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_第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_第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_第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_第4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出自 诗经 小雅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 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 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 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 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 高山 比喻崇高的道德 仰 是慕仰 景行 是 明行 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后人评孔子 朱熹注解说 仰 瞻望也 景行 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 景行则可行 一个是汉儒 一个是宋儒 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 高山仰止 郑说 高山 比喻崇高的道德 仰 是慕仰 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 并无喻义 下句 景行行止 分歧更大 依郑说 景行 解释为 明行 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则而行之 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 依朱说 景行 h ng 是大道 景行行止 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高山 人们仰望 宽广的大道 人们沿着它伸引的方向前进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孔子问李老聃图 明代画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则说 四大圣人 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 其中的四大圣人是指 孔子和 孔子 苏格拉底 耶稣 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 乐观坚毅的通者 佛陀 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 至圣孔子 孔子简介 孔子 前551 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 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 曾修 诗 书 定 礼 乐 序 周易 作 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世时间 公元前551 前479年姓孔名丘 字仲尼籍贯 鲁国家世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 华夏族 后裔 故为孔姓 先世是宋国贵族 孔子第六代先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 其子木金父 此说本于匡亚明 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叔 避难奔鲁 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 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 母亲叫颜征 孔子 生平经历 公元前551年 孔子出生 父亲是个军人 3岁 父死 母亲带他从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 26岁至27岁 出仕 任 乘田 委吏 30 37岁 开始收学生 37 55岁 教育事业的发展 55 68岁 周游列国 宣传主张 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68 73岁 回鲁国 开始修订工作 孔子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生平经历 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故居 编撰诗书 相传曾修 诗 书 订 礼 乐 序 周易 撰 春秋 讲学传道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 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 路上听见有哭声 孔子对弟子说 这人的哭声好像是家里死人 上前问哭者 哭者说 我从小就好学 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 可双亲已经过世 往而不来者 年也 不可再见者 亲也 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 小子们记住此事 要引以为戒 从那以后 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 整整10天没有饭吃 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 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 孔子不问肉的来路 拿起来就吃 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 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 端起来就喝 可是 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 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 席子摆不正不坐 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 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 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 孔子答道 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 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 但是与弟子失散了 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 有人对子贡说 东门外有一人焉 其长九尺有六寸 河目隆颡 s ng脑门儿 其头似尧 其颈似皋陶 g oy o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 其肩似子产 春秋后期郑国人 政治家 思想家 可是腰以下 比禹短三寸 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 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 又叹了口气说 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 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 然乎哉 然乎哉 楚国的高级官员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孔子于是有些责怪的味道 你呀 为什么不这样告诉他 我老师是这样的人 他每天充满激情探索真理且不知疲倦往往不记得吃饭了 他还津津乐于这样的事业从而忘记了自己的烦恼与忧愁 他彷佛都不知道衰老正在悄悄地等待他啊 今后 你就这样去回答别人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思想的核心 礼理想人格的核心 仁理想的社会秩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思想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 大学 中庸 孟子 合为 四书 论语 共20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 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 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 论语 论l n 编纂 语 言论 关于 论语 论语 二十篇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先秦的诸多经典 如 论语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等 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 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1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 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 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 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 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 三十岁时 能立身处世 四十岁时 可以免于迷惑 五十岁时 已经能够领悟天命 六十岁时 就可以顺从天命 七十岁时 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 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 朝闻道 夕死可矣 5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君子了解义 行事也以义为标准 小人了解利 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10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1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12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13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14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 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5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虽众 人心不一 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 匹夫虽微 苟守其志 不可得而夺也 16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愁 