔沙木,就是上等的材质。 孔雀羽,一般也是 *进口。上等的孔雀羽色泽白、外皮薄、内质紧,取用部分大。在生产时,一般采用两片拼装式,也有多片拼装的,两片拼装对材质的要求很高,要求材质的半径要一致。这样拼合后才便于形体的把握。另外,不去壳的孔雀羽是硬身,拼合粘结后就可以进一步打磨成型,其强度较大,较耐用。去壳的孔雀羽是软身,信号准确但强度不够。一般为了增加强度,都采用通身贯穿碳纤的方式,但即便是这样,软身孔雀羽都易产生环状的开裂,抬竿粗暴的钓手损耗量大。 芦苇,分本年生和次年生。本年生芦苇水分含量大,在制作成成品后易爆裂。而次年生芦苇较干燥,水分含量小,不易爆裂。一般,芦苇的等级根据其圆度、质地来区分。如纹理美观,次年生材质,截面圆,节长,可视为上等芦苇材质。当然,用芦苇制作浮漂也有多种方式,独节的较少,更多的是两片拼合式,也有多片拼合的。严格的工艺要求厂家生产出的芦苇漂,比重合理,不易爆裂,灵敏准确,使用寿命长。此外,裁片的大小,粘合剂、外观油漆的质量,都与产品有着紧密的联系。 秸秆,市场上也有许多用秸秆制作的浮漂,其性质与芦苇差不多,但材质性状不如芦苇好,高档产品几乎不采用。 通草,也是一种制作浮漂的材料,此类产品市场不太流行。 塑料,淡水垂钓用量很少,目前只有一些冬钓漂在使用。 漂尾。目前,制作漂尾的材料,硬尾一般都采用玻纤, 因为玻纤本色偏向于白,颜色越白质量越好。如果一支没有涂色的漂尾,颜色洁白、弹性好、通直,那它就是一支好的漂尾。颜色洁白的漂尾在涂上荧光漆后,放大效果明显,但在逆光情况下不好。另一种半透明的,涂上荧光漆后,透光率约30一40,但在逆光情况下很清晰,两种漂尾各有千秋。另外色目格也有变化,大格、小格、还有逆光情况下用的间格。涂装也不尽相同:有夜钓用的黑白尾、有不刺激视觉的桔红尾、有绿色的阴天尾、还有本色黑格的逆光闪尾。在诸多的形状中,有片状的侧扁尾,有软硬结合的龙凤尾,长夜钓的荧光尾,还有发光的电子尾,真是不胜枚举。一支长230mm,下端直径1 mm,上端直径0.6mm,没有涂色的玻纤硬尾,其自身重量接近0.3g,再加上其没有浮力,所以对浮漂的整体性能是有影响的。软尾与硬尾则有较大的区别,软尾是用一种质量较好的塑料制成,一支长110mm,下端直径1mm,上端直径0.4mm,没有涂色的软尾,其自身重量不足0.1 g,又具备轻微的浮力。所以在近乎天平一样的均衡时,它们是有较大差别的。 漂脚,有竹脚、碳脚、玻纤脚等。竹脚,又分长竹脚,短竹脚,一支1 30mm的长竹脚直径3.4mm,自重0.7g;一支长65ram,直径2.2mml锥形竹脚重0.1g,浮力接近0.1g。好的竹脚由韧度大、结实耐用的接近竹皮的那部分材料制成它既有重量又有浮力。而一支常用的碳脚,长120mm,直径1mm,其重量0.1g,一支长130mm,直径1.2mm的碳脚,重0.2g一支130mm长的玻纤脚,直径1.2mm,直径一致,其重量是0.3g,值的注意的是碳脚及玻纤脚无浮力。 浮标的设计 技术人员根据鱼情、水情、地理、气候等方面的要求,会针对性的设计出不同需要的浮漂,使得产品系列化、细致化、个性化。比如说,在收费鱼池中,水深两米之内,在季节、水温、钓点都适宜的情况下,钓手面对的又是生口鱼,就需要一款翻身快、降速均匀、稳定性好、视目清晰的浮漂。设计人员据此设计出一款粗碳脚、短漂身、长而细的漂尾且色目格较大的浮漂,这种浮漂,主动力臂较短,翻身较快:粗碳脚有重量,无浮力,稳定性居中:长而细的漂尾,便于下降行程的控制。因为硬尾支持浮漂的下降,便于掌握截杀。