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版_第1页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版_第2页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版_第3页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版_第4页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州数郡数县/侯国数西汉末131031 585东汉中叶131051 150西晋191731 232南北朝初期38313(加镇20)1 376南北朝末期275663约1 500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郡国制盛行c中央集权加强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解析:选c。州郡县的制度设置,本身就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州郡县等的数量不断增加,表明通过对地方不断分割,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数量的增加,不能体现地方制度更替频繁,故d项错误。2(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性考试)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北朝时期的改革,“改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说明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故a项正确。3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魏文帝时由地方郡国按儒通经术、吏达文法的标准来推荐选官,这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也为以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依然是按才学选官,不是按门第对人才分等,因而非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排除a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因而并非完全“唯才是举”,排除c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属于察举制,与以后士人直接报考的科举制不同,排除d项。4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解析:选d。据材料“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d项正确。5(2020湖南长沙一中考试)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a项正确;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c、d两项错误。6(2020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解析:选d。材料中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未涉及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排除c项。7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a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b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c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解析:选c。从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时设置“公卷”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这说明举人平日所学也是科举定官的依据;宋仁宗时罢公卷,便使科举完全以考试成绩选官,从而更有利于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8(2020天府名校联合测评)唐朝中期,杜佑感叹秦国“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杜佑对不同时期关中的认识反映了()a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发展迅速b关中人口增长带来国势衰落c中央集权弱化了关中的地位d中央实力强弱影响国家统治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定都关中,灭掉六国,而唐朝定都关中,国势却衰落,反映了唐朝中期相对于秦朝时期,中央实力减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变大,藩镇割据,故选d项;江南经济发展和强秦弱唐没有关系,排除a项;人口增长和国势衰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化了关中地位,排除c项。9(2020湖南永州三模)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a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c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解析:选c。据材料“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可知,唐朝法律注重公平、诚信,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不诚信行为的处罚,而非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中诚信的重要性,而未涉及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是对度量器进行检查,而未涉及度量衡器具制造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0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解析:选a。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开始转型,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11(2020浙江衢州质检)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下列书法作品与张旭所擅书法字体一致的是()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张旭擅长的书体是草书。第一张图片中的字体属于篆书,故a项错误;第二张图片中的字体属于隶书,故b项错误;第三张图片中的字体属于草书,符合张旭的字体,故c项正确;第四张图片中的字体属于楷书,故d项错误。12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解析:选b。根据“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始祖”可知唐朝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是为了强化唐朝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是为了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排除a项,选b项;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造成冲击的是科举制的形成,故排除c项;唐朝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是为了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推动文化多元发展,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十恶”条款的立法,在于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27条,杂律篇以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唐律由正文、注释、疏议三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摘编自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材料二1911年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沈家本主持修订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近现代化的起点,是第一部与当代刑法有直接历史渊源关系的刑法典,体现了近代刑法精神。传统刑法中礼是刑法的重要原则,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八议”“十恶”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近代刑法理论。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原清律中,君臣、官民、士庶、良贱、男女、旗人及汉人之间犯罪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都有着极大区别。而新刑律则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上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新刑律还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废除,确立了文明的刑法体系。据大清新刑律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体现的法律理念并指出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过去旧刑律的可取之处并简析其成因。解析:(1)第一小问法律理念,根据材料一从立法原则、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积极影响,可以从稳定社会关系、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为后世立法提供有益借鉴等方面来答。 (2)第一小问可取之处,据材料二从其近现代的特点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受西方刑法制度的影响、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等角度来答。答案:(1)法律理念: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或见能必救入律;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任答四点即可)积极影响: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良风美俗的形成;对后世立法产生积极影响。(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者也可) (2)可取之处:确立礼法分离原则;引进近代刑法理论;规定罪行法定;确立法律平等原则;废除酷刑;确立文明的刑法体系。(任答四点即可)成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受西方刑法的影响;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历五月,蛇虫开始活跃,病毒滋长,因此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五月初五作为恶日来看待。到了汉代,五月初五成为固定节日,人们用桃符、五色线等厌胜物挂门以避邪止恶气。魏晋南北朝时期,竞渡与食粽等端午的主要习俗逐渐与忧国忧民的士人屈原联系起来,端午开始被看作“良节”“嘉辰”。宋代,端午节增添了钉赤口、贴荼字等南方特有的项目,自宫廷至民间,不问贫富贵庶,都参与其中,还出现了专卖节日用品的鼓扇市。当时欧阳修、苏轼等词人擅长写作端午词,厌胜物中多了“天师符”“天师艾”等与道教张天师信仰有关的物件,辽国射柳的竞技习俗也被学习引进。摘编自石奕龙集美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端午节蕴含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出新。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端午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作答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知识”“阐述”“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其次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并提取一项信息,如根据端午节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特色得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变迁,再如据材料“宋代,端午节增添了钉赤口、贴荼字等南方特有的项目,自宫廷至民间,不问贫富贵庶,都参与其中,还出现了卖节日用品的鼓扇市。当时欧阳修、苏轼等词人擅长写作端午词,厌胜物中多了大师符天师艾等与道教张天师信仰有关的物件,辽国射柳的竞技习俗也被学习引进”说明宋代端午节折射了社会风貌。答案:示例一论题: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变迁。阐述:魏晋南北朝以前,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采取积极行动避邪,祈求健康吉祥,体现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希望通过节日的短暂欢娱,获得心理上的补偿,因此端午节的节日气氛由原来的神秘、不祥转变为轻松、喜庆。端午节的习俗也逐渐与特定历史人物相联系,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