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教学说开去——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_第1页
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教学说开去——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_第2页
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教学说开去——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_第3页
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教学说开去——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_第4页
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教学说开去——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教学说开去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网络虚拟教室为学生在班级条件下改变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条件。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分享他人的言语活动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叶圣陶先生在1977年8月所作的自力二十二韵中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些话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阐述得非常清楚,放手让学生“独行”才是根本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我接触网络平台时间不久,从10月份开始一直在持续使用、探索、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我在基本熟悉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展开了完整的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推进中,网络平台的作用比较明显。下面,结合许三观卖血记的推进,我来谈谈网络平台条件下关于“预习”的一些浅见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都存在一个问题:传统的“预习”难以奏效。传统的“预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回家“看看书”。学生的书读了没有,读到什么程度,我们做教师的常常无从了解。这样的要求布置下去,很多时候仅仅为了上课的时候省去长时间阅读文章的环节,但麻烦的是,因为无法“检查”,会有不少学生没有“看看书”,上课的时候如果省去了阅读环节,课堂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另一种是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甚至要学生写出“预习”作业来检查“预习”情况,更有甚者制定出“学案导学”,印成一张一张的大卷子。这种“预习”是针对上一种“预习”的弊端制定的,一来可以保证学生把书读了,二来也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方向性,便于教师展开后面的教学。但是,抛开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说,这种“预习”存在更多问题:一是怎么设定问题,设定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尚未接触文章,教师对于预设的问题的深浅程度很难把握,没有丰富的经验很难做到把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第二是问题本身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能够引导学生在初读文章之后进行思考。第三个问题我认为是最关键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一旦知道了结论性知识,记性活动就开始加强而探究活动随即减弱。甚至有人认为:知道便是扼杀,探究便是解放。在“导学”中,问题是老师提出的,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只是顺着别人的思路想下去,在学生自己的自由思考之前,老师已经用一些自以为重要的问题挡住了学生思想的其他去路。而且“结论”常常已经隐含在老师的问题中了。找寻思考方向的过程丧失了,在别人的指引下进行的思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得到的结论即使是绝对真理又有什么用处呢?我甚至以为,第三个问题不解决,前面两个问题处理的越“好”学生的思想也就被堵得越“死”。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还不如仅仅“看看书”。许三观卖血记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篇全新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方面无可因袭,绝大多数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这篇文章。虽然看了一些老师的很有价值的教学设计,但是我还是觉得很迷茫。其实,面对京版教材,令教师迷茫的又何止许三观卖血记一篇文章? 的教师又何止我一人? 我们到底在迷茫什么?看不懂文章?似乎不全是。抛开理解程度的深浅不谈,一个合格教师,又有各种教学参考书的指导,总不至于把文章看“拧”了。想来想去,我觉得我的迷茫不在“读”而在“讲”。讲什么?怎么讲?谁来告诉我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的目标怎么设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自己冥思苦想这些?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面对全新的文章都只是一个“读者”。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完全一样的,我们都是“读者”。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阅读这篇文章我会有什么收获每个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是语文,阅读感受与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那种希求学生个个都是文学青年,个个都先天热爱语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学生们面对的是许多课程。要让学生像语文老师一样喜欢语文,像数学老师一样喜欢数学,像化学老师一样喜欢化学那绝对不现实。教师冥思苦想出来的教学重点难点未必与学生的感受一致。结果难免是教师讲的兴趣盎然,学生听得兴味索然。即便两者是一致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以此为指导思想,也会钳制学生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仅仅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把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确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有多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如何体现呢?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是配角,更不是看客、听众。想来想去,我决定把传统做法的次序颠倒过来,把“确定教学重点做出学习指导”的方式转变为“要求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汇总分析这些问题,找出教学重点”。