智者不迷惑 勇者不畏惧 17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 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 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 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 18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助人成就善事 不助人成就恶事 小人与这相反 19 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 以朋友辅助为仁 可谓得其交友之道 20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21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22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 言必信 行必果 24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25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26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做好工作 必须先磨快工具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 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27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 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28 既来之 则安之 29 小不忍 则乱大谋 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 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30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志向不同 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31 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 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2 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 人皆见之 更也 人皆仰之 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 有过错时 人人都看得见 改正的时候 人人都仰望着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答问体 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 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对话体 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走进 论语 1 仁 学2 孝 道3 和 解4 学 旨 走出 论语 1 忠君思想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2 等级制度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3 中庸思想 平庸 折中 调和 4 伦理观念 三纲五常 5 愚民思想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论语 选读 复习旧知 1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3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 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 文 也 5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6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写作背景 辉煌的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 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 他制定的 礼 乐 也土崩瓦解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到处都是乱臣贼子 且个个生龙活虎 九鼎不知去向 三礼流失民间 这个洪荒时代 充斥着暴力和弱者的呻吟 混乱和宁静的企望 束缚与挣扎 阴谋与流血 理想碰了钉子 天真遇见邪恶 友情温暖 但世态炎凉 解题 一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 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 以改变天下为己任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了解 论语 反映的主要思想 2 诵读课文 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 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体会运用动作 语言 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1 仪封人请见 1 仪封人请见 xi n 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 s ng 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du 君子之至于斯也 之 定语后置标志 相当于 至于斯之君子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 他说 凡是君子到这里来 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 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 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至于 古义 到 患 担心 忧虑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 信服孔子的人很多 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 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 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 用 木铎 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侧面烘托 思考 1 仪封人如何评价孔子 表现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里是如何刻画孔子形象的 见后赞叹 请见之辞 仪封人请见 孔子精神 勇于担当 胸怀天下 思考 2 论语 记事之文真善传神 有化工之妙 以记仪封人事 谈谈你的看法 从者见之 以下 其孔子所告之言与仪封人所问对之言 想不少矣 乃一字不记 但记初请见之辞与见后之赞叹 而封人识见之超与孔子化神之妙 皆令人向往不尽 仪封人乃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 5 子路宿于石门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宿 第二天清早进城 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 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 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 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侧面烘托 对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信念 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 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 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 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 智 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 但因天下不能容 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示例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 即使前身不能实现 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 不是孔子的错 而是天下不容 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 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你对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 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 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是逆潮流而动 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 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 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 从斗争策略上说 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牺牲 在中国的古语里 没有比 知其不可而为之 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从古至今 由于种种原因 某些情况下 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 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 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 是doit tryit 还是望而却步 而一些仁人志士 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 大师大家 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 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 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 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 