底钓时,动作大,更便于观察鱼讯,会取得很好的钓果。当然,这款浮漂也是有缺点的,下午鱼的密度变小,对饵料已不十分感兴趣,吞吞吐吐,这时,就需要一款长漂身、稳定性很好、穿透性很强的软尾漂。此款浮漂,能真实反映鱼儿的吞吐动作,信号损失量小,提高中鱼率。 其实,一支好的浮漂,其体积与浮力应能恰到好处的反映当时的鱼情。浮力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并能适应其它的调钓变化。通俗地说,就是个性鲜明,语言准确,能告诉钓者更多的信息。这个较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比值,这也正是许多浮漂厂商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按这个理想的比值生产产品,那么对于技术、材质等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浮漂的鉴别 第一要看它的自重,对于钓鲫漂来说,要求自重轻,浮力大,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不打手”。 第二要看它的同心度,同心度指的是漂脚和漂尾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检查方法是一手捏住漂脚下部,一手轻轻托住漂尾根部,来回快速捻动,观察漂身有没有跳动,如果跳动则说明同心度不好。可能有钓友会问:为什么不用在一个平面上滚动的方法呢7这是因为一支浮漂的漂脚在一个平面上滚动,如果这个平面不平或接触平面的尾部有一点不浑圆都会使漂身跳动,这种方法看起来很严格,但它有可能掩饰漂身的弱点。举个例子汽车的轮毂不平衡时,加一点配铅就平衡了。也许,漂脚不浑圆的尖部在滚动时的跳动,正好与漂身的不周正相配合,就极易掩饰漂身的缺点,所以,快速往返捻动反而更可*。漂尾也是如此,在滚动时,难以不偏移轨道,往往还不在一个点上失真,只能是根部同心度准确而漂尾没有大的变化就可以了。因为在运输途中,少则几日,多则半月,漂尾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作为一个钓手,应掌握调直漂尾的方法,即在一个杯子中注满刚烧开的水,并让其凸出杯口,这时将需要调直的部分浸润数秒,待其热透后迅速拿出,反方向用力定位,冷却后达到需要的效果。一次不行可以数次,直至满意。此外,我们使用的浮漂,应隔一段时间检查一次,以校正弯曲的漂尾。 浮标的保养 浮漂在使用前应先打上一层上好的保护蜡,涂抹后放置数分钟,然后用软布打亮。在使用时要定期保养,这样浮漂的抗阻性会更好,漆面也不易老化。漆面干燥是分子间的聚合现象,干燥后,有一定的细微空隙,这也就是浮漂吃水的原因。漆层薄,或漆层质量不好,吃水就严重。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您手中是什么品牌的浮漂,入水后,漂身的温度与水体的温度反差大吃水状况就严重,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因此在涂蜡前,应将浮漂在一个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在拿出涂蜡,当其温度降低时,更多的蜡质浸入漆层的孔隙中,这等于给浮漂穿了一件防水衣。