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城市内涝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5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遭遇暴雨侵袭,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11省区市受灾严重。每次暴雨来袭,大城市屡成泽国,内涝问题成为近期困扰中国城市的燃眉之急。虽然极端气候是造成此次涝灾的直接原因,但也暴露出城市水泥“硬壳”下排涝系统的“软肋”,让城市治水能力潜在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防涝成了每年夏季城市应急的“必修课”。如何治水,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安全的新命题。【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工程、发展建设【调查背景】入夏以来,我国频频遭遇城市内涝的窘境。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城市瞬间变成“水城”。不少网友戏谑: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月,至少已有14个城市出现内涝。问题是,内涝集中来袭,中国大都市一一失守,病因何在?有无良方?【基本情况与分析】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晋“水城”是内陆城市长沙。6月28日,长沙6个小时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区积水,一些路段积水甚至没过大腿。6月28日,长沙市芙蓉路一段路面积水严重 新华社发但从全国来看,长沙的内涝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是闷热的暂时离开,还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等。6月23日,北京遭遇强降雨,海淀区沙窝桥附近拥堵不堪 新华社发让人痛心的是,两名青年因下车推雨中熄火的汽车掉入污水井中,瞬间被水卷走。6月24日,两人的尸体在距离事发地3公里处的管井中被发现。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路透社推出题为“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的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标题。仅仅一周前,也因为一场暴雨,让“到武汉来看海”成为网络流行语。进入雨季以来,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月,至少已有14个城市出现内涝:(按降水量从高到低排序)1 江阴 (7月13日)江阴暴雨,24小时降水量达234.4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的极值。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2米。2成都 (7月2日)成都市区4小时雨量最大达到215.9毫米,接近历史极值。成都2名市民在水中行走时被电击身亡,8人失去联系。3咸宁 (6月13日)湖北咸宁雨量接近200毫米,部分地方水深达到4米。4万源 (7月6日)万源市遭特大暴雨袭击,最大雨量已达150.2毫米。5扬州 (7月5日)凌晨4时开始,扬州突降暴雨,5小时内降水达101毫米,是该市今年最大一场急暴雨。6南京 (6月17日)国家气象基准站测得雨量为79.2毫米,部分地区超过120毫米。7日照 (7月2日)平均降水量74.5毫米,其中五莲县降水量最大,达到136.7毫米,暴雨引发内涝。8武汉 (6月14日)降水量达74.1毫米,最大的地方为181.9毫米,一天降水量相当于今年1月到5月降水量的40%。9北京 (6月23日)城区平均降水63毫米,最大降水量达到192.6毫米,是建站以来的最大值,16时到17时的雨量达128.9毫米/小时。10青岛 (7月2日)全市平均降水量57.1毫米。雨量最大时,达到了40分钟降水66毫米。11长沙 (6月28日)从8时至14时,6小时内降雨达54毫米。暴雨导致长沙金盛布业市场内280多家门面仓库被淹没。12重庆 (6月17日)多数站点雨量超过50毫米,最大累计雨量为182.7毫米。13合肥 (7月11日)合肥突降暴雨,6小时内淮河以南部分地区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00毫米。14济南 (7月2日)市区降水量达41.6毫米。市区南辛中街、营口路路面水流湍急,水深处接近膝部。仅仅一场强降雨,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今年以来,这样的极端气候灾害场景,屡屡在我国各大城市上演。城市内涝,从未像今天这般引起公众强烈关注。是雨太大,还是我们的城市防涝工程积弱已久?下一个,会是谁?【调查结果及分析】一、反思:为何屡灾屡淹暴雨让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变得脆弱而无奈,频繁的内涝使大家不得不把视线转向一个个城市的地下,这片被成为“城市良心”的区域,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为何屡屡经不起考验?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排水不畅?(1) 极端天气造成暴雨频发广东、重庆等地连续发生极端气候事件,这种状况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赤道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明显影响。(2) 城市范围扩大导致雨岛效应城市范围急剧扩大,所在的小流域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透水面积减少,而城市的主干排水设施没有相应增加,排水不畅导致内涝成灾。(3) 现行城市防汛标准过时暴雨暴露出城市应急体系的不完善。气象部门仅提前一小时预警,而涉及城市公共管理的部门如市政、交通、公安等也没有及时联动起来应对。(4) 城市排水泄洪能力不足忽视了城市内部、“小江小河”的排水排涝设施建设,城市排水泄洪能力不足,以致疲于应付涝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却总是难以标本兼治。(5) 垃圾堵塞下水道城市内涝可能跟建筑垃圾非法排放有关。由于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 (6) 城市道路“硬化”高楼大厦数量急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来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场雨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水泥阻挡。(7) 城建缺乏长效防控机制国家对城市主干道要求的排水能力标准是一年一遇,但这个标准是很久以前制定的,与如今城市发展的规模已经不相适应。(8) 城市草地森林面积有限随着城市硬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雨水难以自行排除,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排走。 2、 国际经验:如何排水今年南方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给南方许多城市造成极大的“城市内涝”压力,广州城区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内涝灾害。全市共发生内涝点118个,其中89处为新增内涝点,44处严重水浸。而广州市水务局刚刚于3月30口宣布,为期1年、总投资达9亿元的广州市水浸街整治工程已提前完成全部228个改造点中的176个,并称备受关注的岗顶排水管网改造和排涝泵站建设已基本完成。在继2009年3月28口遭遇特大暴雨之后,广州市斥巨资打造的所谓“全面升级”的城区防水浸系统并没有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作用,仅5月7口的强降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 .4亿元。