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 必败的估计 挺身而出 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 叫做知其不可 知其必定不能成功 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 其处境真叫恶劣了 而不放弃 而为之 仍然那样去做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 岳飞 文天祥 史可法 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 只能是以身殉职 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 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 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秋瑾 比如李大钊 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 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 海瑞的罢官 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 艺术创造中 学理探讨中 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 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 成为铺路的石子 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 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 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 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 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 今天与未来 2 长沮 桀溺耦而耕 长沮 j 桀 ji 溺耦 u 而 修饰 耕 1 孔子过之 2 使子路问津 3 焉 长沮曰 夫执舆 y 者 4 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y 同 欤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5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6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1 耦而耕 二人并肩耕作 这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 2 过之 经过那儿 3 问津 询问渡口所在 津 渡口 后引申为探求途径并尝试 无人问津 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 4 夫 彼 那个 执舆 即执辔 指驾车的人 辔 马缰绳 驾车本是子路做的事 因子路已下车 故孔子代为执辔 5 是 此 此人 是知津矣 这个人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意在讥孔子周游列国 应熟知道路 不用问人 6 仲由 即子路 子路字仲由 所谓 长沮 桀溺 都是对这两个人形象的概括和形容 长 指身体高大 沮 指低湿的洼地 桀 同 杰 指身体高大魁梧 溺 指浸在水洼当中 意思是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一块在泥水中耕作 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这固然是子路来不及问其姓名的无奈描述 同时也暗示了他们隐居很彻底 长沮 桀溺是两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隐士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 7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 b 世之士哉 8 耰 而不辍 chu 9 子路行以告 10 夫子怃 w 然 11 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 12 之徒 一类人 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13 7 滔滔 洪水汹涌的样子 这里比喻社会混乱 而 同 尔 你 你们 谁以 二字倒用 即 与谁 谁 指当时诸侯 以 与 易 变易 改革 之 指乱世 8 而 你 指子路 从 跟随 随从 辟 同 避 辟人之士 指孔子 人 指坏人 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 故桀溺称他为 辟人之士 辟世之士 躲避乱世的人 指桀溺自己 9 翻土 盖土 使种子被土盖上 鸟不能啄 不辍 不停止 10 行以告 以 下省 之 字 即 行以之告 孔子 11 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12 斯人 指世人 13 与 参与 易 变易 改革 译文 长沮 桀溺 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 并力一起耕种 孔子路过 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 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 是孔丘 长沮说 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这个人 早已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 你与谁去改变它呢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 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桀溺用耰松土 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 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 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政治清明 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补充资料 仲由 前542 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 今泗水东 人 字子路 通称季路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原为鄙野粗人 孔子设礼相诱 收之为徒 性格爽直率真 有勇力才艺 经常批评孔子 孔子了解其为人 评价很高 认为可备大臣之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并说他使自己 恶言不闻于耳 做事果断 信守诺言 勇于进取 曾任卫蒲邑大夫 季氏家宰 是孔子 堕三都 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 在内讧中被杀 仲由路边难师据民间传说 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 今泗水之卞桥 东边游玩 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 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 仲由说 要喝水 先认一字 若不识此字 须叫我三声老师 孔子不以为然 满口答应 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 站在井边一动不动 说 这字念什么 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 不得其解 仲由说 井口加一竖是中 旁有一人是仲 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 不禁叹曰 神童仲子 乃我师也 此语一出 仲由连忙跪下说 仲由有罪 本想与您开个玩笑 没想您却当真了 请受我三拜 孔子扶起仲由 说 仲子路边难师 实为奇事 你就取字 子路 吧 补充资料 仲由路边难师这是民间传说而已 实际上孔子和子路的相识并不如此文质彬彬 根据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记载 子路和孔子一开始是有些矛盾的 后来因为被孔子以文化折服 才拜入孔子门下 原文如下 子路性鄙 好勇力 志伉直 冠雄鸡 佩豭豚 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子路后儒服委质 因门人请为弟子 补充资料 第一层 长沮嘲孔丘 第二层 桀溺劝仲由 第三层 孔子论路津 层次内容 子路问津 1 子路问津 长沮 桀溺有什么反应 从中你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对孔子的人生道路有什么看法 回答奇怪 问子路更多的问题 问完后答非所问 你孔子周游列国 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 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 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是一种嘲讽的态度 又经一轮问答 没有回答 却说了有一段话 言外之意 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 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 文中记载桀溺的反应还有一个动作 耰而不辍 细节 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 思考探究 长沮 桀溺 2 这些文字意会之后觉得很妙 你怎么品味的呢 孔子 子路等人要打听的 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 可长沮桀溺说了很多 则是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 根被没回答他们的问题 顾左右而言他长沮直接针对的子路 最终嘲讽的却是孔子 桀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 最终针对的也是孔子 3 前面两个回合 长沮桀溺咄咄逼人 子路孔子等人似乎完全落在下风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 子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就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呢 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1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 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 告诉长沮 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 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 蕴含着对世间众生的深切关怀 2 自己之所以改变这个世界 