您会发现,用这种方法处理后,浮漂的吃水量明显变小了。需要声明的是,不喜欢涂蜡的钓友,完全可以不涂蜡,只是涂蜡后,外观更美观。那么,浮漂在打过蜡之后,不是自重增加了吗?打蜡后,蜡质填平了漂身细小的凹陷,浮漂的表面更光滑,在水中的阻力更小,相对于增加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自重,我认的。 以上做完后,就可以对浮漂的个性进一步了解了。在调漂桶内,将这支浮漂调到你习惯的调目,用手轻轻按压几次将其稳定在一个调目上。如你喜欢调5目,就调在 5目的位置上。稳定后,剪下35目的铅片,让浮漂上升35目,然后再增加同样重量的铅片(最好使用微量秤来称),观察下降是否也是35目。这时会出现3种结果,1、下降35目,上升不足35目2、上升35目,下降也是35目。3、下降35目,上升超出35目。自然对应3种结论,1、此浮漂偏向灵敏,作用这支浮漂的下行,所需力相对稍小。2、此支浮漂恰到好处。3、此浮漂偏向迟钝,作用这支浮漂下行所用力相对稍大。当了解了这些以后,在施钓时就可以扬长避短,如偏灵敏的漂就增大一点浮力,向上多调1目,偏迟钝的漂,就减少一点浮力向下多调一目,恰到好处的不变。这样,就能使浮漂达到一个较理想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正常情况下的理想状态,较能准确的反映鱼儿的正常就饵信息。目前,我只是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还有更精准的方法,今后我会陆续向大家介绍。 工艺方面却极为复杂,我们曾经尝试过已有的多种成形工艺,但是这些工艺都要破坏芦苇本身独特的天然结构,经过三年的无数次试验,我们发明了一套只能用纯手工制作的成形工艺,但是制做速度缓慢至今也没有任何办法改进;不管工艺多麻烦,制作多缓慢,我们终于有了一支自己喜欢的浮漂,幸运的是它得到了绝大多数竞技钓手的认可,值得! 我把一些关于我对浮漂的制做理念和浮漂形状在钓组落水后,对其沉降过程影响的一些观点拿出来同大家探讨。 浮力 就浮漂而言,它的有效浮力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相同体积,质量越轻越能更多的减少钓组本身对鱼吞钩信号的消耗,更多的反映水底鱼的活动信息经过实验发现钓组在水中所受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铅坠的静止惯性,二是一米多长的水线对静止浮漂的牵动,三是周围静止的水对浮漂的影响,后者的阻力相对更大一些。我们调漂时,坠子的重量稍微有点变化都会在浮漂上有所显示,在鱼吞钩的一刹,要让浮子迅速发生位移, (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感),既要排除周围静止的水对浮漂的影响,还要排除浮漂本身重量导致的静惯性影响,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浮子越大,质量越重,阻力会越大信号损失也就越大:浮子越小,重量越轻,信号丢失的可能性越小。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轻浮子的重量,让小一号的浮子有更大吃铅量,以提高钓组的灵敏程度。 