5月19口新加坡联合早报以“重地上、轻地下”,城市规划弊端暴露为题对中国南方暴雨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进行了专题评论。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聚集程度提高,我国城市地区对洪涝的敏感性不断增强,而我国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经不起洪涝灾害的考验,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而放眼世界,国际上有关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经验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日本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并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_500m3的雨洪调蓄池。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止城市内涝灾害。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较地面低0.5 -1.Om,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10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达200-300m3/s。日本东京拥有全世界最知名的排水系统。东京下水道系统以合流制管道系统(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为主,包括管渠、抽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场。其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管的总长度超过1.5万公里,用于管道清扫和维护管理的检查井超过47万个,平均每33米就有一个。 (二)德国为提高城市排涝能力,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新型雨水处理系统一一“洼地一渗渠系统”。该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该系统代表了“径流零增长”的排水系统设计新理念,其目标是使城市范围内的水量平衡尽量接近城市化之前的降雨径流状况。系统的优点在于不仅大大减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径流,延缓了雨洪汇流时间,对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从降雨径流传输与贮存技术来看,德国传输径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沟则既考虑了雨水传输的功能,也考虑了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通常是将其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降雨径流的贮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总之,德国将雨水的传输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轻了水处理厂对雨水处理的压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观。德国汉堡建有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可以发挥很强的调度水量作用,大规模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在柏林,由于广泛推行城市集雨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涝能力,而且实现了对雨水的最大收集利用。此外,德国还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减少雨水径流。在立法保障方面,德国立法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用还是居民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 (三)法国由于因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而导致的严重水污染和城区内涝的历史教训,法国历来十分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并且以历史悠久而著称。法国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完善,目前总长达2347公里,远远超出了其地铁系统规模。除规模瞩目外,其设计和管理也极为周到。城区下水道均建于地面以下_50米,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管道设计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如此宽大的排水系统,不仅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有利于电力、通讯设施线路的布局。具体到细节,基于对地面雨水流量的充分估计,巴黎城区主干道的井盖孔密且直径大;住宅区内的下水道入口设计成簸箕状,进水口也较大。城区总数达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均统一编号,由1300多名专业人员负责维护。凭借发达的排水系统,使巴黎可以从容应对大至暴雨。不仅如此,由于设计合理,整洁美观且规模宏大,其下水道系统已经成为代表性景观。此外,巴黎的城市排水法律保障体系也相当完善,专门制定城市防洪法,内容涉及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等与城市防洪相关的各个方面。 (四)美国美国在城市防涝方面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美国早已有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其多个州均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并制定了详尽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手段。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以芝加哥为代表,美国鼓励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其他很多城市还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五)荷兰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颇大。为有效应对这种情况,鹿特丹开创了其独有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体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荷兰气候环境保护署专家阿瑙德莫伦纳称,为有效疏解剧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结合都市空间开发大量空旷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这些地方平时为公用设施,大雨到来时就变成储水空间。这就是其独特的“水广场”概念的由来。 除上述国家以外,英国、丹麦、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国家在城市防涝方面也都以注重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而成为可资借鉴的目标。【评价建议或对策】一、加大投入,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主要措施为:(一)改造城市排水出口的河渠,解决好全市排水出路问题;(二)加大排水干管建设力度,增加服务面积,加快城南开发区等新区与城市排水体系连接段排水管网的建设进度,保证新区顺畅排水。