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实战训练一、(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真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马说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答案】1c2b3b4(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解析】1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c项错误,应修改为:才美/不外见。2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b.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饲养)。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或”有时;“且”,况且;“安”,怎么。5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原因。结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分析,这是外部原因(客观原因):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结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分析内部原因(主观原因),千里马主动吃饱,主动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向伯乐主动举荐自己。【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二、(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马说)(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侠马也。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驟,朝礼回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注)佚(y):通“逸”,逃跑。谮(z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厩(ji)人:马棚的差役。揭席:离席,散席。趣:同“促”。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乡寡人日 是以舜无佚民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8甲文运用了_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作者_的愤懑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运用_方法进行推理推断出东野毕驾驭的马会逃跑的结论。【答案】:6尚且 怎么 同“向“先前,从前 因此7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8 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 类比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且:尚且。句意为: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句意为:先前我说。乡:先前。句意为: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是以:因此。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句中重点的词有:食,通“饲”,喂养;通,知道,明白。句意为: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句中重点的词有:犹,还;已,停止。句意为: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第一空,马说一文是作者借千里马来抒发情感,写作手法为“托物寓意”。第二空,可根据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鲁定公问颜渊如何预知东野毕的马会逃跑,颜渊问答“臣以政知之”,之后将东野毕的做法与舜和造父的做法进行比较,即以同类事物相比,指出“马力殚”时,东野毕“犹策之不已”,进而得出结论。【参考译文】:(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颜渊日:“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稟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马车驾取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取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速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远跑。”三、(2019年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韩愈龙说)(注释)(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嘘气:吐气,呼气。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感:通“撼”,摇动,震动。汩(g):淹没。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云固弗灵于龙也 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则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为 灵 也。(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有时 面对 本来 竟然。(2)则/非 云 之 所 能/使 为 灵 也。(3)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但龙如果没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了。(4)借物寓意。乙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5)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 客观条件:还要得到赏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句意为:云本来不比龙灵异。固:本来。句意为:竟然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及:竟然。(2)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那么就不是云的能力,让(龙)成为神灵的了。可知划线句,虚词“则”后应停顿,“非 云 之 所 能”应为句子的主语,“使 为 灵 也”应为句子的谓语,主谓间应停顿,所以断句为:则/非 云 之 所 能/使 为 灵 也。(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中重点词语有:第一个“其”,难道,表示推测;邪(y),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第二个“其”,表推测,其实、恐怕;句意为: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中重点词语有:无以,无法,不能;句意为:但龙如果没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了。(4)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方法。结合全文内容忽然文章的主旨来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用阐说龙和云的相互作用,来论说明君和贤臣,个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抒发韩愈希望朝廷能够重贤任能,朋友之间能够互相关爱的愿望。文章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主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意味深远。“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通过借用写龙与云的相互作用,来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举贤任能,君臣之间能互相信任支持,朋友同僚之间能互相关爱帮助的思想。(5)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在现实生活中,一匹马不仅主观上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客观上还要得到赏识,施展才能。然而,如马一样,人也有着种种别具特色的某项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否能受到旁人的认可和社会的接纳呢?如果没有人使用马来跑长途,它也就失去了具备千里马能力的优越性,因为无用武之地嘛。现实中,我们要联想到,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而另一方面,千里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不识货的人只能把珍珠当成鱼眼,贬低了事物内在深刻的价值,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译文参考】(甲)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译文: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四、(2019年四川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尝君传)注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才美不外见(_) (2)擅齐之强(_)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食或尽粟一石(_) (2)策之不以其道(_)(3)食之不能尽其材(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5)主以故归之(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12翻译下列句子。(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13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案】10(1)xin (2)shn 11(1)有时 (2)用鞭子打 (3)同“饲”,喂 (4)通晓 (5)因为 (6)像虎豹一样凶残 12(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13共同话题:人才。异: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1)“见”通“现”,读作xin;(2)擅,意为“拥有”,读作shn。可据义定音。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时。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祗”:只是。“奴隶”:奴仆。“骈死”:并列而死,一起死。“特”:只,不过。“耳”:罢了。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才。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国的贤士。【参考译文】(甲)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哎!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五、(2019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三闾祠 (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释:三闾(l)祠:位于潮南汩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今。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骈死于糟枥之间(_) (2)是马也(_)(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 (4)湘兰沅芷年年绿(_)15翻译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16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远山极目回。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问所从来,具答之。