漂型 我们在设计漂型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身速度和翻身位置:二是翻身后浮漂下沉的流畅程度;三是浮漂本身的稳定程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功能性浮漂对钓饵落水后,在水中沉降轨迹的控制。 1、翻身速度。翻身速度受浮漂漂身长度、漂脚长度和漂尾长度影响,一般来讲,整体越短翻身越快;对翻身位置的确定,主要通过调整重心、漂尾和漂脚的长度比例来确定。位置确定后它的高低又受到水线长短的影响,一般水线越长,浮漂翻身越慢,翻身后浮子露出水面越多:水线越短,浮漂翻身越快,翻身后浮漂外露也越少,正常我们设计钓底的浮漂时,要求在1.6米左右水深,浮漂翻身后水面上的位置应在漂尾和漂身的接合部,钓浮时浮漂在3050公分水深翻身后也应在上述位置。 2、浮漂在水中翻身后下沉的速度和均匀流畅程度,也是通过漂脚和漂尾的长度来调整的,同时受漂尾的粗细和钓饵轻重影响也较大。钓饵较轻漂尾又细又长,在正常调漂时,浮漂翻身后下沉慢:反之漂尾粗且短,翻身后下沉就快。除此之外跟漂脚粗细和长度也有关系,但和材质关系不大。 3、浮漂的稳定性。 (1)浮漂本身的稳定性,即浮漂受温度变化影响所产生的浮力变化,这由浮漂本身原材料的处理和表层涂装性能来控制。 (2)浮漂在水中的信号稳定性主要由漂脚的长度来调节在静止水中,漂脚到浮力中心越长,越稳定,风大的时候漂脚和漂尾都要稍长,才会比较稳定。 (3)鱼情相对较乱时,漂身较长,信号真实度较好:漂身较短时信号真实度较差。 4、关于功能性浮漂对钓饵下沉状态的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钓组落水后,整个钓组中铅坠是最重的,钓饵都是被铅坠牵引下沉,在铅坠到位后钓饵还在铅坠的上方,在钓饵自由沉降的过程中,脚线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鱼吞钩时浮子几乎没有什么反应,这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信号盲区”而在钓饵自由下沉时,鱼儿偏偏喜欢在这时候接口所以有人在打速度较快的接口时,会稍稍加大铅坠让铅坠一直带着钓饵下沉,这样盲区就会小些。我们现在所能采取的办法主要是缩小盲区或抬高钓饵自由沉降区域(也就是把盲区提前),这样当钓饵进入中鱼区后子线是相对拉紧的,能尽量少的丢失有效信号。 巴尔沙木(俗称轻木),其最大的产地是在中南美洲。云南也有产,但由于其材质较重、硬度太大,不能成为高档漂的选材。通常大量用于飞机模型、手工艺品浮漂,以及低档漂的制造。 在使用巴尔沙木制作浮漂前,都是以孔雀羽、芦苇、梧桐、塑料为主要原料,一直到1 982年,台湾名匠景美明使用巴尔沙木制作浮漂出售,巴尔沙木漂才成为漂市场的新宠。由于当时刚开始使用,其制作工艺并不是很成熟,做出来的浮漂虽然浮力好、稳定性高,但容易坏。自此,台湾制漂界形成了三大派系:以生产巴尔沙漂为代表的景美明的台北派系,以生产孔雀羽漂为代表的许木村的台中派系,以及以生产百翎漂为代表的高雄派系。 本人14岁从钓以来,曾连续几年称霸台湾钓坛,综合鱼、鲫鱼、罗非鱼都钓过,用漂也从孔雀羽、芦苇、塑料漂使用到巴尔沙木漂。当时使用巴尔沙木浮漂时发现它的浮力好,尤其是稳定性特高,不会随天气、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个人认为比其它材质好。以至一直使用至今。