(三)尽快实施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管道系统完好率。结合旧城区道路改造,对旧管进行翻建,消除临时排水措施,同时做好对其他管道的维护,以保证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提高排水管道完好率;(四)改造区域雨水系统,解决汛期内涝问题,对积水点涉及到的雨水管渠进行改造和扩建,彻底解决市区汛期内涝问题。暴雨洪水,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现象,我们还左右不了。但解决城市水灾问城市内涝、排水工程、发展建设入夏以来,我国频频遭遇城市内涝的窘境。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城市瞬间变成“水城”。不少网友戏谑: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月,至少已有14个城市出现内涝。问题是,内涝集中来袭,中国大都市一一失守,病因何在?有无良方?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晋“水城”是内陆城市长沙。6月28日,长沙6个小时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区积水,一些路段积水甚至没过大腿。但从全国来看,长沙的内涝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是闷热的暂时离开,还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等。让人痛心的是,两名青年因下车推雨中熄火的汽车掉入污水井中,瞬间被水卷走。6月24日,两人的尸体在距离事发地3公里处的管井中被发现。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路透社推出题为“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的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标题。仅仅一周前,也因为一场暴雨,让“到武汉来看海”成为网络流行语。进入雨季以来,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月,至少已有14个城市出现内涝:(按降水量从高到低排序)仅仅一场强降雨,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今年以来,这样的极端气候灾害场景,屡屡在我国各大城市上演。城市内涝,从未像今天这般引起公众强烈关注。是雨太大,还是我们的城市防涝工程积弱已久?下一个,会是谁?暴雨让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变得脆弱而无奈,频繁的内涝使大家不得不把视线转向一个个城市的地下,这片被成为“城市良心”的区域,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为何屡屡经不起考验?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排水不畅?广东、重庆等地连续发生极端气候事件,这种状况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赤道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明显影响。城市范围急剧扩大,所在的小流域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透水面积减少,而城市的主干排水设施没有相应增加,排水不畅导致内涝成灾。暴雨暴露出城市应急体系的不完善。气象部门仅提前一小时预警,而涉及城市公共管理的部门如市政、交通、公安等也没有及时联动起来应对。忽视了城市内部、“小江小河”的排水排涝设施建设,城市排水泄洪能力不足,以致疲于应付涝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却总是难以标本兼治。城市内涝可能跟建筑垃圾非法排放有关。由于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 高楼大厦数量急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来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场雨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水泥阻挡。国家对城市主干道要求的排水能力标准是一年一遇,但这个标准是很久以前制定的,与如今城市发展的规模已经不相适应。随着城市硬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雨水难以自行排除,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排走。 今年南方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给南方许多城市造成极大的“城市内涝”压力,广州城区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内涝灾害。全市共发生内涝点118个,其中89处为新增内涝点,44处严重水浸。而广州市水务局刚刚于3月30口宣布,为期1年、总投资达9亿元的广州市水浸街整治工程已提前完成全部228个改造点中的176个,并称备受关注的岗顶排水管网改造和排涝泵站建设已基本完成。在继2009年3月28口遭遇特大暴雨之后,广州市斥巨资打造的所谓“全面升级”的城区防水浸系统并没有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作用,仅5月7口的强降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 .4亿元。5月19口新加坡联合早报以“重地上、轻地下”,城市规划弊端暴露为题对中国南方暴雨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进行了专题评论。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聚集程度提高,我国城市地区对洪涝的敏感性不断增强,而我国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经不起洪涝灾害的考验,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而放眼世界,国际上有关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经验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并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_500m3的雨洪调蓄池。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止城市内涝灾害。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较地面低0.5 -1.Om,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10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达200-300m3/s。日本东京拥有全世界最知名的排水系统。东京下水道系统以合流制管道系统(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为主,包括管渠、抽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场。其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管的总长度超过1.5万公里,用于管道清扫和维护管理的检查井超过47万个,平均每33米就有一个。为提高城市排涝能力,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新型雨水处理系统一一“洼地一渗渠系统”。该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该系统代表了“径流零增长”的排水系统设计新理念,其目标是使城市范围内的水量平衡尽量接近城市化之前的降雨径流状况。