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 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天下有德政 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 告诉长沮 桀溺 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 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仁者爱人 孔子从 仁者爱人 的立场出发 想要拯救斯民于水火 这种为世而忧 为国而忧 为民而忧 为时而忧 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很可宝贵的 是儒家精神的精髓 问津在文中有双重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自然意义上的渡口 另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的选择 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小故事都表现了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 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 这种坚贞不移 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 从孔子的话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活 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作为一个人 理应关心人 同情人 尽自己力量改造社会 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救出来 孔子并没有落入下风 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 境界实际上更高远 4 孔子为何 怃然 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 孔子怃然 一方面为众生滔滔 知音难觅而怅惘 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认为天下无道 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 匡扶正道 反映了孔子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总结分析 这一段反映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 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要独善其身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 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 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长沮 桀溺耦而耕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 仁者爱人 的孔子 四处碰壁却志向不改 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 实令我们折服 孔子那坚贞不移 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 能够强劲有力地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 通过此文这个文字载体在明确地昭示于我们 拜读此文仿佛听到一个历史的声音在向我们叙说 作为一个人 理应关心人 同情人 尽自己的力量去改造社会 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救出来 孔子从 仁者爱人 的立场出发 想拯救斯民于水火 这种为世而忧 为国而忧 为民而忧 为时而忧 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 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推崇的吗 假如社会充满仁爱 世界广播仁爱 战火将不再燃烧 硝烟将不再弥漫 天下不就太平了吗 人类将是何等的幸福 细读感悟这个选篇 你就会真切地听到地球与人类的疾声呼唤 我们需要仁爱 我们需要孔子 此文蕴含了孔子丰富而又明睿的哲学思想 展示了儒家精神的主旨 显然 长沮 桀溺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 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 不与统治者合作 选择了避世隐居 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 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人生态度正好背道而驰 正如孔子所说的 道不同 不相与谋 不过有意思的是 对入世执著的孔子并没有感化隐士一道救世的意图 反倒是应该与世无争的隐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 跟随他们一起隐居 俗话说 人各有志 不能相强 从这个角度说 长沮 桀溺的气度确实是有点小了 长沮 桀溺的特征 语言简短 言辞较激烈 甚至连渡口都不肯告诉 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真正退隐田园做隐士 对比反衬 4 荷蓧丈人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 h 蓧 di o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耘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 sh 而食 s 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 子路行以 之 告 之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 落在了后面 遇到一个老年男子 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 四肢不劳动 五谷分不清 谁是老师 把 使 他的拐杖插在田头 开始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 杀了鸡 做了小米饭给他吃 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 子路赶上孔子 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 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 子路到了那里 老人却已经走了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子路说 不出来做官 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 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义怎么能废弃呢 老人家想要使自身清白 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 君子做官 目的是推行道术 至于道术不能推行 我们已经知道了 思考探究 1 子路为什么跟从孔子周游列国 落在后面 孔子周游列国时 由于种种原因 大家曾多次彼此相失 例如 经匡时颜回掉队了 过郑时孔子一个人跑到外城东门 后来才被子贡找到 子路偶而掉队也属正常 2 子路落在后面 遇到荷蓧丈人 向他询问老师的踪迹 老人是什么样的反应 语言动作 有人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 不 是语气词 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 没有闲暇 怎知你夫子是谁 也有人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 五谷不分 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 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还有人说是老人批评孔子 理解成批评孔子可能更切当一些 老人的意思大概是说 像他自己那样避世隐居 躬耕而食的人 才堪当 夫子 之称 这跟桀溺说避世之士比避人之士更高明 意思是差不多的 而所谓避世之士 正需要劳动四肢 分辨五谷 3 你如何理解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你从 植其杖而芸 这一动作读出了荷蓧丈人对孔子师徒人生选择怎样的态度 不屑瞧不起 4 丈人为什么不但不告诉子路老师的去向 反而借题发挥 予以嘲讽 并且自顾去除他的地呢 丈人倒不是因为孔子轻视劳动而批评他 而是因为政见不合 一个主张消极避世 认为社会混乱无法整治 还是回归田园去自力更生 洁身自好 一个主张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尽一切可能而去整治天下 这样两者就产生了冲突 归根到底是丈人看不惯孔子这一伙奔波求仕的人 也就不愿 不屑正面回答子路了 5 面对丈人的批评和不理睬 子路为什么态度反而是那样的恭恭敬敬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 只小其九岁 据说勇敢好斗 为人直率 有时还有些粗鲁 这次彬彬有礼 是说明他感觉丈人出语不凡 非等闲之辈 不是一般的老农 而是一个隐士 大凡隐士都很有学问的 他们也忧国忧民 其 忧 和孔子一样 只是处理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子路才恭恭敬敬站在那儿 同时也显示出孔门弟子本色 6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 很骄傲 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 于是留子路住在他家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热情地接待他 有何用意 行 不言之教 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即清静无为 隐居避安 7 孔子明白老人是隐者 让子路回去见他 显然是想告诉他什么 丈人为什么在子路返回来时又走了呢 是偶然的 还是故意的 古人追求 至理无言 因为彼此政见不同 道不同不相谋 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如避而不见 何况丈人信奉的道家的 行不言之教 不愿争论 点到为止 其避而不见 显然是故意的 至 则行矣 进一步写足了隐者气派 8 从子路对荷蓧丈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君臣之义 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不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据说曾经求见七十多位国军 目的是求得国君的任用 看来他是力图践履 君臣之义 的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说明他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的 但是隐居躬耕 又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 按照孔子的观念 