我从1 993年开始制作巴尔沙木浮漂,浮漂做成后,先自己使用或赠送给一些钓友使用,两年过去了,很多钓友反映良好,并想买我做的漂,于是在1 995年正式生产浮漂并上市,当时并没有品牌只有号码,直到1 997年才有自己的品名,从“冠字”到目前的“冠作”一路走来。 制作过程中,材质、油漆、碳棒纤维棒等的选择必须严格把关,还要克服巴尔沙木容易损坏的最大缺点。一只高档巴尔沙木漂的成本价一般在20元以上。在此,本人将多年的巴尔沙木制漂心得介绍给大家以参考。 选材:不是所有的巴尔沙木都能做漂,它分为A、B、c三级,这三级当中每一级又分为A1、A2、A3,B1、B2、B3 C1、C2、C3。我们一般选取A2、A3级。由于A1级太轻,结构不稳定易坏,承载力不够,不适宜做漂。B、C级多用于模型上以及低档漂上。 涂装:优质漂的用漆一定采用进口的,这样才能保证漂的亮度、光洁度、耐磨度,以及抗压度。进口漆价格通常要比国产的贵23倍。我们一般采用木材专用底漆,也有用502胶水作底漆的。然后再使用硬化漆。使用劣质漆制的漂容易发,亮度不够。 碳棒:含碳量要高,这样考才能保证漂脚的硬度与直度。 纤维棒:透明度要高,要硬而直。目前用于制作高档漂漂尾的纤维棒主要采用台湾产的。 其与大陆产的价格差异也要相差23倍。 纹路:优质巴尔沙木还要讲究纹路,瓜顶与漂脚纹路一定要统一。就这一点要求,100只当中能有4050只才能符合要求。 漂型设计的一般原则: 打接口鱼:漂尾长、瓜身短,漂脚长,沉速慢 打底沉鱼:与上面的相反 打半水鱼:这要间上面两种之间 打水皮鱼:整只漂小于15-17CM,翻身要快,漂尾要短。钓链鳙集锦野钓技巧 2008-07-14 18:39:11 阅读53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最卑鄙的钓鲢绝招曝光(珍藏)钓鲢太简单了我钓鲢鱼就跟拿一样简单现在介绍以下方法:1.先准备20斤鸡饲料第一次先用钓场的水泡5斤就行泡开后就打窝一般情况下5斤打下去你附近3米内基本就是黄色的一片了等个3-5分钟就可以钓了。2.钓时绑2个15号超大的钩什么饵都不放就在你打窝的地点来回抛竿扬竿即可鲢鱼进窝一般都是一群只要鱼一进窝长时间都不会走的一旦鱼少的时候再补窝鱼还会回来的这种方法有点卑鄙不过相当过瘾有时候鱼多能一下钩住2条大鲢。以上是我钓鲢的多年经验很好用的大家试试吧窝饵要是没有鸡饲料也可用玉米面直接和水代替手竿钓鲢鳙掌握六要领夏季是鲢鳙的生长期旺季,也是垂钓鲢鳙的最好季节。以往本地钓友们多采用海竿飞钩硬食浮钓钓法,但因其存在抛投难度大,鱼饵制作复杂等缺点,已不在成为热点钓法。近几年来,通过钓友们的反复实践发现中小水面手竿垂钓鲢鳙,不但手感好,感官刺激强烈,又具有上鱼连续的特点,其垂钓乐趣远远胜过海竿。下面结合本人近年来的实践,谈谈夏季中小水面垂钓鲢鳙的几点体会: 一、天气晴朗好出钓。 在中小水面钓鲢鳙一定要选择天气晴朗气温在2530间,气压高的天气出钓。因为夏季的高温会使中小水面很容易出现缺氧的现象,而鲢鳙这类鱼种对水中的容氧量要求较高,一但出现缺氧就会出现浮头厌食的现象。当你看见水层里清晰可见的鱼群就是不咬钩,那只有干着急的份了。此时即使你把鱼饵送到它们的嘴边它们不会咬钩,因为它们正忙着呼吸活命哪有心思吃食。所以中小水面钓鲢鳙一定选择天气晴朗气压高的天气出钓。 二、两选钓位是前提。 选 好天气是条件,找好钓位是关键。在钓位选择上一般都要选深不选浅,选流水陡坡,不选静水浅滩。