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 岳麓版_第1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 岳麓版_第2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 岳麓版_第3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 岳麓版_第4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 岳麓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3作用(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演变(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2)元朝: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2)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1历程(1)秦汉时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刺史。(2)唐宋时期:设立门下省和谏院。(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而谏议机构消失。2评价: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信息提取: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辨析比较】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构图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宋代,军权和财权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图解历史】科举制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世家大族把持朝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名师指津】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5)允许风闻言事。重点一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中外朝制度西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负责决策。“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组成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对点训练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时候,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为三省六部制,这种转变反映了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故选c项。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末。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记载:“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对点训练2.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其目的是避免权臣专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效率,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秦至宋代君主专制的演变史料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解读】本段史料阐述了秦至宋代君主专制加强和演变的趋势。【思考】思考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试答:角度2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角度3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的关系试答:【提示】角度1: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越来越制度化并很少受到制约。角度3: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君权,但同时又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强化。(2)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转虚: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汉承秦制的表现与创新及评价(1)“汉承秦制”的表现与创新: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央“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发展为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制度;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创新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以察举制为主要选用官吏的途径。(2)评价:“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2汉代官僚体制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重点二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面试(直至皇帝亲自策问)择优录用。被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官吏和各级学校的学生。察举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尤异等。这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对点训练1.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解析:选c。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2征辟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对点训练2.(2020广东揭阳调研)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c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解析:选b。据题干中“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并结合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可知,察举制和征辟制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故选b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宋代文官政治与科举制的评价史料一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史料二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及其原因。(2)史料二阐述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影响。【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史料,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试答:【提示】(1)特点:文臣群体政治地位提高;官员以科举出身为主,文化素质提高;官员社会责任感强。原因: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以文治国方针的确立;政局动荡和理学的影响,官员忧患意识加强。(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辩证地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归纳理解科举制的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高考江苏卷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故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2(20184月浙江选考t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命题点:元代行省制的特点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b。据题干中“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可知,行省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正确;行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行省制不是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非君权和相权的斗争,故d项错误。3(2017高考海南卷t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命题点:汉代察举制的影响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选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的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d项错误。4(2019高考全国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命题点:北宋募兵制的影响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北宋实行募兵制,士兵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5(2018高考天津卷t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命题点: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选a。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在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6(2018高考全国卷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命题点:唐代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目的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项正确。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项错误;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项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7(2017高考江苏卷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实质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8(2018高考江苏卷t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命题点:汉代选官制度的趋势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9(2019高考江苏卷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命题点:唐代科举制的特点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选官制度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说明中央政府并没有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10(2019高考海南卷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命题点:五代时期科举制的作用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可知,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选拔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表明的是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项;科举制促进阶层流动,不能改变社会结构,排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卫、常侍、尚书等,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这往往为后世君主所效仿。这主要体现了()a汉代中央内部争斗激烈b加强君权统治为后代所沿用c君权与相权间矛盾尖锐d历代君主将汉武帝作为榜样解析:选b。根据材料“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可知,皇帝加强自身权力,根据材料“为后世君主所效仿”,体现了加强君权方面的长远影响,故选b项。a项不能体现“为后世君主所效仿”,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加强君权的一面,不能体现与相权斗争的一面,c项错误;后世君主效仿的是加强君权的措施,d项错误。2(2020山东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解析:选b。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知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其权利并没有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增设政事堂的目的是协调三省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排除d项。3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这表明监察官()a自古以来就位高权重b监察内容覆盖面广c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d专门维持朝廷纲纪解析:选c。根据汉代监察官在朝会中有座位以及元世祖的言论,可以看出古代的监察官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监察官权力的大小,而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轻制重,监察官大多地位较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监察的内容,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监察官专门维持朝廷纲纪,排除d项。4(2020山东临沂模拟)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剪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解析:选a。根据材料“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剪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本质上都依附于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故选a项;材料论述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不能反映外朝官僚机构的状况,排除b项;根据材料“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剪除外戚实力”可知,宦官专权是皇帝与外戚斗争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豪强大族,排除d项。5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选a。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6(2020江苏常州一模)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选c。依据材料“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由材料“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可知,科举制应避免地域差异,排除a项;材料“王者无外,天下一家”强调的是统一选拔标准,而非严格等级出身,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欧阳修主张在科举考试中应该统一选拔的标准,这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但不能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北武汉调研)“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c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d官僚政治不断发展解析:选d。宰相由封建贵族的家臣转变成政府的执政官,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逐渐摆脱了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特征,故d项正确。2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3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解析:选b。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b项正确。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5(2020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解析:选c。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6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官制的完善c皇权与相权的对立d君主权力的弱化解析:选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材料中“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相符,故a项正确。7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a转运使b参知政事c三司使d枢密使解析:选d。“转运使”在宋代主要负责地方财富向中央转移,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为副相,协助天子处理行政,故b项错误;“三司使”在宋代的职能为协助皇帝管理天下财政,故c项错误;“枢密使”分管“兵府”,“佐天子执兵政”,故d项正确。8(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现象,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9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反映的是因为宰相权力的分割,从而产生相互制约的因素,故c项正确。10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解析:选b。据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孝廉”大多出身于名门大族,故选b项。11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解析:选c。根据材料“士人可以怀牒自进都可以自由报考”可知,科举制下选取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12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解析:选b。皇权高度集中于皇帝,这一变化不会导致皇权扩展,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将招生范围扩展至“庶民”,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旨在扩大统治基础,吸收“庶民的俊异者”,并没有强调德行修养,故d项错误。13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选b。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从势力上削弱国王,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因而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14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解析:选d。根据材料,宋以前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更注重学识,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可知,宋以前更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故b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2020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