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第一框题。本框共有三部分“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看,第三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延伸,是全书的核心所在,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从本课的内容来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落脚点;从本框而言,本框是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依据,是第七课的开篇之作。二、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渐增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对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应提高学生分析文化的水平和正确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本领,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课前进行合理分组,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帮扶,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三、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发其学习兴趣”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本堂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选取有时代感和时政强的图片材料和视频,将学生带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价值、态度观的统一。四、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2、能力目标:(1)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学会从古今爱国事例中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把握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从而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2)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五、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教学难点: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策略:本堂课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2、教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3、学法:情感体验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七、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视频)播放2014年9月林丹在韩国仁川夺取亚运会两连冠的片断。问题设置: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归纳:林丹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体现拼搏、向上、前进的力量,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就如乐曲的前奏,能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作用。当学生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听到国歌奏响时,都会感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导入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上课激情,从一种我得学的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二)讲授新课环节一:感受民族精神板书:1、中华民族之魂(为什么)【自主探究】林丹的成就让人羡慕,可是冠军荣耀的背后付出的是数不尽的汗水。凭着对羽毛球的热爱和骨子里一股不服输的倔强,最终他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成为世界羽毛球史上“大满贯”第一人。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倡林丹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问题二: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学生阅读教材,自由发言。教师归纳:(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设计意图:民族精神、精神力量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以学生熟悉的热点话题入手,通过林丹的材料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通过感性材料体会到民族精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然后以问题形式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阶段立意,让学生归纳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提高学生归纳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环节二:理解民族精神板书: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自主探究】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给海南人民带来很大的破坏,在台风灾后重建工作中, 海南人民发扬“大爱同心、坚忍不拔”的救灾精神。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内容?教师归纳:海南人民抗灾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设计意图:为突破本框的重点知识,以重大时政入手,通过海南人民抗台风救灾事例,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学会分析时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用典故或名言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划分小组,明确任务,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共享探究成果。第一组(团结统一):典故土尔扈特东归。第二组(爱好和平):历史上与日本、朝鲜的友好往来;先秦时期思想家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第三组(勤劳勇敢): “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第四组(自强不息):“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五组(爱国主义):钱学森、赵忠尧等爱国学子海外学成归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是本堂的中心环节,既要体现我们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要注重凸显民族精神的力量。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基本内涵的理解,增强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坚持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环节三:需要民族精神板书: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怎么办)【自主探究】视频:2014年“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公益广告问题1: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项内容与爱国主义的核心有什么关系?问题2:爱国是抽象还是具体的?我们应该怎样表达爱国情感?请举例说明。问题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教师归纳:(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2)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学生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在实际行动中表达爱情情感。从大的方面,要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平等等;从小的方面,要努力学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等。(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设计意图: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爱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跟我们无关。为突破这个的难点知识,实现从观点理解到行为落实,我采用了爱国公益广告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感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意识到爱国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爱国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小结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的知识结构。设计意图: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结本课的知识结构,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寄语: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梦”我们并不陌生。“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其中,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声。【学以致用】邓小平同志对我们的祖国说了一句非常深情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弘扬以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