选择这样的钓点有二点好处:一是因为钓位的水位深,无形之中 就增加了鱼的活动空间,又弥补了中小水面面积小钓鲢鳙容易惊窝跑鱼的缺点。较深的水位还有利于打窝诱鱼。二是有水流的钓点一定比静水钓点的容氧量大,只有 水氧充足的地方才会有鲢鳙观顾,只有水氧充足的地方鲢鳙才会活跃,只有水氧充足的地方鲢鳙才会咬钩积极。 三、诱钓两饵巧调配。 通过实践,人们对鲢鳙的诱饵与钓饵在口味上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只重视单一的传统的酸臭饵,而是把传统的“重酸重臭”的制饵观念转变为现在的即重酸又重甜的“酸甜香臭”饵。实践证明“酸甜香臭”饵更加适合了鲢鳙的口味。口味很重要,但状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酸甜香臭”饵虽然适合鲢鳙的口味,但还不足以使鲢鳙鱼群快速聚集,更吸引鱼的是飘散雾化的饵料状态。本人经常用的鲢鳙的诱饵的配方是, 豆饼粕1500克,玉米面500克,搅拌均匀后,加水密闭发酵待用。夏季一般发酵5到7天,豆饼粕和玉米面就会发出好闻的粮食的酸甜酵香味,加上红糖 500克,再加两包鲢鳙香精60克和适量的麸皮来调节发酵变稀的饵料性质增加其雾化状态即可。此诱饵酸甜适口,雾化好,诱鱼、集鱼快。钓饵的制作,只要在 诱饵的基础上加些拉丝粉和氨基酸即可。在投喂颗粒饲料的水域,还应加些颗粒粉或虾粉,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钓底、钓浮两相宜。 对 于钓鲢鳙的钓组而言,台钓的悬坠双钩结构就很适合垂钓鲢鳙。在钓竿的选择上,一般选用超硬调或极硬调的强力手竿,竿长为4.5或5.4米,太长不利于频繁 挥竿诱鱼。主线一般选用沉水性好的3号强力钓线为主线,脑线选用1.5号柔软的子线为脑线,钓钩可选用伊势尼69号或千又13号,脑线长为2530 厘米,钩距为3厘米。鱼漂选用细长身长尾的大浮力的硬尾漂。 对 于钓法就得先谈一谈调漂,谈调漂就不得不先谈一谈关于手竿钓鲢鳙是钓浮好还是钓底好的问题。一般认为钓鲢鳙采用钓浮为好,也有的说钓底为好。但是,我认为 在这个问题上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简单的说钓底好还是钓浮好。实践证明钓浮只适合高密度的精养鲢鳙的水域,对于一般的混养的水域并不太适用。在混养的水域采用钓底的方法却往往收获颇丰。调漂的方法一般采用挂双饵半水加减铅皮调一目,去双饵空钩半水露出水面的漂目为调目,然后延长水线使双钩到底,钓两目的方法。 五、重窝诱鱼搓大饵 在 钓点重打窝,当诱饵入水后会形成一个极其诱鱼的酸雾区,当窝内出现一堆堆细小碎泡,水面起旋时则表明鲢鳙已进窝。此时便可上饵垂钓,上饵方法采用搓大饵, 饵料直径在1.5厘米左右,用手指捏成三角形,入水后成旋转形态下落,既有利于雾化诱鱼又有利于大鲢鳙半路截食。抛竿后双饵边雾化边下沉,浮漂翻身后缓缓的落位至钓目,停顿10秒钟左右,再缓缓上升至调目。 六、连续抛竿果断提。 抛 竿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频率,在整个过程中浮漂一旦出现黑漂、小幅抖动、有力的下顿或浮漂再下降过程中的任意的停顿都应果断提竿。当提竿中鱼后一定要在第一 时间将鱼轻轻牵出窝点千万别想用力直接将鱼提出水面,因为鲢鳙的挣拖能力非常之大,有时中钩后还会跳越极易惊窝,所以在中鱼后一定要先将鱼牵离窝点在抄鱼 入护。