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2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3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4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 导学案(教师用)目标要求: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2、积累文中阅读常识及诗文名句3、熟读课文,把握杜甫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关系4、学习杜甫对生活的执着以及感时忧国的伟大精神5、学习杜甫的人格报负及为之奋斗的不屈精神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府邸( d) 整饬(ch ) 兖州(yn ) 麻痹(b ) 狷介( jun ) 李邕(yng )气氛(fn ) 王鉷(hng ) 李琎( jn ) 曜(yo ) 恩匦(gu ) 啻(ch ) 啾啾(ji ) 粜米(tio ) 号咷(to ) 鄜州(f ) 禁掖(y ) 邠州(bn ) 阆州(lng ) 王缙(jn ) 李俶(ch ) 回纥(h ) 歔欷(x x ) 妻孥(n ) 鸱鸟(ch ) 糇粮(hu ) 顼(x ) 滦(lun ) 砅(l ) 马嵬坡(wi )2、词语积累:整饬: 整顿,使有条理。 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励精图治: 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乌烟瘴气: 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穷兵黩武: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3、名句集萃: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4、文学常识: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也成为 传主 )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 历史 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测,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 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传记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 自传 、评传 、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杜甫,字 子美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 杜审言 之孙。他的诗歌创作,继承了诗经的 现实主义 传统,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 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他也被称为“ 诗圣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 抒情诗 著称,被鲁迅称为“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阅读文本、合作探究、完成表格】第一部分:长安十年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746年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初到长安,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747年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进行欺骗性考试。杜甫遭受打击,经济形势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内心仍有冲突。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心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751年玄宗过分推崇道教,举行了三个盛典。感到无路可走,趁机写了三篇大礼赋,一时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仕途仍然无望。751年秋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他融化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有力。751年乱世的种子已到初萌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时代姚崇、宋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破坏无余。边将们好大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写出了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边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751年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已。杨氏姐妹荒淫无耻的生活,使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了丽人行,描绘她们丑恶的行为。752年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恩寺塔。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难分,从无语的山川中看出来时代的危机。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753年8月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贵,政府从太仓中开仓放赈。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在这一时期,只有一个朋友郑虔能让他笑逐颜开,有时甚至恢复早年的豪情。豪情虽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但仍不免有深沉、惊悚的感觉。754年他完全没有断念,接连进了两篇赋,同时向权贵投诗,请求他们援引,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逐,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些诗有一定的格式:首先赞颂他们的功业,随后陈述自己的窘迫,最后写出投诗的本意。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里的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心情。755年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峰造极,人民生活穷困到极点,随着频年的水旱灾害,贫富悬殊一天比一天严重,唐代从此结束盛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期。杜甫辞去河西县尉,改就右卫帅府胄曹参军,时常往来于长安与奉先之间。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但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到了奉先,自己周岁的儿子刚刚死去。他把从长安到奉先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看,杜甫在思想的进步与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第二部分:流亡生活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755年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低于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长安。时代变化反映在杜甫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诗歌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斓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756年5月哥舒翰正统领20万军队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但不久全军溃败。杜甫从奉先带领一家人到了白水,随即开始流亡生活。757年彭衙行真实而自然,透出一股诚朴的气息,充分发挥了作者的写实天才。756年鄜州三川山洪暴发,兵灾和洪水使万家被难,玄宗逃出长安,遭遇马嵬坡事变,7月,太子李亨继位。杜甫将家安在鄜州城北的羌村。8月洪水落后,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武,被胡人捉送到沦陷的长安。756年10月房琯率军收复两京,却在一天内全军覆没。胡人凯旋,失望和痛苦的是长安人民。杜甫困居长安。关心着远方的战局,想念着自己的亲人。悲陈陶中写出了人民对官军的渴望。悲青坂中表示反攻要等待条件的成熟,不要焦急。他个人的生活和心境在春望中得到充分的表达。757年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至凤翔,情势有所转变。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卷入了一件长期的政争中。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逃时提心吊胆的情形。757年8月肃宗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望亲人,政治生活失败,被皇帝放还回家。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北征,这首诗用高度的写实技巧写出了旅途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第三部分: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757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回长安。杜甫和家人再次回到长安。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兴奋的心情。757年11月-758年6月胡人势力依然猖獗,长安物价飞涨。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官左拾遗,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唱和诗和朝谒诗,毫无光彩,缺乏充实的内容,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758年离开皇帝被派到华州做司功参军,政治失意,心境凄凉。他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由此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758年相州唐军大败,洛阳一带骚动起来,到处呈现着紊乱与不安。杜甫先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一路上,接触的都是那些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在官吏残酷的驱使下担受着无处申诉的痛苦。三吏三别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优秀传统,不只单纯的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封建社会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是由于他接近了人民。759年民生凋敝,外族侵凌,国力空虚。洗兵马一诗把当时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朝廷的种种缺陷。三、【讨论小结】1、本文所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长安十年”:杜甫的困顿、正是这些困顿,孕育了他思想变化的种子。(2)“流亡”:使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从而丰富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离开闲散的官吏生活后所取得的诗歌成就。2、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的豪情还没有消逝,他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湖人士”,一方面又想 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 (2)他有对 统治者 的不满和悲愤,如初试不第时以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悲愤。(3)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 不择手段 的地步。(4)他也有朋友,如 高适 、 岑参 、 郑虔 等,正是这些朋友,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5)他用 兵车行替人民说话,以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以三吏、三别表达对人民的同情。(6)他同普通人一样掺杂在流亡队伍中,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且为了生计而奔波。(7)面对胡人的凯旋,人民的痛苦,他期待 官军的反攻 。(8)他 关注现实 ,终日密切注意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9)他任左拾遗一职, 忠于职责 。(10)他站在 民族 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 人民 立场上,他揭露朝廷的缺陷。(11)他虽然看见人民受了那么多统治者带给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的膨胀,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3、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作者在文中对唐代的长安,唐代政治显露出的日趋腐化征象: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残酷的战争、安史之乱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把杜甫放到如此的背景之下,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背景,为杜甫的思想转变提供依据,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丰满、更真实,达到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四)杜甫诗歌鉴赏1、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是杜甫的代表作,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相同点:同样都用高度写实的技巧写出旅途的经历与家境的贫困。不同点:前者叙述了大乱前人民的痛苦,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后者则表达了他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前者用了自然平易的语言,读者容易了解,后者诗句比较艰深,不是人人所能接近的。2、阅读月夜回答: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包含几层意思? 两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