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教材分析本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美苏之间关系的缓和与紧张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美苏争霸的基本史实。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概况及影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美苏争霸的过程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识图能力,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美苏争霸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下认识:冷战是大国集团之间实力抗衡、利益博弈的结果,不符合时代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史实。【教学难点】认识从美苏争霸中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 了解20世纪80到90年代之间的世界局势,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否标志着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讲授新课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2)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阻碍了经济发展。(3)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表明美国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实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2表现(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2)欧安会时间:1975年。地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结果: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确认了二战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规定促进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1.苏联入侵阿富汗(1)原因苏联在全球进行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1979年,阿富汗新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2)经过1979年12月,苏军突袭阿富汗,打死新总统,占领首都喀布尔。随后,迅速占领阿富汗全境。(3)结果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美、苏关系重新紧张。2美、苏对抗再现(1)表现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2)结果: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三、“第二次缓和”1.原因(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2)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2表现(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四、“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德国统一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实现了统一。3苏联解体(1)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苏联经济继续下滑。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国内局势失控。八一九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