牵鱼、抄鱼时间越短越越好,以保持一定的抛竿诱鱼的频率,保证一定的上鱼速度。在整个钓鲢鳙的过程中要拿出钓鲫鱼的警觉性和看漂的本领,拿出钓鲤鱼的控竿能力去溜鱼、取鱼。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夏季中小水面手竿垂钓鲢鳙的体会,偏颇之处请钓友多多指教。 鲢鱼分布在我国各大水域,分白鲢和花鲢(鳙鱼胖头鲢),属上层鱼。原来认为是钓不到的。其实,我钓的鱼中,最容易上钩的是鲢鱼!如果你钓的水域有鲢鱼又没有人钓鲢鱼,恭喜你了!一定有很大的收获! 基本配置:3.6米抛竿空心铅坠太空豆大型浮标7号以上炸弹钩绕线轮100米钓线(不要过粗)。 首先在装好线的抛竿上装上太空豆一粒。再穿上空心铅坠(50克左右),再安上大型浮漂!打个结,准备上钩! 好了,我来一样一样的解释! 太空豆,是用来固定大型浮漂的!深度一般在1到2米!既是太空豆和钩的距离是1到2米。 空心铅坠,麻烦了点!渔具店没有买的话只有自己做!空心就是能过线的洞,空心洞一定要能过一根筷子,洞内光滑,这样才能使它没有阻力而不伤鱼线快速的沉到水底!我最初是用大的螺丝冒。没有空心铅坠好! 大型浮标,我一般是自己制作,很简单,找来一块泡沫,削成圆柱行,长4到5厘米,找来一根长10到12厘米的扎丝或者铜丝,在扎丝的中间部分做个小的过线环。将折好的扎丝插入并穿过泡沫浮标固定好!注意扎丝做的过线环,一定要圆!能过线,但不能过太空豆! 好了,我再简单做一次,上太空豆,再上铅坠,再上浮漂,打个结(大于浮漂的过线环),再装上炸弹钩!OK! 做好的钓具,在抛之前,最下面是糟饵,再是浮漂,再是空心铅坠!太空豆。他们紧挨在一起,抛出去没有阻力!落水后,他们会自己分开,铅坠通过太空豆沉入水底,浮漂控制在太空豆处不能继续前进,饵由于重量下沉,在浮漂的浮力之下,浮在你要求的水层中!这时,要线要得很厉害,你要赶紧送线!如果没要线,那是铅坠没下沉,你可以绷紧鱼线抽动两下,只到要线为止。这时长型圆柱浮漂会定立在水中,浮标倒了那就是,饵没有了!换饵! 是不是很麻烦啊!哈哈!麻烦的在后面! 鱼饵制作也是花样很多,有酸的,有钓香的。我认为香的还可以,主要是要硬,能引鱼!能在水中泡1个多小时。 table=0手杆如何钓白鲢(原创)鲢鳙鱼由于冲劲十足,又味道鲜美,因此深受广大钓友朋友们的喜爱。现在我把3年来垂钓鲢鳙心得简单写出,供钓友朋友们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传统钓鲢鳙一般采用半水浮钓,用微酸臭的饵料,用海杆者居多。现在许多钓手采 用手杆垂钓,手杆的优点主要是中鱼及遛鱼的感觉爽,过瘾。饵料也大多用香甜型的,其实鲢鳙除了喜欢吃微酸臭的饵料也很喜欢吃香甜的饵料。再者酸臭饵粘在手 上很是令人倒胃口。钓法有两种一种是钓浮,另一种钓底。本人从2001年开始钓鲢鳙,记得第一次只钓了一条6斤多的白鲢,2003年共钓了十多次,最少的 一次是50多斤,而且又两次超过百斤。钓竿:4.5M或5.4M 超硬调杆。杆长是为了更好的遛大鱼,杆硬是为鱼钩更快的刺入鱼体。饵料:1.钓浮 东峻鲫鱼饵6雪花粉4白粉适量, 钓浮时开饵是关键,即一定要控制好雾化程度。 2.钓底 东峻鲫鱼饵4锦龙4雪花粉2线组:1.钓浮 2子线,4大线,线号可根据鱼的大小适量增建,7细条钩,鲢鳙不像其他鱼类有吸食的动作,它是吧唧嘴巴,*鳃部过滤来吃取食物,因此钩条细的钓钩才好弄进它的嘴巴。6巴尔杉木浮漂,带饵调2钓2。 2.钓底 4子线,6大线,15粗条钩。