君臣之义也是不应该被废弃的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 所以从污浊混乱的社会中逃避 却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准则 点破了儒士做官的立足点 这就是行义而非谋利 推行道术 不计个人私利 自己早就知道道术不能推行了 看似平淡 蕴涵却相当丰厚 桀溺 对子路说 天下混乱如洪水滔滔 你没法改变他 所以不如避世 这是桀溺的态度 子路说 孔子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没法推行 他早就知道 但他仍然坚持不懈 这是孔子的态度 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 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 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子路这一番话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意思 凸显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惊人的执著 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 这就是孔子 从文章看 老人很了解孔子 可见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 所以 他知道孔子还会让子路再回来找他 才提前离家出走 让子路来了扑个空 但子路毕竟是子路 不管你是走了 还是躲在屋后偷听 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子路在老人家里说的一段话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意思 第一 隐居不仕是不义之举 第二 在家分长幼 在国有君臣 不能因为追求洁身自好而破坏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 第三 君子做官是 行其义 为社会大众谋利益 这就要牺牲个人的利益了 第四 就算实现自己的致仕理想很难 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 但也要知难而行 算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吧 这些思想 孔子曾经多次表达过 子路在这里转述 是针对老人隐居的言行而言 劝他应该出来为社会 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为拯救这个变乱的世道做一份贡献 本文以人物行动和语言构篇 而语言更显突出 表现的人物都各具特点 老人用反问回答子路 表达了他对孔子的不满 联系他干农活和接待子路的行为 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矢志不移 安贫乐道的隐者 孔子的判断 表现了他的见识 子路最后说的一段话 批评隐者 宣传孔子的思想 其中包含四层意思 以 义 贯穿首尾 正气凛然 逻辑严密 他真正称得上是孔子的好学生了 这段话是全文的重点 这里 子路劝人做官 绝不是去出风头 争权夺利 捞个人的好处 而是 行其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的话对今人也还是有启发的 3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d i 而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 b 之 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 他唱道 凤凰啊 凤凰啊 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 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 算了吧 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 想同他谈谈 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 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对比反衬 思考探究 1 用四字词语概括此则所记人事 接舆狂歌 2 对于接舆 未正面描写 仅闻一阕歌声 歌罢 飘然远行而不可寻 耐人寻味 可谓传神之笔 读此 如到异境遇异人 数日后犹飘飘欲仙 乐哉 四书评 所唱内容非常严肃非常深刻 今之从政者殆而 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 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 凤 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 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 时代有道的时候 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 飞禽中之凤凰 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 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 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 应避乱隐居 已而 已而 言乱世已甚 不可复治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 又有一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 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 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 而 表示斥责 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 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3 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4 从 孔子下 欲与之言 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孔子想跟 接舆 说什么 孔子会说什么 在长沮 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 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孔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 谁能改变得了呢 孔子答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 我又何必改变它呢 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 不仕无义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也 子路的意思是 天下无道 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 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 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一清二楚的交代了事情结果 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怅惘与悲凉 对当时隐士的尊重 通过以上分析揣测 你从孔子的行为举止中 读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5 本则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歌而过 而不是 过而歌 说明楚狂是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 有意唱那样的一支歌给他听听 从他的神态 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 他是一个狂放不羁 不满现实 有时放高言论 不怕权贵的人 从歌词内容看 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 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 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 不在盛世出现 偏生在乱世 并善意劝告孔子 搞政治太危险乐 还是趁早歇着吧 孔子听了很感动 反衬 楚狂接舆的特征 描写人物言行举止 自由自在 来去无踪 感时伤事 高远淡泊 我们应如何看待 接舆 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 不做所谓的 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 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 欲与之言 据记载 接舆是楚国的隐士 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 剪去头发 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屈原 涉江 里 接舆髡首兮 桑扈蠃行 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 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 厌恶和反抗 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 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 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 他认识到 旧文化衰落成这样 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 算了吧 算了吧 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 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 有着很大的危险 还是不干这营生 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都忧国忧民 只是做法两样 本章通过隐者对孔子的批评 衬托出孔子济世安民 执著进取的可贵 接舆 其超尘脱俗世人难以达到 他所讥讽孔子的原因 不是说孔子徒慕虚荣 爱好荣华富贵 只是因世事不可为 而使车马劳顿 为孔子感到可惜 而孔子的意思是 天下没有不可为之时 自己有不忍断绝的感情 有不可逃脱的道义 孔子虽然与接舆旨趣不投 但仍真诚地对待他 想要和他交流 希望来扩大自己的心志 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种流露 选文中的这些人对孔子的态度 孔子的反应 晨门 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 长沮 不避嘲讽 积极入世 桀溺 不避讽劝 积极入世 接舆 丈人 批评隐士 不仕无义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广为人知 崇敬 嘲讽 不屑 婉劝 不满 不解 写法 1 人物相映成趣 2 语言内涵丰富 各具声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