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18“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19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答案】14 (1)(骈,两马并驾,一同) (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 ) (4)(意指成长) 15(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16(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远山/极目回。17b18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19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14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这样的马。是:这样。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15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16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17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造成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把远跳辽阔山河的视线收了回来,奠三闯大夫沉寂的古祠背城而开。别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驱逐流放岂能打消你目亡国恨事,逢年过节你总是激起楚人的悲哀!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总在故土之上沉吟徘很。六、(2019年福建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注:啖:吃。介:披上战甲。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褫(ch):解除。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一食或尽粟一石(_)(2)才美不外见 (_)(3)故常奇之 (_)(4)比行百余里 (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解/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b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c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d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4岳飞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_。甲乙两文作者都借论马来表达对_的看法,他们都希望_。【答案】1 (1)有时 (2)通“现”,表现、显现 (3)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4)等到 2c3(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良马不以它的力气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4 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 人才 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句中的“或”意思是“有时”。“ 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是通假字,同“现”,意思是表现,显现。“ 故常奇之”: 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这里的“奇”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特”。“ 比行百余里”意思是: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句中的“比”意思是等到。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面对此类试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的意思是“每天吃几斗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结合意思应断句为: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故选c。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中“且”意思是“犹,尚且”,“等”意思是“一样”。“安”意思是“怎么”。(2)“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句中“称”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著称(出名)”。两个句子属于正常语序,据此翻译即可。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感悟。乙文中在最后通过议论写出了马“奇”的原因“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意思是: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这两篇文章中的好马都比喻人才,告诉人们既然是好的人才那就应得到赏识和重用。【译文】:(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乙)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窥视它)吃几斗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解除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七、(2019年湖北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千里之马)注释: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捐:白白费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食物。c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以:认为d于是不能期年 期年:第二年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b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c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10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b两文都告诉我们君主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c甲文运用托物寓意地手法,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d乙文中有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严重处罚了此人。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答案】8 d 9 a 10 d 11(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可以买它要花五百金,况且是活马呢? 【解析】8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于是不能期年”中的“期年”是“满一年”,不是“第二年”。据此,答案为d。9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依据句意来句读。“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的意思是:(千里)马已死,(打扫清洁宫廷的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故答案为a。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从乙文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这一内容来看,并没有说对“涓人”进行了处罚。故选项d项中的“严重处罚了此人”表述没有根据。据此,答案为d。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其(莫非,难道)、邪(吗)、知(懂,认识)”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且(尚且)、况(况且)、生马(活的马)”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花去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八、(2019年东莞市寮步中学中考模拟)文言文阅读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3) 执策而临之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似英雄无路。c作者用“呜呼其真不知马也”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尖锐地摆了出来,极尽沉郁顿挫之致。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遇不到能够赏识自己的伯乐,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一直被埋没。【答案】5(1)有时 (2)用马鞭驱赶(3)面对6(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d【解析】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解释。此处几个都是重点实词,需要识记。“或”意思是“有时”,“策”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马鞭子打”,“临”意思是“面对”。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中“祗”意思是“只是”,“辱”意思是“受屈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属于倒装,应翻译为“只是在奴隶人的手中受到屈辱”,“骈死”意思是“并列而死”,“称”意思是“著称”,据此翻译即可。(2)“且”意思是“尚且”,“安”意思是“怎么”该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翻译为: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选d。【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九、(2018年福建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节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注)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及礼乐的官员。国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线上购票线下儿童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行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机票优惠券团购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工业领域CCS技术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2025年数字艺术展览全息投影技术在观众体验中的应用报告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含答案)
- GB∕T 24353-2022 《风险管理 指南》之1:“概述(引言)”专业深度解读和实践应用培训指导材料(2025C1升级版)
-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现代小说课件
- 供应链管理 课件 6-供应链生产管理
- 妇幼保健院(2025-2025年)十五五发展规划
- 2025版权转让合同模板
- 口腔科台账护理工作规范
- 退兵移交协议书范本
- 经营管理岗位竞聘
- 2025-2030中国雪茄和雪茄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安检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500强企业管理制度
- 美容过敏纠纷协议书
- 幼儿园教师保教结合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