9巴尔杉木浮漂,带饵调4钓1,其实底钓鲢鳙是连钓带挂。其他:12米的失手绳12条。钓鲢鳙一定要打重窝子,最好是三人以上同钓,早晨水凉时可钓底,中午天热时可钓浮。还有一点很重要,鱼钓的多时,要分批转移,不然让坑主看见可是不妙。有不少钓友常谈起钓鲢的方法,有些相似,有些不同。我的体会是:1、鲢是滤食性鱼种,食性杂,香、甜、酸、臭、腥等浮游生物或雾状食物均是它摄取的目标。2、鲢喜群居,常常是窝里有鱼就不是一条。3、鲢是上层鱼,多数时间群居在水的上层,天冷、受惊扰、觅食食物少时也到水底。4、窝:要重且维持时间长,跟据其食性选雾化好的饵料,我常用麦麸5+东峻1,或陈大米水泡至酸化+麦麸,或米酒加麦麸,或家中剩饭发酵加麦麸。麦麸便宜,其实家中不用的各种米面、豆腐渣均可。要根据鱼情补窝。5、 钓饵:大多数厂家的鲢鱼饵都可做主饵,我常用南北鲫或东峻50%+狂鲢45%+薯粉5%,白粉一点点起催化作用;自做饵可用炒玉米粉80%+薯粉 18%+草梅香精、蒜精2%,白粉适量。鲢饵的关键是雾化,味在其次,钓浮比重要轻,钓底比重稍大,夏香甜、冷香腥。酸臭饵大多数人已不使用了。6、钓具:竿3.6-4.5手竿,我喜欢用溪流竿,优点是轻、软、不易跑鱼。海竿、长竿不在本案。7、线组:主2-3强力,子1-2强力,可根据鱼况调整,上限5 千克的鱼绝对没问题;钩,我用伊豆6-8号,双钩,饵挂上钩,主要下钩上鱼。8、漂象:调零钓二,只要看漂有下顿的动作就要快速打竿,其他上升或抖动时视情况也应提竿,保证聚鱼效果。9、钓位:选大水面陡深处,春秋稍冷时,选向阳处。10、要点: 饵要从上向下打,以保证窝子 每隔15-30秒打一次竿,把饵打碎,提高雾化效果 中大鱼后开始感到较轻,一般稍后开始发力 准备大抄网,尼龙线的,减轻抄鱼阻力 要有大鱼护 要有好身体抬鱼。鲢鱼的钓法自由钓浮就是钩、饵、坠都*大漂浮在水的上层,不固定,如遇有风天气,就会随风漂移,因此就叫做自由钓浮。自由钓浮的好处是饵团随风漂移,死饵就变成了活饵,容易被鱼儿发现,提高了上鱼率。这种钓法可用坠子也可不用,大块的饵团已经替代了坠子的作用。一般来说,饵团漂到的地方,正好是下风向,正是饵料丰富、氧气充足、鱼儿较多的地方。拉砣钓鲢法拉砣法做法简单,操作方便,最适合钓鲢。我们知道,鲢鱼属于中上层鱼类,鲢鱼咬钩后既不往岸边走也不往水底下钻,而是在水面上打转转。另外,鲢鱼喜欢在浅水近岸处活动,儿拉砣恰恰又投不了多远,正好发挥了拉砣法的长处儿避免了其短处。其做法和海竿钓鲢法一样,所不同的是不用海竿,而是把主线绕缠在一节长15厘米直径4-5厘米的木棒上或其他类似的东西上均可。缠主线时要注意按顺序,不要交*,投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向,可在有鱼活动而海竿却无法投掷的地方投放,能起到见缝插针的功效。饵团投掷出去后把主线的末端在一块竹片上,竹片插在岸边,如有必要,也可在竹片头上栓一个铃铛。鲢鱼吃食中钩后使劲的乱撞,看见竹片频频点头或铃铛震响,你去往上 拉线,一条活波乱跳的鲢鱼就可以入护了。如果周围环境允许,也可以多整几付线组,一般8-10付较佳。钓鲢有四忌要记住:一忌水温过低,鲢鱼的适宜水温在22-32摄氏度之间。二忌天气闷,钓鲢鱼最适宜在晴朗的天气进行。三忌深水钓鲢,钓鲢鱼的适宜水深在2-3米之间为好。四忌酸臭味过重,适宜的酸臭味应不刺鼻为好。 手杆如何钓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