系统的优点在于不仅大大减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径流,延缓了雨洪汇流时间,对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从降雨径流传输与贮存技术来看,德国传输径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沟则既考虑了雨水传输的功能,也考虑了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通常是将其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降雨径流的贮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总之,德国将雨水的传输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轻了水处理厂对雨水处理的压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观。德国汉堡建有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可以发挥很强的调度水量作用,大规模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在柏林,由于广泛推行城市集雨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涝能力,而且实现了对雨水的最大收集利用。此外,德国还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减少雨水径流。在立法保障方面,德国立法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用还是居民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由于因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而导致的严重水污染和城区内涝的历史教训,法国历来十分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并且以历史悠久而著称。法国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完善,目前总长达2347公里,远远超出了其地铁系统规模。除规模瞩目外,其设计和管理也极为周到。城区下水道均建于地面以下_50米,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管道设计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如此宽大的排水系统,不仅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有利于电力、通讯设施线路的布局。具体到细节,基于对地面雨水流量的充分估计,巴黎城区主干道的井盖孔密且直径大;住宅区内的下水道入口设计成簸箕状,进水口也较大。城区总数达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均统一编号,由1300多名专业人员负责维护。凭借发达的排水系统,使巴黎可以从容应对大至暴雨。不仅如此,由于设计合理,整洁美观且规模宏大,其下水道系统已经成为代表性景观。此外,巴黎的城市排水法律保障体系也相当完善,专门制定城市防洪法,内容涉及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等与城市防洪相关的各个方面。美国在城市防涝方面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美国早已有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其多个州均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并制定了详尽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手段。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以芝加哥为代表,美国鼓励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其他很多城市还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颇大。为有效应对这种情况,鹿特丹开创了其独有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体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荷兰气候环境保护署专家阿瑙德莫伦纳称,为有效疏解剧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结合都市空间开发大量空旷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这些地方平时为公用设施,大雨到来时就变成储水空间。这就是其独特的“水广场”概念的由来。 除上述国家以外,英国、丹麦、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国家在城市防涝方面也都以注重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而成为可资借鉴的目标。二、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主要措施为:(一)改造城市排水出口的河渠,解决好全市排水出路问题;(二)加大排水干管建设力度,增加服务面积,加快城南开发区等新区与城市排水体系连接段排水管网的建设进度,保证新区顺畅排水。(三)尽快实施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管道系统完好率。结合旧城区道路改造,对旧管进行翻建,消除临时排水措施,同时做好对其他管道的维护,以保证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提高排水管道完好率;(四)改造区域雨水系统,解决汛期内涝问题,对积水点涉及到的雨水管渠进行改造和扩建,彻底解决市区汛期内涝问题。二、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防洪标准采用合理的城市雨洪计算方法,提高城市排水标准。目前排水计算大多采用陈旧的产水模数方法,无法正确反映城市地表的产汇流变化,应当与有关科研院校联系,应用现代的水文学或水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在设定的降雨和地面环境条件下积水的位置、面积和积水深度,来作为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基础。目前邵武市的排水标准是五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城区富屯溪的防洪标准达到了20年一遇的标准。因此城市相对于江河洪水是比较安全的,但是相对于城市暴雨是很不安全的,应提高排水标准。 三、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加大对雨洪的调蓄能力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玛塔5岁课件教学课件
- 中永兴不锈钢公司线材酸洗项目环评报告
- 堤防工程防汛抢险方案(3篇)
- 地坪工程招商加盟方案(3篇)
- 猫咪聚会课件教学
- 审美视域下高中语文专题读写的研究
- 房屋工程实施方案(3篇)
- 狂犬病防治宣传课件
- 安全教育影片培训总结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随笔课件
- 食品安全 课件 高中主题班会
- YS/T 830-2012正丁基锂
- GB/T 31341-2014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 GB/T 29114-2012燃气轮机液体燃料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GB/T 12470-2018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
- GB/T 10799-2008硬质泡沫塑料开孔和闭孔体积百分率的测定
- GA/T 1193-2014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规范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
- 教育科研:教师职业成长的阶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