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P1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P2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P2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P3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P37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P5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P5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P6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P7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P7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P11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P14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P14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P15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P18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P23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P231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P24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P24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P2522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P2623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P2624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P2725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26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2727清末输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体。()P29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P34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P35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P364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P395教育与政治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6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417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P448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P459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5210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P6311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P6112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P44、P8213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P5314学校教育应当回避社会文化中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方向不一致的方面。()P58第三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P662为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易于评价,常用内隐性、体验性的词语来表示目标。()P673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的培养目标。()P674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P69-705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P726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P737教育目的中的社会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P69-718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错误,在于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P749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P7610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P7611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P8012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P8613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P8614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P8715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P86-871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8917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18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P8919在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P8920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P902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P98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1学生与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诸矛盾中的一对主要矛盾。()P1002教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班级微观环境的建设中。()P102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P1034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部分教师的职责像科学家一样肩负发明创造的任务。()P103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P1046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P1057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P1178皮亚杰所提出的“运算”与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意义接近。()P119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计过程。()P11910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的不相似性,它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和智力方面的差异。()P1211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人。()P12612卢梭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P12613“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14“儿童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来运行”,这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P127第五章 课程理论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P130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P130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P130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P131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P132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P133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P133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P136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P137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P137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P138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P138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P138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P143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P141杜威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P142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P146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P146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P149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P150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P150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P161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第六章 教学理论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P167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P1683教学等于智育。()P168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P168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P168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P169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P171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P172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P173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P173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P174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P174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P176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P176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P177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P178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P182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P182-190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P182备课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P182-186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P186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P193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193第七章 学校德育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P197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P197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P199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P199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P202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P203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P204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P204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过程。()P2051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P20611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P2061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P20713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P22014.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P22115德育方法应视学生的不同而不同。()P22216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P22217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P22418赋予班干部特定的权威是管好班级的“不二法门”。()P239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230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P230-231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P231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P235-236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P236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P237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P238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P240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P24012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P24013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24214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P24315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P24416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抗疫课件教学课件
- 抗凝药物课件
- 2025年医用消毒灭菌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呼吸科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戚佳丽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建行考试笔试题目及答案
- 美术中招考试题及答案
- 装火车工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管理考试真题及答案
- 司法考试综合题及答案
- 企业级IPv6网络改造及升级服务合同
- 地基沉降量计算-地基沉降自动计算表格
- 巨人通力电梯NOVA GKE调试说明书故障代码GPN15 GVN15-GKE - 51668093D01-2022
-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拼音版)
- 2025数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复习讲义含答案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联读课件3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家具厂封边技能培训
- 重点群体人员本年度实际工作时间表
- DBJ50-T-386-2021 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标准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第1章-数据科学概述
- 健康指南妊娠糖尿病孕期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