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人生最美是寻常_第1页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人生最美是寻常_第2页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人生最美是寻常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最美是寻常1915年,为反对包办婚姻,她闹起家庭革命;1923年,曾经青梅竹马的未婚夫提出退婚,他们闹得满城风雨;之后,大学教授吴宓对她的苦苦追求让“三洲人士共惊闻”;1935年,她以33岁之龄嫁给66岁的国民党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更是成为一时话题是的,有着如此爱情传奇的女子就是毛彦文。毛彦文,出生于1898年,自幼聪慧,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七岁受教于蒙馆,虚岁16时被保送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22岁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31岁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正如罗家伦的女儿罗久华所说:“毛彦文女士堪称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然而,晚年,毛彦文回顾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评价却是:碌碌终身,一无所成。少年抱负,无一实现。此生有三分之二岁月在悲苦坎坷中度过一水木年华的歌曲墓志铭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遇见你。”由此可见,出身及生命中的际遇对一个人的影响。毛彦文出身于乡绅家庭。母亲育有一子六女,一子两女夭折,因为没有儿子,而受尽丈夫的冷落、婆婆的虐待和妯娌的争斗。母亲曾对年幼的毛彦文说:“记住,你们姐妹长大了要为我争气,好好做有用的人!”在男尊女卑的宗法社会里,要享有“与男子平等对待”这一基本的女子权利,是那么难。与毛彦文同时代的凌叔华曾在自传体小说古韵中感叹:“我一想到自己是个女孩就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心理,加上时代风气的熏染,促使凌叔华走上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甚至更激进。她曾对女儿陈小滢说:“女人绝对不能向一个男人认错,绝对不能。”“你绝对不能给男人洗袜子、洗内裤。这丢女人的脸。”毛彦文也走上了争取自身基本权利的道路。14岁时,她参加县里发起的天足运动,虽然上台演讲时因紧张忘词,却能急中生智捐一枚银元做天足会基金而从容下台;17岁时,为反抗嫁入在她八九岁时父亲即为其订婚的方家,她“预备跟父亲斗争到底”;在读湖郡女校时,江牧师曾要她领洗礼,她却因江牧师的“如果不领洗,你上不了天堂,将会下地狱”、“你的灵魂不会得救的”等几句话而终身未入教;她“志在读大学”,当她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被拒、转投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却以浙江省第一名录取时,她写公开信登在上海时事新报质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务长陶行知“为何南、北高等师范有如此不同的标准”;她外出求学,还曾介绍妹妹出来读书,在江苏第一中学供职后,负责两个妹妹的读书费用,北伐混战、学校停课时,携妹妹仓皇出逃、谋生如此的刚烈与强悍,也许不过是为了摆脱内心的自卑与虚弱,不过是为了追求一个女子最基本的权利。二毛彦文晚年回顾人生时曾说:“这一生似乎只有两种潜力在推动我的一切。一是情窦初开时即坠入初恋深渊,二是与熊氏缔婚”在卑微的童年里,母亲常把毛彦文送到外祖母家。这时,长她四岁的表哥朱君毅出现了,对她关爱备至。毛彦文在家庭中缺失的爱在这里得到了加倍的补偿,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上了表哥的印迹,“将他的一言一语,奉为圣旨”。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学校停课,在北京求学的朱君毅随毛咸等人在家乡办西河女校,毛彦文是其中二十几个学生之一。这给她带来了丰富的新知识和广阔的见闻,为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毛彦文对朱君毅敬爱有加,“认为他是世上最有学问、唯一可靠的人”。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订了婚。如果说她的出身家庭埋下了她走向自我解放的火种,那么,朱君毅无疑引燃了它。在朱君毅的影响下,毛彦文接受新思想,闹家庭革命。朱君毅赴美留学,毛彦文入读的是湖郡女校,为的是在这个教会学校,能“多读点英文”。朱君毅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统计,毛彦文在金陵女子大学则主修教育,辅修社会学。然而,有着“须水郎山亘古不变”誓言的恋情却有了变故。留美归国一年后,朱君毅就提出了退婚。在爱的荒漠里,本以为他是一生的依靠和方向,却不曾想他却伤她最深。自从与朱君毅解除婚约后,毛彦文“想尽办法,避免与与朱有关的事或人接触”。毛彦文从此“失去了对男人的信心,更否决了爱情的存在”,这之后的近十年里,虽不乏有追求者,却不敢再涉足爱。然而,她与朱君毅相恋的信物朱君毅在北京清华学堂毕业时的班级纪念别针,她却保存了69年,直至感觉自己余年无几、不愿这枚小别针落入不相干的人手中当废物丢掉,特交给朱君毅的侄女朱韶云。多年后,得知朱君毅逝世的噩耗,毛彦文旧情复炽,在悼念文章中写道:“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创造者,是功是过,无从说起。倘我不自幼年即坠入你的情网,方氏婚事定成事实,也许我会儿女成行,浑浑噩噩过一生平凡而自视为幸福的生活。倘没有你的影响,我也许不会受高等教育,更无论留学。倘不认识你,我也许不会孤零终身,坎坷一世。”三也许,毛彦文爱上的不是朱君毅这个人,而是他带给她的温暖和安全感。与朱君毅分手后,朱君毅的留美同学、文学家吴宓曾苦苦追求她,为她离婚,为她写诗,给她写了不下数百封信,成为文坛佳话,却终不为她接受。在吴宓向别人倾诉烦恼的信中,似乎可以看出毛彦文内心的犹豫与纠结。吴宓这样写道:“既来函电允婚,而宓千方百计,函电招其来欧,终不肯来总是坚执要宓去美洲结婚。既不肯来,则应与我断绝,许我自由,但又不断地来函诉苦,说她已碎了的心再碎;责我为君毅第二,弃了她;又说她受骗,说世上决无爱情。”渴望爱却不敢轻易相信爱,也许是浪漫的吴宓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后来当长她一倍的熊希龄向她提婚时,虽然她清楚熊希龄要续弦,“多半为慈幼院找继承人”,虽然年龄悬殊、辈分不合(熊的内侄女朱曦是其同学,毛曾称熊老伯),但考虑到“他将永不变心”、“不致有中途仳离的危险”,在朱曦牵线、熊芷代父求婚的情况下,毛彦文最终答应了。婚后,他们夫唱妇随,形影不离,在毛彦文的生日、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里,熊希龄每每为其赋诗作词,情意缠绵。在他们婚后的一张照片中,夫妻二人相依而立,毛彦文手中抱着一个玩具娃娃,脸上是淡淡的笑容。也许这就是毛彦文所追求的幸福吧。然而,婚后三年,熊希龄撒手人寰。三年的爱恋却成为她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慰藉。毛彦文虽备尝人情冷暖,但仍在悲痛中勉强振作,继承丈夫的事业,接下办理香山慈幼院的重担,为之奔波不已。后来,她在动荡的时局中仓皇赴台,又为生计飘摇美国,63岁才结束在美漂泊生涯到台湾重执教鞭穆旦在近60岁时曾有诗云:“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