这样,教学的重点就不再是教师“想”出来的,而是学生“提”出来的。既省去了教师冥思苦想的辛劳,又不会有教学重点偏移的危险。学生疑问多的地方自然是难点,学生感兴趣能生发的地方,自然是重点。教师该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读文章,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文章读熟读精,为引导学生作储备。为保证文本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重视文本、从文本出发的阅读习惯,我在网络平台上设置了一个专栏,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思考,在网络平台上以跟帖的形式上交学习成果。1.用几句话概括选文部分的几个环节(有几个环节写几个句子)2.文章中哪些地方特别出乎你的意料,简要说说你的困惑。(字数不限)理清文章的环节是个“体力活儿”,更多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没有一定的理解作基础疑问也就提不出来,提出来也不会是价值较高的疑问。很多学生反映,为了完成“用几句话概括选文部分的几个环节”这个他们眼中真正的“作业”,他们把文章看了至少两遍。为了应对“文章中哪些地方特别出乎你的意料,简要说说你的困惑”他们在看书的过程中“瞪大了眼睛”。学生的“阅读成果”在平台上渐渐呈现了:姓名:于洧龙昵称:龙1.许三观为救一乐要去卖血。2.许三观在卖血前吃雪,人们看到了,知道了原因,纷纷给他送水和盐。3.许三观卖完血跟年轻人一起晒太阳,并告送他们他刚才吃雪的事,他们不信,以为他发烧了,最后他们同意了他刚才的话。意料:许三观认为在献血前吃雪,血就会变多,就可以多献困惑:为什么许三观就靠着卖血挣钱?姓名:高寒昵称:浅笑一、 许三观踏上卖血之路二、 路人看到许三关在喝河边的水,得知是为了救儿子一乐的时候,纷纷拿出了热茶和盐。三、 许三观在林浦医院里卖血。四、 许三观卖完血后,晒太阳说冷,路人以为是许三关发烧了,查知真没发烧后,纷纷散去了。最大困惑:许三观为何最后,在路人散去了后,一个人笑了起来?姓名:杜战文昵称:狗哥1.许三观为救儿子要去卖血。2.许三观为卖血在河边喝冷水,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3.许三观卖血换来了钱。4.许三观卖过血后感到冷,被路人嘲笑,在许三观解释后,虽然认同了却纷纷散去,没有帮助许三观。困惑:和楼上的一样,怎么让楼上的占了先呢,我也注意到这一点了,许三观如此悲惨,以至于要卖血给儿子治病,他怎么还笑得出来,是不是把卖血当做很稀松平常的事了,或者当作了一种谋生方式?姓名:韩艾昕昵称:天会放晴 他先坐船来到林浦,喝冰凉的河水。好心的林浦居民看到他,给他热茶喝还给他好多盐让他留着吃。许三观谢过他们后就去卖血了,并向原来一样吃了炒猪肝喝黄酒。可当他走到大街上,她还是感到身体阵阵发冷,与年轻人谈话,他们都以为他发烧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与年轻人谈话后居然哈哈笑了起来,要是一般人都会发出叹息之声的 (让读这篇课文时,我就回家把这部小说看了一遍觉得许三观这个人太善良了!真的,一乐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但他却为一乐一路卖血卖到上海为他看病。他媳妇被批斗他还每天给她送饭饭里还偷偷藏了红烧肉还有等等。他也算是好人有好报) 姓名:杨晓雅昵称:雅风无痕()1:许三观安顿家事,出门买血2:在林浦的河边喝水为了买血3:在医院卖血后自身的感受4:在林浦街头晒太阳和青年们的对话(二)让我质疑的是:那时侯又不只卖血可以过生活,还有其他的方法,但许三观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一条路?而且没有一点后悔!学生读过书了,思考了,有了困惑了,后面就是把这些问题汇总,进行分析,找出习的重点,把分散的零星的问题整理成相对集中的问题。这个工作的难度在这篇文章中并不很大。学生就全文提出的困惑比较集中在两个点上:1许三观为什么一定要采取卖血这种方式;2文中许三观为什么“笑”。这两个困惑是学生的阅读后的感觉出来的,以此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我觉得是合适,有的放矢的。教学重点难点在哪里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此为出发点也就不再困难了。从教师假想“重点难点”到学生自己发现“重点难点”;从教师假想教学目标,到围绕学生的困惑与感悟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这是我个人的一次进步。平台使这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的方式更加便捷。现在,在我的教学中,预习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再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预习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点。没有这个点我就无法使自己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些重要元素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不能对应学生的需求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预习”只是保留传统的说法。在还不能找出更合适、更能得到广泛认可的的词语来替代“预习”两个字之前,姑且先保留这个说法。叶圣陶先生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动天君”:(“动天君”系叶圣陶家乡苏州方言,即动脑筋)“预”本是“事先”的意思,但是“预习”不是“正式学习”之前的一个附属环节,“预习”本身就是学习。新课标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学生学习方式需要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这种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重新认识“预习”,放手让学生在“预习”阶段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在“预习”阶段,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思想指导”,那种预设好要学生感悟什么,思考什么的做法都难免带有“限制性”。我觉得,每一篇文章的内涵都是丰富的,其中都有很多未知空间。每一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阅读中那种要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的做法是错误的。一篇文章可以被一个语文老师完全吃透?如果不可以,就不要把自己的“点滴见解”当作大海。让学生自己想,他们是鲜活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出来的东西是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阅读的“初体验”弥足珍贵,教师千万不可以在这个阶段横插一道,一下子遏止了思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阅读的“初体验”是模糊的,传统教学条件下,学生们不习惯交流这种体验,也没有条件充分交流。虚拟教室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学生分享他人的“思考和体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那些模糊的、感性的阅读体验在平台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清晰,理性化。学生们在平台上交流困惑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自我解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用带着条条框框看文章,学生的阅读是自由状态下的阅读,提问是自由状态下的提问。学生在这个阶段收获了阅读的快感,通过“感受鉴赏”在的感性层面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